【语文】2013年高考作文:考前押题11“并不精美的瓶子”

更新时间:2023-07-29 18:2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2013年高考作文:考前押题11“并不精美的瓶子”

多图漫画作文“并不精美的瓶子”导写及例文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一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要脱离漫画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6)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点拨】本道作文题是2012年福建省质检作文题,为漫画作文。漫画作文是材料作文的一种,它往往由漫画和文字组成:漫画当然重要,因为它是材料的主体;文字也不可忽略,因为它往往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起着帮助读者全面解读画面的作用。读懂画意画旨非常重要。因此一定要细心审阅画面,包括标题文字和图片中的文字。

1.揣摩漫画,领悟寓意:

本道作文属于多图(三幅)漫画作文,要注意三幅漫画图之间的关系,根据漫画内容和文字对各幅进行合理的诠释,要把三幅图合起来体会,不能看到一点就草草而作,从而漏掉了主要信息。漫画的寓意往往指向并不是唯一的,要发散开去思维,多角度的挖掘,应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考虑所挖掘出来的寓意谁更具新颖度,谁独有深刻性,力求谈深谈透。

2.由此及彼,联想引申:

一般地说,提供的漫画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审题立意时,要注意由此及彼,由“实”及“虚”,由表及里,挖掘隐含信息,提炼出能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在此基础上,联系社会现象及人们的思想实际,写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不能抛开材料,信马由缰;不能另起炉灶,随意枝蔓;不能就事论事,局限于原材料。漫画作文的理想境界是若即若离,不即不离。

三幅漫画,画中的老兄在没有得到瓶子之前,感觉到它很精美(第一幅漫画),当轻易得到后(第二幅漫画),又觉得不过如此(第三幅漫画)。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能由漫画中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就能找到最佳的立意。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由果溯因法”。如本题立意的关键就在于为何当初看起来精美的东西,在得到之后看起来会不太精美。由果溯因可以找到下面的切入口:

①美,源自距离。近处无风景,瓶子未得到时,新鲜新奇,得到后朝夕相处,新鲜感没了,新奇感没了,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产生厌烦、厌倦或麻木不仁的感觉。这时,所谓的审美疲劳出现了。因此,在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②要理性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现实与理想总是矛盾。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总是美好的,你想得到的东西在没得到之前,他是如此具有诱惑力。但当我们得到时,可能就会碰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新鲜感过后,你可能会厌倦,会埋怨,会有“搭错车”的怨叹。因此,要正确地看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要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③努力得来的才是最好的。画中人对画中物截然不同的评价也就找到了根源:因为获得的过程太过轻而易举,因为简单的得到反而使美好的事物黯然失色太容易得到的便不容易珍惜,那一句“送给你了”未免太爽快、太不屑了。树上掉下的苹果砸伟人的头上,伟大的理论诞生了,看似轻易得到的,但如果砸在你或我的头上,我们就只能自认倒霉。要知道,牛顿在此之前已经做足了功课,这次偶然机会只是使他灵机一现而已。过程比结果往往更重要,自己努力得到的才是最好的。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努力吧,拼搏吧,才能圆梦。

④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瓶子离开了精美的展览厅,失去了特定的艺术氛围,它在人们的眼中就只是一只瓶子了。艺术品如此,人才也是如此,把特定的人才放在不适当的位置,他就可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了,他的才华就无法显现了。

3.注意谋篇,中规中矩:

要注意遵循漫画作文的行文思路:概述画面,引出主旨(概述画面,要做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引出主旨,要做到观点鲜明,一目了然)----联系实际,展开议论(联系实际,要做到时间上的古今、空间上的中外、人物所在领域上的多元;展开议论,要做到论据准确典型新颖,论证深刻有力)-----卒章显志,回扣画面(卒章显志,要做到收束有力,干脆利落;回扣画面,要做到若即若离,不即不离)。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像模像样,中规中矩。

【优秀作文】

美好源于珍惜

一考生

或许是因为距离产生美,人们总认为别人的东西更美好。正如漫画中,当花瓶是别人的时候,这个人觉得花瓶真精美,到了自己手中却又不尽如人意。其实,这是人的通性,总是对未得到的事物怀有美好的幻想,从而产生欲望,对已拥有的事物吹毛求疵,而渐生厌恶。

《山那边的幸福》一文中,山里的孩子羡慕城里的孩子有明亮的教室,城里的孩子又渴望大自然中的鸟语花香。人总是有追求美好之心,也正是这一颗爱美的心促使我们热爱生活,并不断去追求还未拥有的美好。

其实,全面地分析、理性地看待可以使我们对事物的了解更透彻。也更能明确自己所真正想要的,而不会为追求事物本身光鲜亮丽的表面而费心力。如果漫画中的人认真分析后,会发现艺术品并没有那么精美,自己也不是真心地喜爱。便无须费尽心机从友人手中获得,他会有更多心情去欣赏真正的美。《瓦尔登湖》中梭罗这样说:“如果我也像大多数人那样把早上和下午卖给社会,那我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如果生活中,大家也能识破财富的空虚而不去炫富,也能摒弃权力的罪恶而不去贪污,也能发现人性的美好而不竖起心墙 我们只有如卡尔维诺那样,深入这个尘世,在雾朦朦的早晨呼吸空气,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这个尘世,才能让神性支配我们的灵魂,而非被欲望支配。

“你煽情,我煽智。”在这样一个越来越不理性的社会中,我们要始终保持理性的思考,追求真正的美好,而不被表象所迷惑,追求审美,而不仅是一个精美的花瓶。

以珍惜的态度面对生活,我们可以发掘出更多的美好,我们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西化”中的中国似乎总觉得西方社会更民主,青年学者熊培云在《思想国》中也不断称赞法国人对历史的尊重;我却认为,中华文化也有许多值得骄傲之处,我们要去发现并珍惜他们。辜鸿铭上课时这样对学生说:“让你们学习英文诗,是为了你们将中国人的平和、宽容去晓谕那些四夷之邦。”作为中国人,我们要意识到我们自己的文化的优越性,珍惜并发扬他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我们也要珍惜生活中的点滴。金圣叹曰:“炎暑夏日,切绿沉西瓜于朱红盘中,不亦快哉。”可见,只要珍惜生活,点滴都是美好。

如漫画中得到艺术品的人觉得它不怎么精美一般,许多人置身于中国社会,也对她不怎么满意。其实,只要我们更理性地独立思考,去发现社会中的美,去珍惜这样一个还算和谐

的社会,她还是美好的。

“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源。”只要珍惜不一样的自己,人人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只要珍惜我们这个独特的社会,她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点评】本文从漫画材料中提炼出“距离产生美,因为美就要倍加珍惜”这一中心论点。重点阐述“以珍惜的态度面对生活,我们可以发掘出更多的美好,我们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这一侧面,以“中华文化”为例,深入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结尾回扣材料,再次点题,使全文浑然一体。

亲手摘下“彼岸花”

一考生

画中人叹为观止与落寞失望的情绪转换间,将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你我的某些特质映衬得恰到好处:总是歆羡于彼岸花的美丽,机缘巧合拥有后,却又开始抱怨她的刺,她的不甚完美。

沃尔特 肯《在云端》一书曾如此阐述这种“彼岸花情结”:“那端的云,美得令人眩晕,伸手过去,无非是过眼云烟。”得不到的,总是最美的;彼岸花,总是最绚烂的。这种美,源自距离,而美却终结于画中人一句:“送给你了。”没有血泪汗水的浸泡,他人赠与的彼岸花,只能停留于被挑剔的层面。

黄光裕便是最好的例子。他的魄力,他的草根创业传奇曾让多少人津津乐道。他用汗水打造了全国家电企业连锁模式,他用血泪拼出了国美这一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企业,却在事业鼎盛期热衷于权钱交易与暗箱操作,偏离了企业经营者的本分,在歧途上越走越远,最终自掘坟墓,锒铛入狱。

“我想要的太多了。愿意再付出的,太少了。”黄光裕的剖白,或许能让你我深思再三。权力场上的呼风唤雨与名利场上的声色犬马就像彼岸花一样散发出致命的香味,而当脚踏实地创业草根遭遇投机取巧这一“捷径”时,一句“送给你了”便成了他日思夜想的企盼,不劳而获的彼岸花此刻不仅是“不再精美”,更成了毒草,置人于死地。

这样看来,画中人对画中物截然不同的评价也就找到了根源:因为获得的过程太过轻而易举,因为简单的得到反而使美好的事物黯然失色。对于个人而言,摆脱这种彼岸花情结的唯一办法就是“亲手摘下它”,正是刘伟的咬牙坚持与艰辛努力,才使他的琴声如此悠扬,如此动听;正是黄光裕创业初期的拼搏与奋斗,才使国美的传奇如此宏大,如此惊艳;正是你所付出的汗水与辛劳,才使彼岸花保留亭亭之姿。

对于社会而言,亟需重建的现代观念市场摆在眼前。如何在不劳而获这一庸俗风气弥漫的当下突围,如何在简单以权力大小、财富多寡为个体成败与否的评判标准的现今突围,如何在投机取巧思想仍根深蒂固的现在突围,重塑以奋斗为美的价值观、人生观,而非眼巴巴地企盼别人“送给你”的幼稚心理,值得社会大众再三思量。

亲手摘下彼岸花,插在瓷瓶中,纵使花刺扎手、瓶身粗糙,也掩盖不了奋斗之姿的夺目绚烂。

【点评】本文亮点多多。首先题目醒目、亮人眼眸---“彼岸花”很美,但要靠自己“亲手摘下”,言外之意就是,美的东西要靠自己努力奋斗争取,作者用形象化的比喻鲜明地昭示出全文的主旨,主体部分例证引证综合运用,有力地证明了观点,结尾再次点题升华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y2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