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重点

更新时间:2023-07-20 02:0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卫版天然药物化学重点

P17 从药材中提取天然活性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

将固体药材按提取用溶剂的极性递增方式,用不同溶剂,如石油醚or汽油(可提出油脂、醋、叶绿色、挥发油、游离甾体、三萜类化合物)、氯仿or乙酸乙酯(可提出游离生物碱。有机酸。黄酮。香豆素的苷元等中等极性化合物)、丙酮or乙醇、甲醇(可提出苷类。生物碱盐。鞣质等极性化合物)和水(提出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水溶性成分)依次进行提取。得到的各个部分经活性测试确定有效部分后再做进一步分离。

P18 常见溶剂的极性强弱顺序:石油醚(低沸点→高沸点)<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二氯甲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乙腈<水<吡啶<乙酸

溶剂法分类: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神波提取技术 超声波作用于液体介质引起介质的振动,当振动处于稀疏状态时,在介质中形成许多小空穴们这些小空穴的瞬间闭合,可引起高达几千个大气压的压力,同时局部温度可上升到千度高温,这一现象称为空化现象。

P19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时进行分离,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

P20 在药材浓缩水提取液中加入数倍量高浓度乙醇,以沉淀出去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水/醇法);在浓缩乙醇提取液中加入数倍量水稀释,放置以沉淀除去树脂、叶绿素等水不溶性杂质(醇/水法);在乙醇浓缩液中加入数倍量乙醚(醇/醚法)或丙酮(醇/丙酮法)可使皂苷沉淀洗出,而脂溶性的树脂等类杂质则留存在母液中等。

液-液萃取与分配系数K值 K=Cu/Cl

分离难以与分离因子β :β=Ka/Kb

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但100>β≥10,则需萃取10-12次;β≥2时,要想实现基本分离,须作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β≌1,则Ka≌Kb,意味着两者性质极其相近,即使作任意次分配也无法分离。

P27 物理吸附:是因构成溶液的分子与吸附剂表面分子的分子间力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特点是无选择性、吸附、解吸过程可逆、可快速进行,应用最广。如采取硅胶、氧化铝及活性炭为吸附剂进行的吸附色谱。化学吸附,如黄酮等酚酸性物质被碱性氧化铝吸附。

吸附过程3要素:吸附剂,溶剂,溶质

P28 硅胶、氧化铝因为均为极性吸附剂,有以下特点:

①对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极性强的溶质将被优先吸附②溶剂极性越弱,则吸附剂对溶质将表现出较强的吸附能力③溶质即使被硅胶、氧化铝吸附,但一旦加入极性较强的溶剂时,又可被后者置换换洗脱下来。

P28 官能团极性强弱(大→小)

R-COOH,Ar-OH,H2O,R-OH,R-NH2,R-CO-N(R`)-R``R-CHO,R-CO-R`,R-CO-OR`,R-O-R`,R-X,R-H

P32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性和分子筛性原理相结合的分离材料,他的吸附性是由于范德华引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 P33 影响吸附的因素:①大孔树脂的吸附性能主要取决于吸附剂的表面性质②被吸附的化合结构的影响③洗脱剂的影响

P35 葡萄糖凝胶的商品型号即按交联度大小分类,并以吸水量多少表示。以sephadexG-25为例,G为凝胶Gel,后附数字=吸水量*10,故G-25表示改该葡萄糖凝胶吸水量为2.5ml/g

P44 分子不饱和度u=Ⅳ-Ⅰ/2+Ⅲ/2+1

例如C30H48O3化合物不饱和度为u=30-48/2+0/2+1=7

人卫版天然药物化学重点

质谱MS可用于确定分子量以及求算分子式和提供其他结构信息。

P47 红外光谱IR,4000-1500cm-1 的区域为特征频率区,许多官能团,如羟基、氨基、重键(C=C,C≡C,C=O,N=O)芳环等吸收均出现在这个区域,并可据此进行鉴别。

红外光谱可用于区别芳环的取代方式及结构,构象等。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分子中的电子可因光线照射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

P48 UV光谱对于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α,β-不饱和羰基(醛酮酸酯)结构的化合物以及芳香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来说是一种重要手段。用于推断化合物的骨架类型。

核磁共振谱

1H-NMR测定中通过化学位移δ,谱线的积分面积以及裂分情况(重峰数以及耦合常数J)可以提供分子中1H的类型。数目以及相邻原子或原子团的信息。

化学位移,1H核因周围化学环境不同,其外围电子云密度以及绕核旋转时产生的磁的屏蔽效应也不同。

P60 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酸、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单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化合物,是组成糖类及其衍生物的基本单元。

P71苷类

根据苷中含有的单糖基的个数可将苷分为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等。

苷元化学结构的类型可分为黄酮苷,蒽醌苷,苯丙素苷,生物碱苷,三萜苷

根据苷键原子将苷分为氧苷,氮苷,硫苷,碳苷,其中氧苷最多。

P78糠醛形成反应

常用于糖类和苷的检测反应-molish反应的试剂就是浓硫酸和α-萘酚。常用的糖的色谱显色剂是邻苯二酸和苯胺。

P79 糖及苷的羟基反应包括酯化、醚化、缩醛(缩酮)化,与硼酸络合反应等。

缩酮/缩醛化反应。常用脱水剂是矿酸、无水氧化锌、无水硫酸铜等。

丙酮与邻二醇羟基生成的五元环状缩酮称为异丙叉衍生物(丙酮加成物)

P81 苷键的裂解分为全裂解和部分裂解。后者所用试剂和方法8%-10%甲酸,40%-50%醋酸,酶解,乙酰解,甲醇解等。

碳上无共用电子时,几乎无碱性,最难质子化。水解难易程度是C-苷>S-苷>O-苷>N-苷

氮原子虽然碱性较强,易于质子化,但当氮原子在酰胺或嘧啶环上时,由于受到强烈的p-π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的影响。

P86 过碘酸裂解法亦称smith降解法,是一个反应条件温和、易得到原苷元。通过反应产物可以推测糖的种类。糖

人卫版天然药物化学重点

与糖的连接方式以及氧环大小的一种苷裂解方法。适用于那些苷元不稳定的苷和碳苷的裂解。易被氧化的基团的苷则不能应用,因为过碘酸在氧化糖的同时它们也将随之氧化。

过碘酸裂解法所用试剂为NaIO4,NaBH4

首先将样品溶于水或烯醇溶液中,加入NaIO4,在室温下将糖氧化开裂成二醛,然后用NaBH4将醛还原成伯醇,以防止醛与醇进一步缩合。最后调节PH2左右,室温放置即可将其水解。

P91 苷化位移 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成为苷化位移。苷化位移值与苷元的结构有关,,与糖的种类关系不大。

P116 香豆素类化合物是邻羟基桂皮酸内酯类成分的总称。 都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基本骨架,除去35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外,其他香豆素都具有在7位连接含氧官能团的特点。因此7-羟基香豆素被认为是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母核。

P118 香豆素 是淡黄色or五色,具有香味。游离香豆素有挥发性,可以随着水蒸气蒸馏,还能升华。形成苷之后,一般呈粉末状,无香味,也不具有挥发性升华性。

香豆素衍生物在紫外光照射下呈现蓝色or紫色荧光,在碱性溶液中荧光增强。

P119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分子中具有内酯结构,具有内酯环的性质。遇到稀碱溶液可以开环,形成溶于水的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酸化后,立即合环,形成不溶于水的香豆素类成分。

显色反应:如果酚羟基的对位无取代或者6位碳上无取代的香豆素,可以喝gibbs试剂以及emerson试剂呈显色反应。

P121 在氢谱中,简单香豆素。呋喃香豆素。吡喃香豆素的H-3和H-4分别出现在δ66.10-6.50化学位移单位和δ

7.50-8.20化学位移单位区域,在香豆素的H-3和H-4之间形成一族d峰,耦合常数大约是9.5Hz。这是该类化合物的氢谱中最为标志性信号。此外苯环上的氢信号与普通芳核上的氢信号特点相似,他们的化学位移出现在δ6.0-8.0化学位移单位范围。由于受到内酯上的羰基影响,H-6,H-8,H-3的信号出现在高场;H-5。H-7。H-4的信号出现在低场。如果7位取代香豆素,H-5出现d峰(J大约8.0Hz),H-6形成dd峰(J大约8.0,2.0Hz)H-8呈d峰(J大约2.0Hz)δδδδ

P131 木脂素多数为脂溶性分子,能溶于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甲醇和乙醇等有机溶剂

木脂素类化合物大都具有光学活性,

木脂素在提取分离过程中遇到酸碱条件容易产生分子结构的立体异化,表现在物理性质上就是分子光学活性的改变。

P150 醌类化合物 以游离蒽醌类衍生物为例,酸性强弱顺序:含-COOH>含2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2个α-OH>含一个α-OH。可从有机溶剂中依次利用5%NaHCO3、5%Na2CO3、1%NaOH以及5%NaOH水溶液进行梯度萃取,达到分离目的。

P151 碱性条件下的呈色反应 羟基醌类在碱性溶液中会发生颜色改变,会使颜色加深。多呈橙。红。紫红。蓝色。例如,羟基蒽醌类化合物遇碱显红-紫红色的反应成为borntrager's反应。

P153 游离羟基蒽醌衍生物色谱常用的吸附剂主要是硅胶。一般不用氧化铝,尤其不用碱性氧化铝,以避免与酸

人卫版天然药物化学重点

性的蒽醌类成分发生化学吸附而难以洗脱。

Ph梯度萃取法的分离方法流程图

P158 芳环质子

α-H因处于C=O的负屏蔽区,受影响较大,共振信号出现在低场,化学位移值较大;β-H受C=O的影响较小,共振信号出现在较高场,化学位移值较小。

取代基质子

甲氧基 一般在δ3.8-4.2,呈现单峰。

芳香甲基 一般在δ2.1-2.5,α-甲基可出现在δ2.7-2.8,均为单峰,若甲基临位有芳香质子,则因远距离偶合而出现宽单峰。

羟甲基-CH2OH CH2的化学位移一般在δ4.4-4.7,呈单峰,但有时因为与羟基质子偶尔而出现双峰。羟基吸收一般在δ4.0-6.0

乙氧甲基-CH1-O-CH2-CH3 与芳环相连的CH2的化学位移一般在δ4.4-5.0,为单峰。乙基中CH2则在δ3.6-3.8,为四重峰,CH3在δ1.3-1.4,为三重峰。

酚羟基 α-羟基与羰基能形成氢键,其氢键信号出现在最低场。当分子中只有一个α-羟基对,其化学位移值大于δ12.25。当两个羟基位于统一羰基的α-位时,分子内羟基键减弱,其信号在δ11.6-12.1,β-羟基的化学位移在较高场,邻位无取代的β-羟基在δ11.1-11.4,而邻位有取代的β-羟基,化学位移值小于10.9[29].。

醌类化合物的13C-NMR特征--------------------

P161 甲基化反应 难易顺序依次为:醇羟基,α-酚羟基,β-酚羟基,羧基等。即羟基的酸性越强,甲基化反应越

人卫版天然药物化学重点

容易进行。

乙酰化反应 按乙酰化能力强弱顺序排列为:CH3COCl>(CH3CO)O2>CH3COOR>CH3COOH

P162 冰醋酸(加少量乙酰氯)冷置(醇OH)

醋酐+浓硫酸 室温放置过夜 醇OH,β-酚OH,α-酚OH

羟基的乙酰化,以醇羟基最易乙酰化,α羟基最难乙酰化。乙酰化试剂中醋酐-吡啶的乙酰化能力最强,而冰醋酸最弱。。。醋酐可使环上所有酚羟基乙酰化。

P177 游离的各种苷元母核中,除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黄烷醇有旋光性外,其余则无光学活性。

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平面性强的分子,因分子与分子间排列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而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因是非平面性分子,故分子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溶解度稍大。

P178 黄酮为例,其酚羟基酸性强弱顺序为:7,4'-二OH>7-或4'-OH>一般酚OH>5-OH>3-OH

还原实验,盐酸-镁粉反应,此为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见的颜色反应。生成了阳碳离子。

阳:多数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以及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显橙红-紫红色,少数显紫-蓝色。

阴:查尔酮,橙酮,儿茶素则无该显色反应。

P179 四氢硼钠反应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与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产生红-紫色。 二氢黄酮课与磷钼酸试剂反应呈现棕褐色,也可作为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特征鉴别反应。

金属盐类络合反应(推导题+填空)

铝盐 常用试剂为1%三氯化铝或亚硝酸铝溶液,生成的络合物多为黄色(λmax=415nm)并有荧光,可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

铅盐 常用1%醋酸铅以及碱式醋酸铅水溶液,可生成黄-红色沉淀。黄酮类化合物与铅盐生成沉淀的色泽,因羟基数目以及位置不同而异。其中醋酸铅只能与分子中具有邻二酚羟基或兼有3-OH,4-酮基或5-OH,4-酮基结构的化合物反应生成沉淀,但碱式醋酸铅的沉淀能力要大得多。一般酚类化合物可为之沉淀,可用于鉴定,提取分离。 锆盐 多用2%二氯氧化锆甲醇溶液。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有游离的3-或5-OH存在时,均可与该试剂反应生成黄色的锆络合物。但两者锆络合物对酸的稳定性不同。3-OH,4-酮基络合物的稳定性比5-OH,4-酮基络合物的稳定性强(二氢黄酮醇除外)。故当反应液中接着加入枸橼酸后,5-羟基黄酮的黄色溶液显著褪色,而3-羟基黄酮溶液仍呈鲜黄色(锆-枸橼酸反应)。方法是取试样0.5-1.0mg,用10.0ml甲醇加热溶解,加1.0ml2%二氯氧化锆ZrOCl2甲醇液,呈黄色后再加入2%枸橼酸甲醇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P180 氯化锶SrCl2 氨性甲醇溶液中可与分子中具有邻二酚羟基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生成绿色-棕色乃至黑色沉淀。 三氯化铁反应,三氯化铁水溶液或醇溶液为常用的酚类显色剂。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含有酚羟基,故可产生阳性反应。但一般仅在含有羟基缔合的酚羟基时,才呈现明显颜色。

在无机酸或有机酸存在的条件下,黄酮类化合物分子含有5-羟基黄酮以及2'-羟基查耳酮类结构可与硼酸反应,生成亮黄色。一般在草酸存在下显黄色并具有绿光反应,在枸橼酸丙酮条件下,则只显示黄色而无荧光。

P186 酸性7,4'-OH>7-OH或 4'-OH>一般OH>5-OH

人卫版天然药物化学重点

溶于NaHCO3 溶于NaCO3 溶于不同浓度的NaOH

P194 归纳黄酮类化合物的质子核磁共振普

A环质子

B环质子 H-3',5'的化学位移总是比H-2',6'的化学位移值小。

H-5'作为一个二重峰(d,J=8.5Hz出现在)δ6.70-7.10处。H-2'(d,J=2.5Hz)以及H-6'(dd,J=8.5以及2.5Hz)的信号出现在δ7.20-7.90的范围内。

C环质子 H-3常作为一个尖锐的单峰信号出现在δ6.30-6.80处。

P225由于环烯醚萜类的半缩醛C1-OH性质不稳定,故主要以C1-OH与糖成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非苷环烯醚萜仅占60余种,裂环环烯醚萜类有30余种。

P239 加成反应

含有双键或羰基的萜类化合物,可与某些试剂发生加成反应。其产物旺旺是结晶性。但不可供识别萜类化合物分子中不饱和键的存在和不饱和的程度,还可接住加成产物完好的晶型,用于萜类的分离纯化。

双键加成反应4种:与卤化氢加成反应,与溴加成,与亚硝酰氯反应,Diels-Alder加成反应

羰基加成反应 与亚硝酸氢钠甲加成,与硝基苯肼加成,与吉拉德试剂加成(分离含有羰基的萜类化合物常采用吉拉德试剂,使亲脂性的羰基转变为亲水性的加成物而分离)

P254 挥发油的组成和分类 4种:萜类化合物,芳香族类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其他类化合物

P256 挥发油的提取方法3种 水蒸气蒸馏法,浸取法,冷压法。

P259 酸值,皂化值,酯值是重要化学常数,质量的重要指标

酸值是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以中和1g挥发油中含有游离的羧酸和酚类所需要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

酯值代表挥发油中酯类成分含量,以水解1g挥发油所需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

皂化值以皂化1g挥发油所需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皂化值等于酸值和酯值之和。

P270 四环三萜类型

存在天然界较多的四环三萜或其皂苷苷元主要有达玛烷,羊毛脂烷,环阿屯烷(环阿尔廷烷),甘遂烷,葫芦烷,木柬苦素型三萜类。

P278 五环三萜类 齐墩果烷型,乌苏烷型,羽扇豆烷型,木栓烷型。

P287 醋酐-浓硫酸反应 将样品溶于醋酐中,加浓硫酸-醋酐(1:20)可产生黄-红-紫-蓝等颜色变化,最后褪色 三氯醋酸反应 将样品溶液滴在滤纸上,喷25%三氯醋酸乙醇溶液,加热至100℃,生成红色渐变为紫色。

P288 皂苷的表面活性与其分子内部亲水性和亲脂性结构的比例相关,只有当二者比例适当,才能较好地发挥出这种表面活性。

皂苷能溶血,是因为多数皂苷能与胆甾醇结合生成不溶性的分子复合物。当皂苷水溶液与红细胞接触时,红细胞壁上的胆甾醇与皂苷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沉淀,破坏了血红细胞的正常渗透,使细胞内渗透压增加而发生崩解,从而导致溶血现象。

人卫版天然药物化学重点

P289 三萜皂苷常用醇类溶剂提取,若皂苷含有羟基,羧基极性基团较多,亲水性强,用烯醇提取效果较好。提取液减压浓缩后,加适量水,必要时先用石油醚等亲脂性溶剂萃取,除去亲脂性杂质,然后用正丁醇萃取,减压蒸干,得粗制总皂苷,此法被认为是皂苷提取通法。

P322 不饱和内酯环产生的反应

甲型强心苷类由于C17侧链上有一个不饱和五元内酯环,在碱性溶液中,双键转位能形成活性次甲基,从而能够与某些试剂反应而显色。反应产物在可见光区往往具有特殊最大吸收,故亦用于定量。

乙型强心苷在碱性溶液中不能产生活性次甲基,故无此类反应。

Legal反应 试剂Na2Fe(NO)(CN3)·2H2O 亚硝酰铁氰化钠 颜色深红or蓝 λnm max=470

Keller-Kiliani反应,强心苷溶于少量Fe3+的冰醋酸,沿管壁滴加浓硫酸,观察界面和醋酸颜色变化。如2-去氧糖存在,醋酸层渐呈蓝色or蓝绿色。

此反应只对游离的2-去氧糖或在反应的条件下能水解出2-去氧糖的强心苷显色。

P323 具有Δαβ-γ内酯的强心苷,在紫外光谱中约220nm(lgε约4.34)处呈现最大吸收。

Δαβ,γδ-δ内酯的强心苷在295-300nm(lgε约3.93)

P338 甾体皂苷所具有的表面活性和溶血作用等与三萜皂苷相似,但F环开裂的皂苷往往不具溶血作用,而且表面活性降低;。

甾体皂苷的乙醇溶液可被甾醇(通常胆甾醇)沉淀。生成的分子复合物用乙醚回流提取,胆甾醇可溶于醚,而皂苷不溶,从而达到纯化皂苷和检查是否有早苷类成分存在。

P339 甾体皂苷在无水条件下,遇某些酸类也可产生与三萜早苷相类似的显色反应。只是甾体皂苷与醋酐-硫酸反应,在颜色变化中最后出现绿色,三萜皂苷最后出现红色。与三氯醋酸反应时,三萜皂苷须加热到100℃才能显色,而甾体皂苷加热至60℃,即发生颜色变化。

P369 最常用的是生物碱的沉淀反应与显色反应。沉淀反应是利用大多数生物碱在酸性条件下,与某些沉淀剂反应生成弱酸不溶性复盐or络合物沉淀。

生物碱的沉淀剂种类较多,其中最常用的是碘化铋钾试剂,改良的碘化铋钾试剂,碘=碘化钾试剂,碘化汞钾试剂,硅钨酸试剂,

最常用的显色剂是改良的碘化铋钾试剂。

生物碱的碱性

碱性基团的pKa值大小顺序:胍基[-NH(C=NH)NH2]>季胺碱>脂肪胺基>芳杂环(吡啶)>酰胺基

碱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碱性强弱与氮原子的杂化度,诱导效应,诱导-场效应,共轭效应,空间效应,分子内氢键形成等有关。

P372 总生物碱的提取方法有机溶剂,离子交换树脂法,沉淀法。

溶剂法包括①水或酸水-有机溶剂提取法②醇-酸水-有机溶剂提取法③碱化-有机溶剂提取法

人卫版天然药物化学重点

沉淀法,以雷氏铵盐为例,加入Ag2SO4饱和水溶液形成雷氏铵盐沉淀,滤液加入BaCl2溶液,滤除沉淀,最后所得滤液即为季胺生物碱的盐酸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16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