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的历史地位

更新时间:2023-11-25 15: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华民国的历史地位

南京大学地理学院李昊(091160035)

摘要

中华民国史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指的是1912—1949年的中国。这个期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既传承了5000年中华文明史,又对后来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历史为线索,以现在中国大陆及台湾的现状为依据,着重从政治、军事和文化三个方面来讨论中华民国的历史地位。

前言

中华民国在国际上来讲,就是1912年到1949年的中国,国民政府为合法政府;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讲,指的是中国历史从1912年到1949年的这段时期,是我国近代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国的历史大致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同年3月12日,为临时政府时期,产生了孙文和袁世凯两位总统;第二个时期为1912年3月12日到1928年,为北洋政府时期,先后历经袁世凯(1912-1916)、皖系军阀段祺瑞(1916-1920)、直系军阀(1920-1924)、奉系军阀(1924-1928)统治时期,产生了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几位总统;第三个时期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从1928年到1949年,产生了蒋介石、李宗仁两位总统。

中华民国期间是一个战乱的年代,依照时间顺序,先后经历了以下战争:

辛亥革命战争:革命军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政府; 张勋复辟战争:张勋经过长时间的阴谋活动后,在北京发动了复辟政变并扶持溥仪重新上台,但仅存在12天便被讨逆军推翻;

直皖战争: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在战争中被直奉两系军阀联手打败。以曹锟为首的直系和以张作霖为首奉系入主北京政权;

直奉战争:战争中彻底失败,吴佩孚被迫南逃。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取代直系军阀,开始入主北京政权;

北伐战争:以黄埔生为主的北伐军战胜军阀,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蒋桂战争:桂系在战争中彻底失败,其主力部队第4集团军丧失贻尽,李宗仁等逃亡国外;

蒋冯阎中原大战:蒋介石击败了反蒋联军,在中国实现了暂时的、形式上的统一; 土地革命战争:中央军为了消灭反对南京国民政府的红军,而发动了一些列战争,以红军长征完成而结束;

抗日战争:中国军队为了反抗日本的入侵而进行的长达八年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共内战:国民党的中央军与共产党的解放军为夺取政权而展开的一场全国范围的战争,最终以共产党胜利告终。

中华民国的历史,本质上来讲是从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到现代中国(包括大陆、台湾)的一个过渡时期,使得中国具有了现代政府雏形,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阶段。

本文以民国的历史为线索,以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现状为基础,着重从政治、军事、文化的角度,来考察中华民国的历史地位。

政治上,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三民主义,确立宪政地位

早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先生便定下了三民主义建立国家的基础。所谓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生、民权三个方面。

民族即要求驱除满人的统治,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爱国热情。既要保证不被列强随意干涉,在世界化的浪潮中丧失民族独立性,也要保证与世界接轨。此后中华民国为了恢复在清朝时丧失的权益所做出的努力,中华民国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中的努力,也是对民族主义的实现。

民权是在废除原来的封建统治后建立现代民主、法制国家的基础。民权主义强调人民拥有国家主权的民主,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五权分立的行政基础。

民生指的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主要的内容包括平均地权和限制资本,同时还要求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达到孙中山所希望的“大同社会”。

三民主义是中华民国建国的纲领,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中华民国的宪法。孙中山主张的军政、训政和宪政的三步走的路线,也在中国得以实现。1948年5月,宪政正式开始,1990年,台湾地区实行民主竞选总统也意味着宪政在台湾的彻底实施。

五权分立,分权施政的先河

极权导致腐败与独裁,因此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出现,西方国家多采用一种分权的方式来治理国家。中华民国建国时,孙中山也接受了这种思想,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原有整体中考试及监察机构的优势,建立了五权分立的建国体系。分别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及考试权,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立法院、司法院、行政院、检察院和考试院五院。此后,无论中华民国政局究竟如何,中华民国都在形式上保留了五权分立的原则,现在台湾依然保留着五院的制度且正在发挥作用,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务院设置也和政务院职能相同。下表为五院简单介绍。

名称 行政院 主要职能 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试院 监察院

历任院长 谭延闿、宋子文、蒋中正、孙科、汪兆铭、孔祥熙等 中华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也是中胡汉民、林森、孙科、童冠贤等 华民国的国会 中华民国最高司法机关 王崇惠、居正 中华民国最高考试机关,人事行政戴季陶、张伯苓、朱家骅、罗家伦等 最高主管机关 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最高监察机关,蔡元培、赵戴文、于右任等 行使弹劾权、纠举权及审计权 台湾地区现在仍然保持着五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下表为台湾现任五院领导人及其党籍:

名称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试院 监察院 院长 吴敦义 王金平 赖浩敏 关中 王建煊 院长党籍 国民党 国民党 无党派 国民党 新党

收复国土,恢复失去主权

在清朝末年,在帝国主义的淫威之下,清政府签订了大量卖国条约,袁世凯为了称帝的野心,也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这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和领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借着二战胜利的威势,废除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且收复了大量国土。

《南京条约》中规定的领事裁判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奥地利等国以及苏联均放弃了领事裁判权;1943年,美英放弃了领事裁判权;1946年,法国、西班牙等国也放弃了领事裁判权。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也放弃了包括领事裁判权在内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中国海关在清朝完全为外国人所把持,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中国政府才在海关中占有一定的份额。

中华民国也捍卫了中国领土的完整。1918年,北洋政府的徐树铮将军收复了业已独立的外蒙古。中国自1919年陆续收回各国租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华民国首先于1919年收回天津德、奥租界和汉口德租界,1924年收回苏联政府放弃的一切前俄租界,1927年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1929年收回天津的比租界和镇江的英租界,1930年收回厦门的英租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废除天津和广州的英租界及英、美、比3国在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的权利,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废除了中国各地的日租界。1946年收回上海、天津、汉口和广州的法租界及法国在上海和厦门公共租界的权利。1947年收回天津意租界和意在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的权利,此时,中华民国收回了所有的租借。

台湾自被中国人开发以来时常孤悬海外,清政府消灭郑经,在台湾设省以后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中华民国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依据《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正式收复了台湾,并任命陈仪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台湾行政长官,宣告中国队台湾恢复行使主权。台湾被日本掌控50年,经济、文化上对日本依赖很大,中华民国收复台湾使得台湾人的中国人意识再度恢复,即使对今日来讲,亦有深远意义。10月25日,是台湾的光复节,现在仍然是台湾的重要节日。

中华民国政府另一个重要的历史功绩便是参与了联合国的组建,并使得中国成为了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联合国是今天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中国成为常任理事国之后,有了一票否决权,从此有了资格和当时最强大的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并驾齐驱。这一地位在今天的中国外交中依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军事上,积极保卫中国

清政府军务腐败,对外战争连连失利。中华民国建立后,在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着中国

军事的现代化进程,并且努力保卫国家。中华民国期间,中国没有在任何对外国的战争中失败,捍卫了中国的独立,保卫了国家的主权,并且为以后收复失地、平等外交打好了基础。

辛亥革命军与北洋军,民初的较量

1911年,革命党人依靠湖北新军取得了武昌起义的胜利。但是,当时中国主要的武装力量还是袁世凯所管辖的北洋军。北洋军完全采用新式的练兵方法,装备先进,是中国军事近代化中重要的一支军队,对中国军事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后来北洋军内部分裂成了直系和皖系,再加上后来的奉系,北洋军成了军阀内战的工具,中国从此没有正式意义上的国家军队。在此期间,徐树铮将军恢复了中国对外蒙古的主权。

黄埔军校与北伐军

中华民国军事的第二次转折是在1924年成立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校,产生了抗日战争和内战期间的一系列名将。黄埔军校为孙中山建立北伐的军队打好了基础。黄埔军校后来迁台,为现在的陆军军官学校。

北伐军是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支军队,也成立于1924年。不同于辛亥革命时期的军队。这是一支完全听命于国民党的军队,也是1928年以后中央军的基础。北伐军内有黄埔军校培养的优秀军官,外有苏联的援助,再加上国共合作,团结了全国的一些力量,因此战斗力较强。北伐军虽然遭到了日本军队的阻挡,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占领了中国大部分的地区。北伐军是日后国民党中央军的基础,同时也是共产党南昌起义的主要力量。这支军队中诞生了国共两党最优秀的将官,在抗日战争中他们也表现出色。

国民革命军,抗战正面战场发挥作用

当北洋军被歼灭之后,北伐军中忠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军队陆续被改变为中央军。作为中华民国的军队,取名为中央军实际上是为了与地方实力派想区别。中央军的嫡系为原本忠于蒋的黄埔师生,后来还有从北洋军中投诚的军队。中央军实际上是当时中华民国军队的主力,也是真正属于国民党的军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列地方势力派的武装,例如阎锡山的晋绥军、张学良的东北军、桂军、滇军、川军等。这些军队装备参差不齐,利益既相关又有冲突,所以就有后来的中原大战等战争,但同时,他们也合作阻挡了日本军队。虽然有地方实力派的存在,但是蒋介石的中央政府依然可以指挥全国军队,同时,国民革命军也是中国一支有完整建制的军队,拥有陆军、海军和空军,是中国一支现代意义上的军队。

国军空军在原有东北军空军和广东空军人员和飞机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日战争中表现活跃,在世界空战史上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空军曾经在武汉空战中重创日军,堪称中国版的不列颠空战。

国军海军以福建海军为主体,还包括东北海军、中央军海军及电雷海军。国军海军实力与日军差距很大,甚至无法与清政府的北洋水师相比。但是,国民党海军在抗战中叶竭尽全力,甚至以全部沉没为代价,阻止了日本海军的入侵。

1937年,抗日战争正式爆发,中国军队在中华大地上浴血奋战。中国各路武装均被编入了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序列,在国民党中央政府的指挥下对日作战。

国民革命军参加了一系列与日军的正面交锋。重创了日本侵略者,但是这些中华民国军队本身也损失惨重,抗日战争期间,共有206位国军将领共赴国难。陆军牺牲、失踪人数达321

万1419人,歼灭日军达48万人之多。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空军将士牺牲4321人,毁机2468架;海军损失殆尽。 下表为国民革命军所参与的一系列战役的介绍及其战果 时间 1937年 8月 1937年 9月 1937年12月 1938年 1月 1938年 6月 1939年 5月 1939年 9月 1941年 9月 1941年12月 1939年11月 1940年 5月 1941年 1月 1941年 3月 1941年5月 1942年 4月 1943年 5月 鄂西会战 湖北 晋南会战 浙赣会战 上高会战 江西省上高地区 山西南部地区 国军伤亡2万,日军伤亡1.5万;日军撤军 国军伤亡4.2万,日军伤亡3000;抗战史上最大耻辱 线机场 日军伤亡4000;日军没有达到战略目标;战后各回原防区 豫南会战 枣宜会战 枣阳、宜昌等地 河南南部 第一次长沙会战 第二次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 桂南会战 南宁等地区 国军血战昆仑关;日军占领南宁等地区后撤退 国军失利,伤亡11万,日军伤亡7000,丢失了江汉平原 长沙 国军胜利,日军阵亡56900人 长沙 长沙 长沙保卫成功,日军伤亡4万 随枣会战 随县、枣阳 武汉会战 武汉地区 徐州会战 徐州地区 南京保卫战 南京 太原会战 山西 名称 淞沪会战 地点 上海 战果 日军伤亡6万,国军阵亡10万;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企图;为中国政府、工厂等向西南迁移赢得了时间 日军伤亡2万,国军伤亡10万;日军占领太原,但无力进一步南进 国军伤亡一万多人,日军伤亡近万;南京失守,南京大屠杀发生 击败日军后中国军队主动撤出,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取得了胜利 日军伤亡20万,国军伤亡40万;消耗日军有生力量;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国军军队收复枣阳、随县 浙江、江西 日军伤亡1.7万;日军占领浙赣铁路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3s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