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手册》

更新时间:2023-07-31 07: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前 言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新发现的乙类传染病,实行甲类传染病管理,具有传播速度快,人传人等特点。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接触传播。原则上,所有人都是易感人群,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戴口罩、勤洗手对个人防疫极其重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防疫的有效手段。

本指导手册共分七个部分,分别为办公及生产经营场所防控措施、对外及公共服务机构防控措施、施工现场防控措施、分包商防控措施、海外人员防控措施、个人及居家生活防控措施以及个人防疫应急处置措施。同时,指导手册还专门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及个人生活基本常识,便于大家理解落实防控相关要求。

2020年2月2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据此结合管道局实际情况,对《管道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手册》进行修订。

一、办公及生产经营场所防控措施

(一)人员管理

1. 员工进入办公及生产经营场所应接受体温检测。若体温超过37.2℃,请勿进入工作场所,应回家观察休息。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2. 外地返回员工要严格落实地方政府防疫要求,必要时可采取隔离措施。湖北返回人员,须自行居家隔离14日,无症状后方可正常上班。

3. 工作期间,员工要主动规范佩戴口罩,尽可能减少面对面工作交流。

4. 减少员工公务出差的频次、人数,特别是严格控制赴疫情严重地区人员。

(二)会议管理

5. 减少会议数量,特别是现场会议数量。提倡召开电话、视频会议。确需召开的现场会议,要减少人数、压缩时间,参会人员间隔1米以上,并全程佩戴口罩。

6. 会议时间每超过1小时,要通风1次。会议结束后,对场地、设施等实施消毒,茶具用品等要用开水浸泡消毒。

(三)访客管理

7. 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公务访客进入办公及生产经营场所应进行体温检测,体温在37.2℃以下并无湖北接触史,方可进入。严格控制会客时间。

8. 办公及生产经营场所可设定相对独立的会客区。会客期间,双方应佩戴口罩,并保持1米以上距离。会客结束后,对会客区的场地、设施等实施消毒。

9. 安保人员要认真询问和登记访客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四)餐饮管理

10. 加强食材管理,规范采购渠道,杜绝“三无”产品。

11. 食堂采购及供货人员应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避免直接手触肉禽类生鲜食材。摘掉手套后,应及时洗手消毒。

12. 避免食堂集中就餐,适当延长食堂供餐时间,实行错峰就餐,有条件时使用餐盒、分散用餐。要加强循环使用餐具清洁消毒,不具备消毒条件的要使用一次性餐具。员工用餐时应避免面对面就坐,不与他人交谈。

13. 每日定时对就餐区域实施消毒。餐具用品须高温消毒。

(五)活动管理

14. 严禁举办大型聚集性活动,减少一般性活动。

15. 确需举办的外事来访等活动,应严格控制人数、压减活动时间。活动人员应全程佩戴口罩。活动结束后,对活动场所实施消毒。

(六)环境管理

16.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每日通风3次以上,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应注意保暖。公共物品及公共接触物品或部位要定期清洗、消毒。

17. 每日定时对门厅、楼道、会议室、电梯、楼梯、卫生间、车库等公共部位实施消毒,且尽量使用喷雾消毒。

18. 多人同室办公的,办公距离应保持在1米以上。

19. 办公电话、电脑键盘、鼠标等,每日用75%酒精擦拭2次。使用频繁的,擦拭可增加至4次。

20. 公务用车内部及门把手每日进行常规消毒。使用时,实行“一客一消毒”。消毒宜用75%酒精擦拭。

21. 保洁用具按区域分开使用,避免混用。

22. 保洁人员须佩戴一次性橡胶手套,工作结束后洗手消毒。

23. 餐厅及卫生间等区域应配备足够的洗手液,并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使用。

24. 中央空调系统风机盘管正常使用时,应定期对送风口、回风口进行消毒。中央空调新风系统正常使用时,若出现疫情,不要停止风机运行,应在人员撤离后,对排风支管封闭,运行一段时间后关断新风排风系统,同时消毒。带回风的全空气系统,应把回风完全封闭,保证系统全新风运行。

二、对外及公共服务机构防控措施

1. 加强服务人员健康观察与跟踪,杜绝带病上岗。有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的人员,应及时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对密切接触人员进行登记,并按驻地防疫部门要求实施必要的隔离观察。

2. 加强员工自我防护,工作期间应全程佩戴口罩,并按规范要求及时更换。特殊岗位,应佩戴手套(普通户外手套即可)等必要防护用具,手套应每日更换。手套清洗前,先用含氯消毒剂浸泡。不戴潮湿的手套。

3. 在服务场所醒目位置设置明显标识,提示服务对象自觉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具,注意个人卫生。

4. 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交流时,应保持适当距离,并减少或避免与未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具人员近距离接触。

5. 保持服务场所环境清洁和通风。狭小、密闭空间应增加消毒频次,确保消毒效果。

6. 对进入室内服务区人员实行体温检测。发现体温异常和/或伴有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的,应劝导其及时到驻地指定医疗机构排查、诊治,并对密切接触人员进行登记。

7. 减少服务区域特别是密闭场所人员数量,避免人员聚集。

三、施工现场防控措施

(一)制定现场疫情防控方案

1. 各工程项目应按照本单位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的要求,结合现场实际,科学编制施工现场疫情防控方案,严格按照方案执行现场管理。方案要明确施工现场防控责任,施工现场主要负责人是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工程项目内部疫情防控组织体系,细化防控分工和要求,把防控责任落实到施工现场各部门和个人;明确防疫物资准备和防疫措施;明确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明确疑似病例报告程序、时限及病例处置流程;明确距离现场最近的专门医疗机构名称、位置、联系方式及病例转运方式;明确疑似病例接触者的隔离观察等处置措施等。

2. 开工/复工前,应严格落实个人防疫情况报告,应统计所有人员的具体到场时间、路线、方式和身体状况,并按施工现场驻地所在政府要求配合进行健康监测和管理登记。

3. 所有施工现场开工/复工必须按照施工当地政府疫情防控要求和业主、监理对工程防疫的要求开工/复工,不得早于要求时间开工/复工。开工/复工前必须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组织对专项作业方案和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自检自查,自检合格后,报本单位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开工/复工。

(二)现场防疫物资管理

4. 施工前必须备齐新型冠状病毒防疫所需的防护、消杀用品(包括不仅限于口罩、消毒剂、额温枪等),满足施工需要方可开工/复工。

5. 按照机组/营地为单位指定专人管理防疫物资的管理和发放,做到所有员工在施工中得到有效防护,环境消毒有效落实。

(三)现场人员管理

6. 提前通知并要求员工在出行期间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必须乘坐公共交通的,避免途径疫情严重地区。

7.对返回/到达施工现场的人员要建立清单台帐,切实掌握员工行动轨迹,摸清疫情期间所有人员的出行史、亲密接触史,同时所有到达施工现场人员要登记出行的时间、路线、出行方式和身体状况。要按照项目所在地政府要求实施隔离措施;对处在隔离期间和入住集体宿舍的员工,应每日进行2次体温检测;及时掌握缺勤人员健康状况。隔离期结束无症状方可正常上班,隔离期间禁止进入施工现场或办公室等集体场所。隔离要求按照当地地方政府要求执行。

8. 控制施工现场人员调配,最大限度减少机组人员流动,避免人员随意增减。

9. 建立人员健康监测台帐,对施工现场全体人员每日不少于2次体温检测并做好记录。施工现场要设置专职健康检查员,发挥监督检查作用,督促现场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一旦发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的人员,立即启动项目现场应急响应。

10. 每日工作期间,所有员工要主动规范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少面对面工作交流。

11. 施工人员从营地到工地的交通出行,必须统一组织出行,不得私自搭乘当地公共交通或其他方式,同时施工人员不得到施工现场、营地以外的地区活动。

12. 应尽量避免集中就餐,可采取单独打包分发、送餐到作业点等方式,员工用餐时应避免面对面就坐,不与他人交谈。

13. 减少员工聚集和集体活动。员工在开展班前喊话等活动时,要保持适当间距,吸烟时不与他人交谈;减少召开会议,需要开的会议要缩短时间、控制规模,保持会议期间空气流通。

14. 落实个人防护要求,减少不必要外出,避免去人群聚集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场所;在人员密集场所应正确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养成勤洗手习惯,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纸巾、手绢、衣袖等遮挡,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健康生活方式。

15. 针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医学观察和居家隔离员工四类重点人群,落实“一人一策”防控原则,加强排查、有效隔离,并设置专人关心患病员工,帮助患病员工解决实际困难。

(四)现场设备、车辆管理

16.车辆、设备进场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杀工作,并建立设备台帐,做好定期的消杀工作。载人车辆应指定专人每日消毒,频繁接触部位应适当增加消毒次数,消毒标准应统一,并建立台账、挂牌公示。

17 车辆、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后不得随意出入,车辆行驶路线和地区需提前报批并相对固定,不得随意改变,同时不得拉乘本机组施工人员以外人员。

(五)现场出入及环境管理

18.开工/复工前需对施工现场进行清洁卫生整理和消杀工作方可进场施工。

19.对于有固定场所且可以封闭的施工现场,必须实行封闭式集中管理,设立门禁制度,禁止无关人员、车辆进入施工现场。

20.对于有固定场所但开放式的施工现场,必须设置临时围挡或警示带,并由专人巡检,禁止无关人员、车辆进入施工现场。

21.对于流动作业的施工现场(线路安装等),根据施工进度在现场建立临时围挡或警示,现场设置专人管理,禁止无关人员、车辆进入施工现场。

22. 进入现场需实名登记,指派专人真实采集和录入全部进场人员身份信息;在入口处检测体温,体温正常方可进入;禁止非本工程项目人员进入,确因工作需要的,应检测体温,并询问来源地、工作单位、接触疫情发生地区人员等情况,符合要求方可进入。

23.将防疫措施纳入进场前班前喊话内容,专职健康检查员负责督促并检查本机组员工有效佩戴口罩等防疫护具,严格执行防疫要求。

24.保持施工现场清洁卫生,设置分类垃圾桶、临时卫生间等,每日施工完成后要对现场的清洁卫生进行整理,对于工器具等要定期消毒。

25.野外施工期间禁止任何人接触野生动物。

26. 工作需要确需离开施工现场同外部人员进行接触时,应及时向属地负责人进行报备,并做好登记工作。

27.保障现场洗手等设施正常运行,如无洗手设备,应配备免洗消毒用品。

(六)营地管理

28.施工人员营地要做好安保工作,做好进出人员登记管理工作。各营地要指派专人对进出营地的所有通道进行严格管理,使用指纹考勤机的项目应暂时停用,改用其他方式对进出人员进行登记。员工每次进入营地时,应在入口处检测体温,体温正常方可进入。要尽量减少非本项目人员进入,确因工作需要的,应检测体温,并询问来源地、工作单位、接触疫情发生地区人员等情况,符合要求方可进入。

29.保持营地宿舍、工作场所通风换气。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首选自然通风,如室温因通风有所降低,应提醒工作人员适当加衣保暖;如使用空调,应当确保供风安全充足,所有排风直接排到室外,不使用空调时应当关闭回风通道。

30.保障洗手等设施正常运行。营地宿舍、工作场所应设置洗手设备,洗手、喷淋设施应保持正常运行;如无洗手设备,应配备免洗消毒用品。

31. 做好营地清洁消毒。工作场所、食堂、电梯、卫生间、洗手池、通勤工具等公共区域及相关物品,应由专人负责定期消毒。电梯按钮、门把手等频繁接触部位应适当增加消毒次数。

32. 减少员工聚集和集体活动。引导员工在使用通道、电梯、楼梯、吸烟区时有序排队,保持适当间距,吸烟时不与他人交谈;减少召开会议,需要开的会议要缩短时间、控制规模,保持会议室空气流通,提倡召开视频或电话会议。员工集体宿舍原则上每间不超过6人,人均不少于2.5平方米。

33. 加强员工集体用餐管理。适当延长食堂供餐时间,实行错峰就餐,有条件时使用餐盒、分散用餐。要加强循环使用餐具清洁消毒,不具备消毒条件的要使用一次性餐具。员工用餐时应避免面对面就坐,不与他人交谈。

34. 做好医务服务。设立医务室的,要调配必要的药物和防护物资,配合疾控部门规范开展隔离观察与追踪管理;未设立医务室的,应当就近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确保员工及时得到救治或医疗服务。

35. 规范垃圾收集处理。在公共区域设置口罩专用回收箱,加强垃圾箱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及时收集并清运。

36.开工/复工首次进入营地应先进行清洁和消杀工作,并每日对营地进行消杀,建立营地消杀台帐登记,对食堂、卫生间等重点部位严格消毒。

37.营地办公室、食堂、车辆、宿舍等要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手册》中办公及生产经营场所防控措施中的餐饮、环境要求和个人及居家生活防控措施中的要求严格执行。

(七)防控宣传教育

38.强化防控宣传教育,采用微信、广播、健康提示及张贴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加强复工复产后疫情防治知识科普宣传,使员工充分了解防治知识、掌握防护要点、增强防护意识、支持配合防控工作。

39. 组织项目员工认真学习、深入落实国务院《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集团公司“一站一策、一队一策”政策和中油工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手册》、《管道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手册》,及时组织项目员工进行应急演练,增强全员防护意识。

40.组织好施工人员文化生活,及时疏解员工心理压力,关心关爱员工心理健康。

(八)异常情况处置

41.当员工出现可疑症状时,及时到隔离观察区域进行暂时隔离,并报告当地疾控部门,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安排员工就近就医。

42. 封闭相关区域并进行消毒。发现可疑症状员工后,立即隔离其工作岗位和宿舍,并根据医学观察情况进一步封闭其所在的办公室、车间等办公单元以及员工宿舍楼等生活场所,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同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对其活动场所及使用物品进行消毒。配合有关方面做好密切接触者防控措施。

43. 做好发现病例后的应对处置。已发现病例的项目,要实施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的防控策略,加强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疫点消毒等工作;疫情播散的单位,要实施内防蔓延、外防输出的防控策略,根据疫情严重程度,暂时关闭工作场所,待疫情得到控制后再恢复生产。

(九)信息报送

44.实行健康状况报告,各工程项目应指定专人负责防疫期间的信息统计上报工作,要每天及时收集汇总施工现场人员健康状况,每天上午9点前,向本单位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上报前一日工程现场防疫工作情况,实行零报告制度。根据当地政府要求,每日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员工健康状况。

45. 设立可疑症状报告电话,现场人员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时,要及时向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同时向本单位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上报。

46. 现场人员被属地医疗机构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疑似病例及确诊病例后,应每日两次向本单位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上报染病人员情况,直至排除或治愈。

四、分包商防控措施

(一)分包商准入和培训管理

1. 分包商准入(临时和长期)通过网上办公系统办理,准入证的发放通过邮寄方式发放。

2. 暂不举行分包商的集中培训,现场培训应分批次进行,每次培训人数不超过10人。

(二)分包商进场管理

3.分包商进场开工/复工由项目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场,进场后项目部或发包单位要按照防疫要求进行现场人员、车辆、设备、防控物资检查,达不到防疫要求的不允许开工/复工。

4.分包商现场施工要按照施工现场防控措施要求的防疫措施和施工现场疫情防控方案执行。

(二)分包商人员、车辆、设备管理

5. 分包商人员、车辆、设备在施工现场和营地的防控要求按照施工现场防控措施中的相关要求执行。

6.控制分包商人员、车辆、设备流动,分包商施工人员、车辆、设备要相对固定,进出场必须报项目部或发包单位批准。

7.分包商人员进场后要按照自有员工同等防疫管理,按照施工现场防控措施中的人员管理要求执行。包括防护、隔离、人员健康监测、台帐等。

8.分包商人员、设备、车辆要服从营地和施工现场统一管理,严禁私自活动。

五、海外人员防控措施

(一)人员动迁申请管理

1. 海外业务管理单位对拟派出人员的健康状况、“国内住所到国外驻地”旅途中各环节防控措施、前往国家最新入境及防疫管控政策、国外驻地的防控措施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每人形成一份个人防疫评估报告,拟派人员必须填写《出国员工健康承诺书》,海外项目要征得中石油牵头单位的书面同意和中国驻所在国大使馆的同意,派出单位主要领导必须填写《派出单位承诺书》。

上述材料通过管道局因公出国(境)管理系统上报集团公司。待批复同意后,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巡察办)负责协调集团公司国际部出国管理处加快各项手续办理。

2. 海外项目返回国内人员,由项目部综合考虑必要性、海外人力平衡等情况,派出单位落实专车接送、居家隔离14天、体温监测等措施后,并征得所在国中石油牵头单位的书面同意后,由派出单位向管道局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提交返回申请,经集团国际部批准后方可返回。

3. 海外人员到第三国出差,要提前了解出差国的疫情情况,落实好防护措施,并征得所在国和出差国中石油牵头单位的书面同意后,方可出行。

(二)动迁旅程防护

4. 外事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动迁人员学习所赴国别社会安全风险及卫生防疫要求,同时告知旅程疫病防护注意事项,HSSE业务部门负责技术支持。

5. 海外项目需指定每一个出行团组的负责人,负责旅程安全管理以及疫病防护督导。

6. 动迁旅途中个人始终保持佩戴有效医用隔离口罩,餐前便后勤洗手,主动远离从外观能够识别出症状的旅客(咳嗽、流涕)。

7. 入境时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积极主动配合当地入境口岸的防疫检测。

(三)海外单位现场防控

8. 各海外单位要及时关注所在国家疫情形势,及时掌握出入境管理、疫情预警等信息。对中外方全体员工及家属开展疫情防治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识、个人防护、居家防护、工作区域防护、员工应该遵守的管理规定等。

9. 严格执行疫情日报制度、零报告制度。每日开展中外方员工健康状况申报、体温监测(2次/日),记录异常人员信息,并及时跟进处理。对于咳嗽、发热的员工要安排单独隔离住宿,并给予现场诊所与当地医院的及时治疗。对于呼吸道疾病进展较快并有恶化迹象的员工,要及时和现场负责人汇报并联系所在国卫生管理部门和国际医疗组织寻求医疗建议,提前策划转运治疗方案。

10. 为中外方倒休人员设置数量足够的集中观察场所,休假人员返回项目后一律集中隔离14天,并开展重点人员健康监控和流行病学背景调查。隔离期满后无异常体征,方可进入驻地办公区、食堂、施工现场等公共场合。流行病学背景调查应统计员工和家属14天内疫情流行地区旅行史或居住史、目前健康状况、病例密切接触史等信息。

11. 每日通勤员工等不受控流动人员原则上采取居家办公措施,无法做到居家办公的应严格分组上班,各组员工不交叉不接触,并开展流行病学背景调查。

12. 加强人员流动管控,实行员工网格化管理。优化工作流程,综合工作职责、作业区域、传播疾病风险等因素将所有员工合理划分程若干管控单元,不同管控单元员工不交叉不接触。

13. 建立人员外出审批制度。施工现场人员除休假外严禁外出,休假需经审批。城市办公室人员尽量减少外出,外出需经审批。外出采购必要生活生产物资的当地人员要安排在营地、办公区或公寓外围,与核心区域设置一定距离的缓冲带。外出人员每次进入营地或办公区时,应在入口处检测体温,并记录外出情况,体温正常(不超过37.2°)方可进入。

14. 办公区和公寓的通道原则上只保留一个出入口,优先使用门禁进行人员管控,否则要指派专人进行严格管理。

15. 严格访客管理,确因工作需要的,应在室外通风良好的开放区域设置访客区。对访客要检测体温,并询问来源地、工作单位、接触疫情流行地区人员等情况,体温正常并无病例接触史,方可接待。接待时不握手、不拥抱、保持1米以上距离、全程佩戴口罩。

16. 严禁举办和参加聚集性活动,必须参加的应严格审批、并佩戴口罩、护目镜。提倡召开视频或电话会议,如必须召开线下会议的,应进行审批,同时要缩短时间、控制规模,加强会议室空气流通,参会人员保持1米以上距离并全程佩戴口罩。员工避免去人群聚集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场所,必须进入的应正确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

17. 优先使用餐盒分散就餐,避免聚集用餐。加强循环使用餐具清洁消毒,不具备消毒条件的要使用一次性餐具。

18. 保持工作场所通风换气,严格中央空调使用管理,严格交叉使用物品或工具的消毒管理,严格落实公共区域及相关物品消毒制度,培训员工七步洗手法保持手卫生,规范垃圾收集处理。

19. 出行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从营地到作业区/施工现场的班车,应确保所有乘车人员在营地已工作或隔离超过14天,上车前测量体温且体温正常,全程佩戴口罩,每日进行车辆消毒和通风。

20. 关注海外员工心理健康状态,利用员工帮助计划平台开展员工心理辅导,指导员工正确认识和应对疫情,确保队伍情绪稳定。

21. 做好防疫和应急物资储备,储备物资包括但不限于口罩、消毒液(含氯(溴)消毒剂、二氧化氯消毒剂、过氧乙酸、酒精等)、测温枪、红外线测温设备、体温计、防护服、医用护目镜及新冠肺炎治疗推荐药品等。

22. 建立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针对疫情防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极端情况、对项目生产经营的潜在影响,进行情景模拟,制定针对性应对方案。就近并优选救治能力强的、政府指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医疗机构,确认救护车可以转运新冠肺炎患者。做好发现病例后的应对处置,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加强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逐管理、疫点消毒等工作。并按照所在国卫生管理部门要求及时报送有关信息。

六、个人及居家生活防控措施

1. 增强卫生健康意识,适量运动、早睡早起,不熬夜,提高自身免疫力。

2. 避免与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或打喷嚏等)的人密切接触。避免直接接触家禽和野生动物。

3.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并将用过的纸巾立刻扔进封闭式垃圾箱内。

4. 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应避免触摸眼睛、鼻及口,如需触摸,应先洗手。咳嗽、饭前便后,接触或者处理动物排泄后,要用流水、皂液或者用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洗手。洗手采用正确方法,时间在40秒以上。

5. 避免到人流密集和空气流通不畅的公共场所,如必须去,要正确佩戴口罩。

6. 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班车出行。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尽量错峰出行,务必全程佩戴口罩。途中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

7. 外出回家摘掉口罩前后应正确洗手,废弃的口罩要放入垃圾桶内。每天两次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对垃圾桶进行消毒处理。手机和钥匙用消毒湿巾或75%酒精擦拭。

8. 做好居室通风换气并保持整洁卫生,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每日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冬天开窗通风时,要注意室内外温差,以免引起感冒。桌椅等物体表面每天做好清洁。

9. 避免多人聚会。客人(身体健康情况不明)来访后,及时对室内相关物体表面消毒,可选择含酒精消毒湿巾、75%的酒精、含氯的消毒剂、过氧乙酸等,这些溶剂都可以有效灭活病毒。

10.养成安全的饮食习惯。从正规渠道购买冰鲜禽肉,处理生食和熟食的菜板及刀具要分开。处理生食和熟食之间要洗手。食用肉类和蛋类要煮熟、煮透。

11. 密切关注发热、咳嗽等身体症状,出现此类症状应及时就医。

七、个人防疫应急处置措施

1. 个人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且有湖北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湖北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应立即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排查、诊治。

2. 个人因需就诊,要选择有发热门诊的定点医院。前往医院的路上及就医全程,应佩戴口罩。避免搭乘公共交通,应使用救护车或者私人车辆,如果可以,路上打开车窗。在路上和医院站着或坐着时,尽可能远离其他人(至少1米)。

3. 个人就医时,应如实详细讲述患病情况和就医过程,尤其是应告知医生近期的湖北旅行和居住史、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接触史、动物接触史等。

4. 患者离开后,家属应对患者住所实施全面消毒,包括地面、墙壁、门把手、空调系统、卫生间和桌、椅等家具,以及患者的餐饮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消毒剂可选择75% 的酒精、含氯的消毒剂、过氧乙酸等。

5. 疾控部门通知的密切接触者,应按照要求进行14天的居家医学观察。观察期自与患者接触的最后一天算起。观察期间不必恐慌,不要随便外出,做好自我身体状况观察,定期接受社区医生随访。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在指导下到指定医疗机构排查、诊治等。

6. 有居家医学观察者的家庭,应配备必要的消毒剂和个人防护用品,家庭成员和实施医学观察人员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尽量减少接触。医学观察对象应尽量单间居住,限制看护人数,减少与共同居住者的接触机会,拒绝一切探访。室内保持通风。卫生间做好必要的清洁和消毒。

7. 如与患者共处一室,应戴好口罩,口罩紧贴面部,佩戴过程禁止触碰和调整。口罩因分泌物变湿、变脏,须立即更换。摘下及丢弃口罩后,进行双手清洗。与患者有任何直接接触或进出病人隔离空间前后,进行双手清洁。

附录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基本知识

(一)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相关问答

1. 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从武汉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的冠状病毒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WHO命名为COVID-19。

2. 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特点是什么?

冠状病毒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由于病毒包膜上有向四周伸出的突起,形如花冠而得名。

该病毒对热敏感,56℃ 30 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3.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源是什么?

很多野生动物都可能携带病原体,成为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媒介,果子狸、蝙蝠、竹鼠、獾等是冠状病毒的常见宿主。湖北地区的病毒性肺炎疫情爆发,初始发生起源于人与动物市场交易的鲜活动物接触。由于湖北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和外类群都在各类蝙蝠中有发现,推测湖北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

4.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主要传播方式是经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包括手污染导致的自我接种)以及不同大小的呼吸道气溶胶近距离传播。目前推断,近距离飞沫传播应该是主要途径。人传人的特征十分明显,且存在一定范围的社区传播。

5. 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是什么?

人群普遍易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均可发生,与接触病毒的量有一定关系。老年人、有慢性病的人以及抵抗力差的人感染几率更大。老年人、孕产妇或存在肝肾功能障碍人群,病情进展相对更快,严重程度更高。

6. 什么是飞沫传播?

飞沫:一般认为直径>5um的含水颗粒,飞沫可以通过一定的距离(一般为1米)进入易感的粘膜表面。

飞沫的产生:

(1)咳嗽、打喷嚏或说话;

(2)实施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或气管插管、翻身、拍背等刺激咳嗽的过程中和心肺复苏等。

7. 什么是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病原体通过粘膜或皮肤的直接接触传播。

(1)血液或带血体液经粘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

(2)直接接触含某种病原体的分泌物引起传播。

8. 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与病例(观察和确诊病例)发病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者:

(1)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

(4)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

(5)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9. 什么是隔离医学观察?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要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或采取其他预防措施。密切接触者的主要管理措施包括:

(1)登记并进行14天医学观察;

(2)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3)疾控机构负责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随访,每日测量体温和健康询问,做好登记。

1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有什么临床表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起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可合并轻度干咳、乏力、呼吸不畅、腹泻等症状,流涕、咳痰等症状少见。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仅表现为头痛、心慌、胸闷、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部分患者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病情进展迅速。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11. 在临床上怎样识别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

同时符合以下2个条件:

(1)流行病学史:在发病前两周内有湖北市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接触过来自湖北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居住区传染病流行情况,是否为聚集性病例中的患者,是否造成他人感染等。湖北市相关市场,特别是农贸市场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临床表现:发热;具有病毒性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在观察病例的基础上,采集痰液、咽拭子等呼吸道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即可作出病原学诊断。

1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措施

(1)标准预防措施;

(2)空气传播预防措施;

(3)接触和飞沫预防措施:勤洗手,出门戴口罩;

(4)房间通风换气;

(5)清洁、消毒:新型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热水浸泡30 分钟、75%酒精、含氯消毒剂,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二)防护小常识

1. 洗手在预防呼吸道传播疾病中的作用?

正确洗手是预防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WHO及美国CDC 等权威机构均推荐用肥皂和清水(流水)充分洗手。

2. 七步洗手法的口诀和要领

(1)内:手掌相对揉搓;

(2)外:手心揉搓手背;

(3)夹:掌心相对,手指交叉揉搓;

(4)弓:弓起手指,双手互握,揉搓骨头突出部位;

(5)大: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转动揉搓;

(6)立:五指并拢,将指尖立于另一掌心处,旋转揉搓;

(7)腕:一只手握住另一只的腕部,并旋转揉搓。

3. 哪些时刻需要洗手?

(1)传递文件前后;

(2)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3)在制备食品之前、期间和之后;

(4)吃饭前;

(5)上厕所后;

(6)手脏时;

(7)在接触他人后;

(8)接触过动物之后;

(9)外出回来后。

4. 旅途在外没有清水,不方便洗手,怎么办?

可以使用含酒精消毒产品清洁双手。人冠状病毒不耐酸不耐碱,并且对有机溶剂和消毒剂敏感。75% 酒精可灭活病毒,所以达到一定浓度的含酒精消毒产品可以作为肥皂和流水洗手的替代方案。

5. 口罩该怎么选?

选择一:一次性医用口罩,连续佩戴4小时更换,污染或潮湿后立即更换;

选择二:N95医用防护口罩,连续佩戴4小时更换,污染或潮湿后立即更换。

棉布口罩、海绵口罩均不推荐。

6. 正确使用口罩

(1)不管是一次性口罩,还是医用口罩,其实都是有正反面的,就拿一次性口罩来说,大部分颜色深的是正面,正面应该朝外,具体请阅读口罩包装上的说明书;

(2)注意带有金属条的部分应该在口罩的上方,不要戴反了。分清楚口罩的正面、反面、上端、下端后,先将手洗干净,确定口罩是否正确之后,将两端的绳子挂在耳朵上;

(3)将口罩佩戴完毕后,需要用双手压紧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然后向下拉伸口罩,使口罩不留有褶皱,最好覆盖住鼻子和嘴巴。

7. 特殊人群如何佩戴口罩?

(1)孕妇佩戴防护口罩,应注意结合自身条件,选择舒适性比较好的产品;

(2)老年人及有心肺疾病慢性病患者佩戴后会造成不适感,甚至会加重原有病情,应寻求医生的专业指导;

(3)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脸型小,选择儿童防护口罩。

(三)面对特殊情况的处置

1. 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时应如何处理?

当出现如下情况时,需及时消毒处理:

(1)皮肤若被污染物污染时:应立即清除污染物,然后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0.5%碘伏消毒液或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氢消毒剂擦拭消毒3分钟以上,使用清水清洗干净;

(2)粘膜若被污染物污染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3)衣物若被污染物污染时:按患者衣物处理,若无肉眼可见污染物的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分钟,或先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然后按常规清洗,贵重衣物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流行期间,发热人群应如何管理呢?

(1)无湖北旅居史(无接触过来自湖北或其他有本病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居史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无聚集性发病)仅有发热,体温低于37.3oC,建议严格居家隔离,多喝温开水,检测体温1-2天,无好转,到门诊、急诊就诊,外出时带口罩;

(2)无湖北旅居史、居住史(无接触过来自湖北或其他有本病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居史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无聚集性发病)发热高于37.3℃,有咽痛咳嗽,到门诊、急诊就诊,然后听医生安排;

(3)有湖北旅居史、居住史(或接触过来自湖北或其他有本病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居史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有聚集性发病)的发热病人,病人带上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在路上和医院时尽可能远离其他人,到发热门诊挂号就诊,听从医生安排。

3. 疫情来临时,面对恐慌,我们如何应对呢?

(1)保持生活的稳定性。维持正常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非常重要。

(2)接纳并觉察。生活中总会有很多力所不及的事情,接纳自己,停止对自己的责备。

(3)给自己列出一个愉悦反应事件清单,写下那些会让自己快乐的事,比如:和好朋友通个电话、泡个热水澡、做有氧运动、和家人一起游戏、完成搁置已久的计划……。

(4)放下手机、停止对疫情的过度关注,去做愉悦反应清单里的事情。

(5)当出现应激反应时(如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好集中,身体没有力气,精力不佳;或者看到网络上介绍的新型肺炎介绍的症状,由于心理暗示,也会感到咽干咽痛,胸闷,头昏等)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6)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寻求专业评估及干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d5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