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进城选调考试及答案(两套)

更新时间:2023-11-14 07: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语文教师进城选调考试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妖娆(ráo) 重荷(hé) 苦心孤诣(yì)

B.绯(fēi)红 阔绰(chuò) 惟妙惟肖 (xiāo) C.丰硕(shuò) 馈(kuì)赠 根深蒂(dì)固 D.芳馨(xīn) 鞭挞(dá) 叱咤(zhà)风云 2、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狼籍 斑斓 左右逢缘 克尽职守 B.镂空 唏嘘 张皇失措 妇嬬皆知 C.蕃篱 嶙峋 苦心孤义 长吁短叹 D.蛰伏 招徕 长途跋涉 因地制宜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在世,是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还是追求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

B.歌曲“最炫民族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C.“我本来是没有计划使用林书豪的,但这家伙每天都在努力。”纽约尼克斯主教练说:“是他站出来抓住了机会。”

D.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8日进入第二天。中方首席气候谈判代表苏伟表示,发达国家目前承诺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援助资金,实在是杯水车薪。

B.景点涨价如果超过广大游客的承受能力,将很可能是一种慢性自杀,景点则成了游客望尘莫及的“城市精品店”。

C.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克服不良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一抓到底,坚持不懈,才能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D.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国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 的主 要形式。

② 能力差,遇事爱冲动,是你最让人担心的问题。 ③咱们认真 一下这件事该怎么办。 A.权利 自制 合计 B.权利 自治 核计 C.权力 自制 合计 D.权力 自治 核计

6、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②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③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这个世界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④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⑤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A.②①④③⑤ B.①④②③⑤C.②⑤③①④ D.①④②⑤③

7、下面文学常识的有关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水经注》—郦道元 —北魏

B 《三国演义》——罗贯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C 《鲁宾逊漂流记》——笛福——英国 D《藤野先生》——鲁迅——小说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马说》、《陋室铭》、《送东阳马生序》中,“说”“铭”“序”分别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说”是叙事兼议论,“铭”一般是用韵的,“序”是临别赠言。 B、《陈涉世家》节选自编年体通史《史记》,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全书共一百三十篇。 C、“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包括《诗》、《书》、《礼》、《易》和《春秋》。 D、《战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唐雎不辱使命》选自其中。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南京郊外的阳山,有三块经人工雕塑、长达40米的巨大石头,专家认为这是朱棣为给朱元璋修建神功圣德碑选的碑材

B.该集团的资金大都是外界筹措,利息之高令人难以想象,然而高额利息使该集团在资金运转上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C.疫苗的研制是工程浩大的项目,耗时数年的潜心研究不可或缺,而且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场指向人类的战斗

D.朝夕相处.谁也不能发生矛盾,但一发生矛盾,就各执己见,争吵不休,互不通融,这其实是一种最愚蠢的见解

10、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暗喻)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映衬) D.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夸张)

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 )。 A.诸葛亮《出师表》

B.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C.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D.陆游《度浮桥至南台》

1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前四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B.“民间四大传说”是指《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C.“四大古典戏剧”是指《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赵氏孤儿》 D.“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13.下列各组动词中,不能带宾语的是( )。 A.游行、结婚、示威 B.害怕、明白、喜欢 C.知道、觉得、感到 D.进来、出去、离开

14.下列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最能炒鱿鱼的五种人 B.工资多少不再老板说了算 C.山东人才能上领奖台 D.儿子老子与他的哥哥弟弟

15.下列各组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装热”迅速流行,激活了江南丝绸服装产业,使不少企业逢凶化吉,出现了少有的勃勃生机

B.有些人虽想靠“题海战术”来提高学习成绩,这有点像沙里淘金,是得不偿失的

C.那时他虽已被撤职罢官,但是“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仍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政局的变化

D.如果政府的官员对普通民众的疾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么这样的官员要他何用

一、 诗词默写(每空1分,共20分) 1 ,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 2等闲识得东风面, 。 (《春日 》) 3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十则 》) 4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5、王维的诗歌描写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 。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是: , 。 7、《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描写自然景物变化,暗示社会发展,发出了“ , ”的感悟的哲理句。 9、玉不琢,__________;人不学,______________. 10.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_________. 11.有所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战战兢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天网恢恢,________________.

14.管中窥豹,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诗歌鉴赏(共6分)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 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 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共3分)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理解(第一大题23分,第二大题9分,共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远去的乡村 李汉荣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们只听见辛弃疾先生在宋朝这样说,我可是踏着蛙歌一路走过来的。我童年的摇篮,少说也被几百万只青蛙摇动过。我妈说:一到夏天外婆就不摇你了,远远近近的青蛙们都卖力地晃悠你,他们的摇篮歌,比你外婆唱的还好听哩,听看听着,你咧起嘴傻笑着,就睡着了。

②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有的还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一笑,被他们逗乐了。我有那么好玩,值得他们研究吗?于是我静静地趴在地上研究他们。当我爬起来时,我已经有了我最初始的昆虫学。摔饺,原来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③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把身子趴得再低,也绝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痛。

④稻田与荷田,只隔着一条田埂,他们是一对上千年的老邻居,是芳邻。稻与荷,各自站在各自的水里,猜测着对方的冷暖和心事。他们也暗中喜欢着对方,经常互相交换些小礼物:这边把多出的荷香捧过去,那边就把宽裕的月光沿沟渠送过来。喜欢串门的青蛙也善意地丈量一下双方的水深水浅,重复一些古老的忠告。

秋收后,就有细心的婶子说:这两块田里长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嘛,稻米里有一股荷的香,莲藕里藏着稻米的香。

⑤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他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他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看见了,就学着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二行的,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多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栽葱哩,一行一行的。

⑥你听见豆荚炸裂的声音吗?我多次听过,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怎么庆祝我觉得只得我庆祝的时刻呢?我的秘诀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着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 红豆啦听他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辟辟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手里的,全是好诗。你即使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⑦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可是,当他的田亩和更广裹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之间全部收购,种植了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期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永恒荒芜时,我才突然明自: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有删改)

1.根据文中④⑤⑥段的内容,请仿照下面划线的短语,完成填空。(4分)

乡村的诗意在哪里?让我来轻轻告诉你: 她在童年的蛙声中,她在稻田的荷香里, 她在 中,她在 里, 她在 中,她在 里。

2.第②段写在田埂上摔饺,第⑥段写听豆荚炸裂声,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悟?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4分)

(1)在田埂上摔跤后的感悟: (2)听豆荚炸裂声后的感悟: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5分)

4.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4分)

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

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远去的乡村》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

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远去的乡村》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01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