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

更新时间:2023-08-07 22:4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农业的现状和未来——农药企业及个人发展之路

孟令涛 2010-12-08

江西省靖安县仁首镇周口村农民用收割机收割晚稻。

你熟悉这样的画面吗?黑龙江“北大仓”粮田万顷,喷洒农药的飞机从低空掠过; 江苏太湖之滨,现代化养殖基地,监控屏幕上,8个区域的水 质情况同时呈现,水产医院及时诊治虾蟹病情; 四川凉山,坝子里老水牛踯躅前行,赶牛的小伙两腿淤泥…… 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先进与落后,集约与粗放, 开放与闭塞,甚至幸福与煎熬,同时呈现在乡村大地。

去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经营 上百公顷土地的家庭农场,尚未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在法国、 荷兰、以色列,农业的精细化,对资源的高效利用,让人感叹。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已经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由于资源禀赋 及其工业化水平的不同,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一类是人少地多、资源丰富的国家,有大量可耕地,最缺劳动力。 在农业现代化起步阶段,他们首选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经营。 以美国为例,上世纪40年代初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70年代之后,现 代管理、信息和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 一类是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首选提高资源产出率, 实现集约化经营。以日本为代表,在基本完成生物技术措施现代化后, 把重点转向实现农业机械化。 第三类是资源介于前两者之间的国家。以德国、法国为代表,他 们选择农业机械化和生物现代化并重。

美国农业

日本农业

德国农业

第四类就是中国:人口特别多——占世界人口的1/5,且农民数量特别庞大。 耕地特别少——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13%,人均耕地1.38亩,仅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环境脆弱、资源短缺——山区丘陵多,平原面积小;干旱半干旱 地区占去大部分,绿洲少得可怜;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 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水土资源极不匹配,譬如 水多的贵州缺地,地多的甘肃缺水。 中国国土广袤,东西跨越5000多公里,南北相望也是5000多公 里,5大气候类型,农业生产条件千差万别,发展水平相去甚远。东 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差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已经上 万,最低的只有千把元。

秋收时节,黑龙江农垦建三江垦区,联合收割机在一片金黄中往 来穿梭。572万亩耕地, 15个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农场,田间综合机械 化率达97%,每年为国家生产近百亿斤粮食。黑龙江省地广人稀,可 耕地多,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和产 业化组

织,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并依托农垦、森工、矿区推进城乡一 体化,初步走出了具有黑土地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经济发达的苏南,发展高效农业园区真有些“苏绣”的功底, 针针角角一丝不苟。一个大棚,番茄刚拉秧,丝瓜秧就爬上来了, 丝瓜秧底下又种上了莴笋;玻璃温室培育鲜切花,一年收几茬。人 和地都不闲着。

中原粮仓河南,人均耕地只有1.2亩,亩均水资源是全国的1/6, 但小麦良种覆盖98%、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粮食单产一年一个新纪录。 全国1/10以上的粮食出产于此。依靠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他们把麦 粒变成面粉、味精、啤酒,转化成猪肉、鸡肉,生产出了全国1/3的 方便面、1/2的速冻饺子和火腿肠。

地处西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一半以上的土地沙化、荒漠化, 水资源严重匮乏,但昼夜温差大,日照条件好,适于发展特色农业。 宁夏人在沙漠里建温室大棚种瓜菜,在坡地上覆膜保墒间作瓜枣,改 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民收入成倍提高。全区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度达 到70%以上,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

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如此不同,经济发展层次如此丰富,决定了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不可能一个模式齐步走,必然是因地制宜, 多元选择,多样化发展。 一只脚迈进了现代农业,一只脚仍在传统农业。看清来龙去脉, 明确所在方位,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脚踏实地,坚定前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平均增长率达到5%以上,粮食产量先后跨上7000 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10000亿斤4个台阶。今年,粮食生产有望实现“七 连增”,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稳定解决。 农业的装备水平可谓“鸟枪换炮”,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截至2009 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8%,小麦机械化耕种水平达86%。每到收 获时节,一大批有组织的农机手转战南北、跨区机收的场面蔚为壮观。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东北的玉 米、河南的小麦、新疆的棉花、陕西的苹果、云南的鲜花、宁夏中卫的枸杞、山 东寿光的蔬菜,都是大面积区域化种植,既有效配置农业资源,又方便提供社会 化服务。 农产品加工企业越做越大。加工禽肉的诸城外贸、广东温氏,加工猪肉的河 南双汇、江苏雨润,加工牛肉的吉林皓月集团,加工食用油的山东鲁花,加工果 汁的汇源……一批知名度颇高、市场份额很大的龙头企业遍布全国。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农民都有成熟的合作组织,可以提供产前、 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日本90%以上的农户加入了农协组织。而 我们国家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

很低,生猪、大蒜、绿豆等频繁坐 “过山车”的情况在所难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程度一般都在 90%以上,而我们只有30%。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体上看数量 偏少、规模偏小,产业化的各链条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还没有真正 建立起来。

基础设施脆弱,经营方式比较粗放。今年的旱涝交加,把我们脆弱的农业基础暴露个“底朝天”。尽管 大江大河安然无恙,但中小河流险情不断……不少农田不是灌不上,就 是排不出。我国还有一半以上的耕地靠天吃饭,缺少基本灌溉条件。

农业科技创新急需加快步伐。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诸多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农业 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足50%,而发达国家达70%以上。农技推广“线 断网破人散”的情况并不少见,先进实用技术与农民之间“最后一公 里”往往不能贯通。

有人说,现代农业要大规模、高效率,靠一家一户难实现,家庭 经营已经落伍了。一些地方鼓励大公司、大老板直接下乡种田,有的 甚至违背农民意愿,靠行政手段搞土地流转,规模倒是迅速扩大了, 效率短时间内也提高了,但被挤出土地的农民出路在哪儿?农业现代 化真的这么简单? 规模经营对于土地少、人口多的地区是很难办的。比如河南省人 均一亩多地,如果把30亩地交给一户种,在黑龙江还不算规模经营, 但河南就等于把6户的土地交给一户耕种,那其他5户干什么?必须转 移出去80%的人口不从事农业。 事实上,农业的规模,不单是指土地规模,也可以是服务规模。 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也能形成规模,带来规模效益。 陈锡文说,不管是新大陆国家一户的几万亩地,还是在日本的小规模 经营,打一个电话,农药、化肥、销售等专业组织都能上门服务。从 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农业效率低,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 完善。

小农户,大市场——产业竞争力怎样提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外市场连成一体。分散的农户,面对这 样的阵势,难免茫然失措。当下的农业国际竞争,已不仅是初级农产品 的竞争,更是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面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农业必 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引进来”、“走出去”,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 谋划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的一个现实途径。发达 国家也是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 连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农户和企业之间或由固定合同联结,或由合 作社负责收购、加工、销售,并给农户返还利润。

农民完全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紧紧扣住市场脉搏。同样是种

菜, 山东安丘“田间变车间”, 从引导农民种什么,到培训农民怎么种, 制定了33个生产规程、200多个国际生产标准,发展50万亩标准化蔬 菜基地,产品源源不断走向世界。 从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看,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 化发展壮大的关键。对企业来说,与其直接进入生产环节,与农民争 土地、争利益,不如提供充分的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与农 民共享利益,共担风险。

田间变车间

菜农变工人

农业的微观主体还必须是农民。从长远看,中国的粮食问题靠 农民的小规模、兼业化解决不了。还是应在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前提 下,发展专业大户。将来,农民不再是身份,而是职业。搞现代农 业,提高农民素质是个大问题。要有计划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 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学校应该开设培养职业农民的相关专业。 一度缺水的河西走廊,小麦玉米田正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 是棉花、制种玉米等节水作物,膜下滴灌技术使“浇地”变为“浇 作物”,棉花亩节水335立方米,增产12%。 一粒稻谷,如今在黑龙江垦区的产业链上“吃干榨尽”:剥 壳做成精米,稻壳用于发电,壳灰变成白炭黑和活性炭,米糠粕提 炼出卵磷脂……稻谷衍生出30多种产品,每吨增值700多元,努力 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2z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