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地图》教案1

更新时间:2023-11-28 13:3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节 地图

教学要求

1.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直线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4.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够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6.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内容点析

1. 地图是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综合,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建立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用符号、文字和颜色把地球空间现象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因为地图空间有限,在表现地球表面的现象时,一方面必须按一定比例尺缩小表示,另一方面要对地表现象进行选择或综合,保留和突出主要的、本质的特性,显示有用的地理现象,因此地图不是地球的机械缩小。人们阅读地图,可以了解某个地区、国家以至整个世界的地理事物的数量、质量、分布、联系和变化等内容。

2. 地图比实地要小许多倍。这样,繁多的地面事物不可能全部反映在地图上,只有进行一定的取舍(选择)和概括(综合),地图才有可能清晰、易读。在将详细的地图缩小成更小的比例尺地图时,对原图的内容也要进行一定的取舍和概括。比如,一个居民点,在比例尺较大(例如1∶10 000)的地图上,往往街区和房屋都有较详细的反映;但在比例尺较小(例如1∶100 000)的图上,只能概略地反映它的主要轮廓;在比例尺更小(例如1∶1 000 000)的图上,甚至只能采用一个圆形符号,或者根本不能在图上反映。这种对地图内容的取舍和概括,叫做制图综合。制图综合是绘制地图中最复杂的创作过程。

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实际距离小。

3.地图的比例尺又叫缩尺,是图上的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值。在比例尺的计算公式里,单位要统一。

4. 地图上的地面景物是采用各种各样的符号来表示的。除了符号,多数情况下还要附加必要的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地图是一种特殊的地理语言,这种特殊的语言,可以有选择地、形象地突出反映地面景物的许多地理特征。因此,要利用好地图语言,必须熟悉地图的图例。

第1页 共7页

5.地形图是着重表示地形的普通地图,主要是指按国家制定的统一规范细则编制、以同等详细程度表示地面各种基本要素的地图。地形图是经过实地测绘或者根据实测图并参考有关资料编制而成的,包括国家基本地形图和专业生产部门测制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地形图上,地貌一般用等高线表示,其他要素用规定的图式符号表示。等高线法是最主要的地貌表示方法,它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地面的实际高度和起伏特征。其他表示地貌的方法还有分层设色法和晕渲法等。

6.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例如池塘水面的边缘线,就是一条等高线。如果用一系列不同高度的水平面与起伏的地面相截,那么在水平面和地面的交汇处,就会形成一系列的水平曲线。如果把这些水平曲线都投影到一个标准的水平面上,并按一定比例缩小在图纸上,就得到了可以反映地面高低起伏特征的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的高程是从海平面开始量算的。我国地形高程的起算点,统一用青岛的黄海水准原点。自海平面以上,每隔一定高差便可设一条等高线,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程差,叫等高距。等高距大小的选择是根据地形图的比例尺和地形高低起伏的特征等因素来确定的。一般说来,比例尺愈大,等高距愈小,这样对地形的反映就能详尽一些。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必须有高程注记。地形起伏的特点,就是通过这些有高程注记的一系列等高线的排列形式来表现的。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说明地面坡度陡峻;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说明地面坡度和缓。如果等高线间隔非常均匀,说明坡度均一;如果等高线的高处稀疏,向下逐渐密集,说明坡度上缓下陡;如果等高线的高处密集,向下变得稀疏,说明坡度上陡下缓。

7.地图的种类很多,可以根据许多标志对地图进行分类。 按比例尺的大小来划分,有三种类型:

(1)大比例尺地图(1∶100 000和大于1∶100 000的地图); (2)中比例尺地图(小于1∶100 000到大于1∶1 000 000的地图); (3)小比例尺地图(1∶1 000 000和小于1∶1 000 000的地图)。 在同样大小的一幅图上,大比例尺地图只能反映较小的空间范围,而小比例尺地图则可以反映较大的空间范围。

根据地图所包括的空间(区域)范围,可以划分为世界图、半球图、大陆图、海洋图、大洲图、国家图、省图、市图、县图、乡村图等。

根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普通地图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图上包括水文、地貌、土质、植被、居民点、交通线和境界线等多种内容。普通地图按内容的概括程度可进一步划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或一览图),地理图概括程度较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专题图则是根据专门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图,包括工程技术上应用的地图。

第2页 共7页

教学建议

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所以应使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为此,除教师自己要准备多种类型的地图外,还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不同类型的地图,以供课上学习讨论所用。

(2)由于地图是采用一定数学方法绘制而成的,所以,使用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时就需要量算,需要用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来认识地理事物的形象特征,建立地理事物空间方位的概念。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有些学生在地图符号的认知和空间关系的建立方面仍然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教师需要创设多种情境,建立地面实物和地图符号间的对应关系,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因此,地图比例尺知识的学习、运用,以及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地图和地球仪都是了解地表事物、学习地理知识的工具,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使用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比较的方法,看一看这两种地理学习工具的制作和特征有什么不同,以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更合适的工具解决地理学习问题。

(4)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简单了解普通地图、专题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制作过程,对学生掌握这些地图的特性,提高阅读及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有益。教科书在选择这方面内容及设计活动时作了一些引导,所以,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强这方面活动的设计,使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活动,对所学知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例如,根据像片编制地图,让学生决定内容的取舍。让学生描述学校到家庭的行程以及沿途景物,班级共同绘制一幅世界地图等。

本节新课的导入有下面两种设计。

(1)教师请同学们观察、思考地图和地球仪有什么异同?从使用的角度分析它们各有哪些优缺点?

(2)教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台湾岛地图”或一幅其他地区的地图,问:“你能在地图上看到什么?你能从这幅图中获得哪些信息?”直接让学生读图、用图。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小组,开展读图及介绍地图所提供的地理信息的比赛,介绍信息多且准确者得分高。

第一种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已有地球仪知识,以及使用过一些简单地图的经验基础上,启发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自己归纳总结出地图的主要特性和使用特点。这种设计对于引导学生参与自学活动,训练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非常有效,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学习准备,例如参加过旅游活动,见过地图、使用过地图等。

第3页 共7页

比较项目 相 作用 同 点 形状 优点 球面体 平面图 制作 地球仪 地图 都是学习地理、获取地表信息的重要工具 地表空间及事物都经过缩小 ,内容都经过了选择和概括 各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方便使用,所表现的范围系符合实际,可表现运动状态内容及详略等有多种类型、规以及一些特点 格,适应多种用途 携带不便,所反映的地理各地理事物间的空间位置信息量有限 关系、面积和形状等有变化 缺点

【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 方向 图例 1.关于“比例尺”,可以设计下列问题。 分类:文字式 线段式 数字式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在台湾岛地图上,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

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完成。这两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地图要素(地图提供的基本、直观的信息),经过思考、讨论读懂地图的内涵,获得更多的、隐蔽的信息。

由于线段比例尺更加直观,便于理解和使用,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首先让学生利用线段比例尺进行量算。并且,教师要告诉大家,用这种方式表现的比例尺,叫线段比例尺。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所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要让学生通过对线段比例尺的简单计算活动,理解比例尺的本质特征,就是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即缩尺。

(4)根据你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会有什么表示方式?

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推导和说出比

第4页 共7页

例尺的其他表示方式:数字(比例)式、文字(表达)式。然后,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使学生体验自学成功的喜悦。

2.可以设计下列活动来练习从地图上确定方向。

(1)教师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2)教师出示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例如世界图、中国图、北京市区图等,让学生思考应如何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在不同类型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以上活动设计,仍然以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为指导思想。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可以从已学过的地球仪上的方向辨别入手,让学生复习用经纬线确定方向的方法,了解在地图上同样可以用经纬线确定方向。这种方法适用于小比例尺的地图,而大比例尺地图的经纬差比较小,这类地图往往没有经纬线。这时就要遵守“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一般规则。还有的地图标有“指向标”, “指向标”指示的方向一般是指北。

3.关于“图例”,可以设计下列活动。

(1)教师请学生归纳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请学生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参考教科书提供的图例),然后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

教师也要指出,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很多地图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必死记硬背,关键是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

【地形图的判读】

1.这部分内容的转承设计如下。

(1)教师承转:“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然后请同学们观察一幅绘有等高线的地图,教师可以自问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2)教师提问:“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2.关于“等高线”的活动设计。

(1)教师可以自制一些不同类型的能够绘制等高线的地形模型,让学生利用这些模型,根据对教科书内容的理解,在黑板上画出一组等高线图。帮助全

第5页 共7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d1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