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政府对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举措

更新时间:2023-12-26 10: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作者余艳 来源 物流技术

政府在促进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中主要起推动作用,政府部门的规划与指导工作是带动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为降低物流成本,不少国家出台了综合措施以规划物流资源,例如,日本在1997年颁布的《综合物流施政大纲》,该大纲明确了在物流领域里进行经济结构改革的一系列举措,为日本物流业的跳跃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我国,现代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刚刚起步,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与规范离不开政府的理性调控。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研究员认为,我国现代物流业能否快速、健康的发展决定于六大因素:a.各级领导对物流重要性认识水平的高低;b.政府出台什么样的物流发展产业政策;c.物流业从大部分工商业企业分离出来的速度;d.物流市场的成熟程度;e.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投入的大小;f.高质量物流人才的数量。

因此,为了推动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政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宏观调控。

1 广泛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提高全民特别是工商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物流意识,在人们心中确立正确的第三方物流理念。

如果人们都认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不重要、无所谓,那么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就没有基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引导人们提高对第三方物流的认识与关注,为工商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近几年,在西方的第三方物流理论传入我国的过程中,舆论导向就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工商企业的自办物流成本高、流速慢、核心竞争力不强,迫切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协作与服务。面对工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所表现出的冷漠、迟钝和沉寂,媒体应将舆论的重点放在介绍西方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经验上,将先进的第三方物流理念灌输到企业中。先进的理念是一种先进文化,要从传统的物流模式中走出来,改变我国粗放的经济运行模式与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必须要思想先行,确立正确的第三方物流理念。只有通过舆论的正确引导,让我国工商企业了解外包物流的重要作用,提升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信心,让我国工商企业了解企业之间相互需求的良好氛围,才能使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2 将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纳入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目标中,制定第三方物流产业政策。

物流政策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如果政府对发展现代第三方物流的产业政策比较宽松,推进起来就比较快,要是到处设卡的话,推进起来就会很难。综观美国、日本物流业发展历史,其现代第三方物流业的迅速发展,无不得益于制度环境的优化。在中国的外国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普遍认为“政府限制”是他们面临的首要挑战。2001年3月,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等6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政府部门的第一个以推进物流发展为目的指导性文件,文件在物流发展相关的八个方面表明了国家政府部门的态度和相关意见。与此同时,交通部也颁布了《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服务的若干意见》。如此种种,已反映了我国政府对物流产业积极支持的态度。但目前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针对第三方物流产业进行扶持的政策措施还有待推出。具体的第三方物流发展产业政策可以按不同的权利由中央政府统一发布,也可以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包括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市场准入政策、金融政策等。但是也要注意,由于

目前我国与第三方物流相关的各部分往往分散在不同的主管部门,一定要防止“政出多门”的现象发生,以免搞的企业无所适从,反而适得其反。

3 努力培育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有效的发掘和创造第三方物流需求。

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培育的关键在于有效挖掘和创造第三方物流需求。需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不是人臆想出来的,但是这种需求释放的大与小、快与慢,则是可以控制的,这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论。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迫切的是进出口贸易,是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企业,是连锁超市,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产品。传统的工商企业仍处于“大而全、小而全”自办物流的格局中,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还像以前一样,什么都有,什么都搞,我们的物流社会化是根本发展不起来的。对于这些企业,突破口要选在降低库存,加快物资周转速度上,要创造一种潜移默化的环境,渐渐转变企业观念,以达到发展与提升企业物流,或分离企业物流的目的。只有尽快将物流作为一个产业从大部分工商企业中分离出来,这些企业才能进入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需求中。

4 通过市场运作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方法,改革提升物流企业,培育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具有行业领头羊性质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团,树立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品牌形象,力求以点带面,带动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全面快速发展。

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成熟与否主要取决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一切要靠实力说话,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可靠的资信保证,才能取信于人。中国仓储协会在2001年的调查显示,客户在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时最看重的是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和作业质量。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成本扩张,产生规模效益。目前,虽然我国已出现了一些具有较强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但除了新兴的民营和外资企业,大部分都是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物资、粮食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务领域,彼此间缺乏联系。因此,若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必须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对物流企业进行整合,鼓励强强联合,组建跨区域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 这对推动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进一步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5 政府要对城市和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和改造,避免盲目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加快引进国外先进的第三方物流管理方法与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投入已达1.5万亿人民币,从绝对数来说,铁路、公路、港口、机场都处于世界前列,但每平方公里、每万人的运输网络密度就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比不上有些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我国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枢纽机场、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大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仅2001年,我国国家及地方在交通基础设施上就投资3300亿元,但仍远未达到发展现代物流的要求,物流设施结构也不合理。现在许多城市也在进行物流规划和改造,例如,深圳市2001年9月推出《深圳市“十五”及二0一五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计划建设八个物流园区。在这里,丁俊发研究员提醒我们要注意吸取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训:日本在一开始也建了许多配送中心,很多工业企业都搞少库存或零库存,但由于工业企业颁布在各个角落,配送中心到处都是,汽车24小时服务,后来就产生了城市严重污染问题;为了提高运输效率,经研究,他们将配送中心集中起来,搞物流团地,发展第三方物流。所以,我认为,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第三方物流管理方法与技术,以对城市和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避免对物流基础设施大量盲目

投资。

6 政府要加强对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

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物流的各种标准作基础。这是一项对包括第三方物流在内的整个物流领域都十分重要的工作。我国过去在这方面吃了很多亏,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之间就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我们的物流接口要想做到尽可能无缝化就必须加强对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不管是铁路、公路、集装箱运输、海运、产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都要实行标准化。关于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法,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如欧洲国家在这方面的做法是,针对物流基础设施、装备制定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如托盘标准、车辆承载标准、物品条形码标准等;支持行业协会针对各种物流作业和服务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如物流用语标准、物流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等。

7 组织第三方物流行业协会。

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缺乏合作,难以形成跨区域的规模经济,这就需要明确一个主管部门,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总体的规划和指导。第三方物流行业协会便是这样的一个组织。行业协会可以负责关于物流标准制定、促进不同地区间企业合作这样一类需要统筹规划的工作,在维护同行业利益,促进同行业发展,避免行业内部无序竞争,促进行业的自我协调和自我约束、自主管理中发挥其重要作用。行业协会还将成为企业与主管部门、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8 要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物流人才短缺是制约中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普遍认为缺乏物流人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必须启动由学历教育、在职培训与上岗资格教育三部分组成的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对物流人才的培养要多元化、层次化,有的要借助国外的力量,走出去、请进来。在欧洲,共有87所大学开展了物流高等教育,其中54所大学培养专门的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硕士(约占2/3)和学士(1/3),另外33所大学也在其他专业方向中开设有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的课程,一些大学还建立了物流研究中心。我国目前的物流人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大学教师,他们中有很多过去是研究运输、仓储的,现在转而研究综合物流,他们从事的大多是理论方面的研究;另一类是物流企业的一些精英人物,他们中很多是从国外回来的,有的是博士,有的是硕士,许多都在国外的物流企业工作过,有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我国今后培养物流人才的目标就是要将以上两类现有人才的特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努力培养出适应我国物流特点的,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物流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yz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