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2-03 03: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麻 城 市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文本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界定 ..............................................................................................................................2 第二章 城市发展战略 ......................................................................................................................2 第三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4 第四章 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4 第五章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6 第六章 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及社会文化设施规划 ..........................................................................7 第七章 市域资源环境保护及空间管制规划 ..................................................................................9 第八章 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13 第九章 规划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15 第十章 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布局规划 ................................................................................16 第十一章 住房建设规划 ................................................................................................................17 第十二章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划 ....................................................................................18 第十三章 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 ................................................................................................20 第十四章 综合交通规划 ................................................................................................................21 第十五章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2 第十六章 绿地系统规划 ................................................................................................................23 第十七章 景观风貌规划 ................................................................................................................25 第十八章 旧城更新规划 ................................................................................................................25 第十九章 土地开发控制规划 ........................................................................................................25 第二十章 市政工程规划 ................................................................................................................26 第二十一章 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规划 ........................................................................................28 第二十二章 综合防灾及地下空间开发规划 ................................................................................30 第二十三章 空间发展时序及近期建设规划 ................................................................................32 第二十四章 规划实施与管理措施 ................................................................................................35

第二十五章 附 则 ....................................................................................................................36 附录1 中心城区现状及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36 附录2 中心城区规划道路一览表 .................................................................................................37

(2012-2030)

麻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文本

第一章 规划界定

第1条 编制背景

随着武汉城市圈以及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实验区的建设,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麻城市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和要求,为有效指导城市建设,满足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需要,特编制本规划。 第2条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0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1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11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 《城市绿化条例》1992.8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2006.3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3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11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2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 《湖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 《麻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 《麻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 第3条 规划原则

① 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② 城乡统筹发展原则 ③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 ④ 节约及集约用地原则

⑤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第4条 规划期限

近期:2012-2015年; 远期:2016-2030年。 第5条 规划范围

(1) 市域范围:包括三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开发区,以及城区以外的16个乡镇,国土面积3747平方公里。

(2) 规划区范围:包括现状中心城区、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阎家河镇以及中馆驿镇的镇域范围,共计17个社区居委会、117个行政村,总面积约为507平方公里。

(3) 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南湖街道办、鼓楼街道办、龙池街道办、黄金桥开发区全部,中馆驿镇浮桥河以东的区域,以及阎家河镇的石桥垸、大周垸、坡上垸三个村。总面积为251.27平方公里。

第二章 城市发展战略

第6条 城市发展战略背景

(1) 城市发展的新环境

① 国际贸易环境发生变化,资本流动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

② 低碳经济引领产业结构调整(转方式、调结构),国民经济进入非粗放型增长时期。 ③ 区域经济向多极化发展,地域极核效应日益明显。

④ 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上升为湖北省重大战略,麻城被赋予新的角色和地位。

(2) 城市发展的新起点

① 重大产业项目陆续建设,全市整体实力已大幅提升。

② 旅游及现代物流“双引擎”驱动,现代服务业中心作用逐步增强。 ③ 区域重大设施建设,构筑了城乡发展强有力的支撑系统。 ④ 工贸带动型城镇化特色明显,城乡建设步入新时期。 ⑤ 中心城区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质逐步提升。

⑥ 正处从小城市向中等城市、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变的发展时期。 (3) 城市发展的新任务

① 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主线。 ② 把城镇大建设作为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载体。 ③ 把文化建设作为城市形象提升的重要保证。 ④ 把环境友好作为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支撑。 ⑤ 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第7条 城市发展目标

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麻城的区位、交通、文化、生态优势,着力将其打造成为高效生态经济之城、宜居宜业人居之地、三色文化体验之都、山地生态魅力之乡。

(1) 积极升级传统加工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协调产业结构,集聚生态产业群体,形成完整的低碳经济产业体系,将麻城建设成为高效生态经济之城。

(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人居生活质量,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文明的商业氛围,将麻城营造成为宜居宜业人居之地。

(3) 黄麻起义、鄂豫皖苏区红色文化寻根溯源;杜鹃花城、山地生态绿色文化体验休闲;千年古城、移民寻祖认宗,紫色文化发扬彰显;将麻城打造成为三色文化体验之都。

(4)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园林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施“三网”绿化工程,构建绿色乡村;保护生态水系;整治麻城大地,共建生态家园,将麻城塑造成为山地生态魅力之乡。

第8条 城市总体规划指标

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一览表

指标 大类分类 代码 指标分类 指标名称说明 单位 2030年 指标类型 经济 GDP总量 亿元 916 引导型 指标 1 GDP指标 人均GDP 元/人 80000 引导型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0 引导型 城区人口指标 人口规模 万人 50 引导型 医疗指标 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 个/万人 90 控制型 教育指标 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 100 控制型 社会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70 控制型 人文 2 居住指标 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人均居住m2/人 >10 控制型 指标 用地面积 就业指标 预期平均就业年限 年 26 引导型 绿色出行率 % 40 控制型 公共交通 道路网密度 公里/百平方公里 6-7 引导型 人均道路广场用地面积 m2/人 15 引导型

各项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 公共服务 (文化、教育、医疗、体育、托老m2/人 23 控制型 所、老年活动中心) 人均避难场所用地 m2/人 2 控制型 自来水普及率 % 100 控制型 水资源指标 万元GDP耗水量 m3/万元 ≤50 控制型 资源 水平衡(用水量与可供水量之间30 控制型 指标 3 的比值) % 能源指标 单位GDP能耗水平 吨标准煤/万元GDP 1.2 引导型 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 ≥15 引导型 土地指标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m2/人 <110 控制型 生态指标 绿化覆盖率 % 42 控制型 人均绿地 m2/人 ≥12 控制型 环境 污水指标 污水处理率 % 95 控制型 指标 4 资源化利用率 % 80 控制型 垃圾指标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0 控制型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100 控制型 大气指标 SO2、CO2排放削减指标 % ≥15 控制型 第9条 城市发展战略措施

麻城市城市发展总体发展战略思路是:“二产提升、三产突破、文化助推、生态保障、人口集聚、城乡统筹”六大战略。

(1) “双轮驱动、极核增长”的二产提升战略

① 近期五大产业集群:汽配、冶金机械、花岗石林、电力能源、农产品加工。 ② 远期寻求新的突破: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高技术产业集群,逐步实现从初级加工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升级。

③ 目前工业优势在加工制造业,目标是打造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加工制造业中心。

④ “双轮驱动”传统加工制造业和现代先进制造业同步发展的二产发展战略。 ⑤ “极核增长”:产业集群化集聚、空间园区化集聚、重点在中心城区集聚。 (2) “三足鼎立、联动发展”的三产突破战略

① 突破”:原有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功能完善的突破之举。 ② “三足鼎立”:重点发展商业商务、特色旅游、现代物流。 ③ 建设大别山地区中心城市,商业商务中心是其重要职能。 ④ 特色旅游:生态、红色、人文;三山、三湖、一线是主体。 ⑤ 现代物流:资源贸易、工业品集散,大别山试验区物流中心。 ⑥ “联动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3) “特色彰显、文化凝聚”的文化促进战略

① 文化发展: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体现,文化助推。 ② 传承红色文化,彰显主体特色。 ③ 拓展绿色文化,彰显生态文明。 ④ 挖掘紫色文化,彰显千年古城。 ⑤ 拓展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休闲功能。 (4) “低碳引导、环境制胜”的生态保持战略 ① 现状生态基础良好。

② “低碳引导”:产业发展生态化、经济发展低碳化。

③ “环境制胜”:城市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 (5) “聚产纳贤、环境宜居”的人口聚集战略 ① 变异地城镇化为本土城镇化。

② 吸引创业投资,创造就业促人口增长。 ③ 以环境宜居吸引城镇化人口聚集。 (6) “聚产纳贤、环境宜居”的人口聚集战略 ① 以工补农,以城促乡。 ② 由乡向城、统筹流动。

③ 扶持乡村经济特色化发展、人口适度归并。

④ 道路、市政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公共服务城乡均等是城乡统筹要旨。

第三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10条 城市性质

大别山地区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具有文化底蕴的生态园林城市。第11条 城市职能

① 综合交通职能 ② 商贸物流职能 ③ 加工制造职能 ④ 旅游服务职能 ⑤ 生活居住职能

第12条 城市人口规模

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28万;中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35万;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50万。 第13条 城市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36km2;中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42km2;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54km2。

第四章 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第14条 市域经济区划

优化市域空间布局,构筑两个经济区:麻城掌心极化经济区和外围指状沟域经济区。 (1) 麻城掌心极化经济区

包括麻城市中心城区、中馆驿组团、阎家河组团、宋埠镇、白果镇。以以商贸商业综合服务、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汽车配件及机电制造、纺织服装、建材、旅游业及低碳科技产业为主。

以麻城市中心城区为核心,依托中馆驿和阎家河两翼综合发展组团,着力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宋埠镇和白果镇的对中心城区转移产业的对接和产业集群链式化发展、高效集约化布局,依托主城区的五脑山森林公园、白果镇的明山水库(龙湖)

和阎家河的九龙山风景区,发展旅游及相关服务业。

(2) 外围指状沟域经济区

包括麻城掌心极化区域之外的五条沟域经济区(11个乡镇)。以特色农业种植、生态农业观光、食品加工、农副产品生产及深加工和旅游业为主。

外围指状沟域经济区应以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链式化为先导,以特色旅游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沟域重点镇。开发循环经济产业,实现资源高效适用和循环利用。其它农业型城镇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着力发展以农业资源加工为主的生态产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第15条 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2010年麻城市域统计口径人口115.82万人,随着麻城市产业拓展,将带来较大的机械人口增长。

规划预测:

近期(2015年)市域总人口达119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为52%,城镇总人口约为62万人; 远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达122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为57%,城镇总人口约为70万人。 远景(2020年)市域总人口达127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为70%,城镇总人口约为89万人。 第16条 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结构

形成“一心两轴、手掌状结构”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1) 一心两轴 ① “一心”

指麻城市中心城镇组团,包括中心城区和东西两翼:阎家河组团与中馆驿组团,是麻城市域内综合服务中心。

② “两轴”

即106国道、沪合武高速城镇综合发展轴和省道麻新线与麻胜线在麻城市区中心相交,构成东西向和南北向十字型城镇复合发展轴。

(2) 手掌状结构 ①“掌心集聚”

麻城市域内中部和西南地势平坦,是麻城市重点镇培优基地和全市工业集中发展片区,此为麻城市的掌心发展区域。

②“指状放射”

麻城规划的五条指状沟域将主要集聚麻城“掌心区域”周边的山区大部分乡镇的主要生活空间,是乡镇生产功能的核心载体。

③“生态基底”

生态基底即为大别山区向麻城延伸的五大“指缝山系”。 第17条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麻城市域城镇规模等级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中心城区、重点镇、特色镇、一般乡镇。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规划一览表(2030年)

等级城镇等级 城镇名称 人口规模 分等级区域分区域 城镇人口 城镇数量 编号 (万人) (万人) 人口规模 人口比重 规模(万) (个) Ⅰ 中心 麻城市城区 50 50 城区 中馆驿组团 12 65 51.18% 12 1 阎家河组团 3 3 大宋埠镇(Ⅱ 重点镇 并入岐亭镇) 15 7 (3-15) 白果镇 12 43 33.86% 6 5 木子店镇 6 1.5

福田河镇 6 1.5 顺河镇 6 1.5 Ⅲ 特色镇龟山镇 4 1.5 (3-4) 乘马岗镇 3 7 5.51% 1.5 2 盐田河镇 2 0.8 张家畈镇 2 0.8 Ⅳ 一般镇黄土岗镇 2 0.8 (2-3) 三河口镇 3 12 9.45 0.8 6 夫子河镇 2 0.8 铁门岗乡 2 0.8 合计 127 127 100% 90.5 14 第18条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

规划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以工贸综合驱动型的乡镇、物流市场带动型为主的乡镇、旅游开发促动型的乡镇、及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乡镇为支撑的城市职能结构。

麻城市城镇职能类型结构规划一览表(2030)

城镇人口规模 层次 城镇名称 职能类型 城镇主要职能 (万人) 数量 麻城中心城一级 区(含中馆驿、综合性中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及商贸物流基地,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中心城市,>65 1 阎家河组团) 心城市 以红色文化、绿色文化为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 宋埠镇 汽配、生物医药化工、轻工产业,蔬菜生产基地,(岐亭镇并入) 工贸型重紧密联系武汉的麻西南门户 白果镇 点镇 以轻工纺织、石材加工和机械为主导产业,联系新洲、罗田的麻南口子镇 二级 福田河镇 板栗、油茶与菊花加工贸易为主,苗圃花卉培育结合的联系河南的麻北门户 6-15 5 木子店镇 交通贸易以自然风光旅游、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业为主,型重点镇 联系安徽的麻东门户镇 顺河镇 板栗、茶叶种植基地、水产品养殖加工产业,联系河南的麻东北门户镇 龟山镇 以旅游、农副产品加工和特色商贸为主,国内知名三级 旅游型特的自然风景旅游城镇 2 乘马岗镇 色镇 以红色旅游为主、农特产品生产加工为辅的湖北省3-4 著名的红色旅游基地 盐田河 优质板栗为主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黄土岗 农牧复合型循环产业基地 三河口 板栗、蚕丝生产基地,水产品养殖 四级 农业服务张家畈 型一般镇 林菌模式、林禽模式、林农模式、林药模式、林花2-3 6 模式等林下复合经济示范镇 夫子河 轻工食品加工、建材加工产业 铁门岗 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肉类加工基地

(3) “一环”: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污染等,通过环境设施建设、能源结构调整等手段,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37条 市域旅游规划

(1) 规划结构

形成“一心三区”的总体结构。 ① 一心:城区旅游服务核心

该核心为麻城的城市中心区域,为经济、政治、文化、商贸、交流、合作的中心。 ③ 三区:东部绿色生态旅游区、西北部红色经典旅游区、西南部民俗文化旅游区。 (2) 旅游服务设施

旅游服务接待设施根据其在风景区内的地位、设施、规模、服务内容与半径等一般划分为三个等级: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一览表

等级 位置 一级服务中心 中心城区 二级服务中心 城东区、龟峰山风景区 乘马岗、杏花村 举水河、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 古孝感移民文化园(沈家庄) 中华巨龙湖、九龙山国家地质公园、南湖文化公园 三级服务中心 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 城北水体休闲公园 人间四月天主题公园 金桥南主题游乐园 金桥北综合公园 (3) 旅游线路组织

依据景点景区分布以及交通条件,规划拟设4条旅游路线。其中包括3条陆上旅游线路和1条水上旅游线路:

① 陆上旅游线路:东线、西北线、西南线

② 水上旅游线路:以举水河和浮桥河和为轴线,以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城北水上公园以及两岸生态观光农业为支撑,以“休闲水岸”与“绿色通廊”为滨水空间设计概念,利用地势形成多层开放式平台,打造高品质滨水空间游览线路。 第38条 市域综合防灾规划

(1) 总体目标及原则

坚持“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备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建设和完善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各类防灾基础工程体系,加强防灾指挥系统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减灾能力,确保城市安全。

(2) 防洪规划 ① 防洪标准

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的有关规定,结合规划期末(2030年)核心地区城镇人口为50万人,麻城市核心地区的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规划举水河的防洪标准干流河道按照20年一遇的洪水设计、50年一遇的洪水校核;支流河道按10年一遇的洪水设计、20年一遇的洪水校核。

② 防洪措施

采取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水土保持措施、村庄防洪措施。 (3) 抗震规划 ① 抗震标准

麻城市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抗震建设按地震基本烈度7度设防,生命线工程提高一度设防。

② 规划措施

严格执行抗震防灾的有关技术规定,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都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要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由地震部门审核。

合理布置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等开敞空间,保证镇区人口每人有2平方米以上的震时避难空地。

对以往未按设计标准所建的民用住宅及公共建筑要进行加固,新建筑均按地震烈度7度来进行施工设计。

震时政府机关及地下工程设施作为救灾指挥中心;各城镇中心医院作为医疗救护中心;南湖公园、烈士陵园及其他各处公园、居住区绿地,各类广场、停车场、空地作为避难场地。同时,主要避难场地要求配置灾时供电、供水及通讯设施。

(4) 消防规划

规划确定在市域范围内共需布局12座消防站。

市域消防站布局规划及其责任分区表

普通消防站 一级 二级 消防责任分区 中心城区 1 4 中心城区 中馆驿 1 中馆驿镇 阎家河 1 阎家河镇 乘马岗镇 1 顺河镇、乘马岗镇、黄土岗镇、福田河镇 木子店镇 1 张家畈镇、三河口镇、木子店镇 龟山乡 1 龟山乡(兼森林防火消防站)、盐田河镇 宋埠镇 1 宋埠镇、铁门岗镇、歧亭镇 白果镇 1 白果镇、夫子河镇 (5) 人防规划

麻城市为三类人民防空重点设防城市。加强防护所必需的储备、医药、油料和其它工程建设。根据战时留城人口按50%计算,核定人民防空工程面积,严格按照《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管理规定》进行建设。保证通信和警报畅通。加强人民防空教育。

(6) 生命线工程规划

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交通、水、电、气、热、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系统,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城市生命线运行监控系统,提高科技含量,加强政府管理。加强城市生命线系统设施和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第39条 市域空间管制目标

市域空间管制是在市域资源环境、城镇建设规划分析基础上,合理划分市域发展的建设控制性分区,并提出相应空间管制措施,其目的是保护空间资源、保持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第40条 市域空间管制建设限制性分区

市域空间管制分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三大类。 (1) 适宜建设区

包括管制区划中的老城区、黄金桥开发区、各城镇发展区,以及沿公路城镇点轴发展区。(2) 限制建设区 包括:城镇远景发展控制用地和旅游休闲等发展用地 ① 城镇远景发展用地

考虑到城镇远景用地扩展的需要,且麻城市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城镇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预留空间增长的可能性,有助于更科学的指导城镇未来的发展,规划对城镇发展备用地进行空间管制,为未来发展储备土地资源。

② 旅游休闲、生态旅游区

旅游休闲、生态旅游区主要包括龟山风景区、五脑山森林公园、九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浮桥和水库风景区、明山水库风景区、历史文化名村——杏花村以及红色旅游风景区,该地区应慎重选择建设功能,限制其建设发展。

(3) 禁止建设区 包括三个部分: ① 基本农田保护区

为划定的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的区域。应严格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进行城镇

与农村地区规划编制与实施中进行空间上的落实。

② 水源地

以取水口为中心周围半径500米范围内为一级保护区,取水口上游2000米范围内为二级保护区。一、二级保护区均为禁建区。

麻城市水源地主要包括举水、浮桥河水库、三河口水库、碧绿河水库、桃林河水库,供生产与部分生活用水使用,应按照一、二级保护区进行分级控制,但由于水源为水库蓄水,上游存在季节性断流,因此允许在浮桥河取水口下游1000米外且河流两侧200米外进行部分旅游设施建设,但取水口周边500米范围内及水库上游禁止建设。

③ 河湖岸线与湿地

主要包括举水河的七大支流河流沿岸地区,各灌渠,各湖泊、水体等,划定河流沿线两侧200米内区域为禁止建设区,经过城镇的地区标准可适度缩小,区内禁止城镇和工业建设,可以结合水体特点进行景观营造、环境整治,根据需要建设防洪、水利、交通等设施。 第41条 市域空间管制措施

(1) 适宜建设区

① 一切建设用地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批准的城乡规划,城镇各项建设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

② 要本着“集约、节约”土地的原则高效利用区内的土地,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应严格控制;

③ 城镇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建设用地和非耕地、空闲地,保持合理的建筑密度,要采取适当提高城镇周围农用土地地价、降低城区内部地价和加大城镇设施有偿使用力度等方法,鼓励和促进旧城改造;

④ 保护与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禁止建设占用永久性绿地,建设项目污染治理必须坚持“三同时”,严禁城镇工业废弃物、城镇生活垃圾不经治理随意排放、堆放,防治环境污染;

⑤ 区内的农用土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该按原用途使用,不得提前废弃、撂荒,对于占而不用的农用土地必须依法收回;区内的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应纳入相应的城镇总体规划,统一规划管理;

⑥ 鼓励在区内农业用地大力发展以供应新鲜、反季节蔬菜、果品等为主的现代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2) 限制建设区 ① 鼓励发展农田林网化工程,鼓励发展经济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促进城镇和种植业生态环境保护;

② 严格限制在基本农田区进行城镇、村庄、采矿、办工厂等非农业建设,严禁进行可能导致农业污染、破坏土地环境的经营活动;

③ 本区域内土地确实需改变为非农建设用地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审批;

④ 鼓励发展高效种植业和果品业,积极支持粮、果、饲等农业生产的合理轮作和间作,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

⑤ 提倡和鼓励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节水农艺技术的推广使用,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⑥ 加强对地质灾害地区的监测和评估,对矿区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恢复农林生态; ⑦ 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居民点的缩并,积极发展中心社区,撤并自然村。 (3) 禁止建设区 ① 本区内的发展和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必须服从保护需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保护区总体规划;

②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内除与人文、自然景观保护需要直接相关的建筑外,按照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容量的要求,严格控制其他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禁止开山炸石、取土制砖、修墓、乱砍滥伐、倾倒废物等各种破坏景观资源行为的发生;

③ 鼓励在水源地植树种草,以净化环境、涵养水源;禁止各类污染源进入城镇水源保护区,不得向河流湖泊排放未经达标处理的环境污染物;

④ 不得在水源地及其附近进行矿产开采及建设大型地上、地下建筑物,以防止地质构造和生态植被遭到破坏。

第八章 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第42条 城乡统筹总体目标

努力实现城乡关系从二元到一体,从割裂到统筹,从从属到伙伴的转变,将麻城建设成为经济高效、空间集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中部山区型城乡统筹先行示范市。

① 经济目标:率先从“农业大市”转变成“以工哺农、三产协调” ② 人口目标:率先从“异地城镇化”转变成“本土城镇化” ③ 社会目标:率先从“二元分割”转变成“城乡协调” ④ 城镇化目标:率先从“弱马拉重车”转变成“多马拉大车” 第43条 城乡空间统筹框架

市域空间发展框架为“一心一区一环”:强化中部中心城区(一心),共建中南工业强镇(一区),保护环型生态空间(一环),扶持东北特色乡镇。

(1) 一心:全域集核发展中心

包括龙池办事处、鼓楼办事处、南湖办事处、麻城开发区。 (2) 一区:平原优先发展区

包括中馆驿组团、阎家河组团、白果镇、大宋埠镇(原宋埠+原岐亭) 、铁门岗乡。 (3) 一环:山地适度发展环

包括龟山镇、盐田河镇、张家畈镇、木子店镇、三河口镇、黄土岗镇、福田河镇、乘马岗镇、顺河镇。

第44条 城乡统筹空间发展模式

(1) 城乡融和的“合农模式”

“一心”中心城区及周边准城市化地区推行“合农模式”,主要体现在中心城区与乡村的一体化建设上,推进城乡空间、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的一体化,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实现了城乡和谐发展。

(2) 以镇带乡的“拉农模式”

“一区”地区主要采取“拉农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有效途径,走集约、高效、富裕的发展之路。

(3) 全面整治的“治农模式”

“一环”地区适合采用“治农模式”,即从“三清三改”入手,寻求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并由此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城乡协调的最终目标。所谓“三清”即清垃圾、清淤泥、清

路障;“三改”即改水、改厕、改路。 第45条 城乡统筹空间发展战略

(1) “一心”(全域集核发展中心):重点实施“三大提升”战略

即提升人居环境、就业环境、旅游环境,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进而提升竞争力。 (2) “一区”(平原优先发展区):重点实施“三个集中”战略

即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济集中,提高城市化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能力。

(3) “一环”(山地适度发展环):重点实施“三大工程”战略

即推进农业产业化工程、坚持农村扶贫工程、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46条 城乡居民点体系统筹

构建规模化、布局集约、品质均优的聚落体系,积极引导人口梯次转移的总体策略。

城乡居民民点体系统筹策略

地区 城镇化形态 城乡发展策略 村庄整治策略 一心 完全城市化 以城转农 规划建设区内全面拆除;规划区内少量保留,整备城市空间 一区 高度城镇化 以业聚农 重点向镇区、新型社区集中 一环 特色城镇化 以林促农 迁村并点,下山脱贫,结合特色职能发展,重点向新型社区集以游富农 中,适当向镇区集中 第47条 城乡产业发展统筹

(1) 第一产业:“三乡三业三化,两片三区八基地”

① 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三乡(中国菊花之乡、中国板栗之乡、中国油茶之乡) 三业(蔬菜、畜牧水产、桑茶药) ,实现“三乡三业三化”。

② 空间格局为“两片三区八基地”:

“两片”指平原型高效生态农业片和山地型特色生态农业片。 “三区”指麻北菊花油茶花生、麻东板栗桑茶药、麻中南蔬菜畜牧。

“八基地”指国家级油茶基地、国家级菊花基地、国家级板栗基地、全国畜牧大县市、国家东桑西移示范基地、大别山木本粮油产业基地、大别山无公害蔬菜基地、大别山无公害名贵鱼基地等特色基地建设。

(2) 第二产业:“四大龙头、两大支撑、若干发展点”

调整工业布局和结构,实施“工业园区集聚”的发展策略,形成“以中心城区四大产业区为龙头、白果、宋埠两大乡镇工业园区为支撑,若干工业集中发展点为基础”的工业格局。(3) 第三产业:“一核集聚、五镇辐射、一线两特三片带动”

① 以中心城区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发展区,依托现有资源,重点发展商业商务、现代物流、特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② 以五大重点镇建设为依托,突出服务业主导产业,立足于重大项目支撑,建设五个服务业特色新镇,辐射带动周边城乡地区服务业发展。

③ 依托乘马岗镇、龟山镇旅游特色镇,以“顺河镇——乘马岗镇——中心城区——龟山乡——木子店”红色旅游线和“东部生态休闲旅游区”、“西北红色经典旅游区”、“西南部民俗文化旅游区”为载体,发展红色游、生态游和人文游,建设高标准旅游换乘设施、旅游区和接待设施,提供具有国内一流的服务质量。

第48条 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统筹

(1) 道路交通设施统筹

总体思路:一体化建设,从“连通不足”向“城畅乡通”转变 ① “一心”:超前规划、打造枢纽、建设畅通舒适交通 ② “一区”:网络布局、公交优先、实现城乡高效连接 ③ “一环”:道路升级、通村连镇、支撑农村特色产业 (2) 市政基础设施统筹

总体思路:加强集中、差异配置 ,从“分散不足”向“共建共享”转变① “一心”推广以城带村统筹模式

② “一区”推广以镇带村统筹模式、村庄连片统筹模式 ③ “一环”推广以镇带村统筹模式、村庄独立处理模式 (3) 公共服务设施统筹

总体思路:突出重点,分级配置,从“以城为主”向“城乡均等”转变 ① “一心”:提升档次,服务大别山 ② “一区”:完善与整合,城乡全覆盖 ③ “一环”:集中配建,支撑新农村 第49条 城乡生态与环境保护统筹

(1) “一心”: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服务型生态环境系统 (2) “一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并重;建设引导型生态环境系统 (3) “一环”: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设保育型生态环境系统 第50条 城乡统筹制度保障与创新

(1) 产业发展制度

① 鼓励联办工业集中发展区

② “企业+基地+服务”促进特色农业板块化 (2) 人口管理制度

① 加快城镇新型社区建设,鼓励培育中心镇建设 ② 积极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

③ 加快人口管理、保障制度创新,疏通农民市民化路径 (3) 土地制度

① 创新用地模式,增减挂钩破解用地难

② 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 (4) 财税制度

① 城乡分工下的定向财政补偿制度

② 打破行政界限,建立税收共享机制,促进资源的统筹利用

第九章 规划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第51条 规划区城乡空间一体化策略

构建中心城区—外围组团—集镇—中心村的的由城及村的“多等级、全覆盖”的空间布局。 ① 中心城区——由旧城区、金桥区、城东区、低碳产业园区组成的中心城区。 ② 外围组团——中馆驿组团、阎家河组团。 ③ 集镇——闵家集、喻岗、凤凰山。

④ 中心村——晏店村、陈寨村、夹洲村、迎河集、熊家垅、枫树湾、蔡家湾、古城村。 第52条 规划区城乡产业一体化策略

(1) 第一产业

“两个分区”——中部特色观光农业区、南部高效生态农业区。 (2) 第二产业

① “两轴”——金桥大道和北环路为发展轴线。

② “多点”——中馆驿工业园、电力能源产业园、城西低碳产业园、黄金桥产业区、鼓楼小河头工业园、阎家河产业园。

(3) 第三产业

“一核集聚、两区辅助、多点带动、全面发展” ① “一核”——中心城区

② “两区”——中馆驿、阎家河组团

③ “多点”——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及历史文化资源。

第53条 规划区城乡支撑体系一体化策略

(1) 道路交通设施:公交先导,立体畅通 构建“一圈多轴一线”的交通结构:

① “一圈”——建构30分钟城市交通圈。

② “多轴”——提升小王线、麻新线、中顺线、麻张线、麻胜线等区域公路的等级。 ③ “一线”——推动规划区旅游公路建设。 (2) 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共享,差异配置 3种统筹模式:

①“以城带村”:依托中心城区设施,管网覆盖周边村庄。

②“以镇带村”:依托中馆驿、阎家河组团以及各集镇分区域自成体系的供水模式。 ③“连片统筹”:规划区西北部、东北部、南部村庄连成片或村庄之间距离近的区域。 (3) 公共服务设施:重点突出,分级设置

构建“市级-组团级-集镇级-农村社区级”的四级公共服务体系: ① 市级——金桥组团及旧城为主要的区域级公共服务功能区。

② 组团级——中馆驿、阎家河组团级、城西低碳产业园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 ③ 集镇级——闵家集、喻岗、凤凰山。 ④ 农村社区级——基层村。 第54条 规划区生态环保一体化策略

加大对于具有市级意义的生态资源保护,包括区域性水系、河道和山区地区。加强对麻城自身生态安全较为重要的生态要素,包括次级的水系沟渠、湿地以及市政、交通廊道等等;同时人工构建一些生态廊道,以起到提升生态质量、优化生态格局的作用。

① “生态源片”——浮桥河水库及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桃林河等河流湿地,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龙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及东部山区

② “生态绿廊”——举水、桃林河、浮桥河三大水系沿岸的廊道地区及京九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武麻铁路、大广高速公路、沪汉蓉高速公路等陆域廊道。

③ “生态基质”——中部特色观光农业区和南部高效生态农业区。 第55条 规划区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结构

从城乡统筹发展出发,以中心城区带动外围组团,集镇,中心村发展的模式,形成 “一主、两副、三点,三轴、三带、四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① “一主”——旧城、金桥、城东、城西低碳产业园四区构成的中心城区。 ② “两副”——中馆驿组团、阎家河组团所构成的城区外围组团

③ “三点”——闵家集、凤凰山、喻岗三个集镇所构成的农村地区的中心节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kt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