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史学

更新时间:2024-01-01 13: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比较史学

历史比较研究,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实际上,历史比较研究在西方从史学诞生的那天起就已经出现了,希罗多德、塔西陀等古典史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就曾运用过比较的方法,近代历史学家也都不同程度的把历史上各个不同的民族加以纵向和横向的对比,通过对比来说明他们庞大的思想体系。孔德把比较研究作为探求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主要方法,并列举了比较研究的三种方式,这是对历史比较方法的最早的理论探索。但比较研究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系统的史学流派却是20世纪初的事情。

书中的“比较史学” 编辑

《封建社会》及《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比较研究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为历史学家所接受。1900年,在海牙召开了“国际比较历史学代表大会”,这标志着比较史学作为一个史学流派开始出现。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是年鉴学派的创始人马克·布洛克。布洛克在1928年发表的《欧洲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外文中,提出了比较完善和系统的比较史学的理论。他认为历史比较研究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象之间要有一定的类似性,二是要有一定的共同点。比较研究在历史学中大致有三种用法:验证和解释假说;发现不同社会的独特性;提出新的问题。布洛克还身体力行,写出了《封建社会》这部被认为是历史比较研究典范的著作。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说:“当代历史学家之所以非常重视比较史学,皆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布洛克的教导和他作出的榜样”。

《比较世界史》及《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比较史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历史学家把历史比较研究的范围从欧洲扩大到全世界;更多地注意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在整个西方兴起一个比较史学“热”,专门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1952年,联邦德国史学家阿尔诺和安内利赛出版了《比较世界史》一书,受到广泛欢迎。1958年,一些西方史学家在荷兰海牙宣布成立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会,并出版了《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季刊。史学家还加强了在比较史学方面的国际合作,50年代以来的历次国际史学家大会都有比较史学方面的议题。1980年,在西德召开了战后社会历史比较讨论会;1982年,在葡萄牙召开了比较历史社会学讨论会。

《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历史的研究》

60年代中期,比较史学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1966年,美国出版了两部比较史学巨著,轰动世界。一部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历史的研究》;另一部是巴林顿·穆尔的《独裁与民主的社会起源》。

布莱克的《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主要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对现代化的不同道路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不是以经济为标准,而是以社会结构和政治为标准,把各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分为七类八.英国、法国;2.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3.西欧。北欧、东欧;4.拉美;5.苏联、日本、中国;6.亚洲大部分地区和北非;7.中南非洲和亚洲少数地区。名次越前,现代化程度越高。这部书的观点现在看来已经过时,但在当时却代表了比较历史学的最高水平。布莱克后来还从比较历史学的角度对日本、德国、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受到学

术界的高度评价,1976年,他出版了《比较现代化论文集》。

《独裁与民主的社会起源》

穆尔的《独裁与民主的社会起源》也是探讨现代化问题的,但是他不像布莱克那样注重国家结构和文化传统,而是注重社会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的作用。他认为世界各国现代化走了三条不同的途径: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向资本主义民主制;2.通过上层改革走向法西斯主义;3.通过农民革命走向共产主义。穆尔的书出版以后,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先后再版了9次,和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埃米尔·德克海姆的《论自杀》并称为本世纪社会科学三大名著。

《美国史比较探讨》

在布莱克和穆尔之后,更多的学者参加到比较史学的行列,1968年,历史学家伍德沃德主编了一本《美国史比较探讨》论文集,共收入论文24篇。1978年,在第93届美国史学会年会上,比较史学成为大会讨论的中心议题。1980年10月号、12月号和1982年2月号的《美国历史评论》杂志还先后开辟了“比较史学的理论与实际”讨论专栏。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比较史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对比较史学进行方法论上的探讨。这些探讨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2比较史学的分类问题 编辑

第一,比较史学的分类问题。有关这一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论著是哈佛大学教授斯哥克波尔1980年在《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历史比较在宏观社会研究中的运用》。她把最近十几年来美国发表的比较史学著作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用历史实例的对比来证明某一理论的观点;第二类是通过历史比较来发现某一具体事实的特性和影响;第三类是通过历史比较进行宏观的因果分析。斯哥克波尔还对每一类历史比较著作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并用大量实例作了说明。

3比较史学的意义和作用 编辑

第二,比较史学的意义和作用。穆尔在《独裁和民主的社会起源》中指出,历史比较研究有三个优点,一是导致提出有用的问题;二是从反面检验已被接受的历史解释;三是推导出新的历史结论。1985年,美国史学家格鲁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比较史学有四种用途:可以使我们看到单一结构中不太明朗的问题;为需要探讨的历史问题下更精确的定义;确定适合于某一历史问题的史料和方法;对某一理论和历史的因果关系作出说明。格鲁还强调指出,不见得所有的历史著作都必须应用比较方法,而且应用历史比较方法也不一定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即使是拙劣的历史比较也比其他错误形式的历史研究更能启发读者去进行有益的思考。他还认为,是否应用历史比较方法,决定于历史学家是否具备探索的精神和开放的态度。

格鲁的这番话使许多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深受鼓舞。

摘自:高等教育出版社《高校世界史配套教材·现代卷》

比较史学研究讲稿

学术界研究情况 比较史学既是史学史学科自身发展的结果,又是学术界对中西文化比较的具体与深化,在全球化进程的速度加快的情况下,不同文化出现的碰撞也更加激烈,从而应运而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也对传统的西方中心论提出质疑,认为不能只以西方史学作为研究对象,不能以西方史学的传统经验和成就对其他地区的史学进行衡量,这既是不公平也是不科学的。 比较的方法在中西史学中很早就予以运用了。希罗多德就曾经对希腊人和非希腊的野蛮人进行过比较,而孟德斯鸠也通过比较,探讨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和政治体制,地理环境,从而证明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在西方,19世纪后半叶进行的是对各国历史的比较研究,探究的是宏观比较,试图将自然科学方法论与各国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更注重的是普遍性,在乎的是同而不是异。最有名的当然是马克思的社会阶段论,分析人类社会的演化模式。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也是其代表作。 而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对世界历史进行宏观的比较遭到了质疑,对宏观的研究也开始转向更为实证性的比较研究,对社会某一特定领域进行分析,要求能够对研究的范畴特别是定义的规范作出更为准确的判定。但是,这也带来了种种弊端,以致于比较史学研究的范围被局限,导致其研究过于琐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整个比较史学在西方也难以得到大规模的扩展。由于学科之间的专业分割愈加明显,越难以运用好超出自己研究之外的专门知识,学科复合性不够。

中国比较史学的学界观点:

范达人早在80年代也提出:历史的比较研究是寻求历史上的事物或者概念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庞卓恒与其观点类似,他在《查同存异规律:比较史学的追求》也认为,寻求规律是比较史学的追求。何平在《比较史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一文提出,按照西方对比较史学的定义,比较史学更应该是一种比较方法,穿插在史学研究之中,更应该是广义的,而不仅仅是狭义的史学。

杜维运认为史料必须通过比较才能体现它的特殊性质,也也更应该是超越国界的史学研究,融合中西史学才能为世界性的新史学打下基础。比较是多方面的,范围也十分宽广,历史上发生的种种现象,都可以用来作为比较。 我对历史比较研究的看法:

我认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历史事件浩如烟海,不通过比较的方法对其加以分类,衡量出它们的不同性质,认识它们的相同本质,就无法更好的认识历史。我比较同意杜维运的看法,比较的范围很广,都可以予以运用;但是,一定要以一个正确的方式对其比较,那就是公正客观的态度。像中国以往的史书,在谈到周边的少数民族的时候,往往以鄙夷的语气大加贬斥,采取的比较方法并不能做到尽量客观,而是戴上有色眼镜另眼相待,影响了历史结论的推导:同样,殖民时代西方中心论,也误导了不少史学家,只是将文明的重心偏向西方,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采取不公正的态度。这时,比较已经不是为了更合理的得出历史结论,更客观的叙述事实,更效用的吸取其他民族的优良文化,而成为了文化霸权的一种工具。和而不同,这才是比较史学的一个基本理念。什么叫普遍性,并不是按照西方所定的标准,的确,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不少类似的历史规律,但是同样存在不同的发展道路,就算起点与终点相同,也不能把它们化为一谈,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才能更好的运用于现实,解决好现实的不同问题。但是,比较绝不是没有方法,没有套路的比较,应该先找出一个可以比较的角度,从相同点出发,再从中找出不同点。这个比较可以是横向,也可以是纵向的。而比较的最终目地,还是必须应用在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中。

而历史比较对史学和现实意义,我认为:1、这可以建造世界性的新史学,将世界不同

来源的史学一起聚合在一起,扬长避短,这就必须要求比较;2、更快更好的促进全球化:全球冲突它的本质还是文化上的差异性,由此带来的文化冲突导致彼此的敌视和不满。而史学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世界文化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比较史学,这会使人类都彼此了解对方的文化;相反,如果固步自封,认为只有自己的文化最为优越,难免会出现种族的种种歧视现象。因此,将各民族的优越性展示出再加以融合,不仅可以消弭文化冲突的危机,更可以加快全球化进程,使将来的大同世界成为可能。3、使中国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实际上,中国文化有不少地方都符合现在的普世价值,比如“和”的思想,强调的是谦和慎重的人生态度比如“兼爱”“非攻”,强调的就是现在的和平思想:比如说“天人合一”,也可以与现在的绿色环保,人要保护自然联系?.在世界史学出现历程中,中国史学的价值自然会实现。

我的问题: 1、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如何采用比较史学研究的方法对资料进行选用,分析,具体办法有哪些?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西方中心论或者东方中心论实际上也在不自觉的影响着我们,我们应该如何破除这种成见进行学习?

2、

既然是比较,难免会有高低优劣之分,像杜维运,他在畅述自己的观点时,也出现过这种自相矛盾的地方。如果真是如此,那会不会使原有的文化偏见更加根深蒂固了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ah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