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

更新时间:2023-07-17 06:3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目前,威胁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心理障碍是青少

年学生产生心理行为异常,甚至导致犯罪的主要诱因。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

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21世纪体质健康研究工作更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尤其是针对青少

年心理健康研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1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

有关文献报道近4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大的因素来自家庭,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教育失当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家庭因素。

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心理相对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责、自我否定是他们的主要

心理特点。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

困感。其次是学习,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部分,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

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体表现就为恐惧、厌学。虽然教育

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减负”、不搞排名,但学生课业繁重,月月排名,如此激烈的竞争,

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的升学,使

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情绪、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往

往处于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状态。最后是社会环境与人际交往,随着社会浮躁、急功近

利的情绪感染,甚至是影视作品所追求的享乐、暴力等不良风气,都会对他们人生观、价

值取向产生影响。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与渴求,以及情感丰富的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

中特别重视感情的交流,当被人误会、议论甚至发生纠纷时,往往就会自我封闭,自我否定。

2青少年的心理现状

2.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

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随着现代社

会发展竞争性的增强,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越来越高,导致在校青少年精神压

力越来越大,过重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2.2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被父母疏远、娇生惯养、在家称大王在外懦弱的儿童,腼腆抑郁的青少年等都经常因

孤独而烦恼。这类儿童和青少年,和大家一起做某件事时,由于技术差、经验不足,经常

感到失败的威胁。因此,感到和大家一起玩还不如一个人玩。从中学升入大学,需要培养

自己独立生活能力,而一些学生从一切都由父母操办进入一种一切靠自己动手的生活环境,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同学甚至把脏衣服打包邮寄回家清洗。不能很快适应生活环境导致一

些同学情绪不稳,甚至有人萌发了退学的念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

康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3不能正确对待激烈竞争的学习环境,感觉人际关系协调困难

由于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未来就业选择等方面,

学习压力增大,导致一些学生学习信心上的失落。由于青少年都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个人素养、生活习惯都各不相同,感到沟通困难,找不到一个可放心的,无利害冲突的倾

诉对象,长此以往,就易形成青少年中人际敏感、偏执、冷漠的心理倾向,危害了他的学

习和生活。

2.4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打击

青少年对成功期望值过高,当遇到挫折、生活不幸时都会将他从豪情万丈的理想世界

里拖入到痛苦的现实深渊中,所谓自责就是责备自己。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认为是

他人的问题,而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称为自责倾向。这

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自责、自我卑视、自我轻蔑。这种状态是受悲哀和忧

郁情绪支配的,调节不好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自信心及积极人生观的建立。如果不能正确

引导,势必会引起他情绪上的强烈反弹,特别是情感上的纠葛,更容易引起消极情绪的蔓延。如果不能尽快摆脱情绪上阴影,就会对意志力不坚强,自控能力差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以至于酿成悲剧。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

定要拿到手,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或想死,这些称为冲动倾向。这种想干危险的事或

愚蠢的事的观念,是因为内部具有焦虑倾向而产生的。

3对策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即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

肉传至大脑。有关研究也早已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便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生理

疾病。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就会有可

能相互转化,导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对预防和

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确保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极为重要。体育运动与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无论是强度、内容还是运动形式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足球比赛需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

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不怕困难、团队协作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

偷快、豁达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

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因而重视体育教育,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生理与心理的抗压能力,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竞争的下移使广大中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学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第三次全教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关注,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丽君.影响浙江省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

报,2021,234:19-22.

[2]高发民.体育心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3]袁存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

报,20211:44-46.

[4]伍国典,张程立.青少年视力低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181:29-31.

[5]梁兵.关于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由于确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国内外学者提供的判断标准有所不同,侧重点也有差异。例如:马斯洛认为充分自我实现的青少年就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而美国学者阿特金森认为,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认识、能够承担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稳定与协调的人格结构的青少年才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总体来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以下几种标志:一是能够全面地认识自我,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长处感到自豪,又不因自己的缺点而感到沮丧,保持自尊,自信;二是有理想,生活有目标,既有敢于拼搏的勇气,又能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三是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接纳他人的短处,以包容、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在相处的过程中,尊重多于嫉妒,信任多于怀疑,欣赏多于憎恶;四是当遇到外界刺激时,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保持行为协调,心理平衡;五是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对待事物乐观开朗,满怀希望,始终保持一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ca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