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四年级 数学 上册 第四单元 运算律 教学计划

更新时间:2024-01-15 18: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四 运算律 单元分析

一单元分析: (1)课标分析: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2)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第七课,属于小学中年级的内容。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加法,但是还没有接触过运算律,使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这对今后的学习有重要影响。所以说本课内容是一个过渡,既要用到以前的知识,又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主要解决学生学会使用运算律,明白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学会应用,使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运算律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列举例子,再举例子中运用,使用各种方法计算答案。

运算律首先告诉学生学习原因,帮助学生探索运算律获得的原因,其次告诉学生运算律的好处,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使用运算律,从生活实际出发,把生活中的问题运用运算律来解决。运算律有很多种,本节课只学习加法的交换律a+b =b+c, 加法的结合律(a+b)+c=a+(b+c),课本上举男生女生跳绳踢毽子 的例子,由学生熟悉的出发,通过不同的提问方法,最后得到相同的答案。让学生明白加法的结合律是难点,让学生学会使用又是一重点,难点。在检查一道加法题是,可以使用加法交换律验证是否算的准确 (3)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中年级,已经学习加法了,掌握了简单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但是还没接触过运算律,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东西,新概念。运算律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些抽象,他们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时期,要帮助他们完成好这个转化。既要向他们呈现具体的失事例,也要帮他们形成抽象思维的方法。

小学生对具体的事例,可爱的图片感兴趣,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一起他们的兴趣。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他们可能比较容易接受,而对于之前加法学的不好的学生,这是难上加难,必须要注重这类学生的需求,从最简单的开始,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 (4)教学方法与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到苏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老师在旁进行指导,解答疑问。一到学生自己发现探索问题,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小学生一个人解决问题可能有些困难,让小组同学在一起,既有利于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一起学习。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习。

第一课时 买文具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2、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电脑出示2003年2月,我国新疆喀什地区发生了6。2级的大地震,造成许多学校的房屋倒塌,为恢复学校的正常上课,党和政府紧急调动各地的帐篷,使灾区的学生能按时开学上课。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分析处理信息,了解灾区学生的困苦。) 1、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 2、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独立列式计算完成课本提出的问题。学生大部分会列分步算式,少数学生可能会列综合算式,但由于他们未学[ ],所以在列综合算式后,发现按运算顺序来算的话,得出的结果会不同,为什么呢?

2、学生处于“悱偾”状态,老师适时请出[ ]来帮忙,由此,学生对括号的作用印象一定非常深刻。

(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三、精讲点拨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算式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2、启发学生想一想,通过计算对比会发现什么?

3、学生通过刚才的比较总结: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引出书上的第4题:捐书 引导学生先说出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鼓励算法多样化。指出错在哪里?怎样才能改正) 四、知识应用及拓展。

1、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错误,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 五、小结本课:你对中括号的作用及用法掌握怎么样? 六、作业布置: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中括号

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

《买文具》主要内容是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上完本节课,部分学生对除法的竖式计算不能很好的掌握,教师应讲解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方法和格式上的要求: 1、如果除数大于被除数的前两位,商就是一位数;如果除法小于或等于被除数的前两位,商就是两位数,

2、试商时,要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来试商,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小于除数,就用被除数的前三位去除,除到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当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可以出尽,个位上的数不够除时,那么一定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占位。

第二课时 练一练

1.口算。

24×5= 18×30= 200×6= 19×40= 25×40= 260×3= 14×30= 125×80= 2.填空。

(1)估计96×42时,这样想:96≈( ),42≈( )。( )和( )相乘得( )。所以96×42≈( )。

(2)30800×5的末尾有( )个0

(3)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一个四位数,其中一个因数是两位数,那么另外一个因数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3.判断题。

(1)370×50与3700×5的积相等。 ( ) (2)89×99+89=89×(99+1) ( ) (3)两个三位数相乘,积一定是五位数。 ( ) 4.选择题。

(1)847+853这道题可以利用( )来简算。 ①乘法交换律 ②乘法结合律 ③乘法分配律

(2)两个因数的积是480,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是( )

①96 ②2400 ③不能确定 (3)□÷86=240,□里应填( ) ①320 ②180 ③210 5.计算

(1)先估算,再列竖式计算。

285×48= 95×408= 360×75=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02 23×98+46 25×32×125 6.应用题

(1)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按365天计算)

(2)运动会举行大型团体操表演,一共有4个方阵,每个方阵有25行,每行25人,一共多少人参加表演﹖

第三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渗透分类数学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教学重点:会选择算法,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交换

师:同学们,刘老师今天想做个小调查。我们班谁家有自行车? 生:我家有。

师:那你能告诉老师你家自行车是谁骑的吗? 生:妈妈(我)骑的。

师:妈妈(我)骑自行车,老师想把妈妈和自行车的位置交换一下,你们说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交换位置之后就变成自行车骑妈妈了。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再看下面这句话。小明在钓鱼。“小明”和“鱼”的位置可以交换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交换位置之后就变成鱼在钓小明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再看25这个数中的“2”和“5”的位置可以交换吗?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交换位置之后就变成52了,数字变大了。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几个问题能不能交换位置啊? 生:不能。

师:在数学中也有些情况不可以交换位置,但是,有些情况就可以交换位置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数学中有关交换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初探定律 1、出示:

8+18 279-17 15×4 16÷8 18+8 17-279 4×15 8÷16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8个算式,观察后您们能进行分类吗?(学生交流) 2、点名学生上黑板进行分类。

80+65 65+80 15×4 4×15 279-17 17-279 16÷8 8÷16 师:你是按什么分类的?

生:我是按加、减、乘、除法进行分类的。

师:抽生口算前4道算式, 然后请同学们观察前面4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和没有变。 生2: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位置交换了,积没有变。

师:后面的四道题,虽然位置交换了,可是你们现在无法计算,暂时不探究这四道题。但是你们想不想计算这四道题?(想)那你们现在就要好好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有没有信心。(有) (师取下这4道算式) 三、合作探究,猜想验证 1.加法交换律

师提出:在8+18=18+8这道算式中,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不是在所有的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会发生改变呢?那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写出几道加法算式并试着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计算它们的结果,并验证我们的猜想。

学生交流回答,师选择算式板书:通过验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有没有找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 (没有)

师:出示算式,请同学们观察这几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抽生回答) 生1:交换加数的位置。 生2:和不变。

师总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板书) 师:谁愿意为这个规律起个名称?(抽生回答)

生:加法交换律。(教师板书,全班齐读加法交换律内容)

师:你们真聪明!现在谁能用字母来表示一下加法的交换律?(抽生回答)(板书:a+b=b+a)。其实啊!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字母或者符号来表示,但我们一般都用a+b=b+a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及时练习:学生口答。(师: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口答) 20 + 30 = ( ) + ( ) 524 + 678 = ( ) + 524 □ + ( ) = ○ + ( ) 3 + ( ) = Y + ( ) 师及时反馈 2.乘法交换律

1、师:我们已经验证了加法交换律,那么乘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个规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同样地,先请每位学生编出乘法算式并试着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看看它们的结果有没有积发生了变化的这种情况? 生:没有。

师:请学生汇报情况,师板书。通过验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抽生回答)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教师板书) 师:谁能给这个规律起一个名称呢?(抽生回答)

生::乘法交换律(教师板书,全班学生齐乘法交换律内容 ) 师: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抽生回答) 生:(a×b=b×a)

2、及时练习。(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口答)

10 × 5 = ( ) × ( ) ( ) × △ = ( ) × ☆ C × ( ) = F × ( ) 25 ×18 × 4 = 25 ×( ) × ( )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交换律”(板书)。下面,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几个问题。

四、巩固内化,运用定律

师:利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我们可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出示课件),怎样进行验算呢?请你们完成“课堂学习单”的第一题。 1.(1) 7 4 验算:

+ 6 4 1

(2) 6 4 验算: 2 7

× 2 7 × 6 4 4 4 8

1 2 8 1 7 2 8 2、运用定律计算。

⑴ 比一比,谁算得快?(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将你的好方法介绍给你的同桌。) 130+86+70 25×37×4 40+35+60+265 125×23×8 3、拓展练习:32×125 25×16×125 五、总结全课

师:同学们,请把课本翻到60和61页,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交换律。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谁来说说你今天这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说一说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交换律

a+b=b+ a a×b=b×a 8+18 = 18+8 15×4 =4×15 学生的例子 学生的例子 ?? ??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渗透的是归纳猜想的思想方法。以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一知识为载体,先猜想,再通过举例,让学生观察归纳出交换律,继而进行进一步的猜想,再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还渗透了一种反例反驳的方法,通过反例证明猜想错误,让学生明白,猜想通过验证,有时候是正确的,有时候是错误的。

加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做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叫做加法交换律。

第四课时 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加法结合律(教材第52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同学们,暑假期间,我们学校举行军事夏令营活动,三年级一班有营员42人,二班有营员45人,三班有营员55人,请你计算一下,这三个班共有营员多少人? (1)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42+45+55=142(人)

2.师:这道实际应用题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还有一道例题(出示例2),同

学们看能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说明:从近期生活实际入手,使学生置于情景之中,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学习例2连加法做好铺垫。] 二、尝试探究构建模型 1.出示例2。

例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三个班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全班试做。 (2)指名板演。

(3)做完的同学自己先说一说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师: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间,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 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48+50)+ 49=48+(50+49)

2.谁能编一道像例2这样的应用题,(指2至3名学生编)然后全班同学用两种方法解答。

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投影出示) (12+13)+14○12+(13+14) (320+150)+230○320+(150+230)

[说明:通过编题解答,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为后面归纳概括打下基础。] 4.归纳概括加法结合律。

(1)从黑板和投影上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指名回答发现了什么规律。

(3)教师准确口述规律,然后出示加法结合律内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揭示并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4)全班整体感知加法结合律。(齐读)

[说明:由小组到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发散学生的思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5.学习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 (1)自学(a+b)+c=a+(b+c) (2)弄清a、b、c的意思。 6.做一做。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7.探究复习题的另一种简便算法。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同学们想一想:复习题怎样计算更为简便一些? 42+45+55=42+(45+55) [说明:学以敢用,强化简算意识。]

8.小结:加法结合律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好。

9.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说明:清除练习中的障碍与疑点,使学生真正学懂会用。] 三、解决应用

1.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学习例3.计算480+325+75

(1)同学们观察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并指名说出这样算的根据。 3.学习例4.计算325+480+75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例4怎样算比较简便?与例3有什么不同?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说出计算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把两道例题放在解决应用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我们在以前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应用过加法结合律? 5.练:(做一做)

137+31+63怎样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6.读:阅读教材第14一15页,看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清楚?

7.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并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了简便运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说明: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教育。] 四、综合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说明:巩固结合律,打好基础。]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打\√\号。 a+(20+9)=(a+20)+9 ( )

△+(○+b)=(△+□)+b ( )

(10+20)+30+40=10+(20+30)+40 ( )

3.有一天,小明爸爸对小明说:你从1数到100,小明刚数完,爸爸便说出了这 l00个数的结果是5050,你能帮小明说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 l+2+3+4+5+?+99+100=5050

[说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防止思维定势。]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85+41+15+59 168+250+32135+49+65+24+11 [说明:巩固例题,打好基础。]

5.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吗? 1+3+5+7+??+17+19= 2+4+6+8+??+18+20=

[说明: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创造性以及较高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六、教学反思:

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加法运算定律的例子,只是他们没有明确的概念,只知道这样算起来简便,特别是对于加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认知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节课,我依据“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理念设计并实施教学

第五课时: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乘法结合律(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假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

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测评反馈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

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3、集体讨论第5题。 四、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5×4)=60 15×25×4=1500 (3×5)×4=60 15×(25×4)=1500 乘法结合律:(a×b)×c=a×(b×c) 教学反思:

这节课基本完成了预设的学习目标,上完这一课我收获以两点: 一、引导学生注重语言概括。

在乘法结合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四年级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定律比较困难。他们通过直观感知能够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涵义,也能够用具体的算式来验证乘法结合律,用字母、符号来表述乘法结合律,但是当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乘法结合律时,却有点困难。因此我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会用语言表达乘法结合律,如:通过验证表达结论——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再解释字母公式。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定律的含义。 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验。

在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进行简便计算,而是通过填空的形式进行比较,你比较欣赏哪一种,使学生初步感觉到运用乘法

定律可以简算。在此基础上出示例题,这样学生是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真正感受到运用运算定律的优点,可以培养优化意识,让更多的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运用定律进行简算的欲望,从而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第六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材第56页的内容,及第57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

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

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

怎么想的。

3、 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 6×9+4×9

=54+36 =90(块)

学生B:(6+4)×9

=10×9 =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4、 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5、 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 讨论交流:

(1) 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 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 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6、 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a+b)×c=a×c+b×c 7、 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三、精彩展示

课文第57页的“试一试”。 1、(80+4)×25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 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 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 课堂练习

1、 课文第57页的“练一练”。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9+4×9=90 40×25+4×25=1100 (6+4)×9=90 (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六、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五大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七课时:练习四

教学内容:练习四(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法。 做第3题:小组活动: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

条件。 二、花圃中的乘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

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三、观察与思考: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四、课堂总结 五、板书设计

练习四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二、花圃中的乘法 三、观察与思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ch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