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哲学与人生》全册电子教案

更新时间:2023-04-07 23: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教版《哲学与人生》全册电子教案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第一课时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课时,学习唯物主义“关于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的观点,引导学生形成能从主客观条件出发的人生态度,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从哲学知识角度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根本要求,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从解决人生问题的出发点来说,本课的核心内容是以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为指导,为帮助学生做好人生选择、增强自信自强的意识、走好人生路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根据客观实际选择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人生的客观实际。

●学情简要分析

中职生正值青春期,随着身心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认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对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可能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情感变得丰富细腻;意志力逐渐成熟。但知识基础比较薄弱,部分中职生有失落和自卑感,个别中职学生惰性和厌学心理较重,感恩心和责任感不强等。由于他们生活经验有限,看事物做事情往往不能从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出发,不能做出人生的正确选择,从而影响自身的成长和人生发展。

●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了解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和措施;理解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学生能够正视现实,尊重规律,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主观行动,做出人生选择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运用目标:学生能够把握客观实际,判明自身主观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直面生活感受人生选择】

理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选择”关系着未来的发展,“选择”关系着未来的方向,对与错都是自己的选择,关键是要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哲学家萨特说过:“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哲理:人生处处有选择,但究竟要如何选择才是正确的呢?如何正确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呢?

肖斌的父亲是个足球迷,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未来的足球明星,为此他把儿子送进一家有名的足球学校。

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肖斌的球踢得有模有样了,但在一场校内的训练比赛中,他不幸被同伴踢伤,伤势非常严重。医生告诉他的父母:别再让孩子踢球了,他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再适应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再练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肖斌的母亲想让儿子退出足球学校,但父亲认为,很多足球明星都曾受过重伤,不是有人靠顽强的意志恢复了身体,又重返赛场吗?于是,父亲决定让肖斌休养一段时间再回学校踢球。不幸的是,肖斌在比赛中又一次受伤,伤的是同一部位。这一次,肖斌再也没能站起来……

[问题思考]

(1)上述事例对我们正确进行人生选择有什么启示?

(2)让我们先看一下教材中案例王莉丽的选择。(视频播放事例)

【引思明理——合作学习领悟客观实际】

可以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王莉丽的案例。

合作学习思考问题一:

(1)有人认为,人生选择具有自主性,所以人生选择就是想怎么选择就怎么选择?

(2)结合王莉丽的事例,说明人生选择为什么不能只靠主观意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人生选择是人们在人生历程中,在追求人生价值中,根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在多种可能性中所做的选择和确定的活动。人生选择体现了人的自我觉醒与人的主观意志和愿望,体现了人的价值追求。人生选择具有自主性。但是,人不是仅仅依靠自己的主观意志就能对人生道路做出正确选择的。

案例一: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

宋军的数量小于楚军,处于劣势。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在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军已经列阵完毕。公子目夷建议说:“彼众我寡,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完全有把握扭转劣势。”宋襄公不听,他认为截击正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德的,于是就约束全军不得出击。待楚军渡过泓水、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道:“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去,还有希望获胜。”宋襄公又拒绝说:“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

很快,楚军排列完毕,严阵以待,宋襄公这时候才下令对楚军发动全线进攻。他自己亲自驾着兵车,车上飘扬着“尊王攘夷”的大旗,杀向楚国的中军。一场大战下来,宋军惨败,宋襄公精锐的中军全军覆没。宋襄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砍伤了屁股,亏得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等人拼死搭救才逃回商丘。

宋国在泓水之战中损失惨重,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就连齐孝公也趁火打劫,借口宋国没有参加由陈国发起的颂扬齐桓公的盟会,起兵伐宋。宋国开始沦为大国的附庸,在楚国、晋国等大国之间艰难摇摆以求生存。

宋襄公的霸国梦自此彻底终结了,而他本人也因这次战争的伤势而去世。

一个人不从实际出发,可以葬送一个国家的前途,宋襄公大概就属于这类人。

案例二: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国王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于是十分喜欢我,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就叫属下去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叫。属下回来报告说是一只秃鹰不知道为什么在叫。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合作学习思考问题二:

(1)结合案例一,说明宋襄公为什么会失败?案例二中秃鹰不受欢迎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给我们什么启迪?

(2)归纳上述两个案例的结论,其哲学依据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出以下结论:

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教材“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其哲学依据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案例三: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1935年赴美留学。10年后成为当时一流的火箭专家。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他毅然选择了回到中国。美国海军部次长曾经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钱学森回国遭到了百般阻挠,

但他毅然决然认为自己应早日回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经过不懈努力,1955年8月,他终于回到了祖国。

案例四:

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中国人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个人的理想重要还是民族的振兴重要?鲁迅选择了后者。在那“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时代,这样的选择又是何等伟大。

合作学习思考问题三:

(1)钱学森和鲁迅在人生选择上有什么相同点?

(2)他们能够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做出新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迪?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钱学森和鲁迅在人生选择上的相同点是: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就要自觉地服从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就要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人生的客观实际,首先是指人生具体的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

人生的客观实际,还包括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这是我们做出人生选择和采取人生行动的依据。

人生的客观实际还指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不同的人生阶段的选择,就要符合不同人生阶段的特点。

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还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才能把握好自己的未来。

【体验导行——生活践行做出正确选择】

1.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很多岔路口摆在我们面前,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只有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顺利到达胜利的终点。请列举你在生活中处在

十字路口,甚至是“米字路口”时,你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你这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思考自身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并填入下列表格。

(1)你的专业选择是什么?

(2)你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是否考虑到上述因素?

我拥有的优秀品质体质学业基础家庭我可以依靠的技能和才能专业的社会需求

2.某中职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圆梦未来”规划职业人生活动。老师在引导学生规划职业人生时先举了一个例子。瑶瑶从小的愿望就是做一名模特儿,初中毕业后到职业学校上了模特班。可她发现同学们的个头儿都比自己高,并且比自己漂亮。她想:“我拿什么与人家比呢?”考虑到自己心灵手巧,对色彩和款式比较敏感,于是她改学了服装设计。由于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瑶瑶屡次在校内外举办的比赛中获奖,毕业后供职于一家服装设计公司,工作得很开心。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从实际出发的知识,谈谈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物质世界的多样统一性为

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二课时,学习唯物主义“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观点,让学生理解现实物质世界发展的多样性和人生未来的不确定性为人生道路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学会在多样可能性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路,善于选择,在选择中学会正确取舍。

从哲学知识角度看,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事物发展都是通过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来实现的。从解决人生问题来说,本课的落脚点在于人生总有一条道路适合我们自己,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人生发展中最好的可能性转化为人生发展的现实。为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选择、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精彩人生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学情简要分析

中职生正值青春期,随着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认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对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可能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情感变得丰富细腻;意志力逐渐成熟。但知识基础比较薄弱,部分中职生有失落和自卑感,个别中职学生惰性和厌学心理较重,感恩心和责任感不强等。由于他们生活经验有限,看事物做事情往往不能从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出发,不能做出人生的正确选择,从而影响自身的成长和人生发展。

●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了解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理解人生有多种选择,在人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学生能够正视现实,人生无论何种选择都有可能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自强不息,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精彩人生的信念和态度。

运用目标:学生能够学会从客观根据和条件出发,在人生发展的多种可能

7

性中善于选择,在选择中学会正确取舍,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

●课堂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直面生活感受人生选择】

人生处处有选择,但究竟要如何选择才是正确的呢?如何正确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呢?让我们先看两个故事。

有两个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了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本来想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本来想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会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于是他们在售票处相遇了,便互换了票。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很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纯净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常有免费品尝的点心。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甚至,弄盆凉水让人洗脸也可以赚到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赚到钱。偶然的机会,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难得见到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往返6次,竟赚了50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在常年走街窜巷中,他又有一个新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暗黑,一打听才知道,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他抓住这个商机,买了些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清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也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前不久,他乘火车去北京

8

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空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经换过一次火车票。

【引思明理——合作学习领悟客观实际】

可以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1. 两个人外出打工,从上述情境中可以看出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什么特点?

2. 结合上述事例,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与人生选择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人生道路不是只有一种选择,有多种可能性。物质世界多样性的统一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客观基础。事物发展是可能性向现实性不断转化的过程。但在一定条件下,多种可能性中只有一种可能性会转化为现实性,且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根据和条件。

阅读教材第11页,合作探究二:

1.张立勇成才的道路上都有哪些不利的因素和有利的因素?

2.张立勇是怎样创造积极条件使人生发展中的可能性转化为人生发展的现实性的?

3.结合张立勇的事例说明“天无绝人之路”的道理。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出以下结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根据客观实际,这些客观实际状况对我们成长利弊皆有,要善于选择,学会正确的取舍,没有条件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人生发展当中最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天无绝人之路”说明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总有一条道路适合你。

阅读教材第13页案例,合作探究三:

1.孔子、陈景润和鲁迅的故事共同说明了我们在选择人生道路时候应注意什么?你怎样理解“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句话?

2.总结两个打工人中去上海的打工人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9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孔子、陈景润和鲁迅在人生选择上的相同点是: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优势,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从而创造出了精彩的人生。

去上海的打工人善于选择,在选择中学会了正确的取舍,勤劳勤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之路。

【体验导行——生活践行做出正确选择】

思考自身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并填入下列表格。

并思考:

1.你的专业选择是什么?

2.你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是否考虑到上述因素?

学生选择学科专业时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我,一个是社会,看看社会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自己的兴趣、特长如何?青年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掌握知识和技能,加强思想修养,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结语:物质世界是统一的、多样的,它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所有人生选择都只能建立在客观对象的多样性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去做选择。任何一种选择和决断最后都是由人作出的。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以及人的理性、意志力、自尊心、文化素质等社会因素的不同,决定了人生选择的不同。

人生选择是人的自我觉醒的表现,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能不能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是影响人一生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关键时期的选择对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年人在人生选择面前应力求做到科学、正确,迈好人生每一步。

10

附:板书设计

11

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第一课时积极行动实现人生发展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一课时,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的观点,引导学生体会人生必须敢于行动、善于行动,才能创造出成功的人生。从哲学知识角度看,坚持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是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本质是物质的要求,人生贵在行动的重要哲学依据。从解决人生问题的出发点上来说,本课的核心内容是人生行动决定人生发展,人生贵在立即行动,帮助学生明确要珍惜生命,增强自觉行动的效率,为帮助学生走好人生路、实现成功的人生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教学难点: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学情简要分析

中职生正值青春期,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认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对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可能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情感变得丰富细腻;意志力逐渐成熟。但知识基础比较薄弱,部分中职生有失落和自卑感,个别中职学生惰性和厌学心理较重,感恩心和责任感不强等。由于他们生活经验有限,看事物做事情,往往不能从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出发,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学生的成长和人生发展。

●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了解物质运动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12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人生行动决定人生发展,人生贵在立即行动,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运用目标:运用所学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课堂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直面生活感受人生发展】

前面第一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道路。知道了客观实际是我们走好人生路以及对自己的人生进行选择的前提和基础,并且明白了我们这个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而物质世界又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而正是物质世界的这种多样性和统一性决定了我们人生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个同学的人生道路都是广阔的,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拥有灿烂的人生、光明的前途。而我们这种灿烂的人生、光明的前途的实现,不仅需要我们选择好,更要行动好。

当我们在面对人生多种可能性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只有选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

(播放邓亚萍的故事)

邓亚萍,河南郑州人,前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1983年入河南省队,1988年被选入国家队,1997年退役后进修个人学业;其运动生涯中,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邓亚萍是第一个蝉联奥运会乒乓

球金牌的球手,曾获得4枚奥运金牌,被誉为

“乒乓皇后”,是乒坛里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巨

人”。邓亚萍与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忘年

之交的故事曾被传为佳话。邓亚萍是2001年北

京申奥团成员之一,北京申奥形象大使;2009

年4月16日,邓亚萍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

记。2010年9月26日,邓亚萍任人民日报社副

秘书长兼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

13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身为体育教练的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换成了铁拍。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理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

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

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取得清华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剑桥博士毕业,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邓亚萍

邓亚萍1997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被正式授予经济学博士学位。邓亚萍用求学路上一路奋斗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世界冠军求学的悬梁岁月……

由此可见,人生行动,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是非常重要的,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深刻懂得这一道理,就要学习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写出题目: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一、积极行动实现人生发展

我们共同看下面的名言和诗句:你能否说出空白的地方?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___________;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________;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______;

赵翼:李杜诗篇百口传,______;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

14

__!

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____才得以存在、生活”。

【引思明理——合作学习领悟物质运动】

可以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说明上述名言诗句体现了物质和运动的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凡是运动,都有物质作为它实在的基础和承担者,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思议的。

故事:

法国巴黎的报纸上登过一则广告,上面写道:“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100生丁等于1法郎=1.2666RMB元),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疲惫痛苦的旅行。”有个人按照广告刊登的地址寄去了25生丁。不久,他收到一封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度——北纬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假如您喜欢看沿路的美好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

这个故事就是说明一个道理,物质是运动的,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因为物质是主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所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因而,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物质在运动中生存和发展,人也一样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生行动,人在行动中塑造自己,在行动中获得发展,在行动中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人生的有限时间,积极行动,立即行动。

15

欣赏漫画“一万个零抵不上一个一”。

合作探究二:

这幅漫画的哲学寓意是怎样的?给我们什么启迪?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出以下结论:

人生贵在行动,积极进取,敢于行动,不怕失败。上述名言和漫画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人只有在行动中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材料:杨澜的故事

我做电视已经17年了,中间也经历了许多挫折。比较大的,就是2000年在香港创办阳光卫视,虽然当时是抱着一个人文理想

在做,至今我也没有后悔,但由于商业模式和现有

市场规则不是很符合,经历了许多事业上的挫折。

这让我很苦恼,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这么努力了,

甚至怀孕的时候,还在进行商业谈判。从小到大,

我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只要你足够努力,你就会成

功。但后来不是这样的。如果一开始,你的策略、你的定位有偏差的话,你无论怎样努力也是不能成功的。

后来我去上海的中欧商学院进修CEO课程,一位老师讲到一个商人和一个士兵的区别:士兵是接到一个命令,哪怕打到最后一发子弹,牺牲了,也要坚守阵地。而商人好像是在一个大厅,随时要注意哪个门能开,我就从哪出去。一直在寻找流动的机会,并不断进出,来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听完我就心中有数了——我自己不是做商人的料。虽然可以很勤奋地去做,但从骨子里这不是我的比较优势。

16

在我职业生涯的前15年,我都是一直在做加法,做了主持人,我就要求导演:是不是我可以自己来写台词?写了台词,就问导演:可不可以我自己做一次编辑?做完编辑,就问主任:可不可以让我做一次制片人?做了制片人就想:我能不能同时负责几个节目?负责了几个节目后就想能不能办个频道?人生中一直在做加法,加到阳光卫视,我知道了,人生中,你的比较优势可能只有一项或两项。

在做完一系列的加法后,我想该开始做减法了。因为我觉得我需要有一个平衡的生活。我不能这样疯狂地工作下去。所以就开始做减法。那么今天我想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懂得市场规律的文化人,一个懂得和世界交流的文化人。在做好主持人工作的同时,希望能够从事更多的社会公益方面的活动。所以可能在失败中更能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当然我也希望大家付出的代价不要太大就能了解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缺陷所在。

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合作探究三:

结合杨澜的人生事迹,说明人生贵在立即行动的意义?总结怎样正确做到立即行动、敢于行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人生的有限时间,积极行动,立即行动。要立即行动,就要敢于行动,不怕失败。

敢于行动,就要做到选择决断之勇、克服困难之勇和坚持到底之勇。只有积极进取,敢于行动,人生才能发展,人生之路才能不断延伸。

敢于行动,还要求我们做到善于行动,即发现事物运动的规律,掌握行动的方法,才能使行动获得成功。

【体验导行——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如果你想锻炼身体让身体更加强壮,请从今日开始,立即行动!如果你想读一本文学书籍提高文学修养,请从今日开始,立即行动!如果你想成为一名营销专家,请从今日开始准备,立即行动!如果……请从今日开始,立即行动!

17

结语:播种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成功。建功立

业的秘诀就是:立即行动!只要你活着,当“立即

行动”这个暗示从你的下意识心理闪现到你的有

意识心理,要你去做你所应当做的事时,你就该

立即行动,并坚持到底,这可以使你成为一位卓

越的成功人士。

成功的秘诀就是“行动”。自我发动法则实

际上就是一句自我激励警句:“立即行动!”无论

何时,当“立即行动”这个警句从你的下意识心

理闪现到有意识心理时,你就该立即行动。

附:板书设计

18

第二课时把握客观规律善于行动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课时,学习唯物主义“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的观点,学生能从事物运动的规律性的原理中认识到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学会把握规律,善于行动,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从哲学知识角度看,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解决人生问题来说,本课的落脚点在于要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懂得努力探索、认识和把握人生行动规律,找到科学的方法,为人生成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把握规律,善于行动。

教学难点:规律的内涵;把握规律,善于行动。

●学情简要分析

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从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疑难困惑等方面来分析。

(略)

●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运用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行动构筑辉煌人生。

●课堂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直面生活反思敢于行动】

案例一: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自称“圣神皇帝”。民间传说,一日武则天在花园赏雪,忽然有花开的清香扑鼻而来,原来是腊梅开了。武则天大悦,下了一道谕旨,令园中各花跟腊梅一样为她开放。百花仙子迫于武则天的权势,不敢违抗。只有牡丹仙子坚强不屈,拒不从命。第二天一大早,各处群花大放,真是锦绣乾坤,花花世界。

19

仔细看去,只有牡丹含苞未开。武则天大怒,认为她平时待牡丹最厚,牡丹却如此负恩,传令将牡丹贬去洛阳。所以天下牡丹,至今惟有洛阳最盛。

毕业于花卉培植专业的中职生齐韵,通过仔细研究,懂得了花开取决于日照、温度,可以创造或破坏花开的条件,提前或延后花开,让鲜花按照人们的愿望开放。她培育的牡丹花经常销售一空,不预定都买不上,她用辛勤的劳动装扮着家园,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案例二:

枸杞,俗称“明目子”,果实含有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等多种营养成分,长期服用可以生精治虚,补肾明目,益寿延年,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曾赞美:“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宁夏出产的枸杞被载入新中国药典,在明清时期曾作为贡品进献宫廷,被当地人称为“红宝”。但宁夏枸杞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却遇到了新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宁夏枸杞的生产处于放任自流状态,龙头企业缺失,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销者,一家一户种植几亩枸杞,小打小闹,很难将产品推向大市场。信息闭塞的农民往往是跟着“感觉”走,价格看好时就扩种,价格跌落便不顾一切地挖毁,结果是产业品牌难保,龙头不举,流通不畅,生产大起大落。“红宝”成为农民的“伤心果”。当枸杞在国内外需求日益增长之际,宁夏人发现,国内各地枸杞市场80%以上打出的是“宁夏牌”,而宁夏的枸杞产量实际上不到全国的20%。10多年前,当海南亮出红宝口服液招牌时,宁夏人似乎觉得那是一件遥远的事。但枸杞新型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供不应求的天津枸杞糖衣片,每公斤价值上万元……面对“自家养鸡,蛋生旁门”的状况,宁夏人做出了不甘落后的抉择。首先,集中精力建成了“宁夏红”、“圣杞乐”、“早康”等上规模、上档次的枸杞深加工厂家;接着,分别打出各自的名牌产品,冲出宁夏,走入国内沿海地区,乃

20

至打到海外市场。如今,宁夏建立枸杞加工、营销企业100多家,形成了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等10大类50多种产品。此外,产品深加工由传统的医药加工向功能饮品、化妆用品方向转化,枸杞深加工产品的种类和领域越来越丰富,提升了枸杞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驶入产业化快车道后,宁夏枸杞的前景令人艳羡:枸杞已由药用转向食用保健为主,市场拓展到了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伤心果”变成了“黄金果”。

【引思明理---合作学习领悟客观规律】

可以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思考问题一:

(1)从哲学角度看,武则天作为皇帝为什么也不能令牡丹在冬天开放?说明齐韵可以让鲜花按照人们的愿望开放的道理。

(2)宁夏枸杞成为“伤心果”的原因是什么?“伤心果”又怎样变回了“黄金果”?给我们成功行动、善于行动方面怎样的哲学启迪?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敢于行动不等于成功行动(板书)。敢于行动如果盲目行动,冒险蛮干,不顾客观规律,这样的行动不会成功,材料中武则天下谕旨令百花开放违背规律,只会事与愿违。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宁夏枸杞成为“伤心果”的原因是没有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伤心果”又怎样变回了“黄金果”的原因也是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会获得成功。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本来、本身就存在;

本质:和现象相对,是内在的但却表现于外的,例如:苹果落地、水向低处流,向空中抛一个物体又落回到地面,这都是什么?这都是现象,而这背后蕴藏着什么本质呢?就是我们提到好多次的万有引力。

必然:和偶然相对,一定如此会发生的;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从低级到高级。

稳定:是必然的表现,是说规律出现的重复性、普遍性。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55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