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5-17 15:3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材分析:

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教材首先给出9个除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分类;接着出示分成两类的一种结果,分类的标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没有余数”也可以说成“余数为0”)。在此基础上,由第一类中的整数除法,引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最后教材指出了本单元中数的研究范围是大于0的自然数。

学情分析:

学生在给除法算式分类时,可能容易出现把算式分成三类(即把第二类按是否有余数分成两类)的现象。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商是小数没有余数、商是整数有余数这两种情况归为一类?只要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即可。要引导学生明确因数与倍数概念的条件与依存性。

学习目标:

1、认识因数与倍数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初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概括、分析、比较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解决措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难点:认识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解决措施:交流合作、练习指导。

教学准备:ppt课件 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约7分钟)

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自学、自读教材内容,并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边学边解决一些问题。

1、认真阅读教材5页。

2、根据自学来填空:

①12÷2=6 ( )是( )的因数,

( )是( )的倍数。

12÷6=2 ( )是( )的因数,

( )是( )的倍数。

②巧记: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相互来依靠,永远不分开。

二、合作探究(约10分钟)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的内容,交流过程中自己没预习到得知识,要在弄懂、学会的基础上补充到笔记本上。

三、汇报展示(约10分钟)

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同桌互相举出一个乘法算式,说出其中的因数和倍数

四、达标检测(约7分钟)

1、 2×5=10

( )和( )是( )的因数,

( )是( )和( )的倍数。

2、说出下面各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125和25 63和9 54和18

五、拓展延伸

教师检查或小组自查,发现问题教师课堂立即订正。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① 15是倍数,5是因数。

② 6是3的倍数,是24的因数。

③ 4是12的因数,也是36的因数。

④ 48是12和6的倍数。

板书设计: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反思

学习本小节知识,我有两点最深的体会:研读教材,走进去;活用教材,走出来。《因数和倍数》是数学概念课,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a÷b=n表示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引出一个乘法算式,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编排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8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36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24和30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又明确了像36当两个因数相等时,只写其中的一个6。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在编排上虽然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这部分内容学生毕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本来计划因数与倍数一节课讲完,实际操作一节课只能揭示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下课后,我想,新内容概念多,一节课讲完,学生确实吃不消。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打好前面的知识基础,第二课时讲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以及一个数的倍数特征自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并且还有充足的时间对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和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倍数特征进行对比,从而强化所学知识。

所以我认为,课堂容量大使学生学得不够深入。我们教师总是想在一节课中让学生掌握尽量多的知识,其实这样反而会减少学生的思考时间,也使老师无法照顾差生,知道差生接受的程度,今后要多思考怎样合理安排。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i0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