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教育的重新审视

更新时间:2023-05-14 03:2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学各科能力素质教育

教育Education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

教育的重新审视

□方志贤

内容摘要

,可

以预料的是,不久的将来,大学教育中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地位将会不断上升。作为高职院校来说,由于长期重视的是“岗位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教育,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比起本科院校学生来说可能还要欠缺,由于种种原因,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可能更为缺乏。

以前曾有过“北大学子操刀卖肉”之说,2006年1月又听说北大另一大连籍毕业生在卖糖葫芦,作为个案来说他们卖肉或是卖糖葫芦都有自己的一些特殊原因,但近几年大学扩招后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却是不争之实,人才市场上人山人海的情景也能说明大学生的就业形式是多么严峻。那么,作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他们既没有名牌大学耀眼的光环,也没有令人羡慕的文凭,他们的就业状况到底怎样呢?说不定“卖肉”或“卖糖葫芦”者也大有人在?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一直比较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情况,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学生毕业后在所学专业相关行业工作的并不多,有的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转到别的行业,有的学生工作后又重新待业,甚至有学生根本就没有找到工作,也有学生抱怨在学校学的一点都没用……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想学生职业能力的欠缺恐怕是一个最为直接的原因。

事实上,对于上述2006年被媒体热炒了一周的北大毕业生卖糖葫芦事件,团中央与清华大学合作的中国栋梁工程项目的专家贾先生当时就曾表示:“我认为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现在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育……目前社会的就业机会还没有少到连北大毕业生都要去卖糖葫芦的地步,不少企业可以说是求贤若渴,但是很多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没有达到企业需要的人才的标准,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大批毕业生在招聘会上无功而返,另外一方面企业有很多岗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职业能力

教育则是架设在两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中国栋梁工程项目咨询师罗松林则对在校大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忠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是避免自己在未来职场竞争中处于尴尬地位的有效途径。”

贾、罗两位专家的观点无疑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然而,在我看来,“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现在缺乏对学生职业能这一看法并不完全是事实,至少力的培育”

这一说法并不符合当前高职院校职业能力教育的实际情况。事实上,当前的高职院校都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应用为目标,并不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型人才”

的培养,问题出在对职业能力的片面理解和狭隘认识上,也就是说对职业能力内涵的把握有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二个误区:

一是将职业能力简单等同于职业技“实用人才”狭隘理能,甚至是专业技能,将解为“应用型人才”,因此提出了“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人才培养理念,一时间“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等几乎成为高职理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但“实用人才”除了能够将所学专业技能应用于职业岗位以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强调专业技能应用于岗位操作的同时,更强调人的根据实际情况务实处理、灵活变通的能动性,强调适应瞬息万变的岗位动态形势的动态调节能力和动态适应能力。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可见,职业能力不仅仅等于职业技能,还应该包含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是单纯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弱化甚至漠视职业道德等人文素养的培养。2002年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进行了多次强调,提“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出要

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专业技能、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明确要求“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实践看,针对性与适应性这对矛盾如何解决,始终困扰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就业教育,就必须针对一定的职业范围;作为学校教育,就必须有别于短期职业培训,使学生掌

[1]

握较强的适应未来发展的本领。”这种“针

企业家天地2008年11月中旬刊

71

大学各科能力素质教育

教育Education

对性”与“适应性”之间的矛盾事实上就是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适应能力之间的矛盾。尤其严重的是,这种重专业技能培养,轻职业能力综合性形成的教育理念严重妨碍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导致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认同度偏低。比设备一流的实验如,我们经常在设施先进、实训室里看到学生正熟练的操作设备,不时的寻找工具,但在完成技能训练后却留下满地的散乱零件和凌乱的现场扬长而去。没有计划意识、整体意识、安全操作意识和规范意识,怕苦怕累怕脏意识相当普遍,出现问题也不去主动与同学、老师商量、请教,而是忽略过去或者停止操作。而且,学生劳动纪律观念薄弱,敬业精神缺乏,老师也没有有意识的去加以纠正、教育和要求,更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这些非专业技能方面的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和“文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明生产,安全操作”

[2]

据《高职生入学导读》所述,目前社会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结果

查报告》也显示: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综合能力”,其次为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

“潜力”,第三为“品德”。而“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历”等相对不重要;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中,首先是毕“适应能力”,其次是毕业生的“专业业生的

,第三为毕业生的“品德”。水平”

从当前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岗位技能仍然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高技能”优势在就业市场上并没有显示出来。相反,由于长期以来轻视学生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培养,造成专业技能不过硬的部分高职毕业生一方面不能在本专业岗位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在竞争相近专业的岗位时也处于劣势,最后只能选择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专业岗位技能要求低的“双低”职业。这种尴尬的就业困境和就业质量的低下严重挫伤了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使得高职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因此,改变当前高职院校所倡导的狭隘职业能力理念势在必行。在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中,我们必须坚持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适应能力并重,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诸如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等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培养。

事实上,放眼世界,早在20世纪70年代,“能力本位”理念提出并运用于职业教育领域之后,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并加强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目前主流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是以一般能力为导向的整体主义能力观,它注重基本的、具有普适性的一般能力,不太注重具体的工作环境,以此为指导,很多国家提出“关键能力”的培养模式。关键能力最早由德国提出。英国对关键能力的提法较多,大多称为核心技能,意思是一种普遍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能力,又形象的称其为“可携带的技能”;美国劳工部为实施《2000年美国教育战略》提出了未来劳动者应具备的五种基本能力:合理利用与支配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

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各种息的能力、

技术的能力;此外,还提出应具备三种素质:基本技能(读写算、听和说)、思维能力、个人品质(责任感、自信心、社交能力、自我管理等);日本文部省提出21世纪教育目标时涉及到能力培养:培养宽广胸怀与丰富的创造力、培养自主自律精神、培养在国在这些国家际事务中能干的日本人。可见,

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中,对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相当重视的,其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总之,综合国内外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我国实际的职业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可以预料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大学教育中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由地位将会不断上升。作为高职院校来说,于长期重视的是“岗位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教育,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比起本科院校学生来说可能还要欠缺,由于种种原因,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可能更为缺乏。如果说以前高职院校迫于就业压力采取加强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重点解决“针对性”问题,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对高职教育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加强学生职业“适应性”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成为高职院校下一步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作者简介

方志贤(1973.10-),女,陕西洋县人,现为浙物流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工程、

和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认同度确实偏低,原因是什么呢?“这些不满意的因素往往不是业务上的,即不是智力因素上的,而是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围,诸如不能遵守劳动纪律,不准时上下班,工作缺乏责任心,不能很好的与他人合作,不愿干小事;200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承担的《中国等”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也显示出与此类似的结果:

用人单位最关心的人才素质如下表(引自新华网):

招聘时用人单位最看重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素质(3)学习意志强,可塑性高(4)沟通协调能力(5)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用人单位认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素质(3)承受压力,克服困难能力(4)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5)沟通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刘文等,高职生入学导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可见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中非专业技能方面的重视和担忧。2005年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支持,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中人网)和《大学生就业》杂志社承办的一项全国性的公益活动72

企业家天地2008年11月中旬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t7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