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更新时间:2023-12-16 04: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经

摘 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始终坚持围绕各个历史时期党的主要任务、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核心、以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为目标、以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保证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也是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确立到“中国模式”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入推进;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中国共产党人在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始终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在中国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自身在实现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成功转变的同时,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

改革的伟大胜利。对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经验进行总结,既是理论本身不断健全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一、始终围绕各个历史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中国共产党发展的90年,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90年。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1]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能够为解决中国的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指导。但是,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不同的。紧紧围绕各个历史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创新的途径,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之一。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曾经自诩“天朝上国”、“物产丰富”的中国在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下,逐步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人民过着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生活。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其中,有过农民阶级的浴血抗

争,也有过封建统治者自身的维新变法,还有过新兴资产阶级轰轰烈烈的革命。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些尝试最终都一一破产,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因此,在纷繁复杂的“救世”理论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一个政党,并非……把自己的指导思想确立为马克思主义,就等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就会自然而然地按照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办事。相反,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工人阶级政党本身的生命力,恰恰在于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和本国、本党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时俱进,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2]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不断接受实践考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行动的指南。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这样的国家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复杂的情况和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中找到解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具体答案,也不能简单地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来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而只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中国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成功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转变成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此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就由革命转向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建设,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最突出的问题。一开始,我们以苏联为榜样,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事实证明,这一模式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确实起了积极作用。但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加剧,这一模式的弊端逐渐呈现出来,既无法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生活需要,也不能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且直接对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阻碍。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国情、分析中国实际,重新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科学看待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适时对传统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积极探索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成功解决了中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傲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

的东方。

二、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核心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在民主政治过程中,政党、民众和公共权力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政党是民众利益表达的工具,民众通过选择政党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政党则通过向民众提供令他们满意的人选来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在民主政治体制条件下,政党要想执政,或者坚持和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就必须首先获得足够多的民众的支持。但是,如何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呢?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人们总是从自身利益实现的角度来对政党做出判断,进而决定对政党持何种态度的。因此,政党要获得执政地位,或者坚持和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就必须实现和维护民众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中国共产党要实现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要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就必须将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因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才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深谙这一规律,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核心。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在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也是科学的辩证法,为革命和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就为我们党在不同时期为人民的根本利益奋斗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当时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此时,作为革命党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满足人们实现自身解放的需求。因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将党的宗旨规定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但是由于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共产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异常繁重,她既要反对帝国主义,同时也要反对本国的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这就决定了,单纯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中国也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长期以来,农民阶级也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盘剥,有着革命的积极性,团结他们进行革命,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选择。于是,中国共产党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建立起了工农联盟,实现了工人农民的联合。那么,在革命实践中,如何才能通过实现和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来获得他们的支持和拥护呢?毛泽东说过,

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全部政策的中心问题,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而农民革命的中心又是土地问题。从这一论断出发,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始终注意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为“实现耕者有其田”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土地革命,使农民真正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同时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基础和保证。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使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们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知识分子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民族资本家也在国家的教育和改造下成为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此时,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富裕幸福成为了人民在建设时期梦寐以求的理想。中国共产党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前提下,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实现人民富裕幸福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在为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道路上作出的艰辛努力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因此,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党及其领导的事业才能欣欣向荣,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三、始终以扩大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为途径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就开始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认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渗透正在或已经结束。实践证明,直至现在,东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对峙仍旧存在,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从来、也绝对不可能停止。任何政党都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生态中的,国际环境、国内环境、政治文化等对于政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政党,尤其是执政党而言,意识形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仅是执政党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也是执政党正当性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意识形态要为其提供足够多的正当性,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使意识形态能够得到社会绝大多数人的认同,成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同样,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也深受她所处社会生态的影响,其中,属于政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就是影响中国共产党行为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为了坚持和巩固自身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扩大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为途径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从根本上说,政党意识形态是其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依据。理论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指南。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

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要为中国共产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就必须能使自身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从阶级性上来说,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自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主导意识形态。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这一意识形态不仅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同时,自身也在推进革命的过程中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在大革命时期,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建立了国民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时期,从当时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出发,为了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中国共产党再次与中国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在统一战线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方针;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推翻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又建立起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最终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思想。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发展的,也是科学的,获得了广大民众的认同。从本质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也即中国共产党的主

导意识形态不断调整,包容性不断扩大的过程。

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的扩大在改革开放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基础上,对具体的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改革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违背,而是依据新的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仍旧是改革条件下我国社会的终极目标。但是,改革会给我国社会带来一些新的东西,如私营资本主义经济、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同时,改革在带来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出现了一些的阶级和阶层,私营企业主便是其中之一。如何看待这些新现象,如何处理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新问题,这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成功应对了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考验,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如:衡量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主要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又如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规定为“两个先锋队”,允许私营企业主中的积极分子入党,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依据所处社会生态的变化,从我国实际

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出发,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对自身的意识形态作出的积极调整。而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党的意识形态包容性不断扩大的理论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包容性的扩大是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更是有利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宏图大业的,也是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的。

四、始终以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保证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90年。1939年10月,毛泽东在撰写《〈共产党人〉发刊词》,论述新民主主义理论时,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归纳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在这三者当中,党的建设又是核心。加强党的建设,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条重要举措,也是中国共产党90年来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和保证。党的建设是一个内涵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的伟大工程,这一工程的不断推进,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推进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但是,中国共产党是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登上历史舞台的,成立不久之后,它就投入到了革命的洪流中。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转入农村,长期置身农村,从农民中吸收了大量的党员,这一方面充实了党组织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使得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在党内一定程度地存在,严重地影响着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的贯彻和执行。因此,在农民党员占党员主体的条件下,如何建设一支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就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初步回答。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既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毛泽东特别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他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更是从加强党性修养的角度回答了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问题。文章指出,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忠诚纯洁的进步的模范党员和干部”[5]167,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要“学习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和品质,做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5]105,要“把伟大的马克思列

宁主义创始人一生的言行、事业和品质,作为我们锻炼和修养的模范。” [5]104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执政党,执掌着国家政权。但是,权力具有双重性,有被腐蚀的可能。于是,加强作风建设,防止领导干部滥用权力,确保人民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成为了党的建设的重点。这是因为,党执政后,“加入共产党,不独不要担负什么艰险,而且可以获得个人的许多保障以及荣誉、地位等等。”[6]所以,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准备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受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党内确实出现了一些滥用职权,违背党的宗旨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干群关系,提高了党的执政成本,腐蚀着党的执政根基。对此,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抓作风建设。在客观方面,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建设规律出发,制定和出台相关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在主观方面,则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力量信念,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

党的建设的不断加强,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根本途径。从党组织自身来看,通过党的建设,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改革

的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高;从党组织成员来看,党员的理论水平、知识素养提升了,这就为中国共产党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国情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才更能从中国实际出发,从时代特征出发,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现。

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需要。党及其领导的实践不停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就不能停止。我们有理由相信:沿着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事业一定会取得胜利,共产主义在中国必将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

[2] 王长江,姜跃.世界政党执政兴衰史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2.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5:9-10.

[5]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刘少奇.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4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zh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