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道路勘察设计原理 题库

更新时间:2024-02-02 02: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道路勘测设计学位考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四车道的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B )。

A.60000~80000辆 B.25000~55000辆 C.65000~90000辆 D.60000~100000辆

2.一条较长的公路可适当分段采用不同的技术等级和标准,但分段不宜过于频繁,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分段长度( B )。 A.不小于10km B.不小于15km C.不小于20km D.不小于25km

3.关于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正确的说法是( A )。 A.发生横向倾覆现象之前先发生横向滑移现象 B.发生横向滑移现象之前先发生横向倾覆现象 C.横向倾覆现象和横向滑移现象同时发生

D.横向倾覆现象和横向滑移现象发生的次序无法确定 4.关于汽车行驶的驱动条件,正确的说法是( A )。 A.驱动条件是汽车行驶的充分条件

B.驱动条件是指汽车的牵引力必须大于各行驶阻力之和 C.驱动条件是指汽车的牵引力必须小于各行驶阻力之和 D.驱动条件是指汽车的牵引力必须等于各行驶阻力之和 5.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保证的行车视距为( B )。 A.超车视距 B.停车视距 C.会车视距 D.错车视距

6.设计车速为120km/h的高速公路的平曲线最小长度为( A )。 A.200m B.100m C.50m D.150m

7.在长路堑、低填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为了保证排水,防止水分渗入路基,最小

纵坡i应满足的条件是( D )。

A.i≥0.05% B.i≥0.1% C.i≥0.2% D.i≥0.3%

8.对于二、三、四级公路的越岭路线,任一连续3公里路段范围内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 C )。

A.8% B.6.5% C.5.5% D.7% 9.关于平纵组合,不正确的是( A )。 A.平曲线和竖曲线的大小不必保持均衡

B.避免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 C.避免在凹形竖曲线的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 D.一个平曲线内,必须避免纵面线形的反复凸凹 10.计价土石方数量计算公式是( B )。 A.计价土石方数量=挖方数量-借方数量

1

B.计价土石方数量=挖方数量+借方数量 C.计价土石方数量=挖方数量 D.计价土石方数量=借方数量

11.关于平原区路线布设,正确的说法是( D )。 A.路线原则上宜穿过城镇内部,为地方交通服务 B.路线以弯曲为主

C.路线不必考虑近期和远期相结合问题 D.线形尽可能采用较高标准

12.已知竖曲线半径为R,切线长为T,则外距E为( A )。

T2R2 A.E= B.E= C.E=2RT2 D.E=2TR2

2R2T13.高原纵坡折减的海拔条件是( D )。

A.海拔1500m以上 B.海拔2000m以上 C.海拔2500m以上 D.海拔3000m以上 14.关于沿溪线,正确的是( B )。

A.沿溪线距城镇居民点较远,不利发挥公路的效益

B.和山区其他线型相比较,沿溪线的平、纵线形是最好的,常成为山区选线中优先考虑的方案

C.沿溪线筑路材料缺乏

D.沿溪线不便于施工、养护

15.设竖曲线半径为R,竖曲线上任意一点P距竖曲线起点或终点的水平距离为x,则P点距竖曲线切线的纵距y为( C )。

R2x22R2 A.y=2R+x B.y= C.y= D.y=

2Rx2x16.在直线与半径为200m的圆曲线之间设置长度为50m的回旋曲线,则该回旋曲线参数为

( D )。

A.250m B.200m C.150m D.100m 17.计算机辅助设计简称为( A )。

A.CAD B.DAC C.ACD D.ADC 18.高速公路远景设计年限为( B )。

A.10年 B.20年 C.30年 D.40年 19.驰道修建于( D )。

A.周朝 B.唐朝 C.汉朝 D.秦朝

20.设汽车的每小时燃料消耗量为Qt(kg/h),车速为V(km/h),则每100km行程的燃料消耗公斤数Qs为( C )。 A.Qs=Qt/(100V)(kg/100km) C.Qs=100Qt/V(kg/100km)

B.Qs=100VQt(kg/100km) D.Qs=100V/Qt(kg/100km)

2

21.高速公路应满足的视距要求是( C )。

A.超车视距 B.会车视距 C.停车视距 D.错车视距 22.竖曲线最小半径的决定主要考虑( C )。

A.凸形竖曲线是考虑缓冲要求 B.凹形竖曲线是考虑视距要求 C.凸形竖曲线是考虑视距要求 D.凸形竖曲线是考虑夜间行车要求 23.路线方案选择与比较是通过( B )。

A.详细测量 B.纸上定线 C.视察和踏勘测量 D.实地放线 24.公路定线放坡的坡度一般是( D )。

A.最大纵坡 B.最小纵坡 C.合成坡度 D.平均坡度 25.公路工程两阶段设计是指( B )

A.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 B.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C.工可设计和初步设计 D.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26.设滚动阻力系数为f,道路纵坡度为(上坡为正、i下坡为负),则道路阻力系数Ψ为( A ) A.Ψ=f+i B.Ψ=f-i C.Ψ=f·i D.Ψ=f/i

27.汽车在某一档位以速度V做稳定行驶,相应的动力因数为D,设滚动阻力系数为f,则汽车所能克服的纵坡度i为( B )

A.i=D+f B.i=D-f C.i=D·f D.i=D/f 28.关于汽车燃料消耗量,不正确的是( B )

A.燃料消耗量与路面的强度和平整度无关 B.燃料消耗量与路线海拔高度有关

C.燃料消耗量与汽车行驶季节有关 D.燃料消耗量与驾驶员的技术有关

29.关于附着系数?,正确的是( B )

A.?与车速无关 B.车速越高,?越高 C.车速越高,?越低 D. ?与荷载有关

30.在直线和半径为R的圆曲线之间设置一回旋线,其长度为L,参数为A,R、L和A单位均为m,则计算公式正确的是( C )

A.R+L=A B.R-L=A C.R·L=A2 D.R2/L=A 31.各级公路的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 B ) A.0.3% B.0.5% C.0.7% D.0.9% 32.关于直线路段的路肩横坡i,正确的是( A ) A.i一般较行车道横坡大1~2% B.i一般较行车道横坡大3~4%

C.i一般较行车道横坡大2.5~3% D.i一般较行车道横坡大2.5~3.5%

33.设相邻两桩号的横断面面积分别为A1和A2,该两桩号间距为L,则用于计算土石方体积V的平均断面法公式为( D )

A.V=(A1+A2)L B.V=2(A1+A2)L

3

C.V=

11(A1-A2)L D.V=(A1+A2)L 2234.选线的第一步工作是( B )

A.进行路线平、纵、横综合设计 B.确定所有细部控制点 C.解决路线的基本走向 D.逐段解决局部路线方案 35.各级公路都必须保证的视距是( C )

A.超车视距 B.停车视距 C.错车视距 D.会车视距

36.用于计算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司机操作反应时间一般取为( C ) A.1.0秒 B.2.5秒 C.3.0秒 D.4.0秒 37.关于竖曲线半径,正确的是( D )

A.规范中只规定一般最小半径,没有规定极限最小半径 B.规范中只规定极限最小半径,没有规定一般最小半径 C.规范中没有最小半径限制

D.规范中规定一般最小半径和极限最小半径 38.关于竖曲线长度,正确的是( A ) A.规范中只规定了最小长度 B.规范中只规定了最大长度

C.规范中规定了最小长度和最大长度 D.规范中没有规定长度限制

39.关于平均纵坡,正确的说法是( B )

A.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范围内,所有纵坡坡度的平均值 B.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范围内,所有上坡坡度的平均值 C.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范围内,所有下坡坡度的平均值

D.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范围内,路线在纵向所克服的高差与路线长度之比 40.关于图上定线所利用的等高线地形图,正确的说法是( D ) A.图上定线利用的是小比例尺地形图 B.图上定线利用的是大比例尺地形图

C.图上定线利用的是大比例尺地形图或小比例尺地形图 D.图上定线只能利用1:2000地形图

41.设视高为h1,物高为h2,凸形竖曲线半径和长度分别为R和L,视距为S。以上参数的单位均为m,当S≤L时,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C ) A.S2=2R(h1?h2) B.S=LR(h1?h2) C.S=2R(h1?h2) D.R=2S(h1?h2) 42.关于实地定线中的放真坡,正确的是( A )

A.真坡是指定线所放的坡度基本上就是今后纵断面的设计坡度 B.真坡是指平均纵坡 C.真坡是指最小纵坡 D.真坡是指最大纵坡

4

43.公路运输的特点是属于( B )

A.点的运输 B.线的运输 C.面的运输 D.廉价运输 44.已知汽车速度为45km/h,横向力系数为0.15,单向路拱坡度为6%,则此时的平曲线最小半径R为( D )

A.177m B.160m C.100m D.76m 45.T形平面交叉口共有冲突点数目为( C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6.纵断面某相邻纵坡分别为i1=+1.3%,i2=3.3%,则( C ) A.变坡角ω=0.046 B.变坡角ω=-0.02 C.需要设置凸形竖曲线 D.不需设置竖曲线

47.已知桩号K1+000挖方断面积为60m2,K1+017挖方断面积为82m2,则两桩号之间的挖方体积为( D )

A.2414m3 B.2400m3 C.1500m3 D.1207m3

48.已知某公路现在年平均日交通量为18000辆/d,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为5%,试问20年后的远景年平均日交通量为( C )

A.47760辆/d B.46520辆/d C.45485辆/d D.44378辆/d 49.设汽车总重为G,滚动阻力系数为f,则滚动阻力为( A )。 A.fG C.f/G

B.f+G D.f-G

50.欲求汽车在坡道上以某一排挡作变速行驶时所能克服的最大坡度和坡长,则驶出坡道的速度取为该档位的( D )。 A.最小速度

B.最大速度 D.临界速度

C.最小速度和最大速度的平均值

51.关于动力爬坡,正确的有( D )。

A.动力爬坡是指利用汽车的最大动力因数等速上坡 B.动力爬坡是指利用汽车的最小动力因数等速上坡 C.动力爬坡是指利用汽车的最大牵引力等速上坡

D.动力爬坡是指在上坡前使汽车加速,让汽车得到较高的速度,然后利用上坡时的减速所产生的惯性力以提高汽车的上坡能力 52. 一条车道的最大宽度为( D )。 A.3.5m C.4m

B.3m D.3.75m

53.在平面线形设计中,当同向曲线间的直线很短时,在视觉上容易形成直线与两端曲线构成反弯的错觉,破坏了线形的连续性。这种线形称为( C )。 A.反弯曲线 C.断背曲线

B.C型曲线 D.S型曲线

5

54.计算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时,路面横坡i取为( A )。 A.-1.5%或-2% C.-3.5%或-4% A.20000m C.5000m

B.-2.5%或-3% D.-4.5%或-5%

55.圆曲线最大半径以不超过( B )为宜。

B.10000m D.15000m

56.对于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线,纵坡设计应保证路基设计标高一般应高出与设计洪水频率对应的计算水位以上( D )。 A.2.0m C.1.0m

B.1.5m D.0.5m

57.设竖曲线的半径和外距分别为R和E,二者单位均为m,则坡度角ω与R、E的关系为( B )。

EA.R=2

8?C.R=4Eω2

8E?2

B.R=

D.R=8Eω2

58.根据经验,平曲线半径如果不大于1000m,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n倍,便可达到线形的均衡性。其中n为( C )。 A.3~5

B.7~9 D.1~2 B.1.0m D.2.0m

B.20°以下 D.3°以下 B.1∶500~1∶2000 D.1∶50000~1∶100000 B.大客车 D.鞍式列车

C.10~20 A.0.5m C.1.5m

59.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在路肩宽度内设置右侧路缘带,其宽度一般为( A )。

60.平原区特征是:地面起伏不大,一般自然坡度在( D )。 A.30°以下 C.10°以下

61.图上定线所采用的地形图的比例尺一般为( B )。 A.1∶5000~1∶20000 C.1∶10000~1∶20000 A.小客车

62.不属于设计车型的是( B )。 C.载重汽车

63.从汽车行驶的充分和必要条件看,汽车的效率和行驶安全性与路面有关,下面不正确的说法是( C )。

A.要尽量降低路面的滚动阻力

B.路面要平整

6

C.路面不能粗糙 ( B )。 A.S型 C.复合型

D.使路面能提供较大的附着系数

64.在平面线形组合形式中,如果基本型中圆曲线长度为零,则将这种组合形式称为

B.凸型 D.卵型

B.平均运距与土石方调配数量之差 D.平均运距与土石方调配数量之比

65.土石方运量为( C )。 A.平均运距与土石方调配数量之和 C.平均运距与土石方调配数量之积

66.在选线步骤中,“逐段安排”是指( A )。

A.在大控制点之间,逐段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情况,定出具体小控制点,解决局部性控制方案问题

B.在大控制点之间,逐段进行纵坡设计

C.在大控制点之间,逐段进行具体定线,即进行路线平、纵、横综合设计,定出中线的最终位置

D.在大控制点之间,逐段安排选线人员和仪器设备等 67.评价汽车动力性能好坏的指标有( A ) A.汽车的最高速度和最小稳定速度 C.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和横向稳定性

B.汽车的行驶状态和行驶速度 D.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制动性能

68.在下图汽车一个排档的动力特性图中,下列哪个速度是汽车稳定运动的临界速度?

( B )

A.V1 C.V2

B.VK D.Vmax

69.下列哪个指标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A ) A.基本通行能力 C.设计通行能力

B.可能通行能力 D.服务交通量

70.某微丘区一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V=100km/h,μ=0.04,i=2%,则计算得到圆曲线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是( A ) A.3937m

7

B.1312m

C.2564m D.4529m

71.两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宜为大于或等于( A )的计算行车速度值。 A.2倍 C.4倍

B.3倍 D.6倍

72.当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时,竖曲线最小长度为( B )m。 A.40 C.60

B.50 D.70

73.在计算行车速度较大的高等级公路上,因车速较快,( A )的行程已能满足行车操作需要及最小坡长的设置要求。 A.3s C.9s

B.6s D.15s

74.为了行车的安全和舒适,一般应采用极限最小半径的( D )倍数值作为条文中规定的一般最小半径值。 A.4~5 C.2~3

B.3~4 D.1.50~2.0

75.公路路基宽度一般为( D )与( )之和。 A.行车宽度、路面宽度 C.路面宽度、中间带宽度

B.行车宽度、中间带宽度 D.行车宽度、路肩宽度

76.下列不属于纵断面设计的控制指标的是( D ) A.最大最小纵坡 C.最大最短坡长

B.平均纵坡 D.坡度角

77.作为公路几何设计的基本依据,影响公路建设的重要性和经济性,同时也是体现公路等级的速度指标是指( D ) A.最高车速 C.平均技术速度

B.经济车速

D.设计车速(计算行车速度)

78.在公路的设计车型中车体总长最长的车型是( D ) A.小客车 C.大客车

B.载重汽车 D.铰接车

79.一条车道在现实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h)可以通过的车辆数,叫( B ) A.基本通行能力 C.设计通行能力

B.可能通行能力 D.服务交通量

8

80.当汽车的车速从V1提高到2V1时,空气阻力是原来的( C 倍。 A.1 C.4

B.2 D.8

81.当道路的设计车速为60km/h时,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段最小长度以不小于( B )为宜。 A.60m C.180m

B.120m D.240m

82.在确定公路圆曲线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一般横向力系数μ采用( A ) A.0.035 C.0.10-0.16

B.0.05-0.10 D.0.20

83.当公路的设计车速为100km/h时,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不小于( B )米。 A.50 C.100

B.85 D.120

84.根据设计规范的规定,当圆曲线半径R大于等于( C )时,不需设置缓和曲线。 A.极限最小半径 C.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B.一般最小半径 D.临界半径

85.新建的一级公路,其路基设计标高采用( D )处的标高。 A.分隔带中线 C.路面边缘

B.路基边缘

D.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

86.作为公路技术分级依据的交通量是指( C )交通量。 A.设计小时 C.年平均昼夜

B.服务 D.高峰小时

87.一条公路因设计交通量不同,在同一地形范围内分别采用不同的公路等级时,相邻设计路段的设计车速之差不宜超过( B ) A.10km/h C.25km/h

B.20km/h D.30km/h

88.汽车的“输出功率/汽车重量”的比值最大的车型是( A ) A.小客车 C.鞍式列车

B.载重汽车 D.铰接车

89.在通行能力的几个概念中,数值最大的是( A ) A.基本通行能力

B.可能通行能力

9

C.设计通行能力 D.服务交通量

90.设计车速V≥60km/h时,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不小于( D )为宜。 A.2V(m) C.6V(m)

B.2V(km) D.6V(km)

91.当道路的设计车速为60km/h时,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应不小于( A ) A.50m C.80m

B.60m D.100m

92.公路圆曲线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是按照( A )的条件确定的。 A.μ=0.035 i=-1.5%(或-2%) C.μ=0.10 i=6%-8%

B.μ=0.05 i=6%-8% D.μ=0.015 i=10%

93.在纵断面设计中,凸形竖曲线与凹形竖曲线的设计指标相同的是( D ) A.极限最小半径 C.转坡角

B.一般最小半径 D.竖曲线最小长度

94.当圆曲线半径R等于600米时,缓和曲线设计长度在( C )米时视觉上比较协调。 A.50-200 C.70-600

B.60-300 D.100-700

95.二级以下的改建公路,其设计标高除了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外,还可以采用( B )处的标高。 A.分隔带中线 C.路面边缘

B.路基边缘 D.行车道中线

96.当满载的汽车处于制动或滑行状态时,计算惯性阻力时的换算系数δ应为( A ) A.δ=1+δ1+δ2ik2 C.δ=1+δ1 A.G6 C.G4 A.小客车 C.混合交通 A.基本通行能力

B.δ=1+(δ1+δ2ik2)G/Gx D.δ=1+δ1G/GX B.G7 D.G8

B.中型载重汽车 D.汽车和挂车 B.可能通行能力

10

97.交通部规划和组织建设的高速公路系统,其中( C )经过长沙市。

98.规划和设计高速公路时,其适应的交通量是指按( A )计算的交通量。

99.一条车道在理想的条件下,单位时间内(h)可以通过的车辆数,叫( A )。

C.设计通行能力 A.有效牵引力 C.车速 宜。 A.80m C.320m A.0.035-0.05 C.0.10-0.16 A.路面中线 C.路面边缘 A.极限最小半径 C.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D.服务交通量

B.单位车重的有效牵引力(相对牵引力) D.加速度

100.汽车的动力因数D,可以说明不同车型( B )的大小。

101.当道路的设计车速为80km/h时,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段最小长度以不小于( D )为

B.160m D.480m B.0.05-0.10 D.0.16-0.20 B.路基边缘

D.路基边缘与中线的平均标高 B.一般最小半径 D.临界半径

102.在确定公路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时,一般控制横向力系数μ最大不超过( D )。

103. 新建的二级公路,其路基设计标高采用( B )处的标高。

104.根据设计规范的规定,当圆曲线半径R小于( C )时,应设置缓和曲线。

二、名词解释

1、临界车速:每一排挡都存在各自的最大动力因素,与最大动力因素对应的速度称为、临界车速。

2、横向力系数:单位车重的横向力。

3、平均纵坡: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克服的高差与路线长度之比。 4、合成坡度: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组合而成的坡度。 5、匝道:供上、下相交道路转弯车辆行使的连接道。

6、行车视距:为了行车安全 , 驾驶人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 , 一旦发现前方路面上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 , 能及时采取措施 , 避免相撞 , 这一必需的最短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7、交织角:交织角是进环车辆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的平均相交角度 , 它以距右转机动车道的外缘 1.5m 和中心岛边缘 1.5m 的两条切线交角来表示

8、经济运距:填方用土来源一是路上纵向调运,二是就近路外借土,是移挖作填,纵向调运还是路外借土有个限度距离,在这个限度距离内移挖作填,纵向调运经济,超过这个限

11

度距离,路外借土经济,这个限度距离就称为经济运距。

9、通行能力:道路通行能力是指某一路段所能承受的最大交通量 , 也称道路容量 , 以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最大车辆数表示 ( 辆 / 小时 )。

10、平均运距:挖方断面的间距中心至填方断面的间距中心的距离称为平均运距。 11、冲突点:不同方向的车流以较大角度相互交错的地点。

12、停车视距:汽车司机看到前方障碍物直到前方障碍物安全停车,汽车沿路面行驶所必须的安全距离。

13、一般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是指各级公路在采用允许的超高和横向摩阻系数时 , 能保证汽车以设计速度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小半径 。

14设计车速:气候正常交通密度小,车辆行使只受道路本身条件限制时,一般驾驶员能保持安全舒适行使的最大车速

15、道路红线:区分城市道路用地与生产用地,生活用地及其他公用地的界限。 16、极限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是指各级公路在采用允许最大超高和允许的横向摩阻系数情况下 , 能保证汽车安全行驶的最小半径。

17、识别距离: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司机识别前方信息作出的正确反映而必须的沿路面行驶的距离。

18、合成坡度: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组合而成的坡度。

19、互通式立体交叉:不仅设跨线构造物使相交道路在空间上分离,而且上、下道路间有匝道连接,以供转弯车 辆行驶的交叉形式。

20、道路建筑限界:保证车辆在各级道路安全行驶时所必须的空间,道路其他设施不得侵入。

21、完全互通式: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之间没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互通立交。 22、纵断面设计线:经过技术上经济上以及美学上等多方面比较后定出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反映了道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

23、立体交叉:立体交叉是利用跨线构造物使相交的道路与道路 ( 或铁路 ) 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相互交叉 的连接形式。

12

24、缓和曲线:设置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同向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25、中间带:中央分隔带及其两侧路缘带统称为中间带。

26、变速车道: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的需要,而在正线右侧的出入口附近设置的附加车道称为变速车道。

27、动力因数:某型汽车在海平面高程上,满载情况下,每单位车重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能力。

28、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个车道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小客车最大数。

29、运量:平均运距与调配的土石方数量的乘积。

30、分离式立体交叉:是仅设跨线构造物 ( 跨线桥或地道 ) 一座,使相交道路在空间上分离,上、下道路间无匝道连接的交叉形式。

31、断背曲线:两同向曲线以短直线相连接。

32、部分互通式: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之间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互通立交。 33、互通式立体交叉:不仅设跨线构造物使相交道路在空间上分离,而且上、下道路间有匝道连接,以供转弯车 辆行驶的交叉形式

34、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之间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交叉称之为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

35、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离的交叉称之为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36、平行式变速车道:是在正线外侧平行增设的一条附加车道。

37、直接式变速车道:不设平行路段,由正线斜向渐变加宽,形成一条与匝道连接的附加车道。

38、基本车道数:是指一条道路或其某一区段内,根据交通量和通行能力的要求所必需的一定数量的车道数。

39、自然展线:自然展线是以适当的坡度 , 顺着自然地形 , 绕山嘴、侧沟来延展距离 ,

13

克服高差。

三、填空题

1.某转坡点处坡度角为ω,要求竖曲线外距为E,则竖曲线半径R=_______。 2.在海拔很高的高原地区,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折减后,如小于4%,则仍用_______。 3.作为公路设计依据的汽车分为三类,即___ __、 、 。 4.二级公路的远景设计年限为________年。

5.竖曲线最小长度是以汽车按设计车速行驶_____秒的时间来进行计算的。 6.公路按其任务、性质和交通量分为_______个等级。 7.汽车行驶阻力有_____ ______、 、 。 8.坡长限制包括_______和_____ _____。 9.设置凹形竖曲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 10.高速公路的路肩包括土路肩和____。

11.山岭区选线的线形有沿溪线、越岭线和______。

12.在现场定线时,个别路线线位定得不当或平面、纵面线形不够理想,此时可在测出的平、纵、横图纸资料上进行_____ ___。

13.在道路网规划时,需要对原有公路交通量进行调查,其目的是要推算___ _。 14.涵洞根据水力特性可分为无压式、压力式和_______ 。 15.评价汽车制动性能的指标主要有____ _____、

1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大体上分为三类,即“______”、“载重标准”、“净空标准”。 17.设交点JD处路线转角为α,缓和曲线角为β,则设置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几何条件是___ _____。

18.纵断面设计线的两个基本线形要素是____ ____、 。 19.“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缩写是___ _____。 20.高速公路应满足______ ___视距的要求。

21.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缓和曲线的形式采用_____ ____曲线。 22.___ ___竖向剖面图称为道路纵断面图。

23.路面横向坡度的大小主要与___ _______和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14

24.平均运距是____ ______ 之间的距离。

25.越岭线的展线形式有自然展线、螺旋线和_____ ___。

26.旧路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1)线形改建(2)路基改建(3)路面改建(4)_ ___。 27.定线就是在选线布局之后,具体标定出公路的______ ____。 28.越岭线的路线布局要以___ ____设计为主。

29.二、三、四公路,当连续纵坡大于5%时,应在不大于规定的长度处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____________%。 30.设计车速又称为____________行车速度。 31.一条车道的路面最大宽度为_________m。

32.车轮滚动时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阻力称为___阻力。 33.计算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时,横向力系数取为_____。 34.暗弯与____竖曲线组合恰当。

35.选线的三个步骤是___ ___、___和__ ___。 36.实地定线的两种放坡方式是__ ___、 。

37.两阶段设计是按初步设计和_____ ______设计两阶段进行。

38.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的横向稳定性包括横向倾覆稳定性和横向______稳定性。 39.一般要求汽车在缓和曲线上行驶的时间不小于_____秒。 40.纵面线形上两个变坡点之间的长度称为_________。

41.越岭线的展线形式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和____ ______展线三种。 42.一种有代表性的、作为公路设计依据的车型叫做_____ ______。 43.汽车行驶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亦称为汽车运动的____ ___条件。

44.对于平面线形设计,当设计车速≥60km/h时,反向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 以不小于设计车速(以km/h计)的____________倍为宜。

45.各级公路的长路堑路段,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为了保证排水,防止水分渗入路基,均应设置不小于_______________%的最小纵坡。 46.路肩横坡一般应较路面横坡大__________。

15

47.山岭区公路按线位的不同可分为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越岭线三种。 48.设计深度介于_____ __和___ ___之间的设计阶段叫技术设计。 49.实地放线,不用坐标数据时,可采用_________法或____ ________法。

50.汽车在等速度行驶时,不存在________阻力,在水平路段上行驶时不存在______ ______阻力。

51.当圆曲线半径R=1000米时,缓和曲线参数A的合理范围是_______至_____________。 52.山岭区公路按线位的不同可分为沿溪线、_____、____________三种。

53.公路的技术标准,大体上分为___ ________、载重标准和_____ _________三类。 54.若回旋线设计参数A=200(m)时,回旋线参数C= ,距回旋线起点100m处的曲率半径ρ= 。

55.确定路拱横坡度的大小时,主要是根据________和___ _______确定。 56.公路选线的总体步骤依次是____、______、具体定线。 57.路缘石一般宜高出路面_______cm。

58.汽车的动力因数是表征某种型号的汽车在____ ____和_______的情况下(条件下),单位车重所具有的有效牵引力。

59.公路设计时常用的定线方法有____ ____、______ ___两种。

60.设计小时交通量时,将一年___个小时交通量从大到小顺序排列,取第____位小时交通量

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认为是比较合理的。

61.超高附加纵坡是指设超高后的____ _纵坡比___ ____纵坡增加的坡度。

62.动力因数表征某型汽车在海平面高程上,满载情况下,单位车重所具有的_ __,或克服道

路阻力和___ _的性能。

63.道路勘测设计的阶段有 、 、 。 64.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包括 和 。 65.在公式???Ga中,?称 ,?称 。 GT66.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有以下六种主要类型 、 、 、 、 、 。

16

67.人行道横坡宜采用 %。

68交叉口根据车辆之间交错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种交错点 、、 。 69.交织角一般宜控制在 之间。

70.道路建筑限界又称 ,由 、 两部分组成。 71.作为决定道路等级和拟建道路修建次序的交通量是 交通量。

72.按照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城市道路分为四类: 、 、 、 。

73.平面交叉布置的形式有 、 、 和 等四种。 74.常用的路拱形式有 、 、 三种。 75.目前常用的土石方调配方法是 。

76.超高缓和段的形成过程有 和 两种形式。

77.平面叉存在的交错点是影响交叉行车速度、通行能力和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其中以 对交通的干扰和行车安全影响最大,其次是 再次是 。 78. 环形交叉环道一般设计 车道。

79.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有 、 和 线 三种。 80.城市道路共分为 类。

81.平面线形是由 、 、和 三种线形要素组成。 82.立交方案比较有 和 两种。 83.汽车行驶理论里的D称为 ;它的物理意义是 , 84.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性包括 和 。

85.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平曲线半径加宽分 类,其中 级公路和

公路采用第一类加宽。

86.立体交叉按相交道路结构物形式划分为 和 两类。 87.对设计速度 的道路应注重线形组合设计。

88.越岭线的纵坡设计中,除了控制最大纵坡和坡长外,也应控制 。为了争取高程,不得设置 。

17

89.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其重心轨迹的几何特点是: 、 以及 曲 。

90.公路根据 及其 可分为五个等级。

91.《规范》规定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应不小于行车速度的 倍为宜。 92.道路勘测设计的程序有 、 、 。

93.汽车行驶的充分必要条件 、 。

94.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采用 视距,其它各级公路除应满足 视距外,还应在适当间隔内设置保证 视距的路段。

95.相对高差400m的地区平均纵坡以 %控制。 96二级公路合成纵坡必须小于 。 97.线形组合时明弯宜与 竖曲线组合。

98.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是多种多样的,但作为设计依据的分三类,即 ,载重车和 。其中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以 为设计车型。 99.纵断面设计时“经济点”指 。

100.机动车行车道宽度的确定主要取决于 , ,以及 。

101.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对于有中央分隔带的公路是指 ;无中央分隔带的公路是指 ;在设有超高加宽路段为 。

四、多项选择题

1.关于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正确的说法有( AE )。 A.附着条件是汽车行驶的充分条件 B.附着条件是汽车行驶的必要条件 C.附着条件是汽车行驶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D.附着条件是指牵引力不小于驱动轮与路面的附着力 E.附着条件是指牵引力不大于驱动轮与路面的附着力

2.设竖曲线半径、长度和切线长分别为R、L和T,转坡点处坡度角为ω,则竖曲要素计算公

式正确的有( BD )。

A.L=R/ω B.L=Rω C.L=R+ω

18

D.T=L/2 E.T=L

3.关于土石方调配的复核检查公式,正确的有( BD )。 A.横向调运方+纵向调运方+借方=挖方 B.横向调运方+纵向调运方+借方=填方 C.横向调运方+纵向调运方+填方=借方 D.挖方+借方=填方+弃方 E.挖方+填方=借方+弃方

4.关于越岭线,正确的有( AB )。

A.相对高差200~500m时,二、三、四级公路越岭线平均纵坡以接近5.5%为宜 B.相对高差在500m以上时,二、三、四级公路越岭线平均纵坡以接近5%为宜 C.越岭线路线布局以平面设计为主 D.越岭线按以直线方向为主导的原则布线 E.越岭线应走在直连线与匀坡线之间 5.关于竖曲线,正确的有( AE )。 A.各级公路在纵坡变更处均应设置竖曲线 B.四级公路在纵坡变更处可不设置竖曲线 C.竖曲线的形式只能采用抛物线 D.竖曲线的形式只能采用圆曲线 E.竖曲线的形式可采用抛物线或圆曲线

6.平面设计时,关于直线的最小长度,正确的有( BE )。

A.当设计车速≥60km/h时,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车速(以

km/h计)的2倍为宜

B.当设计车速≥60km/h时,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车速(以

km/h计)的6倍为宜

C.当设计车速≥60km/h时,对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没有限制 D.当设计车速≥60km/h时,对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没有限制

E.当设计车速≥60km/h时,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车速(以

km/h计)的2倍为宜

7.公路运输的特点:( BD )。

A.燃料便宜,运输成本偏低 B.有高度的灵活性 C.中转次数较多 D.短途客货运输 E.紧急物资运输

8.汽车行驶时与车速有关的行车阻力是( BD )。

19

A.滚动阻力 B.空气阻力 C.坡渡阻力 D.加速阻力 E.附着力

9.超高绕中轴旋转方式的特点是( BD )。 A.在同样超高值下,内侧边缘降低较多 B.在同样超高值下,内侧边缘降低较小 C.缓和长度较长

D.在纵坡不大的挖方路段对排水不利 E.对中心线设计标高有影响 10.坡长限制是指( BC )。

A.最大纵坡坡长而不是一般纵坡的最小坡长 B.最大纵坡坡长 C.一般纵坡最小坡长

D.一般纵坡最小坡长而不是最大纵坡坡长 E.平均坡度坡长

11.路线基本走向与分水岭及溪流方向一致的有( AB )。 A.山脊线 B.沿溪线 C.山坡线 D.回头展线 E.越岭线

12.回头展线的回头位置应选择在( AE )。

A.绕山包回头 B.较陡山坡回头 C.利用一面山坡连续回头 D.两回头曲线之间间距不宜太长 E.利用山脊平台或山坡平缓地带回头 13.关于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性,正确的说法有( BC ) A.汽车重心至后轴的距离越大,汽车的纵向稳定性越差 B.汽车重心越低,汽车的纵向稳定性越好 C.发生纵向倾覆现象之前先发生纵向倒溜现象 D.发生纵向倒溜现象之前先发生纵向倾覆现象

E.汽车纵向倾覆现象和纵向倒溜现象的发生次序无法确定 14.关于路线转角α及平曲线长度,正确的说法是( AD ) A.当α<2°时,按α=2°计算 B.当α<2°时,按α=7°计算 C.当α≤7°时,按α=7°计算

D.当α≤7°时,应设置较长的平曲线,以使视觉上不产生急弯的错觉 E.当α≤7°时,对平曲线长度没有特殊的要求

20

15.关于规范对纵坡及坡长的规定,正确的有( CE ) A.规范中只有最小坡长规定 B.规范中只有最大坡长规定

C.规范中既有最小坡长规定,又有最大坡长规定

D.各级公路的长路堑路段,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应采用不小于0.1%的纵坡 E.高原地区最大纵坡折减后若小于4%,则仍采用4% 16.关于回头曲线,正确的有( AB )

A.绕山包是布设回头曲线的有利地形,能以缓坡克服高差,而且视距良好

B.地形较开阔、横坡较缓的山沟或洼地,无不良水文、地质情况时,布设回头曲线,不仅节省工程,而且视觉良好

C.在同一山坡而不在同一平面的回头曲线,路基上切下填,工程量大,但对行车、施工、养护有利

D.利用山脊平坦台地或平缓坡地布设回头曲线是适宜的,因为上线挖方不深,下线填方不高而路基稳定

E.回头曲线的来回两支不能在同一平面上 17.关于航测定线,正确的有( CE ) A.不能利用影像地图进行定线

B.可在航测仪器形成的光学立体模型上直接定线

C.可利用航测仪器测制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进行纸上定线 D.目前航测仪器还不能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难以进行纸上定线 E.目前航测成图精度低,不能满足公路测设的用图要求 18.关于车辆与噪声的关系,正确的有( CD ) A.柴油货车噪声较小客车高得多

B.整车队的小客车所形成的群集噪声较卡车低 C.车速越快,汽车所产生的噪声越显著

D.一般而言,时速35km/h以下时,噪声主要源于轮胎与地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E.噪声只与车辆本身有关 19.交通量( AB )

A.可以是单方向的 B.既有单方向的,也有双向的 C.只能按车道考虑,不按方向考虑 D.只能按方向考虑不能按车道考虑 E.不能只按单方向,而应按双向考虑 20.汽车燃料经济性指标有( AB )

21

A.每吨公里消耗多少公斤 B.每公斤燃料所走的里程 C.按车重计算燃料消耗 D.按车速计算燃料消耗 E.按路况好坏计算燃料消耗

21.《标准》对超高作如下的规定( AC )

A.半径小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应设置超高 B.超高度不宜大于15% C.积雪寒冷地区超高度不宜大于6% D.由弯道加宽值定超高度 E.由车型大小定超高度

22.坡长限制是指( AB )

A.较陡纵坡的最大长度限制 B.一般纵坡的最小长度限制 C.合成纵坡的最大长度限制 D.平均纵坡的最大长度限制 E.是最大纵坡的最大长度限制而不是一般纵坡的最小长度限制 23.平原区布线要点是( AD )

A.避免过长直线 B.高速公路应穿越城镇 C.我国地少人多,不应占用农田

D.在服从路线总方向的前提下,选择有利的大中桥位 E.路线纵坡可采用较长的平坡 24.纸上移线的条件( BC )

A.路线平面标准前后不协调需调整转角点位置 B.虽增加较大工程量,但能显著提高平、纵线形标准 C.中线位置与纵坡设计均不够合理,需要移线和调整坡度 D.只移动中线位置,而不调整中线高程

E.实地定线由于地形复杂,使整个路线位置定得不当 25.关于动力因数D,正确的说法有( CE )。

A.动力因数D表征某型汽车在海平面高程上、空载情况下,单位车重所具有的有效牵引力,或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性能

B.动力因数D仅取决于牵引力、空气阻力和汽车重力 C.动力因数D与道路条件有关

D.动力特性图系按海平面和汽车空载的情况下绘制的

E.在不同海拔、荷载情况下,由动力特性图查得的动力因数D应予以修正 26.关于公路转角及平曲线最小长度,正确的有( CD )。 A.对平曲线最小长度没有限制

B.对转角等于或小于7°时的平曲线最小长度没有限制

C.各级公路的平曲线最小长度为该级公路的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两倍

22

D.为使司机在平曲线上行驶不感到方向盘操作的困难,按超过6秒的通过时间来设置平曲线长度是适宜的

E.对转角小于2°时的平曲线最小长度没有限制 27.关于合成坡度,正确的有( AE )。

2A.合成坡度iH是由纵向坡度iZ和横向坡度ih组合而成,即iH=i2Z?ih 2B.合成坡度iH是由纵向坡度iZ和横向坡度ih组合而成,即iH=i2Z?ih

C.对最大合成坡度没有限制

D.对最大、最小合成坡度均没有限制

E.各级公路的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当合成坡度小于0.5%时,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以保证路面排水畅通

28.关于经济运距,正确的有( BC )。

A.设B为借土单价(元/m3),T为远运运费单价(元/m3·km),L免为免费运距(km),

B则经济运距L经=-L免(km)

TB.设B为借土单价(元/m3),T为远运运费单价(元/m3·km),L免为免费运距(km),

B则经济运距L经=+L免(km)

TC.当调运距离小于经济运距时,采用纵向调运是经济的 D.当调运距离小于经济运距时,采用就近借土是经济的

E.经济运距用来计算土石方运量,即当经济运距L经超过免费运距L免时,应按其超运运距(L

-L免)计算土石方运量

B.按最大纵坡放坡 D.放假坡

29.实地定线的放坡方式有( CE )。 A.按最小纵坡放坡 C.按平均纵坡放坡 E.放真坡

30.关于公路噪声及防治,正确的有( AC )。

A.公路噪声主要源于车辆引擎的排气、汽车结构本身以及轮胎与路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B.公路噪声与公路本身无关,所以只能从汽车结构本身着手,寻求控制噪声方法 C.防噪堤较之防噪墙有较大的优点

D.就公路结构型式而言,路堑型式较路堤型式防噪效果差 E.一般而言,刚性路面的噪声较柔性路面小

31.横向力系数μ值的选用需考虑到以下哪两个因素?( CD )

23

A.汽车的行驶速度 C.汽车燃料与轮胎的消耗

B.汽车的制动距离 D.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32.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容易出现的两种不稳定的危险是( AB ) A.向外滑移 C.纵向倾覆

B.向外倾覆 D.纵向倒溜

33.超高坡度的设置与什么因素有关?( A C ) A.计算行车速度和圆曲线半径 C.路面最大横坡与圆曲线半径 E.公路等级与自然条件

34.对于线形组合形式,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AD )

A.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也是直线,具有较好的视距条件,行车条件较好 B.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凹形竖曲线,可能会出现“暗凹”等不良视觉现象 C.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直线,设计时需要检查合成坡度是否超限

D.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凹形竖曲线,线形效果视平纵面线形几何要素设计而定 E.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凸形竖曲线,视觉舒顺、视线诱引良好 35.路线纵断面计算机辅助设计有以下哪两种方法?( CE ) A.传统方法 C.交互式设计方法 E.计算机模拟法

36.交通部制定的“三主一支持”交通发展规划,除了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还有( CD )。 A.教育科技支持系统 C.交通支持系统 E.国道主干线

37.一级公路能适应的交通量是指( AB )条件下的交通量。 A.折合为小客车 C.年平均小时交通量 E.单向交通量

38.根据对汽车行驶稳定性的分析,通常情况下正确的判断是( BC )。 A.纵向倾覆发生在纵向滑移之前 B.纵向倒溜发生在纵向倾覆之前

C.在平曲线上行驶时,横向滑移发生在横向倾覆之前 D.在平曲线上行驶时,横向倾覆发生在横向滑移之前

24

B.计算行车速度与竖曲线半径 D.路面类型与自然条件

B.人工定坡法 D.数字模拟法

B.高速公路主通道 D.港站主枢纽

B.建成后使用至第20年末 D.调查的当前交通量

E.有滑移发生必有倾覆发生

39.根据设计规范的要求,纵断面上竖曲线设计时,须检查( CD )是否符合要求。 A.转坡角ω C.竖曲线半径R E.视距S

40.在土石方计算表中,计价土石方,包括( AC )。 A.挖方 C.借方

B.填方 D.弃方 B.竖曲线外距E D.竖曲线最小长度Lmin

E.填缺

41.在某一排档,关于汽车的临界速度Vk,正确的是( ADE )。 A.汽车行驶速度大于Vk时,称为稳定行驶 B.汽车行驶速度大于Vk时,称为不稳定行驶 C.汽车行驶速度小于Vk时,称为稳定行驶 D.汽车行驶速度小于Vk时,称为不稳定行驶 E.Vk是汽车稳定行驶的极限速度

42.确定回旋曲线最小参数A值的条件有( ABCDE )。 A.离心加速度变化率 B.行驶时间 C.超高渐变率 D.视觉条件 E.以上都正确 43.关于路拱,正确的有( ABD )。 A.路拱有直线形、曲线形等多种形式

B.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路拱坡度可为1%~2% C.路拱坡度与路面种类无关 D.路拱坡度与路面种类有关 E.路拱坡度与当地自然条件无关

44.关于山脊线,正确的有( BDE )。 A.水源和建筑材料充足

B.山脊线是一种大体沿山脊布设的路线 C.土石方工程量大

D.水文地质条件一般较好 E.桥涵构造物一般较少

45.关于定线,正确的有( ABCE )。

A.定线就是在选线布局之后,具体标定出公路的中心线 B.定线可采用实地定线方法 C.定线可采用图上定线方法

D.定线就是选定路线的基本走向

E.定线除受地形、地质和地物等有形的制约外,还受技术标准、国家政策、社会影响、美学

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46.属于公路栽植功能的有( ABCDE )。

A.安全运输功能 B.景观调整功能 C.景观派生功能

25

D.防止灾害功能 E.协调环境功能

47.我国第一次规划的“两纵两横”国家高速公路中正确的有( ABE ) A..京津塘高速公路 B.北京至珠海高速公路 C.沈阳至大连高速公路 D.同江至三亚高速公路 E.连云港至西安高速公路

48.关于缓和曲线,正确的是( ABD ) A.缓和曲线使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 B.缓和曲线采用回旋线

C.汽车匀加速行驶,同时以不变的角速度转动方向盘所产生的轨迹,即为回旋线 D.汽车匀速行驶,同时以不变的角速度转动方向盘所产生的轨迹,即为回旋线 E.四级公路不设缓和曲线

49.关于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正确的有( BCD ) A.当竖曲线与平曲线组合时,竖曲线宜包含平曲线 B.要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的均衡

C.一个平曲线内,必须避免纵断面线形的反复凸凹 D.满足驾驶员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

E.竖曲线的顶、底部可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

50.关于平均运距和运量,正确的有( ABD )

A.平均运距是指从挖方体积的重心到填方体积的重心之间的距离

B.在工作中为简化计算起见,平均运距可用挖方断面间距中心至填方断面间距中心的距离计算

C.在纵向调配时,当其平均运距超过定额规定的免费运距时,应按免费运距计算土石方运量 D.在纵向调配时,当其平均运距超过定额规定的免费运距时,应按其超运运距计算土石方运量

E.在纵向调配时,当其平均运距超过定额规定的免费运距时,应按其平均运距计算土石方运量

51.关于沿溪线的高线和低线,正确的有( ACE )

A.低线是指路基高出设计水位不多,路基一侧临水很近的路线 B.低线是指线形标准低的路线

C.高线是指路基高出设计水位很多,完全不受洪水威胁的路线 D.高线是指线形标准高的路线

E.低线防护工程较多,而高线挡土墙工程量较大 52.数字地面模型常见的形式有( BCD )

A.断面集合式 B.方格网式 C.离散点式 D.三角网式 E.等高线式

53.关于公路勘测设计阶段,正确的有( BCE )。

A.公路勘测设计应根据项目的性质和要求分阶段进行,具体有一阶段设计、两阶段设计和三

26

阶段设计

B.一阶段设计即一阶段初步设计 C.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D.两阶段设计即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E.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54.评价汽车动力性能的主要指标有( ABDE )。 A.加速能力 C.制动能力 E.最高速度

55.缓和曲线的作用有( ABCDE )。 A.可作为超高过渡段,起到超高缓和的作用 B.可作为加宽过渡段,起到加宽缓和的作用 C.使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起到行车缓和的作用

D.通过其曲率的逐渐变化,使整个公路线形能更好地适应汽车转向操作的需要 E.有利于构成优美、协调的线形和创造良好的视觉效果,起到线形缓和的作用 56.关于高原纵坡折减,正确的有( CDE )。

A.在海拔2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应按规定予以折减 B.在海拔2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各级公路的平均纵坡应按规定予以折减 C.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应按规定予以折减 D.最大纵坡折减后,如小于4%,则仍用4% E.平均纵坡折减后,如小于4%,则仍用4%

57.在越岭线中,自然展线的优点有( ACDE )。 A.符合路线基本走向

B.避让艰巨工程或不良地质地段的自由度大 C.纵坡均匀 D.路线短

E.线形好,技术指标一般较高

58.关于公路CAD系统,正确的有( BCE )。 A.CAD的英文全称为 Computer Automated Decision

B.目前CAD系统的可视化、集成化、智能化及网络化技术已成为CAD的主要发展方向 C.从对设计的支持来看,公路CAD系统主要是向实现设计全过程的整体自动化方向发展 D.目前数字地面模型尚未在公路CAD系统得到应用 E.公路CAD系统由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组成 59.汽车行驶的主要条件有( ABC )

27

B.所能克服的最大坡度 D.最低稳定车速

A.汽车变速时必须克服惯性阻力

B.汽车的牵引力必须能够克服汽车的各项行驶阻力 C.牵引力必须小于或等于轮胎与路面的附着力 D.制动力必须大于或等于由于路面结构而产生的力 60.对于线形组合形式,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ADE ) A.当竖曲线与平曲线组合时,竖曲线应包含在平曲线之内 B.当竖曲线与平曲线组合时,竖曲线应稍长于平曲线 C.应选择较大的合成坡度

D.一个平曲线内,必须避免纵断面线形的反复凹凸 E.避免竖曲线的顶、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

61.对于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描述正确的是( ABDE ) A.是圆曲线设计半径的极限值 B.设计中不得已才采取的控制指标

C.大于或等于该半径的平曲线在路段上出现的频率在50%以上 D.采用允许的最大超高横坡度i值

E.相应于计算行车速度时允许的最小稳定行驶半径 62.对停车视距描述正确的是( ACD ) A.包括司机反应时间所行驶的距离 C.包括汽车的制动距离 E.是会车视距的两倍

63.三阶段设计的主要内容有( CDE ) A.工程可行性研究 C.初步设计 E.施工图设计

64.公路运输的特点是( CDE )。 A.运输成本低 C.机动灵活 E.社会公益性好

65.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包括的主要内容有( ABCDE )。 A.建设依据 C.地区经济特征

E.预测的交通量、运输量发展水平

28

B.包括加速行驶距离 D.包括安全距离

B.设计任务书 D.技术设计

B.有利于保护环境 D.方便直达

B.交通运输现状

D.建设项目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66.公路纵断面上坡度线设计时应符合的技术指标有( ABDE )。 A.最大纵坡 C.反坡 E.最长坡长

67.公路选线的总体步骤依次是( CDE )。 A.路网规划 C.具体定线 E.逐段安排

68.平面线形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有( ACE )。 A.避免采用极限半径 C.避免线形指标的突变 E.以直线线形为主

B.小偏角长曲线 D.顺应地形变化 B.路线视察 D.总体布局 B.合成纵坡 D.最短坡长

五、判断题

1.V/C值越大,则道路的服务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 错 )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当平曲线半径小于250米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 对 ) 3.汽车的最高速度与最小稳定速度的差愈小,表明汽车对道路阻力的适用性愈强。 ( 错 ) 4.当圆曲线半径大于一般最小半径时,可以不设超高,因此一般最小半径也称为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 错 ) 5.中间带又称为中央分隔带。 ( 错 ) 6.控方+借方=填方+弃方 ( 对 ) 7.设计锯齿形街沟的目的是为了加速排水,从而保证行车安全。 ( 对 ) 8.汽车行驶的必要条件是驱动力必须大于或等于各种行驶阻力。 ( 对 ) 9.《规范》规定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6V为宜。 ( 错 ) 10.经济运距就是免费运距。 ( 错 )

LL311.缓和曲线要素q公式是q=? ; ( 错 )

2240R212.汽车在8%~9%纵坡行驶时,可使用一档上坡,此时坡长要受到限制。 ( 对 ) 13.当原地面的自然横坡陡于1∶5,填方路堤在填筑时,须将地面挖成梯台。 ( 对 ) 14.道路横断面包括:路面、路肩、中央分隔带、边沟、边坡、截水沟、护坡道、变速车道、

29

爬坡车道、紧急停车带及用地范围内设置的标志、照明、防护设施等。 ( 错 ) 15.越岭线展线时为了能争取延长路线,较好的办法是利用一面山坡连续回头展线。 ( 错) 16.实地放线就是将纸上定出的路线放到实地,经过实地修正后,再进行详细测量。 ( 对 ) 17.一条公路上的交通量是与通行能力相适应的。 ( 错 ) 18.汽车的动力性愈好,所克服的公路阻力也愈大。 ( 错 ) 19.当有人行横道时,停车线应布置在人行横道线后至少1m处。 ( 对 ) 20.二级公路V=80km/h司机操作反应时间为3秒,则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70m。 ( 对 ) 21.定线工作中的定交点是在定前点之后。 ( 错 ) 22.喇叭形立交布设时,宜将环圈式匝道设在交通量较大的方向上。 ( 错 ) 23. 对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根据需要应设置保证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 ( 对 ) 24.选线就是核定公路的中线。 ( 错 ) 25.土石方调配复核时,有借方就不会有弃方,反之有弃方就不应有借方。 ( 错 ) 26.菱形立交为部分互通式立交。 ( 对 ) 27.中央分隔带是由中间带和两条左侧路缘带组成。 ( 错 ) 28.《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当平曲线半径小于250米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 错 )

??2? 。29.置缓和曲线的可能条件为: ( 错 )

30.生产单位多采用平均断面法近似计算土石方数量,其结果是偏大的。 ( 对 ) 31.明弯与凸型竖曲线及暗弯与凹型竖曲线的配合是合理的,悦目的。 ( 错 ) 32.V/C比值越大,则道路的服务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 错 ) 33.按车头时距计算与按车头间距计算通行能力是相等的。 ( 对 ) 34.无交通管制时,四条道路相交时左转车辆造成的冲突点有12个。 ( 对 ) 35.DTM是指数据库。 ( 错 ) 36.同向曲线间的最短直线长度以不小于6V为宜。 ( 对 ) 37.回旋线参数A越小,其曲率变化越急剧。 ( 对 ) 38.同一等级道路的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大于凸形竖曲线的极限最小半径。 ( 错 ) 39.同向曲线间的最短直线长度以不小于2V为宜。 ( 错 )

30

40.反向曲线间的最短直线长度以不小于6V为宜。 ( 错 ) 41反向曲线间的最短直线长度以不小于2V为宜。 ( 对 ) 42.回旋线参数A越大,其曲率变化越急剧。 ( 错 ) 43.同一等级道路的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小于凸形竖曲线的极限最小半径。 ( 错 ) 44.从视觉分析的角度考虑,回旋线参数A的取值范围应为R≤A≤3R 。 ( 错 ) 45.土石方计算中,计价土石方等于填方加挖方。 ( 错 ) 46.道路用地和道路建筑限界的意义是一样的。 ( 错 ) 47.环形平面交叉口,进环处半径一般宜小于出环处半径 ( 对 ) 48.中央分隔带就是中间带。 ( 错 ) 49.越岭线纵面设计既要控制最大纵坡,还要控制平均纵坡。 ( 对 ) 50.当计算所得的超高横坡小于路拱坡时,应取超高横坡度为路拱横坡。 ( 错 ) 51.计价土石方=挖方+填方+借方 ( 错 ) 52.外业测量中所有长度取至厘米已能保证精度。 ( 错 ) 53.确定最大纵坡只需要考虑汽车的爬坡性能。 ( 错 ) 54.为了克服高差,设计者可以不断交替地运用最大纵坡(并达到极限坡长)和缓和坡( 错 ) 55.平纵线形配合得好的是竖曲线的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上。 ( 对 ) 56.大中桥起终点之间的土石方数量,应计入路基土石方工程数量内。 ( 错 ) 57.计价土石方=挖方数量+借方数量 ( 对) 58.设置环形交叉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消除冲突点。 ( 对 ) 59.设置缓和曲线的可能条件是??2? 。 ( 对 ) 60.公路设计由公路几何设计、公路结构设计组成。 ( 对 ) 61.对向行驶的双车道路公路,全线都应保证超车视距。 ( 错 ) 62.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分级是一样的。 ( 错 ) 63.纵向调运方+借方=填方 ( 错 ) 64.山脊线允许设置反坡。 ( 对 ) 65.大、中、小桥桥位的选择都必须服从于路线走向。 ( 错 )

31

66.平、竖曲线组合设计时,不管半径多大,平曲线都应与竖曲线重合。 ( 错 ) 67.新建公路纵断面上的设计标高,指的是路线中线设计标高。 ( 错 ) 68.喇叭形立交布设时,不宜将环圈式匝道设在交通量较大的方向上。 ( 对 )

六、简答题

1.圆曲线半径有哪六种,它们在设计中如何运用?

答:①. 极限最小半径 , 极限最小半径是路线设计中半径的极限值,采用时需要经过技术、经济比较,是在特殊困难条件下不得已才使用的,一般不轻易采用。②. 一般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是在通常情况下推荐采用的最小半径。③.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就是指不必设置超高就能满足行驶稳定性的最小半径。④. 最大半径,《规范》规定圆曲线的最大半径不宜超过10000 m。⑤.回头曲线极限最小半径,三、四级公路越岭线在自然展线无法争取需要的距离以克服高差,或因地形、地质条件所限不能采取自然展线而必须在同一山坡采取回头展线时,方可采用回头曲线。⑥.不设缓和曲线的临界半径,在转向相同的两圆曲线间小圆半径大于不设缓和曲线临界半径且满足一定条件时,可在两个圆曲线间直接相接。

2.高原纵坡应进行折减,其原因是什么?

答:气压底,水箱容易开锅;空气稀薄,氧气少,燃料燃烧不充分。 3.回旋线参数“A”的确定要从哪几方面考虑?

答:旅客感觉舒适;超高渐变率适中;行驶时间不过短;视觉美观要求;线形协调要求。 4.汽车行驶轨迹有哪些特征?

答:(1)轨迹线是连续的,即在任何一点上不出现错头、折点或间断;(2)轨迹线的曲率是连续的,即轨迹上任何一点不出现两个曲率值。(3)轨迹线的曲率对里程或时间的变化率是连续的,即轨迹上任一点不出现两个曲率变化率值。 5.道路加宽有哪些规定?

答:加宽规定: 加宽界限:R≤250 米 加宽方式:内侧加宽

加宽标准执行:公路四级公路和山岭、重丘区的三级公路采用第一类加宽值;其余各级公

32

路采用第3类加宽值。对不经常通行集装箱运输半挂车的公路,可采用第2类加宽值。

路基加宽:各级公路的路面加宽后,路基也应相应加宽。四级公路路基采用6.5m以上宽度时,当路面加宽后剩余的路肩宽度不小于0.5m时,则路基可不予加宽。 6.什么是经济运距?

土石方调配所需费用与借方所需费用相等时,调配的距离。 7.D的名称及物理意义?

动力因素;单位车重的有效牵引力。 8.μ的名称及物理意义?

μ被称为横向力系数;其物理意义:单位车重所受的横向力。 9.什么是道路红线?红线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答:区分城市道路用地与生产用地,生活用地及其他公用地的界限。红线设计内容包括:红线位置及宽度,交叉口型式,确定控制点的坐标和标高。 10.公路缓和曲线的省略条件是什么? 在下列情况下可不设缓和曲线 :

(1) 在直线与圆曲线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时。 (2)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间,当小圆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时。 (3) 小圆半径大于下表中所列临界曲线半径 , 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 :

临界曲线半径

设计速度(km/h) 临界曲线半径(m) 120 2100 100 1500 80 900 60 500 40 250 30 130 ①小圆曲线按规定设置相当于最小缓和曲线长的回旋线时 , 其大圆与小圆的内移值之差不超过 0.10m。

②设计速度 2380km/h 时 , 大圆半径 ( R1) 与小圆半径 ( R2) 之比小于1.5。 ③设计速度 <80km/h 时 , 大圆半径 (R1) 与小圆半径 (R2) 之比小于 2。 11.哪些地段优先采用直线 优先采用直线地段如下:

33

1. 路线完全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坦地区或山间的宽阔河谷地带 ; 2. 城镇及其近郊道路 , 或以直线为主体进行规划的地区 ; 3. 长大桥梁、隧道等构造物路段 ;4. 路线交叉点及其附近 ;5. 双车道公路提供超车的路段。 12.选定立交位置应根据的条件?

答:根据如下条件选择立交位置。1、相交道路性质,2、相交道路任务, 3、相交道路交通量, 4、地形条件, 5、经济条件。

13.汽车行驶受到哪些阻力?汽车行驶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空气阻力Rw、道路阻力RR、惯性阻力RI。 充分必要条件: Rw+RR+RI ≤T ≤?GK 14.缓和曲线的长度及参数的确定考虑了哪些因素?

旅客感觉舒适,超高渐变率适中,行驶时间不过短,视觉美观要求。 15.简述路基土石方调配的原则。

(1)在半填半挖断面中,先移挖作填横向平衡(2)大沟不作跨越调运,尽量避免和减少上坡运土。(3)选适当的运输方式,确定合理的经济运距(4)综合考虑弃方或借方占地,赔偿青苗损失及对农业影响等。(5)土、石方根据需要分别调配(6)位于山坡上的回头曲线路段,要优先考虑上下线的土方竖向调运(7)妥善处理借、弃土问题 16.选线工作应综合考虑那些主要因素?

答:选线工作应综合考虑以下主要因素:1.路线在政治、经济、国防上的意义,国家或地方建设单位对路线的使用性质和功能的要求,同时,战备和支农以及其它综合利用等方面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2.路线在铁路、公路、航运等交通系统中的作用和所占的比重,与沿线工矿、城镇等规划的关系,与沿线农田水利建设的配合以及占用土地的情况。3.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要求的技术等级与实际可能采用的技术指标以及对路线使用性质和功能的影响;各种筑路材料来源,施工条件以及工程的影响;各种筑路材料来源,施工条件以及工程量,主要材料(钢材、木材和水泥)用量,造价、工期、劳动力等情况及其对运营、施工、养护等方面的影响。4.路线需要考虑的其它因素,如与沿线革命史迹、历史文物、风景区的联系等等。

34

17.回旋线参数“A”的确定要从哪几方面考虑?

旅客感觉舒适,超高渐变率适中,行驶时间不过短,视觉美观要求。 18.平面交叉左转弯车辆交通组织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设置专用左转车道,实行交通管制,变左转为右转。 19.汽车行驶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牵引力等于各阻力之和,牵引力小于和等于路面所能提供的最大摩阻力 20.路勘测设计分为哪几种设计阶段?并说明各种设计阶段的内容及适用条件?

答:三种:一阶段施工图设计 两阶段设计 三阶段设计

对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可采用一阶段施工图设计,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一般采用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技术上复杂而又缺乏经验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殊大桥,互通式立交,隧道等。必要时采用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21.路桥配合的原则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大、中桥应服从路线总方向并满足桥头接线的要求,桥路综合考虑。一般桥位中线与水主流方向正交桥梁和引道最好都在直线上,如果在引道布设曲线时,应在桥两端保持一定的直线段并尽量采用较大平曲线半径。当条件限制时,如斜交过大或河沟过于弯曲可采取改河措施或改移路线。小桥涵服从于路线。 22.什么是高线?它有何优缺点?

答:高线是指路线高出设计水位较多,基本不受洪水威胁的路线。 优点:不受洪水侵袭,废方较易处理

缺点:路线随山势曲折弯曲,线形差、工程大、遇缺口时需设较高挡或其它构造物,如避让不良地质路线较低线难。 23.纵断面设计有哪些主要控制指标?

答: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合成坡度;平均纵坡;高原纵坡折减;坡长限制;缓和坡段;竖曲线最大、最小半径;竖曲线最小长度; 24.汽车的行驶条件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

35

汽车在道路上行驶,当驱动力等于各种行驶阻力之和时,汽车就等速行驶;当驱动力大于各种行驶阻力之和时,汽车就加速行驶;当驱动力小于各种行驶阻力之和时,汽车就减速行驶,直至停车。所以,要使汽车行驶,必须具有足够的驱动力来克服各种行驶阻力,即:T = R 此公式是汽车行驶的必要条件 ( 即驱动条件 ) 。

只有足够的驱动力还不能保证汽车正常地行驶。若驱动轮与路面之间的附着力不够大 ,车轮将在路面上打滑,不能行进。所以,汽车能否正常行驶,还要受轮胎与路面之间附着条件的制约。汽车行驶的充分条件是驱动力小于或等于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附着力,即: T≤

??Gk

25.汽车在双坡路面弯道上行驶有何不利?为什么?试分析解决办法?

答:汽车在双坡路面的弯道上行驶时,其离心力水平分量指向弯道外侧;

在弯道内侧,其重力的水平分量指向内侧,可以抵销部分离心力,在弯道外侧,重力的水平分量指向外侧;在弯道外侧重力的水平分量与离心力水平分量叠加起来,产生很大的向外的横向力,使汽车失稳。解决办法是设置超高。将路面做成向弯道内侧倾斜的单一横坡,抵销部分离心力。

26.什么是纸上定线?纸上定线有什么优越性?目前应用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答:在地形图上选定公路中心线的方法。优越性是能在很短时间内,借助各种比例的地形图快速定出多种方案,从而合理取舍。存在问题是,地形图可能与实际情况有误差,地质,水文地质等不明。故需实地检查。 27.确定立交位置应根据的条件?

答:根据如下条件选择立交位置。1、相交道路性质,2、相交道路任务,3、相交道路交通量,4、地形条件,5、经济条件。

28.平面交叉左转弯车辆交通组织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答:信号控制;环形交叉;渠化交通;街坊绕行。 29.城市道路的路幅布置有哪几种形式?

答:单幅、双幅、三幅、四幅。

30.汽车行驶需具备何种条件?根据这种条件,对路面提出了何种要求?

36

答:汽车行驶时应具备牵引力等于各项阻力和且牵引力小于或等于道路附着力。根据此条件,要求路面附着力系数较高。

31.试分析无交通信号控制的T形交叉各种交错点的个数?

答:冲突点3个;分流点3个;合流点3个。 32.为什么要控制平均纵坡?

答:(1)由于平均纵坡较大,上坡用低档的时间较长,容易引起开锅。(2)下坡时较长时间加速,为保证安全必须频繁制动,引起制动器发热而失效,造成车祸。(3)为使行车便利和安全

33. 平原区选线应注意哪些要点?

综合平原地区的特点 , 选线应注意如下要点 :

1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

平原区农田成片 , 渠道纵横交错 , 选线应从支援农业着眼 , 处理好以下问题 :尽量做到少占和不占高产田。路线应与农田水利建设相配合 , 有利农田灌溉。当路线靠近河边低洼的村庄或田地通过时 , 应争取靠河岸布线 , 利用公路的防护措施 , 兼作保村保田之用。 2.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联系

平原区有较多的城镇村庄、工业及其他设施 , 选线应以绕避为主 , 尽量不破坏或少破

坏 , 并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通过。在避让局部障碍时 , 要注意线形的连续舒顺。国防公路和高等级公路 , 应尽量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及较密集的居民点。一般沟通县、乡、村直接为农业运输服务的公路 , 经地方同意也可穿越城镇。路线应尽量避开重要的电力、电信设施。 3. 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特大桥是路线基本走向的控制点 , 大桥原则上应服从路线总方向并满足桥头接线的要求 , 桥路综合考虑。中、小桥和涵洞位置应服从路线走向, 但免过分增加施工困难和加大工程投资,选线时应全面比较确定。4. 注意土壤水文条件

平原地区应尽可能沿接近分水岭的地势较高处布线,如需要穿越时,应选择最窄最浅和基底坡面较平缓的地方通过。

5.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6.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 34.纵坡大于5%的坡段长度为什么要加以限制?

37

答:(1)纵坡大于5%的坡段太长会因克服上坡阻力需要增大牵引力,动力因素提高,速度降低。在提高动力因素时,汽车功率必须提高,从而热量大大增加而使水箱开锅,产生气阻,致使汽车爬坡无力,甚至熄火,机件磨损大,驾驶员工作条件恶劣。(2)下坡时制动次数太多,使制动器发热而失效,造成车祸。 35.平原区路线布设要点是什么?

答:①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②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联系;③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④注意土壤与水条件;⑤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⑥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 36. 越岭线垭口如何选择?

垭口是体现越岭线方案的重要控制点 , 应在基本符合路线走向的较大范围内选择 ,一

般考虑如下四个方面:

a. 垭口位置选择 b. 垭口标高选择c. 垭口展线条件选择d. 垭口的地质条件选择 37.确定立交位置应根据的条件?

答:根据如下条件选择立交位置。1、相交道路性质,2、相交道路任务,3、相交道路交通量,4、地形条件,5、经济条件。

38.平面交叉左转弯车辆交通组织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答:信号控制;环形交叉;渠化交通;街坊绕行。 39.越岭方式主要几种?

过岭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

1. 浅挖低填:遇到过岭地段山坡平缓、哑口宽而厚 ( 有的达到一、二公里 , 有时还有

沼泽出现 ) 的地形 , 展线容易 , 只宜采用浅挖低填的方式过岭 , 过岭标高基本上就是哑口标高。2. 深挖垭口:当垭口比较瘦削时 , 常用深挖的方式过岭。3. 隧道穿越:当垭口挖深在 30m 以上时,应与隧道方案进行比较。

40.解释经济运距与平均运距?

答:经济运距:填方用土来源,一是移挖作填,纵向调运,二是就近路外借土,是移挖作填,纵向调运经济还是路外借土经济有个限度距离,在这个限度距离内,移挖作填纵

38

向调运经济,超过这个限度距离,路外借土经济,这个限度距离就称

为经济运距。挖方断面的间距中心至填方断面的间距中心的距离称为平均运距。 41.缓和曲线有哪些作用?

答:①使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②作为超高变化的过渡段;③适用汽车操作行驶轨迹及路线的顺畅。

42.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应满足由城市道路的特点所决定的哪些具体要求?

答:应满足具体要求如下:①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②应与相交道路街 坊等出入口平顺街接。③应尽量使土石方平衡。④旧路改建不得影响沿路范围排 水。⑤满足非机动车要求。⑥道路纵坡很小时(≤0.5%或0.3%),应设置锯齿形 街沟。⑦满足各种地下管线的埋置深度。 43.什么是山脊线?简述山脊线的特点及选择条件?

答:沿山岭与分水岭与而设的路线叫山脊线。其优点:构造物少,工程量省。缺点为:修建养护困难,上、下山脊线要有有利地形。海拨高或积雪多等对行车不利。 44.简述环形交叉的优缺点?

答:优点:渠化了交通;消除冲突点;比其他平交通行能力大。缺点:占地多;左转车辆不顺;通行能力受交织限制。 45、立体交叉的间距

对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公路上规定其标准间距在大城市、重要工业区附近为 5~1OKm, 最大间距不宜超过 2Okm 一般地区为 15~25km,最大间距以不超过 3Okm 为宜。最小间距不应小于 4km, 受限较严时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之间不应小于 3km ,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之间不应小于 2km,枢纽与一般立体交叉之间应不小于2.5km。城市道路规定的两座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最小间距按正线设计速度 8 km/h、60 km/h 、50 km/h 和 40 km/h, 分别采用 1km 、 0.9km 、0.8km 和 0.7km。 46.立体交叉形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应根据道路、交通条件,结合自然、环境条件等综合考虑而

定,并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39

a. 立体交叉选形应根据路网布局和规划,力争一条道路上立体交叉形式的统一性,进、

出口匝道的通用性和一致性。

b. 立体交叉选形应考虑相交道路的等级、性质、任务和交通量等,确保行车安全通畅和车流的连续。

c. 立体交叉选形应与立体交叉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相适应,充分考虑区域规划、 地形地质条件、可能提供的用地范围、周围建筑物及设施分布等。在满足交通要求的前提下综合分析研究,力求合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减少征地、拆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造形美观,结构新颖而合理。

d. 立体交叉选形应全面考虑近远期结合,既要满足近期交通的要求,减少投资,又要考

虑远期交通发展的需要和改建提高的可能,前期工程为后期所利用。

e. 立体交叉选形应考虑是否收费和实行的收费制式。

f. 立体交叉选形要考虑工程实施,立体交叉造形和工程投资两者兼顾,有利施工、养护

和排水,尽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以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和降低成本。

g. 立体交叉选形要和匝道布置全面考虑,分清主次。

h. 选形应与定位相结合。立体交叉形式随所在位置的地形、地物及环境条件而异,通常是先定位后选形,并使选形与定位相结合。

七、计算题

1、在低速行驶的公路上,据观测某些技术熟练的司机行车时,问在R=50m ib=0.06?可达0.3,的弯道上车速可达多大?

解:V=127R(??ih)=12750(0.3?0.06)=47.8(km/h)

2、两直线间夹角为120°在该处设置半径R=100m,缓和曲线长LS=30m的平曲线,试求Th,Eh、Lh及各主点桩号。(JD桩号为K1+500)

解:P=0.375;Q=1498875;Th=72.94;Eh=15.90;Lh=134.72。

ZH=K1+427.06;HY=K1+457.06;QZ=K1+494.42; YH=K1+531.78;HZ=K1+561.78。

3、某坡段纵坡为7%,坡长限制为500m,现已设计坡长300m,如果不设缓和坡段,接着

?

40

设置坡长限制为800米的6%的纵坡,试计算还能设置多长的6%的纵坡?

解:(1-3/5)×800=320 (m)

4、已知设计车速V=60km/h,横向力系数?=0.10,路拱横坡ih=2%(反超 高),试问此平曲线半径应为多大?

解:R=60×60/127/(0.1-0.02)=354.33 (米)

5、已知某一个平曲线α=32°40′;R=400m;LS=100m;JD里程=K4+855.94 ,试计算此平曲线的五大桩号里程 ?

解:P=1.04166666667;Q=49.97395833;Th=167.50;Eh=17.91;Lh=328.06。

ZH=K4+688.44;HY=K4+788.44;QZ=K4+852.47; YH=K4+916.50;HZ=K5+016.50。

6、二级公路变坡点桩号为K5+030,高程为452.30m,i1=5%,i2= -4%,竖曲线半径为1800m。计算:①计算竖曲线要素②计算竖曲线起点,K4+400,K5+000,K5+030,K5+060及终点的设计标高

解:L=1800×(0.05+0.04)=162m; T=81m; E=1.82;

K4+400 : 420.80; K4+949 : 448.25; K5+000 : 450.08; K5+030 : 450.48; K5+060 : 450.38; K5+111 : 449.06。

7、已知:变坡点的桩号及高程分别为K1+580和123.40 m;i1=5%;i2= - 4%;竖曲线半径设为1500m。计算该竖曲线起、终点及20m整桩的设计标高。 解:L=135 T=67.5

起点桩号为:K1+512.50, 高程为:H=123.40-67.5×5%=120.03m 终点桩号为:K1+647.50, 高程为:H=123.40-67.5×4%=120.7m

(520?512.5)2520的设计标高:H= 123.40-(580-520)×5%-=120.38

2?1500(540?512.5)2540的设计标高:H= 123.40-(580-540)×5%-=121.15

2?1500

41

(560?512.5)2560的设计标高:H= 123.40-(580-560)×5%-=121.65

2?1500(67.5)2580的设计标高:H= 123.40-=121.88

2?1500(647.5?600)2600的设计标高:H= 123.40-(600-580)×4%-=121.85

2?1500(647.5?620)2620的设计标高:H= 123.40-(620-580)×4%-=121.55

2?1500(647.5?640)2640的设计标高:H= 123.40-(640-580)×4%-=120.98

2?15008.某公路土石方调配时,采用人力运输,免费运距Lm=20m,远运运费单价T=10元/m3·m,借土单价B=300元/m3,一“级”为10m。(1)试计算经济运距Lj;(2)已知平均运距L=40m,调配的土石方体积V=5m3,试计算平均运距单位n和运量Q。 解:Lj= Lm +B/T=20+300/10=50 (m)

n=40/10=4 q=V*n=20 (m3*级)

八、作图题

1.绘图说明在弯道设计时如何保证弯道行车视距?

(1)在弯道各点的横断面上,汽车轨迹线与视距曲线之间的距离叫横净距,用 h表示。 h 可根据视距 S 和弯道的曲线长 L 、行车轨迹曲线半径 Rs 算出。如下图,AB 是行车轨迹线,从汽车行驶轨迹线上的不同位置 ( 图中的 1、2 、 3 ?各点 ) 引出一系列视线 ( 图中的

1?1? 1-2' 、 3 - 3' ? ),它们的弧长都等于视距 S,与这些线相切的曲线 ( 包络线 ) 称为

视距曲线。在视距曲线与轨迹线之间的空间范围,是应保证通视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如有障碍物则要予以清除。

42

平面 横断面

开挖视距台断面

2.分别绘出绕边轴旋转的下列两种情况下的的超高设计图。

a) 直线-回旋线 -圆 和b) 圆-反向回旋线 -圆

图 5- 25 超高设计图

a) 直线-回旋线 -圆 b) 圆 .反向回旋线 -圆

3、绘图说明道路设计时从哪几个方面保证行车视距?

如下图所示从三个方面保证。1.在平面弯道进行横净距检查。2.在纵断面变坡点进行视距检查。3.在交叉口进行视距三角形检查。

43

4、绘出由下例两种情况下的超高设计图

(1) 圆——反向回旋线——圆 ; (2) 大圆——.回旋线——小圆

5、作图:S型、卵型的平面线形

6、作图:喇叭式立体交叉

44

7、绘出满足下列条件的单向匝道横断面图:

路面3.50m;左硬路肩1.00m;左土路肩0.75m;左路缘带0.50m;右硬路肩2.50(或1.50m)m;右土路肩0.75m;右路缘带0.50m;加宽值a。

45

4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rf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