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家乡的名人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25 08: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安徽家乡的名人作文

【篇一:第三章家乡名人】

第三章家乡名人 同学们更多地关注了外界生活中的名人,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回顾历史,还有很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或在精神上给予我们更大启迪的人。

为我们所敬仰的更多的名人是源于他们身上具有的精神:或是勤于奉献的科研精神、或是成就背后所付出的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或是面对挫折的顽强精神——而且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还能领悟到名人的成长可以带给我们有益的生活启示。 第一节向孝书 向孝书

目标导航:1、了解向孝书的事迹。 2、学习伟人的工作作风。 学法提示:1、自主学习 2、质疑问难 3、教师引领 4、合作探究 文本内容

向孝书少年时因家庭贫困,只读过两年小学,13岁就给渔业老板做童工。

1940年11月,向孝书参加了八路军,历任山东纵队五旅14团、15团战士、副班长、班长,南海军分区独立团7连班长。1941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8月,向孝书入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三支校学习。1945年4月,他任南海军分区南海独立团7连排长,期间,参加了南黄、俚岛、五个月反投降、水磨洞、姚山、棹泥沟、高岚、崂山、三都河、古岘、即墨、平度等30余次战斗。

1940年6月,向孝书所在部队在招远灵山金矿区根据地粉碎了日军3000余人的残酷扫荡,保卫了抗日根据地后方基地。10月,所在部队攻占了战略要地昆嵛山,歼灭了“抗八联军”,扩大和巩固了东海地区抗日根据地。

1941年2月,向孝书所在部队挥师西进大泽山地区,在南黄战斗中, 毙伤敌100余人,生俘日军5人,缴获歪把子机枪一挺,掷弹筒一具,三八大盖枪10余支,有力的牵制了敌军的兵力,配合胶东主力

部队夺取了反投降战役的胜利。在棹泥沟战斗中,击退了投降派赵保原部四个团的进攻,毙敌团长邓学良。

解放战争时期,向孝书历任南海独立团7连副政治指导员、8连政治指导员、山东军区警备三旅16团8连政治指导员、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27师79团1营政治教导员兼营长、27军81师243团3营营长。参加了胶高即、下普东、粉子山、灰埠、岞山庄、孟良崮、南麻、临朐、胶河、周村、潍县、大汶口、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战斗20余次。

1947年2月,在岞山庄车站战斗中,向孝书所在部队歼灭了国民党八军307团和交警15总队3000余人,缴获了大批冲锋枪、轻重机枪和弹药,受到了胶东军区的表扬。

1947年5月,在著名的孟良崮战斗中,向孝书所在部队克服疲劳,昼夜兼程,先敌一步抢占马山,将敌74师逼上孟良崮主峰,为大部队合围并歼敌整编74师创造了先决条件。

在1948年的潍县攻坚战中,其所在团突入潍县坚城,偕同兄弟部队歼敌47000余人,被中共华东局和华东野战军授予“潍县团”荣誉称号。

在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中,向孝书所在部队7连首先登上济南城撕开了口子,击退了敌人的多次疯狂反击,为济南战役的最后胜

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所在团被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一团”光荣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向孝书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7军81师241团参谋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二、第五次战役和金城防御作战。

在1950年12月的新兴里战斗中,他所在部队歼灭了美七师31团、32团大部,缴获了美军31团的团旗。在争夺砧桥战斗中,向孝书所在部队日行120里,切断了李伪军5、7、9师退路,受到志愿军总部嘉奖。

战争年代,向孝书5次负伤,多次立功受奖。

1953年2月,向孝书回到祖国,任27军81师241团第一副团长兼参谋长,1954年10月升任团长。1956年4月,他升任81师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1964年6月升任师长。1965年2月他又调任79师师长,后曾兼任苏州市革命委员会主任。1969年8月,他升任27军副军长。1972年6月,他调任北京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1979年7月,向孝书调任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副兵团职),1985年8月,任司令员。

建国后,向孝书长期在陆、空军及边海防部队任职,为共和国的安全、稳定和所在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0年6月,向孝书离职休养。2004年8月16日,向孝书在大连病逝。

向孝书曾被选为党的“十大”代表,全国“七届人大”代表。1955年,向孝书被授予中校军衔,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1988年, 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向孝书对党、对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忠心耿耿,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事业。他勤奋学习,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他身经百战,业务精湛,指挥果断,治军严谨,具有很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政治工作领导才能。他坚持原则,光明磊落,刚直不阿,爱护干部,关心部属,受到广大官兵的尊敬和爱戴。他事业心强,工作积极,作风扎实,顾全大局,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有很强的党性观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服从组织决定,严守组织纪律,从不向组织伸手。他作风民主,待人诚恳,团结同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继承者、实践者、传播者。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和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他离休后,始终保持着刻苦学习的精神,孜孜不倦,与时俱进,在病重住院期间,仍在病房利用电脑了解国际、国内政治、军事、科技信息,撰写了大量有关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论文和党、军史资料,著有长篇回忆录《战斗的回忆》。 沉思感悟:把向孝书的事迹讲给父母听一听

盘点收获:他离休后,始终保持着刻苦学习的精神,孜孜不倦,与时俱进,在病重住院期间,仍在病房利用电脑了解国际、国内政治、军事、科技信息,撰写了大量有关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论文和党、军史资料,著有长篇回忆录《战斗的回忆》。这值得我们每个年轻人学习。

第二节海军将军-李耀文

【篇二:与家乡共成长】

与家乡共成长

----漫游重庆市开州举子园

金秋十月,万里白云尾随黎明的骄阳飘然入帘;清风伴随扑鼻的桂花香酣然入眠。我的家乡重庆市开州区,不仅有名人名湖,现在更

有作为全国首个系统反映科举文化和儒学文化的主题公园----开州举子园。

开州举子园占地127亩,这里让我们身临其境体会到科举文化和儒学精髓,体会千年开州的浓厚历史底蕴;这里有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点缀其间,假山错落有致,行走其间更是让人赞叹别有洞天。

沿一路花香进入开州举子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文雅庄重的仿古牌坊,上面端正书写文峰耸秀四个大字,这里端庄大气,仿佛是在为开州举子园守卫把关。

走过牌坊,漫步街上,就像走进旧时市井,古代文人墨客的众生相浮现眼前,立马就能感受到汉韵唐风的存在。漫步园内,倍觉心旷神怡。园内最雅致有趣的景点之一就是“曲水流觞”。旧时文人雅士围坐一堂,大家吟诗作对、赋天下之事、敬九州之人,酒杯随弯道沟渠顺流而下,杯停之处则坐此方位的人举杯畅饮,很是尽兴。

探访书院、考院,看着穿着长袍的学生上课、夫子教学和考生赶考、考场应试;在文庙内,气势磅礴的巨幅书画创作表演和充满传统礼仪的文庙建筑格局,让我大开眼界。

最高兴的是登顶文峰塔。塔顶远眺,更是心胸开阔,湖光山色尽 在眼底,美不胜收。一阵风吹来,汉丰湖就泛起微波,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船儿像在一面玻璃上滑行,金光闪闪,像丝绸上的细纹,光滑嫩绿。往远处望,颜色一点深似一点,渐渐变成了深碧,如同玛瑙般。仰望天空,云片悠然地在移动,低视湖心,另有一个天,云影在鱼儿的世界里戏耍拥抱。两岸的峰峦倒立在湖水间,情意缱绻的伴玩着游人!

在开州举子园内不光能享受园林带来的乐趣,还可以梦回唐朝,了解这样一段大唐开州的锦绣年华,何需再下江南?

平步青云登上塔顶,鸟瞰园林新城湖光山色。汉丰湖好似一条碧绿碧绿的绸带,给整个开州区围上温馨的爱心围巾,就像慈祥的爷爷奶奶在爸爸妈妈的搀扶下脸上露出暖洋洋的笑容一般,格外温暖。青山环抱、绿水环绕、山水交融,烟波浩淼、湖环城,城依山、一城山色半城湖,还有垂钓的蓑笠翁。多美的一幅山水人物画卷。 我与家乡共成长,快马扬鞭正当时!今天我大步走在行知大道,行有道,知无涯,学海扬帆逐风浪。伴随前行的永远是嘹亮的风笛,不久的将来,我将意气风发地迈步走在家乡发展大道上,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开州区汉丰九校六年级一班 李岷璁

【篇三:家乡美景】

古风新韵话爵誉 二

一个村落最具凝聚力的是祠堂,祠堂除奉祀祖先举行祭事仪式外,红白喜事、春节团拜、金榜题名庆贺等一些活动都离不开祠堂,所以有人说:“宗祠是维系一个家族的精神纽带。”的确,不管你走到天涯海角还是飘泊异国他乡,若要寻根问祖,必须步入祠堂。若你要寻找一个村庄的历史文化,同样需要步入祠堂。因为一个村庄最神圣的地方,就是祠堂,他们的祖先和他们的历史,只有在祠堂里才能找到。

在爵誉,曾有大小宗祠近五十座,除了各姓氏的总祠外,各房又建有房祠,以便隆祭先灵。在这些宗祠中,最有名的是周氏宗祠(久大堂)和康氏宗祠(孝德堂)。这两幢建筑,是当时泰和宗祠建筑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体现出爵誉祖先的聪明才智。 建于明万历年(1618年)的周氏宗祠,坐北朝南,祠堂的门面呈连弧波浪形,远远望去,有点像澳门的大三巴牌坊,雄伟壮观。祠正面设左中右三道大门,八道墙柱,其中四柱上刻有两幅楹联:“监察西台唐御史、银青光禄宋大夫”,“南唐北宋膺高爵,曾子郭公赠美誉”。祠前坪上竖立名宦周噩、周作楫等人的旗杆石四对,祠后茂密的樟树林,成七斗星排列,环境幽雅。一条清澈的小溪从东向西穿过,四条纵横交错的水沟,常年流水不竭。这四条水沟像“井”字形,是周氏家族的重要风水之地。宗祠的门楣上有块横匾“仆射周公祠”,匾上方是

大诗人、泰和县丞黄庭坚亲自为当时新建的宗祠书写的“儒学坊”牌匾,再上有皇帝敕赐的“爵誉”二字镶嵌在墙上。祠堂大门前的两只石狮,如守护神,忠诚地守卫周氏家园。

祠堂规模宏大,由天井和厅、寝、堂、厢、庑、廓、庖、厨等组成,镂空的雕花板壁,前厅天花板倒悬的八卦图案隐约可见,东西两面墙壁上嵌有宋皇佑四年到清乾隆年间的历代碑刻,粗壮的红漆立柱和横梁上有自宋、元以来古风遗韵盛极的牌匾、楹联。最让周氏族人骄傲的是“名宦乡贤”、“二京都台”、“精忠大节”、“两省文宗”等周氏历代甲科仕宦封赠的牌匾。这些挂了数百上千年的牌匾,折射

出周氏祖先的显赫地位与光环,正如久大堂立柱上的楹联所描述的: 甲有人,科有人,徵贡有人,洵称人文蔚起; 京亦祀,省亦祀,郡邑亦祀,斯谓祀事孔明。

在祠堂的后厅(高堂)上首设有寝堂三层(神龛),放置先祖周矩等历代宗祖牌位,东西板壁上书有四个遒劲的繁体大字(高2.4米,宽1.7米)“忠、孝、节、义”。仰视这四个字,让我联想到三国中的关羽。而“忠孝节义”是对周氏祖先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后辈的家训。 仰仁宗里赐爵誉八进士赫显西昌旺族 秉天圣坊旌儒学三大夫丕振周氏家声

回过头,我被廓柱上的这幅楹联吸引。陪同此行的离休干部周佐铮先生告诉我:在宋朝,周氏家族有进士14人,尤其是在宋仁宗朝的几年内,就有进士8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周氏五世周倚、周伦、周僭同胞三兄弟及侄子周庆章同登皇榜,当时“一门同榜四进士” 誉撼朝邑。进士周中和从政40多年,他为民办了许多实事,朝廷提升他为朝奉大夫、尚书屯田员外郎,同时仁宗御笔将中和易名为中复,赞周氏“科第蝉联,爵崇誉隆”,从此村名由皇帝所赐的“爵崇誉隆”更名为“爵誉”。

这是周老对以上楹联的诠释,《周氏族谱》中也有记载:中和登天圣二年第,仕屯田员外郎,结绶王畿,曳武朝闼,班班在人耳目,曰倚、曰伦、曰僭,皆缙绅之贤者,由是朝廷赐其里曰爵誉,坊曰儒学,刻石邑庠,纪绩图经,其德大业矩,岂易量哉。

说起爵誉村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那时此地叫龙源,有朱、皮、兰、丁等姓氏,他们祖祖辈辈在此居住。至南唐时,社会动荡不安,为避唐末之乱,曾任金陵西台监察御史的周氏一世祖周矩,携全家老少,于天成末年(930)跟随在吉州任刺史的女婿杨大中从南京迁徙到泰和的龙源(现为螺溪镇),周钜寓居农村,看到村民因“靠天吃饭”、遇到旱灾年颗粒无收的壮况,面对许多村民因贫困而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的情景,他心情无法平静,决心为百姓办实事。他深入田间地头作调查研究,顶着烈日酷暑考察水源和地理环境,足迹踏遍了周围几十里的山山水水。为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他独家出资,将毕生的积蓄用于水利建设,创筑了槎滩、碉石二陂,使饱受旱灾的土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惠及乡里,让千万乡亲摆脱贫困,走上富裕。

人们不会忘记周矩大公无私为民谋利的精神和高尚风范,在槎滩陂上刻了一幅楹联:“春耕秋获,闾阊免旱魃之灾;麦渐忝油,黎庶 颂阳侯之德。”以表达乡亲们对周矩不朽功绩的缅怀之情。周矩的后代周中和退休后,他念先祖筑陂之艰难,而守成之不易,撰文立碑写下了《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记述了该陂创筑缘由、方法及

经过,并提出:“为子孙者,当上念祖宗之勤,而不起忿争之衅,均受陂水之利,而不得专利于一家……”这块弧形的碑石已镶嵌在周氏宗祠的墙壁上。周氏后裔又与方圆数十里的受益大户签订了共管制度,由于良好的管理和不断地拓展与完善,使该陂历经千百年风雨后,依然在发挥灌溉效益(蓄水溉田达六万亩)。因此,槎滩陂被称为“江南的都江堰”、“千年不败的灌溉工程”,周矩也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名家”。

孝悌力田,导人为善,家政见尝明主; 精忠报国,自尽其身,臣节不辱庐陵。

周氏宗祠中厅的这对楹联,是对周是修的颂扬。在贤才辈出的周氏家族,周是修不仅是一位令人景仰的文人,同时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英雄。他年轻时,因通晓诗文、才华出众而被朝廷重用,在多次随周王出巡时,由于他文思泉涌,应对作赋挥笔立就,深受周王赏识,提升为纪善,后入翰林纂修。建文帝四年(1402)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师已渡过长江,驻金川门。翌日,周王的军队战败,京城失守。本着“忠君不事二主”的理念,周是修拒绝了掌握新政权的燕王聘用,他给家里写了信交待后事,次日,与杨士其(宰相)等几位乡友告别后,自缢于尊经阁,年仅49岁。他对周王赤胆忠心、以身殉帝的大无畏精神感动了燕王,对他的拒诏不予追究。

周是修,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他留下了《论语类编》、《观感录》等十多部著作,其中《进思集》、《刍荛集》、《十箴言》入编著名的《四库全书》。世人称其:节足以励世,文足以传后。

在《周氏族谱》中记载的有周翰、周羡等各个朝代的进士23人,举人81人。他们的名字和业绩将永远留在周氏后代的心里,成为子孙后代封官晋爵、步入仕途的楷模。 三 四

爵誉自古以来,文风昌盛。从宋朝起,周康两大家族就花费巨资,大兴土木,在建筑上两族人暗中攀比,都想在建筑风格上超过对方,一场心照不宣的暗争,使竣工后的楼房一幢比一幢美观气派。从宋至清的数百年间,他们先后建起了高明楼、青云楼、大观楼、清芳馆、写经轩、天趣轩、养心斋、存正学堂、龙源书屋、孝廉书舍、梅溪书屋、简斋书屋、敦礼书屋、务信书屋等几十座私塾和学堂,供本族子弟读书习文。在那个年代,“积极开私塾、办义学,群子弟

弦诵不辍。”可以想象,成百的爵誉子弟就是从这些楼房里走出了村庄,走进了繁华的都市、京城。

爵誉人还有习武的风气,因此他们的子弟除了学文,还要练武。在村里设立的习武馆和大洲习武跑马场,就是供他们课余时健身娱乐的场所。如今,这个近三平方公里的跑马场早已被村民开垦出来,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vy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