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压开采安全技术措施

更新时间:2024-01-05 15: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登封市XX煤业带压开采

安全技术措施

登封市XX煤业有限公司

二0一二年三月

一、矿井及井田基本概况

XX煤业有限公司为2005年资源整合的矿井,是由原登封市宣化镇岳爻煤矿、岳窑联营煤矿、富民煤矿和登封市大龙山~禹州市桃园勘探区进行整合而成。该矿井设计生产能力21万吨╱年,现今实际生产能力21万吨╱年,主要开采二1煤层,现在开采+5m水平。

矿井开拓方式为斜井片盘开拓,采用走向长壁炮采放顶煤采煤法,一次采全高,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中央并列式机械通风。主斜井井口地面标高+317.10m,皮带运输,作为提煤、进风和安全出口;斜风井井口地面标高+317.10m,担负升降人员、回风兼安全出口。

二、矿井水文地质

5.1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

井田四周边界主要有南部的郭寨正断层、西部张毛坡正断层、白沙水库及人为边界。

郭寨正断层,为井田南部边界隐伏断层,落差150~250m,断层走向近E~W,倾向S,倾角70°。该断层使井田内二1煤层与对盘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砂泥岩地层对接,视为矿区南部相对阻水的自然边界。

张毛坡正断层,为井田西部边界断层,正断层,走向NW~SE,倾向NE,倾角70°,落差100m左右,对七2煤层有影响。白沙水库

紧邻矿区西界,有可能通过断裂构造对矿区内各个含水层进行补给。故井田西部边界视为补水边界。

井田北部、东部均为人为边界,对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无大的影响。

5.2含水层

井田内地层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及第四系。地下水类型可分为岩溶裂隙水、碎屑岩裂隙水和孔隙水三类,主要有9个含水层组,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⑴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含水层

仅在北部颖河一级阶地(河漫滩)下部砂、卵石层中含丰富地下潜水。含水层的厚度、水位埋深及其富水性差别较大,其水源主要以大气降水为主,其水位、水量动态不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对开采其下部浅埋煤层有一定影响。

⑵三叠系刘家沟组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

为碎屑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主要指金斗山砂岩,岩性为紫红色、暗紫色中粒石英砂岩,其层位稳定,中厚层状,井田内有出露,该层储水条件差,含水性弱,且不均一。

⑶二叠系石千峰组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

为碎屑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主要指平顶山砂岩,其层位稳定,分布广泛,岩性主要为粗、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厚—巨厚层状,孔隙裂隙及小溶洞发育。该含水层富水性中等且较均匀,具有一定的供水意义,因距下部煤层较远,对采煤影响不大。

⑷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

为碎屑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主要由中、粗粒砂岩组成,其中七煤组底部田家沟砂岩比较稳定,厚度2.22~8.60m,平均5.73m。区外东南的2592孔,见该层位漏水,漏水深度352.69m,漏水标高-113.38m,近似稳定水位深度14.20m,近似稳定水位标高+225.11m,漏失量2.40m3/h。该含水层与下部含水层水力联系较弱,一般富水性较差。

⑸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

为碎屑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由下石盒子组粗~细粒砂岩组成,中隔泥岩、砂质泥岩,是一些互不发生联系的含水层。其中各煤组底部的砂岩较稳定,特别是三煤组底部砂锅窰砂岩发育较好,层位稳定,厚度2.07~17.85m,平均8.85m,其余常在短距离内尖灭或相变。该含水层补给条件差,一般富水性较差,与下部含水层水力联系较弱。

⑹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

位于二1煤层之上,一般由2~3层中、粗粒砂岩组成,以大占砂岩和香炭砂岩为主,层位较稳定,区内无涌、漏水钻孔,在区外东部的2591孔漏水,漏水深度83.32m,漏水标高+154.05m,近似稳定水位深度7.15m,近似稳定水位标高+230.22m,漏失量4.80m3/h,据普查区CK2孔抽水试验资料,单位涌水量0.0151l/s.m,渗透系数0.0273m/d,静止水位深度7.86m,静止水位标高+248.76m,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K+Na型,该含水层为孔隙裂隙承压水,是二1煤层

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对二1煤层有直接影响。其导水性、富水性较差,多以顶板淋水为主,一般不会威胁二1煤层的开采,但雨季或遇到破碎带时水量会增大。

⑺石炭系太原组上段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含水层

由L7~L8石灰岩组成,平均厚度9.07m,其中L7石灰岩较发育,分布广泛。据钻孔资料统计,L7石灰岩厚度2.70~9.96m,平均厚度6.76m,为岩溶裂隙承压水。本区该含水层段无钻孔漏水,北部区外的2501孔在该段有两层灰岩漏水:①漏水深度201.42m,漏水标高49.03m,近似稳定水位深度23.50m,近似稳定水位标高+226.95m,无漏失量资料。②漏水深度211.58m,漏水标高+38.87m,近似稳定水位深度22.72m,近似稳定水位标高+227.73m,无漏失量资料。据区内2565孔L7~L8层段抽水成果:静止水位标高+208.20m,单位涌水量0.0029l/s.m,渗透系数0.02516m/d,属小水量、高压力含水层。

由于该含水层段具有富水不均的特点,在岩溶和裂隙发育地段或断层带附近,水量容易富集,水量大,而且距二1煤层很近,是二

1

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对二1煤层开采有直接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⑻石炭系太原组下段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含水层

由L1~L4石灰岩组成,其中L1和L4灰岩相对稳定,该含水层为岩溶裂隙承压水,导水性和富水性强,但不均一,本区有5孔揭露,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结果:仅2563孔漏水,漏水深度646.19m,漏水标高-416.61m,为石灰岩岩溶裂隙水,近似稳定水位深度9.00m,

近似稳定水位标高+220.58m,无漏失量资料(见表5-1)。据普查区ZK8404孔放水资料,单位涌水量5.25l/s.m,渗透系数0.295m/d,静止水头高度+1.00m,水位标高267.80m,该含水层在断层带处其岩溶裂隙水可能会沿断层上涌。对二1煤层开采具有较大威胁。

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含水层漏水钻孔统计表

表5-1 孔号 含水 漏水深漏水标高层段 度(m) (m) 岩性 灰岩 灰岩 灰岩 性质 岩溶裂隙 漏失量 近似稳定水位 3(m/h) 深度(m) 标高(m) 9.00 23.50 22.72 7.15 14.20 220.58 226.95 227.73 230.22 225.11 2563 L1~L4 646.19 -416.61 2501 L7~L8 2591 2592 P1s P2s 201.42 211.58 83.32 49.03 38.87 岩溶裂隙 无资料 岩溶裂隙 无资料 裂隙 裂隙 4.80 2.4 154.05 中~粗粒砂岩 352.69 -113.38 中~粗粒砂岩

⑼寒武、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含水层

岩性为灰白色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裂隙多被方解石充填。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结果,未见涌、漏水钻孔,据邻区钻孔抽水试验资料,水位标高+206.06m,渗透系数0.00782m/d,单位涌水量0.00304l/s·m,水质化学类型为HCO3~Ca和HCO3~Ca·Mg型。该含水层在局部地段岩溶、裂隙较发育,富水性强,在较大落差的断层影响下,对二1煤层开采具有较大潜在威胁。

5.3隔水层

井田内主要隔水层由新到老为二叠系砂岩含水层之间的层间隔水层、二1煤层底板细碎屑岩隔水层、石炭系太原组中段砂泥岩隔水层、石炭系本溪组铝土质泥岩隔水层。

⑴二叠系砂岩含水层之间的层间隔水层

二叠系砂岩含水层之间,均分布有厚度不等的泥岩、砂质泥岩等泥质岩层,其岩性比较致密,不透水,阻隔了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起到了层间隔水作用。

⑵二1煤层底板细碎屑岩隔水层

指二1煤层底板至太原组上段灰岩顶界之界的岩层,岩性主要由深灰色砂质泥岩、炭质泥岩等组成,为二1煤层直接底板隔水层。厚4.02~11.56m,平均6.71m。由于底板有效隔水层厚度很小,在采动过程中易发生隔水层破坏现象,隔水性能较差。特别是遇厚度较薄地段或受构造破坏地段,隔水能力将会大大降低,甚至起不到隔水作用。二

1

煤层局部地方和下部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之间仅有几米厚的隔水

层,生产中应加以注意。

⑶石炭系太原组中段砂泥岩隔水层

指L4灰岩顶界至L7灰岩底界间的碎屑岩段,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组成,除2553孔厚度仅有3.13m较薄之外,多数厚度在6~31m之间,层位稳定,裂隙不发育,透水性差。正常情况下,能起到良好的隔水作用,可阻隔太原组上、下段灰岩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⑷石炭系本溪组铝土质泥岩隔水层。

由本溪组铝土质泥岩组成,沉积连续,层位稳定,平均厚度5.55m,岩石致密,裂隙不发育,正常情况下可阻隔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和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的水力联系,但遇厚度较薄或构

造破坏地段,隔水能力将会降低或失去隔水作用。

5.4断层水文地质特征

区域主体构造为白沙向斜,轴向北西,区内主要发育两期断裂构造(走向断裂、斜交断裂)及两个主要滑动构造,构造条件中等。为地下水的储存,运移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部分含水层之间发生了水力联系。由于受断裂构造的影响,使原本完整连续的岩层变成了互不连续的阶梯式的断块,导致了地层的重新组合,甚至局部导致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含水层与主要可采煤层(二1煤层)对接,使该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直接补给煤层,据对区外生产矿井调查,在生产矿井中其突水原因多系断层勾通二1煤层或下伏间接充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所致。本井田内影响二1煤层的断层主要有郭寨断层、郭寨支断层、张庄正断层、钟家楼正断层、岳F1正断层及桃园断层,其水文地质特征见表5-2。

影响二1煤层断层水文地质特征一览表

表5-2 断序号 断层名称 层 性质 桃园断层 郭寨断层 郭寨支断层 张庄断层 钟家楼断层 上盘二1煤层与下盘太原组中段砂泥岩隔水层相对正 NW—SE NE 70 40-60 接,下盘二1煤层与上盘山西组砂泥岩相对接,导水性较弱。 正 E—W S 70 150-250 井田内下盘二1煤层与对盘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砂泥岩地层对接,相对阻水。 上盘二1煤层与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相对接,导富水性较强。 上盘二1走向 倾向 倾角 (°) 断距 (m) 水文地质特征 1 2 3 正 NE—SW SE 50 60-80 4 正 NW—SE NE 65-70 220 煤层与奥陶系寒武系石灰岩含水层相对接,导富水性强。 上盘二15 正 NW—SE SW 70 200 煤层与奥陶系寒武系石灰岩含水层相对接,导富水性强。

5.5矿井充水条件

5.5.1充水水源

5.5.1.1大气降水、地表水

本区大气降水多集中在每年7~9月份,大气降水在煤层埋深较浅地段通过不同成因的基岩裂隙及松散堆积物空隙在裂隙沟通的情况下进入矿坑,成为矿坑充水的间接但重要的补充来源。

矿区西部的颖河,属淮河水系,发源于玉寨山南麓,向东南流入白沙水库,经由矿区南缘,注入淮河,河水流量受大气降雨控制。颖河最大洪峰流量为1020m3/s(1970年7月31日),属季节性河流。因本区较厚的隔水层存在,地表水排泄条件较好,不易进入矿床。

白沙水库位于矿区西部,紧邻矿区西界,是本区乃至区域上最大的地表水体,总库容为2.95×108m3,正常蓄水位高程为+221m,最高回水位高程为+225.90m,是本区开采二1煤层等的最大隐患。据分析,库水对矿床充水的可能途径有两条:其一,由于采动的影响导致库水渗漏或库水直接渗漏而对矿床大量充水;其二,库水通过断裂构造等对矿床直接充水或通过断层与二1煤层顶、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而间接对矿床充水。目前尚不清楚其有无渗漏情况,所以西部靠近其开采时应特别慎重,防止水库水进入矿床而造成淹井事故。

5.5.1.2地下水

⑴第四系松散层潜水

本区为低山丘陵区,地面坡度较大,冲沟发育,第四系地层沉

积较薄,底部的黄土夹砾石为其含水层,发育不连续,稳定性差,富水性不均一,但导水性较好,是大气降水下渗充入二1煤矿坑的中介含水层和导水通道之一,故在浅部应积极做好地面防、排水工作。

⑵二叠系砂岩裂隙水

为碎屑岩孔隙裂隙承压含水层水,包括石千峰组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上石盒子组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下石盒子组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山西组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在二1煤层回采落顶产生的导水裂缝带中的含水层水,都会向矿井充水,是矿坑顶板直接充水水源。在矿井生产中,多以渗水、淋水形式向矿坑充水,水量较小,生产中易于疏排。

⑶石炭系太原组上段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

二1煤层底板直接充水水源,其含水层由L7~L9三层灰岩组成,其中L7和L8两层灰岩较发育,岩石裂隙及导、突水性极不均一。因二1煤层底板隔水层厚度很小,平均厚6.71m,在采动过程中易发生隔水层破坏而发生底板突水。特别是在断裂构造作用下,使其与下部强含水层产生水力联系时,突水性则会相应增加,是二1煤层开采过程中的主要底板突水水源,要做好防治水工作。

⑷石炭系太原组下段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

二1煤层底板间接充水水源,其含水层由L1~L4灰岩组成,含水性及透水性较好。其间夹有太原组中段碎屑岩隔水层,正常情况下该含水层水不能进入二1煤层矿床,但如果遇到断层等构造时,往往是与下部寒武系、奥陶系灰岩水同时经L7-8灰岩含水层突入矿井,造成

严重的水害事故。

⑸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

二1煤层底板主要突水水源,其含水层为井田内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强含水层,岩溶裂隙发育,补给径流条件好,富水性强、水量大、水压高。伴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二1煤层采过之后,降低了底板岩层的抗压强度,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往往通过底板裂隙突入采空区,对矿井生产产生一定威胁。特别是在岩溶发育带、隔水层薄和受构造破坏的地段,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将连通上部灰岩含水层充入矿井,威胁矿井正常生产。 5.5.1.3老窑、老空水

本区北部二1煤层露头附近老窑甚多,开采历史悠久,现大部分老窑已废弃。由于老窑顶板长时间淋水和底板渗水,推测其废弃井巷内会积存一定量的老窑、老空水。老空水对矿井充水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其充水的可能性与危害取决于井下防治水工作的效果。老窑水水量集中,水势较猛,因此对老窑水要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加强掘进的探防水工作,留足煤柱,防止老窑水进入生产矿井。 5.5.1.4塌陷区积水

区内老窑及小煤矿较多,对煤层顶板破坏较严重,浅部老窑及生产矿井废弃井巷冒落塌陷形成断裂破碎带,并在地表形成沉陷凹地和地裂缝,在雨季则因洪水汇集而积水,再通过导水裂缝带、地裂缝向矿坑充水,故在地表沉陷区应及时回填塌陷凹地和地裂缝,开挖疏排洪渠道或其它防、排水基础设施,以避免发生洪水倒灌造成淹井等

事故。 5.5.2充水通道

⑴断裂构造带

发育于煤层顶、底板岩层中天然构造裂隙是地下水运移和赋存空间,也是造成煤层开采突水的导水通道,一旦巷道掘进或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遇到该类导水裂隙就会造成矿井出水。

区域主体构造为白沙向斜,轴向北西,区内主要发育两期断裂构造(走向断裂、斜交断裂)及两个主要滑动构造。矿区内对二1煤层影响较大的断层主要有郭寨支断层、张庄正断层、钟家楼正断层、岳F1正断层及桃园断层。由于受断裂构造的影响,使原本完整连续的岩层变成了互不连续的阶梯式的断块,导致了地层的重新组合,局部导致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与二1煤层对接,使该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直接补给煤层,据对区外生产矿井调查,在生产矿井中其突水原因多系断层沟通二1煤层下伏间接充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所致。

另外区内其它断层还有十几条,由于断层破坏了地层的连续性,使煤层上下各含水层间产生了一定的水力联系,是地下水、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向矿坑充水的主要通道,采掘中有突水危险。故生产中当井巷采掘工程接近断层时,均应打超前探、放水钻,并留设足够的防水保安煤柱,以避免遇断裂突水淹井。

⑵导水裂隙带

工作面回采后产生的顶板岩层导水裂隙带会直接导通顶板含水层水、老窑水和地表水,是矿井突水的主要导水通道之一。若导水裂

隙带高度达到水体(或富含水层)时,则会引起矿井涌水量急剧增加。其导水裂隙带高度采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MT/T1091-2008)中的公式进行计算。

井田内煤层倾角较缓,二1煤层顶板主要为砂质泥岩,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公式为:

H式中:

Hf—导水裂隙带高度m;

M—煤层累计采厚m,取井田内钻孔揭露煤层平均厚度2.69m; n—煤分层层数;

按上式计算,全井田二1煤层一次采全高开采时,产生的导水裂隙带高度为42.99m。

综合分析,二1煤层赋存标高+290m~-660m,埋深10~865m。 二1煤层埋藏较浅地段,开采时产生的导水裂隙带,有可能导通第四系松散层含水层及地表水体,可能成为二1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大气降水也会沿导水裂隙带直接进入矿井,而使矿井涌水量增大。在矿井生产中,应加强顶板管理,采用充填法充填采空区,可以减轻围岩的破坏,减小对矿井涌水量的影响。

⑶底板岩层破坏突水

煤层底板以下含水层中,赋存的地下水是具有一定压力水头的承压水。由于采掘工作破坏了岩层的天然受力状态,一定条件下底板水

f=100M3.3n+3.8+5.1

在水压和矿山压力作用下突破底板进入矿井,造成矿井突水。

本区现采二1煤层底板标高在+290m~-660m之间,该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太原组上段L7-8灰岩,间接充水含水层为太原组下段L1-4灰岩水和奥陶系灰岩水。据区内2565孔抽水试验资料L7-8灰岩水静止水位标高+208.20m,普查区ZK8404孔放水资料L1-4灰岩水静止水位标高+267.80m。故开采二1煤层,大部分地段为带压开采。带压开采是个复杂的问题,影响的因素较多,本次采用突水系数法进行评价。采用《煤矿防治水规定》〔国家安全生产总局监督管理总局(第28号)〕附录四中的公式,计算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突水系数。其公式为:

T=PM

式中T—突水系数,MPa/m;

p—隔水层承受的水压,MPa/m;

M—底板隔水层厚度,(取区内二1煤层底板以下各隔水层的平均厚度)。

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煤层底板受构造破坏块段突水系数临界值取0.06MPa/m,正常块段突水系数临界值取0.1 MPa/m,本次确定以下带压开采分区标准:

T<0.06 相对安全区 0.06≤T<0.1 临界区 T≥0.1 危险区

二1煤层安全开采标高计算表

表5-3

水位 标高 (m) +208.20

隔水层 隔水层底板厚度 距二1煤层(m) 底板距离 6.71

6.71

隔水层承受的

水压临界值(MPa) 构造破坏块段 0.4026

正常 块段 0.671

二1煤层安全开采 标高临界值(m) 构造破 坏块段 +173.83

正常 块段 +146.44

含水层

L7-8灰岩

L1-4灰岩及奥

+267.80

陶系灰岩

29.75

38.82

1.785

2.975

+124.48

+3.05

对于L7-8灰岩水,当突水系数取0.06 MPa/m,反算得出隔水层承受的其水压(P)为0.4026MPa,煤层底板标高为+173.83m;当突水系数取0.1 MPa/m,反算得出隔水层承受的其水压(P)为0.671MPa,煤层底板标高为+146.44m,见表5-3。

对于L1-4灰岩及奥陶系灰岩水,当突水系数取0.06 MPa/m,反算得出隔水层承受的其水压(P)为1.7850MPa,煤层底板标高为+124.48m;当突水系数取0.1 MPa/m,反算得出隔水层承受的其水压(P)为2.9750MPa,煤层底板标高为+3.05m,见表5-3。

故当本区二1煤层开采标高在+173.83m以上时,突水系数均小于0.06 MPa/m ,属相对安全区;二

1

煤层开采标高在+146.44m~

+173.83m之间时,L7-8灰岩水突水系数大于0.06 MPa/m,而小于0.1 MPa/m,属临界区,构造破坏块段发生L7-8灰岩水突水的可能性较大,构造不发育块段仍是相对安全的;二

1

煤层开采标高在+124.48m~

+146.44m之间时,L7-8灰岩水突水系数大于0.1 MPa/m,L1-4灰岩及奥陶系灰岩水突水系小于0.06MPa/m,属危险区,发生L7-8灰岩水突水

的可能性极大;二1煤层开采标高在+3.05m~+124.48m之间时,L7-8灰岩水突水系数大于0.10 MPa/m ,L1-4灰岩及奥灰系灰岩水突水系数大于0.06 MPa/m,而小于0.1 MPa/m,L7-8灰岩水突水可能性极大并且在构造破坏地段还会存在L1-4灰岩及奥陶系灰岩水突水的可能;二

1

煤层开采标高在+3.05m以下时,L7-8灰岩水突水系数和L1-4灰岩及奥

灰系灰岩水突水系数均大于0.1 MPa/m,属危险区,L7-8灰岩水和L1-4灰岩及奥灰系灰岩水突水可能性极大,L1-4灰岩及奥陶系灰岩水往往会经L7-8灰岩含水层突入矿井,造成水害事故(见表5-4)。

二1煤层突水性评价表

表5-4 开采标高 +173.83m以上 +146.44m~+173.83m +124.48m~+146.44m +3.05m~+124.48m

突水系数MPa/m

L1-4灰岩及奥陶

L7-8灰岩水

系灰岩水

小于0.06 小于0.06 大于0.06,小于0.1

大于0.1

小于0.06

突水性

相对安全

构造破坏块段发生L7-8灰岩水突水的可能性较大,构造不发育块段仍是相对安全的

发生L7-8灰岩水突水的可能性极大

小于0.06

大于0.1

L7-8灰岩水突水的可能性极大并且在

大于0.06,小于

构造破坏地段还会存在L1-4灰岩及奥

0.1

陶系灰岩水突水的可能

大于0.1

L7-8灰岩水、L1-4灰岩及奥陶系灰岩水突水的可能性极大

+3.05m以下 大于0.1

本次评价所用突水系数临界值只是全国实际资料的综合数据,不一定适合本矿区,另外本次评价所用L7-8灰岩水和L1-4灰岩水水位标高时间较久,与现在井田内实际情况会有一定误差,本次计算的数值

仅供参考。为保障矿井的安全生产,建议在开采时,加强探测预报工作。

⑷封闭不良钻孔

封闭不良钻孔不仅会使垂向上不同层位的含水层之间发生水力联系,而且当井下活动接近或揭露时,会发生突发性的突水事故。由于封闭不良钻孔在垂向上串通了多个含水层,所以一旦发生该类导水通道的突水事故,不仅突水初期水量大,而且还会有稳定的水量补给。故当巷道开掘至钻孔附近,要做好探放水工作,以确保不会因封闭不良钻孔而引起突水事故。

⑸地面塌陷及地裂缝

一期工程西北部存有塌陷区,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会成为地表溪水和雨季洪水进入矿井的通道。应加强井田范围内及相邻小煤矿因开采所造成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检查、充填、疏通工作,防止水害的发生。

5.6井田及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

本井田北部一期工程范围内老窑甚多,开采历史悠久,现大部分老窑已废弃。经矿方实际调查,确认老窑均无积水区(见附件3)。虽然老窑无积水区,煤矿还是应认真执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安全技术措施,严格执行“老空区外推60m探水警戒线”制度,打超前探、放水钻,并留设足够的防水保安煤(岩)柱,确保矿井的施工安全。

5.7矿井充水状况

5.7.1突水状况

据矿方介绍,本矿区内未发生大的突水现象,局部仅存在涌水现象,涌水量较小,生产中易于疏排,未对矿井安全造成威胁。 5.7.2涌水状况

该矿目前开采二1煤层,其充水水源主要为二1煤层顶、底板水

及老空水。据矿方介绍矿井涌水点主要在31091工作面前头及工作面,为底板涌水,比较分散,这一块总的涌水量15m3/h,水压小于1兆帕;主副井筒底板涌水量16m3/h左右;21021工作面的涌水量约2m3/h。根据XX煤业有限公司2009年-2011年矿井涌水量台帐(见附表2),最大矿井涌水量为45 m3/h,最小涌水量为39 m3/h,平均正常涌水量为41.09 m3/h。

6.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6.1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的评价

⑴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对矿井开采的影响

本区北部二1煤层埋藏较浅,地表水、大气降水有可能沿开采时形成的地面塌陷、导水裂缝带进入矿井,成为矿井充水的间接但重要的补充来源,对矿井开采影响较大。白沙水库位于矿区西部,紧邻矿

区西界,但由于一期工程开采范围与白沙水库有一定距离,且二1煤层上部有较厚砂泥岩隔水层,在无断裂构造影响情况下,该水库对开采一期工程范围内的二1煤层充水的可能性较小(水库下若存在断裂构造,则需另行评价)。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对目前矿井开采影响程度暂定为中等。 ⑵二1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对矿井开采的影响 二

1

煤层的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其顶板砂岩裂隙承压水含水

层,以二1煤层上部的大占砂岩、香炭砂岩为主,岩性为细~中粒砂岩,单位涌水量为0.0151l/s.m,属弱富水性含水层。在矿井生产中,多以渗水、淋水形式向矿坑充水,水量较小,生产中易于疏排,采掘工程一般不受其影响。二1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对矿井开采的影响程度为简单。

⑶二1煤层底板灰岩岩溶裂隙水对矿井开采的影响

二1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太原组上段L7-8灰岩,由于底板有效隔水层厚度很小,在局部地段甚至没有,在采动过程中易发生隔水层破坏现象而发生底板突水;太原组下段L1-4灰岩和寒武系、奥陶系灰岩为二1煤层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也是主要突水水源。在隔水层较薄和构造破坏地段,L1-4灰岩水和寒武系、奥陶系灰岩水往往经L7-8灰岩含水层突入矿井或直接突入矿井,造成严重的水害事故。二1煤层底板灰岩岩溶裂隙水对矿井开采影响程度为中等。

⑷老空水对矿井开采的影响

老空水对矿井开采存在潜在威胁,矿区北部一期工程范围内废弃

较多老窑及井巷,煤矿应认真执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安全技术措施。

综上所述,矿井采掘工程、矿井安全受水害威胁,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为中等。

6.2对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6.2.1防治水工作措施 6.2.1.1地表防治水措施

(1)掌握当地历史降水量和最高洪水位资料,结合本矿具体条件建立疏水、防水和排水系统。

(2)重点加强雨季三防工作,若出现暴雨或洪水时,及时巡查并撤出井下人员,必须制定相应的防洪措施并严格执行,防止地表水渗入到井下发生淹井事故。

(3)定期检查泄洪沟、排水沟等设施完好情况,发现淤积排水通道时,及时进行清理,保证地表水通畅下泄。

(4)定期检查地面废弃井筒及塌陷裂隙并应及时充填轧实,对于废弃的井筒,必须进行密闭,浇注一个大于井筒断面的坚实的钢筋混凝土盖板减少大气降水对矿坑的补给。

(5)对于容易积水的地方应修筑沟渠,排泄积水。修筑沟渠时,应避开煤层露头、沟缝和透水岩层。特别低洼地点不能修筑沟渠排水时,应填平压实。

(6)组织检修供电线路、备用机组、避雷装置、机电设备,保

证其畅通、完好、灵敏可靠。

(7)清挖井下水仓及排水沟,检修排水设备、排水管路,保证其完好可靠、安全运行、储水系统畅通。

(8)调度室必须坚持24小时值班,及时收听天气预报,天气异常时,立即汇报防汛领导小组,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发生。 6.2.1.2老空水防治措施

矿井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好老空水害的防治,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必须采用“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双重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教育职工熟悉突水征兆,即牢记:煤层发潮、变软、色暗无光彩、挂汗、工作面气温降低,或出现雾气或有硫化氢(俗称臭鸡蛋味)气味等,这些都是可能出水的征兆。

(2)对已经探明的积水区,采掘工程接近时,要事先划定警戒范围,并安排好应急水仓、排水设备等,制定好安全措施后、再进行探放,待彻底排空积水后,才允许掘进或回采。

(3)对未知积水区,要严格执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坚持探放水制度,绝不能“未探先掘”。

(4)严格保护各类煤柱,尤其是边界防水煤柱、断层和采空区防水煤柱。

6.2.1.3顶、底板水的防治措施

本矿二1煤层顶板直接含水层为其顶板砂岩裂隙水含水层,以二

1

煤层上部的大占砂岩、香炭砂岩为主,由于该层含水层含水性弱,

补给量不充足,在生产中顶板多为淋水、滴水状态,对开采影响不大,以疏排为主。

本区二

1

煤层底板隔水层为泥岩、砂质泥岩,有效隔水层厚度很

小,在采动过程中易发生隔水层破坏而发生底板突水,特别是局部二

1

煤层直接和下部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相接触或者之间仅有几米厚的隔

层底板,L1-4灰岩水和奥陶系灰岩水富水性强且水压大,往往经L7-8灰岩裂隙突入矿井,造成严重的水害事故,甚至淹井。因此应充分注意煤层底板水突水危险,在矿井生产过程中,要做好防治水工作,加强底板管理,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原则。

6.2.1.4断层水防治措施

本矿区大小断层共有14条,另外还有两条滑动构造,由于断裂构造破坏了地层的连续性,使煤层上下各含水层间产生了一定的水力联系,是地下水、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向矿坑充水的主要通道。故生产中当井巷采掘工程接近断层时,应通过物探确定断层位置,然后打超前探、放水钻或施工注浆孔封堵导水通道,并按规定留设足够的防水煤柱,以避免遇断裂突水淹井。 6.2.2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本井田二

1

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含水层在开采前一般不进行处

理,遇水后水泵排水即可,对生产影响较小;二1煤层底板隔水层为泥岩、砂质泥岩,有效隔水层厚度很小,且局部受地质构造影响,在采动过程中易发生隔水层破坏而造成底板突水。特别是L1-4灰岩水和

寒武系、奥陶系灰岩水,富水性强,水压大,往往同时经L7-8灰岩裂隙突入矿井,造成严重的水害事故,为矿井主要水害,也是防治水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建议对底板加强管理,采取各种措施,严防底板突水事故;对于老空水和断层导水,矿区内断层较多,且多为导水断层,应认真执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安全技术措施,在采前进行疏放,按规定留足防水煤柱。综合评定二1煤层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为中等。

7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7.1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8号)《煤矿防治水规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主要依据矿井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及水体、矿井及周边老空水分布状况、矿井涌水量或者突水量分布规律、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以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等,现将本矿情况分述如下:

⑴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及水体

开采二1煤层,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主要有山西组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和太原组上段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含水层。山西组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补给条件差,单位涌水量为0.01511/s.m,属弱富水性含水层;太原组上段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0.0029l/s·m,有一定的补给来源。此项分类属中等。

⑵矿井及周边老空水分布状况

经矿方实际调查证实,无老空区积水,此项分类属简单。 ⑶矿井涌水量

目前矿井正常涌水量41.09m3/h,小于标准的180 m3/h;最大涌水量45m3/h,小于标准的300 m3/h,据此分类属简单。

⑷突水量

据矿方介绍,本矿区内未发生大的突水现象,局部仅存在涌水现

象,涌水量较小,生产中易于疏排,未对矿井安全造成威胁,据此分类属中等。

⑸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

矿井采掘工程受水害影响,但不威胁矿井安全,此项分类属中等。 ⑹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现采二1煤层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为中等。

综合以上分析,依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8号)《煤矿防治水规定》中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标准,二1煤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为中等。

表7-1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标准

分类依据

受采掘破

含水层性质及补给条

坏或影响

的含水层

及水体

单位涌水量q(L/s.m)矿井及周边老空水分布状况

矿井 正常Q1

涌水量

(m3

/h)

最大Q2

突水量Q3(m3/h) 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

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简单

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孔隙、裂隙、岩溶含水层,补给条件差,补给来源少或极少。

q≤0.1 无老空积水

Q1≤180

(西北地区Q1≤90)

Q2≤300

(西北地区Q2≤210)

采掘工程不受水害影响

防治水工作简单

中等 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孔隙、裂隙、岩溶含水层,补给条件一般,有一定的补给水源。

0.1<q≤1.0

存在少量老空积水,位置、范

围、积水量清楚

180<Q1≤600 (西北地区90<Q1≤180)

300<Q2≤1200 (西北地区210<Q2≤600)

Q3≤600

矿井偶有突水,采掘工程受水

害影响,但不威胁矿井安全 防治水工作简单或易于进行

类别

复杂 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主要是岩溶含水层、厚层砂砾石含水层、老空水、地表水,其补给条件好,补给水源充沛。

1.0<q≤5.0

存在少量老空积水,位置、范围、积水量不清楚

600<Q1≤2100 (西北地区180<Q1≤1200)

1200<Q2≤3000 (西北地区600<Q2≤2100)

600<Q3≤1800

矿井时有突水,采掘工程、矿井安全受水害威胁

防治水工程量较大,难度较高

极复杂

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是岩溶含水层、老空水、地表水,其补给条件好,补给来源极其充沛,地表泄水条件差。

Q>5.0

存在大量老空积水,位置、范围、积水量不清楚

Q1>2100 (西北地区Q1>1200)

Q2>3000 (西北地区Q2>2100)

Q3>1800

矿井突水频繁,采掘工程、矿井安全受水害严重威胁 防治水工程量大,难度高

7.2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⑴本矿最大突水威胁在于底板突水,由于二1煤层底板有效隔水层厚度很小,在采动过程中易发生隔水层破坏而发生底板突水,特别是局部二1煤层直接和下部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相接触。因此应充分注意煤层底板水突水危险,在矿井生产过程中,要做好防治水工作,加强底板管理。

⑵井田北部一期工程范围内废弃较多老窑及井巷,虽经矿方实际调查证实暂无老空积水区,但煤矿还是应认真执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安全技术措施,并进一步加强对矿井老空水情况的调查,建议进行物探工作(如瞬变电磁勘探),查明井田内采空区及老窑的分布情况和积水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水措施,防范水害事故的发生。

⑶本区北部二1煤层埋藏较浅,并且有二1煤层露头,地表水、大气降水有可能沿开采时形成的地面的塌陷、导水裂缝带或井筒进入矿井,矿方必须经常检查井田地表是否存在地面塌陷、导水裂缝带等其它导水通道,发现地面塌陷、导水裂缝带及其它导水通道,应及时将其回填密实,以防止发生突水事故,确保生产安全。

⑷本区存在较多断层构造及滑动构造,生产中当井巷采掘工程接近断层或滑动构造时,应通过物探确定断层位置,然后打超前探、放水钻或施工注浆孔封堵导水通道,并按规定留设足够的防水煤柱,以避免遇断裂突水淹井。

⑸采掘工程拙进至钻孔附近时,应打超前钻,做好探放水工作,防止封闭不良的钻孔造成矿井突水。

⑹加强矿井水文地质工作,建议多进行水文地质物探、抽水试验、采样化验等工作,建立完善矿井主要含水层长期动态观测网络,弄清各含水层的水位(水压)、水温、水质的动态特征及水力联系,为矿井防治水提供资料。

登封市降水量统计表

附表1 单位:mm

年份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2005 0.1 6.9 8.3 14.2 45.7 7.1 31.7 31.6 77.6 108.4 2.2 3.9 337.70 2006 23.2 6.4 5.4 19.7 30.7 43.6 10.0 67.5 46.1 0.4 27.8 4.6 285.40 2007 3.6 43.0 10.1 9.5 34.1 42.7 19.4 2.4 2.7 10.5 3.5 181.50 2008 8.4 2.8 2.6 10.9 13.8 2.9 63.1 3.9 36.9 14.0 13.5 0.3 173.10 2009 0.1 13.2 13.2 31.5 75.5 3.4 29.5 71.6 36.4 5.2 35.8 5.6 321.00 2010 0.2 6.4 4.4 47.8 17.1 33.4 92.1 95.5 64.3 2.9 1.4 365.50

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涌水量及月产量台帐

附表2 年份 2009年 涌水量 32010年 涌水量 32011年 涌水量 3月份 产量 产量 产量 (m/h) (万吨) (m/h) (万吨) (m/h) (万吨) 39.5 0.7 39 0.22 40 0.903 1月 2月 40 0 39 0 41 0 3月 40 0 40 0 40 1.176 4月 40 1.2 40 0.058 39 1.115 5月 41 1.32 42 0.878 41 1.608 6月 42 1.25 43.5 1.194 43 0.82 7月 42 1.24 44 1.399 45 1.367 8月 42 1.2 44 0.577 45 0.966 9月 41.5 1.315 40 1.45 41.7 0.732 10月 40 1.215 40 1.05 11月 40 1.37 39 1.54 12月

41 1.31 39 1.51

XX煤业有限公司2565钻孔抽水试验成果表

附表3

深m) 含水层 稳定水位(m) 试验结果 误差(%) 抽水时间 深度 起深 止深 (m) 口径(mm) 深度(m) 抽前 抽后 标高 降深 (m) 涌水量 (l/s) 单位 涌水量 (l/s.m) 降深 (m) 涌水量 (l/s) 稳定 延续 水温 (℃) 计算公式 影响 半径 (m) 渗透 系数 (m/d) 质量评价 前 时代 岩性 后 (h) (h) 5.46MSK-Q.00 C2tL7-8 石灰岩 759.80 773.50 Φ127 5.33 5.60 lgk-76.65 0.221 0.0029 0 0 8 33 20° 2lg.50 759.15 208.47 208.20 10sr合121.57 0.02516 格 ?0 R=10sK

六、带压开采出水前的预兆 (一)、突水一般预兆

1、煤层变潮湿、松软,煤帮出现滴水现象,且淋水由小变大,有时煤帮出现铁锈色水迹;

2、工作面气温降低,出现雾气或硫化氢气味; 3、有时可闻到水的嘶嘶声;

4、矿压增大,发生片帮,冒顶及底臌。 (二)、工作面底板灰岩含水层突水预兆

1、工作面压力增大,底板臌起,底臌量有时可达500mm以上; 2、工作面底板产生裂隙,并逐渐增大;

3、沿裂隙或煤帮向外渗水,随着裂隙的增大,水量增加,当底板渗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煤帮渗水可能停止,此时水色时清时浊,底板活动时水变浑浊,底板稳定时水色变清;

4、底板破裂,沿裂缝有高压水喷出,并伴有嘶嘶声,或刺耳的水声;

5、底板发生底爆,伴有巨响,地下水大量涌出,水色呈乳白或黄色。

(三)、松散孔隙含水层水突水预兆

1、突水部位发潮、滴水,且滴水现象逐渐增大,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水中含有少量细砂;

2、发生局部冒顶,水量突增并出现流砂、硫砂,常呈间歇性,水色时清时混,总的趋势是水量、砂量增加,直至流砂大量涌出。

3、顶板发生溃水、溃砂,这种现象可能影响到地表,致使地表出现塌陷坑。

七、带压开采的防治方法

1、带压开采区的采掘工作面如发生底板出水或煤层淋水等情况时,应及时调查出水点的出水时间、位置、标高、出水范围和出水形式、水量、水温、水质,如有顶板岩石露出,调查其岩性与裂隙发育情况,断层构造情况等,并分析判断水源,水量大于3m3/h时,应每日观察其水量。施工队组在开掘回采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各类地质构造,导阻水性能,系统分析研究构造、断裂与含水层的相应关系,工作面与含水层间距,出水点位于断层附近、产状要素、断层特征、两盘岩性和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出水原因,判断水源,采取措施。

2、受底板岩溶水的威胁在开采前必须进行疏水降压,使灰岩岩溶的水压降到安全水压值以下,煤采后底板移动破坏带以下,否则,不准开采。

3、在带压开采过程中,虽经疏水降压达到安全水压值以下,还应特别注意工作面范围内的小断层和小褶曲,当这些小构造与含水灰岩或切割灰岩的较大断层相通过时,往往形成突水通道,矿井水文人员及回采队工作人员发现构造,遇有出水征兆及时汇报,以便处理。

4、为了防治带压开采区段煤底板岩溶水,矿井水文人员及有关领导要研究灰岩突水机理,研究“下三带”(即底板采后导水破坏带,有效保护带和地下水导升带)在煤层开采后的发育规律,指导煤矿安全生产。

5、当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分别采取不同方法防治底板水害的发生:

A、当地质构造复杂程度高的区块,突水事故极易发生; B、当底板隔水岩层厚度较大时,采用大面积注浆加固底板隔水层的方法来解决。

C、当底板隔水岩层厚度较小时,采用大降深疏降的方法。 D、当底板高承压含水层为薄层灰岩时,采用帷幕疏的方法,实现大降深疏降。

E、当底板隔水层厚度处于中间状态时,采用大面积加固底板隔水层,小面积开导相结合。

F、在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低的区块:

a、当底板隔水层厚度较大时,采用构造地段局部注浆加固。 b、当底板隔水层厚度较中等时,采用构造地段局部注浆加固和小面积开采相结合。

c、当底板隔水层厚度较小时,除以上方法外,还应考虑岩石充填法。

八、井下防治水

1、相邻矿井的分界处,必须留设防水煤柱。矿井以断层分界时,必须在断层两侧留有防水煤柱。防水煤柱的尺寸,应根据相邻矿井中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条件、围岩性质、开采方法以及岩层移动规律等因素,在矿井设计中规定。

2、井田内有与河流、湖泊、溶洞、含水层等有水力联系的导水断层、裂隙带、陷落柱时,必须查出其确切位置,并按规定留设防水煤柱。巷道必须穿过上述构造时,必须探水前进。

3、采掘工作面或其他地点发现有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淋水加大、顶板来压、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出现溢水、水色发浑、有嗅味等突水预兆时,必须停止作业,采取措施。立即报告矿调度室,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4、在其他有突水危险的地区,只有在其附近设置防水闸门后,方可掘进。

5、防水闸门符合下列要求:

(一)、防水闸门必须采用定型设计。

(二)、防水闸门的施工及其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闸门和闸门硐室不得漏水。

(三)、防水闸门硐室前、后两端,应分别砌筑不小于5m的混凝土护碹,碹后用混凝土填实,不得空帮、空顶。防水闸门硐室和护碹必须采用高标号水泥进行注浆加固,注浆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四)、防水闸门来水一侧15—25 m处,应加设1道挡物篦子门。防水闸门与篦子门之间不得停放车辆或堆放杂物。来水时先关篦子门,后关防水闸门。如果系双向防水闸门,应在两侧各设1道篦子门。

(五)、通过防水闸门的轨道、电机车架空线、带式输送机等必须灵活易拆;通过防水闸门墙体的各种管路和安设在闸门外侧的闸阀的耐压能力,都必须与防水闸门所设计压力相一致;电缆、管道通过防水闸门墙体时,必须用堵头和阀门封堵严密,不得漏水。

(六)、防水闸门必须安设观测水压的装置并有放水管和放水闸阀。

(七)、防水闸门施工竣工后,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验收;对新掘进的巷道内建筑的防水闸门,必须进行注水耐压试验,水闸门内巷道长度不得小于15m,试验的压力不得低于设计水压,其稳定时间应在24h以上,试压时应专门安全措施。

6、探放水规定

(1)、在防治水规程第十条,在受水害威胁的地区,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在巷道掘进之前,必须采用钻探、物探等方法查清水文地质赋存条件,地测部门要写出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并有措施,经总工程师组织生产、安监、地测部门审查后,报矿务局、安监局及防治水机构批准后,方可进行掘进工作。

(2)、工作面回采前,必须采用物探、钻探和巷探等方法查靠的安全措施或留设防水煤柱,否则,不可开采。

(3)、沿断层防水煤柱边缘布置的工作面,在煤柱附近开切割眼时,必须边掘边探,随时对防水煤柱进行探查,探查防水煤柱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规定,如不符合规定,按煤柱尺寸要求重新开切割眼,探查后,所有钻孔必须封孔。

(4)、对小窖老空充水区、充水巷道、导水断层、强含水层、陷落柱、老钻孔等到需探放水的地区,都必须确定探水警戒线,并准确地绘制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开拓掘进到达警戒进,必须先探后掘,严格掌握钻孔的超前距离。钻进时发现煤岩松软、片帮、来压或钻眼中水压、水量突然增大,顶钻等异常时,必须立即停止钻进,但不得拔出钻杆。要立即向矿调度汇报,并派人监测水情。如果发现情况危急时,必须立即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区的人员,然后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5)、探放断层及底板岩溶水的钻孔,必须沿掘进方向的前方及下方布置,底板方向的钻孔不得少于2个。

(6)、在预计水压大于1KG/CM2的地点探水时,应预先固结套管。套管应安装闸阀,套管的深度必须在探放水设计中规定。在特别危险的地区探放水,预先开掘躲避洞,撤人避灾路线,附设电话,使施工人员人人皆知。

(7)、原则上不许在煤层内探放高压充水断层,充水岩层和陷落柱,如果需要,必须先建防水闸墙,从外向墙内探放,探放高压水按本款第六条规定执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1r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