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更新时间:2023-05-21 16:1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沥海镇小 杭渭河

摘 要 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应由四类课程构成,包括独立性课程、活动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渗透性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讲究策略,协调处理各类课程的关系,不断优化,充分发挥艺术教育课程的整体功能,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 艺术教育 课程 策略

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其中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其中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入,艺术教育的课程也不断完善,正朝着构建和健全艺术教育的多类课程体系的方向发展。根据对前面课程概念的理解,我认为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导引下,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应由四类课程构成,包括独立性课程、活动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渗透性课程,并在实施过程中,讲究策略,协调处理好各类课程的关系,使之不断优化,充分发挥艺术课程的整体功能。

一、优化独立性艺术课程

艺术教育的独立性课程亦即艺术学科课程,它是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中的主要课程。艺术教育的独立性课程是以学科组织起来的教材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系统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艺术能力,初步形成学生的艺术素养。根据现行新的课程设置,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艺术独立性课程主要由音乐和美术两科构成。如何优化独立性课程,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调整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对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输理。针对现有音乐、美术教材存在的知识不清晰,某些内容陈旧或过于抽象深奥及缺乏地方特色的弊端,可对音乐、美术的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有必要对某些内容作必要的“增、删、改”。

(1)“增”:即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前苏联斯托洛维奇语)传统的教育,在美术课中往往有“术”无“美”。鉴于此,对现行的课程应适当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培养审美意识。可把适合中小学生欣赏的中外优秀艺术作品引进课堂,指导学生从中感受艺术、认识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如在美术教学中,增加电脑美术作品欣赏、中外儿童画欣赏(“环保”招贴画、以“奥运”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及学生的优秀绘画作品),又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虽是书法作品,我觉得作为千古名作可以放在美术科的欣赏课中。

(2)“删”:删除一些不贴近学生生活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艺术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应该是一种普通的、普及的、基本的艺术素养教育,而目前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从整体上来说像是一种专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对学生进行艺术理论及技能技巧的训练,以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知识和技能是第一位的。这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不相吻合。在美术教学中,那种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儿童不能理解的内容可删,如第八册《主次分明构图》,第十册《圆柱体圆面透视现象》(浙江教育出版社)那些艰涩难懂的歌曲练唱也应删,如小学音乐课本(浙江教育出版社)第九册《念故乡》等。

(3)“改”:对原有的一些教学内容作适当改动。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绘画课时占50%,对有些内容可从本地所特有的艺术资源中寻找有关资料,引入课堂,对原有的内

容做适当的改动。如对难懂的内容改为富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小学音乐中,富有绍兴地方特色的《老酒谣》就是一个很好的作品,美术中,利用农具的特有形状进行想象、创造。在初中音乐教材中,大量的乐理可适当修改。

2、提倡艺术综合课,尝试艺术课程的整合。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科整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美术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当然,艺术教育的内容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艺术教育的目的。日本的铃木镇一说,教儿童拉小提琴,不是要培养小提琴家,而是通过拉小提琴培养能力之芽,同时打好品德修养基础;美国的萨蒂丝 科尔曼强调音乐教学应“给予孩子们对美的欣赏和享受,并增强他们创造美的力量。”对个体发展处在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获得全面、完整的综合性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从艺术的来源看,音乐、舞蹈、语言本来就是联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所以,要联系实际,如在美术活动中欣赏大好河山,在音乐活动中再现鸟语蝉鸣,在舞蹈活动中展示美好生活,在制作活动中化废为宝,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受。

3、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根据艺术课程及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须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沟通师生情,融合师生情,挖掘教材情,使其融会成一股情感流,流淌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产生对艺术美的迫切追求。正如音乐课程标准中所述:“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的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2)从机械的集体模仿走向独立的自主创新。对学生来说,艺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辅导只是其自主创新的前提,不能成为束缚其自主创新的绳索。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互相评比,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的机制。如教板画《太阳》后,要启发学生想象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现:春天的太阳,催生大地绿油油;夏天的太阳,映照大地火辣辣;秋天的太阳,辉映大地金灿灿;冬天的太阳,普照大地暖融融。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就会张开想象的翅膀,独立思考,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艺术创意。

(3)运用游戏、竞赛、表演、讨论、器乐进课堂等方法,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4)把现代教学媒体引进课堂,使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化组合,形成互补。

二、强化活动性艺术课程

活动性艺术课程对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须课内外两手抓。

1、构建活动系列。根据学校实际出发,可构建起多个艺术活动系列,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1)艺术实践系列。添置艺术教育活动必需的艺术教育设施,建立标准的音乐、美术、舞蹈教室,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兴趣活动,分班级、年级、校级三个层面,开展艺术技能培训活动,有学生自主选择项目,由校内外有特长的教师进行辅导,训练学生的艺术技能,培养艺术兴趣。

(2)社会服务系列。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文艺汇报演出,到农村进行慰问演出,让书画好的学生赠送书法、美术作品,或为工厂、商场、农家书写春联,让

学生在社会服务中提高艺术素质,同时,陶冶他们的情操,锻炼他们的意志,启发他们的感情。

(3)艺术展示活动系列。定期开展校内艺术周(日),活动,开展独唱、独舞、独奏比赛,合唱比赛,书画展览,学生书画作品集展示、课本剧汇演、校“十佳”小歌手、“十佳”小画家、“十佳”书手、“十佳”笛子手等活动。

2、拓展艺术教育途径。

艺术教育要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广阔的艺术天地,带领学生投身大自然,用自己的全部感官乃至整个身心去感受和领悟自然美;带学生观看工厂、农场、商店等繁荣景象和学习“白衣战士”、“绿衣使者”、“城市美容师”等的文明行为,体验和理解社会美;带学生参观艺术馆、展览馆,组建艺术团队,开展艺术活动,放手让学生展示其思想品德美、聪明才智美、友伴和善美、学会创造美。山水画里讲究“留白”,就是给观画者留下自由想象的空间,艺术教育也要“留白”,给学生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

三、开发隐性艺术课程

隐性艺术课程是通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实体、舆论及人际关系等因素构成客观环境氛围,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重视艺术环境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1、美化校园环境。学生从一入学开始就同校园中的一切息息相关,学校的园景培养着学生欣赏自然美与劳动美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环境的美观是由于天然的和人造的景物的和谐造成的,这种和谐唤起人们欢乐的情感。校园的一草一木,无不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的人不大可能随地扔纸屑、随地吐痰;反之,在垃圾成堆、杂乱无章的环境中,乱扔纸屑觉得很自然。这充分说明环境塑造人的作用。在中小学重视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的同时,切莫忘记大自然的娇美,劳动产品的造型美与集体劳动的壮美。所以,要净化、绿化校园,栽花、种草、植树,使校园春有花,夏有树,秋有果,冬有青。堆砌假山,建造喷水池,安放雕塑,使校园园林化、怡人化、艺术化,使学生时时受到美的熏陶。

2、建设校园文化环境。

(1)让墙壁说话。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每一方墙、每一块地,或张挂艺术家们的画像,配以生平事迹介绍,或张挂中外著名的艺术作品,或在教室里开辟艺术角、艺术栏,展出学生的艺术作品,或在围墙、花坛、走廊边贴上瓷砖,让学生画瓷砖画。

(2)让空气中散发音乐香。利用中午、晚学等时间,定期播放儿童歌曲、名曲,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受到音乐的熏陶。上、下课铃声用美妙的轻音乐来代替,让空气中时时充满美妙的旋律,让学生一踏进校们就感到自己走进艺术的天地。

3、融洽人际关系。“环境这个概念,含义很广,方面很多,包括学校集体生活、道德气氛以及人与人相互关心、以诚相待等。”(苏霍姆林斯基语)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教学氛围也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教师,应具有教学素质美,教学气质美,教学语言美,教学仪态美。

四、加强渗透性课程

音乐、美术学科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最主要的课程,而语文、数学、理化、体育等学科也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因素,即便劳动也是一种美感的活动。可以说,中小学学科中的艺术因素无处不在。因此,把渗透性艺术课程的建设作为构建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1、挖掘渗透点。把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的艺术教育因素进行梳理,再根据各年级学

生的年龄特点、艺术欣赏水平进行排列,初步构建出各科艺术教育渗透序列,把音乐、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联系起来。如一教师教学《月光曲》(片段):

学生感悟想象,朗读第九自然段有关句子,感受节奏美,生谈对“月光曲”的感受。 师: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随着兄妹俩一起来欣赏一下。(师放乐曲,生闭目欣赏)

师: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在这个教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抓住《月光曲》这优美的钢琴曲,及时捕捉渗透点,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用心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

在容易忽视的劳动教学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如某些种类的劳动本身就是艺术创造活动,如刺绣、编织、缝纫等,这些劳动作品同时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即使学生从事木工、金工作业及设计、制作模型等劳动,同样充满着审美内容。一个在技术上完美的产品它在美学上往往也是完美的。

在几何中,人体的线条里就有“黄金分割”,这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几何,教学中,教师如能对学生从审美角度加以引导,则能消除学生对学习几何的畏惧感。

2、找准结合点,自然渗透。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是相对独立于艺术学科的,它们有着独立的目标和任务,并不是所有学科所有教学内容都能生硬地搬入艺术教育,那样会“两张皮”,所以关键是要拓宽艺术教育内容,增加艺术教育的量,提高学生艺术素养。通过艺术与各学科的联姻,借艺术渗透来促进各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因此,结合点很重要。如《雨点》的教学片段:

(生与雨点自由打招呼)屏幕上出示一幅下雨图,伴随着轻微的下雨声,教师说:“小朋友,昨天我们又结识了一个新伙伴,它叫“雨点”。媒体中的雨点说话:“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

师:今天,我们就和小雨点作一次有趣的旅行。(听课文录音,屏幕上像放电影一样同步展示画面。)

师:小朋友,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我们和小雨点去了哪些地方?(师板书:池塘、小溪、江河、海洋)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出示的美丽画面,配以音箱效果,自然、贴近,雨点亲切的问候,似朋友般面对面的交流,课文艺术化的朗读和艺术化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有趣的旅行”中,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设计,教师找准了结合点,既让学生感受美,享受美,体验美,同时,为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帮助。

总之,艺术教育的课程直接决定着艺术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及目标达成度,它是艺术教育的载体,同时,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直接影响着学生审美素质结构,课程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觉得,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课程内容应是广义的,含义是丰富的,学校是课程,教材是课程,经验是课程,教师也是课程。只有科学地、创造性地利用它,开发它,学生的整体素养才会朝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2003、8)

(540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im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