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第三单元框架

更新时间:2023-12-05 10: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7.1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唯物辩证法发展观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1.坚持整体与部分与的统一 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作用甚至对整体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功能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①着眼事物的整体性; ②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8.1 1.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世界是普遍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前进和曲折的统一。

总趋势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8.2 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两种状态 ③发展是由量变开始,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要求做好量的积累;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

一、世界是普遍的

1

唯物辩证 法 的1、矛盾对立统一原理,矛盾即对立统一,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实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质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方法。 与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2 核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心二、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分析法(7原理+方法论) 1、矛盾的含义:矛盾即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①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②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9.1 【二者关系】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矛盾的特征:①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②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二者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6、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把握本质和主流,又不能忽视支流。 7、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2

1.辩证否定观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10.1 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含义:对现存在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按其 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坚持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10.2 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认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特点:①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 ②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革命批评精神和创新意识。 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②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③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社会意识。 11.1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原理】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否则,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原理】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寻觅社会的真谛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否则就会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方法论】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4.改革 含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作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11.2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的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①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②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ra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