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论之课程各流派

更新时间:2023-09-10 05: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程流派整理

一、 夸美纽斯的课程理论

·阿姆斯·夸美纽斯(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消除宗教压迫以及教育改革事业,曾担任捷克兄弟会牧师及兄弟会学校校长。在欧洲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他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成果,总结了自己四十余年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他所著的《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他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夸美纽斯的课程论:

夸美纽斯主张泛智教育,即人人应该掌握各种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是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但也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夸美纽斯在他的泛智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关于课程的比较系统的理论。 1.课程分类

夸美纽斯把课程分为三类:主要课程、次要课程和第三类课程。课程内容包括: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宗教神学等方面,除此之外,还有体育、音乐、游戏等。主要课程包括智慧、辩才、正直行为和笃信宗教的本质、核心和内容。次要课程主要是指为主要课程服务的辅助性课程。第三类课程主要是指增进健康和换发精神的娱乐游戏等课程。 2.课程体系

夸美纽斯提出和论证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体系。他提出,在国语学校,除了当时普遍开设的读、写、算和教义问答外,增加了几何测量、自然常识、地理、历史、唱歌和手工技艺等;在拉丁学校,除了当时普遍开设的七艺之外,主张增加物理、地理、历史,还要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本民族语和一门现代外语课程。 3.教科的编写

夸美纽斯在教科书的编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认为教科书应当是简明扼要的,内容排列应当是有系统的,而且应当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明白简单的语言来阐述。

4.课程论的特点:

(1)扩大了学校教学科目的门类,突出了自然学科的地位,重视语文工具学习。

(2)确立了学校的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洛克的课程理论

洛克是17世纪英国的著名哲学家。洛克的儿童观是著名的白板论,他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是白板一块,教育者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随意塑造他们。洛克的课程观可以用知识本位来概括。 1.课程观的特点

(1)强调社会的目标,以社会的需求来规划课程。

(2)强调儿童是白板一块,把课程规划好以后加以灌输即可。 2.课程分类

洛克把根据社会目标规划的课程分为两类:

一类是贵族化的、宫廷式的,以培养绅士为目标的课程。它包括:(1)阅读、书写、绘画、速记。(2)英语、法语。(3)地理、数学、天文学、几何学、编年史特别是罗马史。(4)伦理学、民法、国际法。(5)英语会话与作文。(6)舞蹈、击剑、骑马、手工技艺、园艺、林间劳动和簿记。

另一类是实用性的课程,使贫苦儿童得到教育的课程。主张把贫民儿童收容于劳动学校,让他们从事纺纱织布的劳动,学习生产的技术。此外还要进行宗教教育,使他们养成顺从的精神和勤勉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胡学增著:《现代课程论纲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三、卢梭的课程理论

卢梭是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因此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本性也就是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地去进行。

1.儿童成长阶段

卢梭把儿童自然成长分为四个阶段: (1)幼儿期教育 (2)儿童期教育 (3)少年期教育 (4)青年期教育

每个教育期都有一定的特点。 2.课程分类

卢梭认为课程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体育。体育课程的目标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幼儿期的体育以四肢的自由运动为主。儿童期的体育除了自由运动和锻炼以外还有感觉器官的训练。少年期的体育更强调肉体的磨练和精神的磨练。到了青年期则不必再重视体育教育。

另一类是智育。卢梭认为智育教育和体育教育一样也是随儿童身心的发展而改变。在幼儿期应该强调母语教育、判断距离的教育和感觉物质性质的教育。儿童期应该强调读写、绘画、几何。少年期应该学习地理学、宇宙学、物理学,学习航海和各种技艺。青年期应该学习社会关系、人类历史、外语和古典文学。

第三类是德育。幼儿期的德育要注重抑制愤怒、固执、乖僻、我行我素。儿童期的德育要注重不做坏事,不以外表判断人,消除虚荣心和嫉妒心,要有宽容、忍耐、刚毅的品格。少年期的德育要注重培养同情心、慈悲、亲切,认识人世间的腐败与堕落。青年期的德育要注重教授处世的经验,了解社会的结构,还要进行宗教教育。 参考文献:

1.胡学增著:《现代课程论纲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四、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流派

“传统教育”课程理论创始人是赫尔巴特,实践者和发展者是他的学生齐勒和赖因。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是十九世纪中叶和末叶\赫尔巴特学派\的创始人,是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

的理论家,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教育学讲授纲要》等。

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1.经验、兴趣与课程

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他把兴趣划分为两大类: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其中,经验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和审美的三种兴趣;同情的兴趣包括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三种兴趣。根据兴趣的分类,赫尔巴特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划分。他主张,根据经验的兴趣,应设自然、物理、化学和地理等课程;根据思辨的兴趣,应设数学、逻辑和文法等课程;根据审美的兴趣,应设文学、绘画等课程;根据同情的兴趣,应设外国语(古典语言和现代语)、本国语等课程;根据社会的兴趣,应设历史、政治和法律等课程;根据宗教的兴趣,应设神学等课程。 2.统觉与课程

统觉理论是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又一重要基础。根据统觉原理,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这就必然要求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

课程设计原则:依据统觉原理,赫尔巴特为课程设计提出了“相关”(correlation)和“集中”(concentration)两项原则。所谓相关,是指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所谓集中,是指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赫尔巴特把历史和数学当作所有学科的中心。这两项原则的基本目的是,保持课程教学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系统性。 3.儿童发展与课程

把儿童发展与课程问题相联系,是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他力图以文化纪元理论为基础,探讨课程的选择和设计。

赫尔巴特主要是从席勒那里接受了文化纪元这种心理学理论。他认为,在人类历史早期,感觉在人的认识中起主导地位,以后,想象逐渐发展起来;最后,

当理性发展起来时,人类就进入到成年。不同时代的文化成果集中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不同发展水平。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因此,儿童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最理想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种族发展在相应阶段上所取得的文化成果。

课程的程序:以此为基础,赫尔巴特深入探讨了儿童的年龄分期,进而提出了课程的程序。他认为,儿童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婴儿期(0~3岁);(2)幼儿期(4~8岁);(3)童年期;(4)青年期。依据这个划分,他认为课程的程序应当是:在婴儿期,对身体的养护优先于其他一切,与此同时应大力加强感官训练,发展儿童的感受性;在幼儿期,教学内容应以《荷马史诗》等为主,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在童年和青年期,分别教授数学、历史等,以发展其理性。

在欧美近代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所提出的课程理论是最为完整和系统的。他继承了前人的合理思想,使之融合到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并力图赋予它以严格和广泛的心理学基础,从而使课程的设置与编制有了明确的依据,这就避免了课程设置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克服了课程设计的散乱现象,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客观地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赫尔巴特并未真正解决欧美近代学校的课程问题,但他未这个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卓有见地的主张。 参考文献:

1.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五、斯宾塞的课程理论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斯宾塞(1820—1903)在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上都是极为重要的人物。斯宾塞从个人生活和发展的需要论及教育和课程的目的,他将个人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加以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课程。 1.斯宾塞提出的个人生活的五种活动及其应当学习的课程如下:

(1) 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指保持和维护身体健康、生儿育女的活动,为这种

活动做准备就应当学习生理学科。

(2) 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指谋生、从事某种职业,从而

赚取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为这种活动做准备就应当学习多种科学知识,以便寻找机会和得到成就,斯宾塞列举的学科有:逻辑学、数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6l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