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01 12:4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专 业 建 设 方 案

申 报 学 校: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专 业 名 称: 微电子技术 所 属 系: 通信工程系 专业负责人: 李可为 申 请 日 期: 2011年11月30日

目 录

一、微电子技术专业前期建设成果 ...................................................................................................... 1 1.创建微电子技术专业,填补国内高职院校专业空白 .................................................................. 1 2.校企深度合作,创建了专业建设的“INTEL模式”,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 3.创建了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引领高职院校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建设 ........................... 3 4. 编写核心课程教材,填补国内高校专业教材空白 ..................................................................... 4 5.构建了“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成为四川省唯一微电子技术省级教学团队 ................... 5 6.产学研结合,创建实训基地 .......................................................................................................... 8 7.专业定位准,学生就业质量高 ...................................................................................................... 9 8.多元化社会服务,影响力大 ........................................................................................................ 10 二、专业建设总目标和基本思路 ........................................................................................................ 12 1.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布局 ............................................................ 12 2.指导思想与总目标 ...................................................................................................................... 12 3.基本思路 ........................................................................................................................................ 13 三、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 15 1.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 15 2.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 15 3.建设师资队伍 .............................................................................................................................. 16 4.构建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 17 5.建设实验实训基地 ...................................................................................................................... 18 6.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 19 四、专业改革的主要举措 .................................................................................................................... 21 1.建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基金 ...................................................................................................... 21 2.建设微电子可视化模拟教学工厂 .............................................................................................. 21 3.加大与英特尔校企合作力度 ...................................................................................................... 21 4.将“INTEL-CEC先进电子制造工程中心”建成“产学研用”的教学科研基地 .................... 21 5.加强与国际半导体协会(SEMI)的联系 .................................................................................. 22 6.设立微电子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 .......................................................................... 22 7.完善兼职教师队伍 ...................................................................................................................... 22 五、专业改革的保障措施 .................................................................................................................... 23 1.项目的组织保障 .......................................................................................................................... 23 2.项目的质量保障 .......................................................................................................................... 23 3.项目的质量服务 .......................................................................................................................... 24 4.项目的监控机制保障 .................................................................................................................. 25 六、专业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 ............................................................................................................ 26

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微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设将以四川省和成都市在“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布局对微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对特色引领型专业的建设要求,继续以英特尔、德州仪器、京东方世界500强企业为重要支撑,实现校企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Intel模式”,立足四川,服务西部,辐射全国,为地方培养微电子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优化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架构;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建设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生产型教学工厂和先进电子制造工程中心;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工程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构建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一体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把该专业打造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引领全国高职院校微电子技术专业办学方向,成为同类专业的典范。

一、微电子技术专业前期建设成果

1.创建微电子技术专业,填补国内高职院校专业空白

2002年以前,高职院校中微电子技术专业尚属空白,2003年英特尔公司宣布进驻成都,在建厂选址时特地来校考察,双方达成了为其培养专科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意向。2003年学校为英特尔公司特定设置“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专业,四川省教育厅当年批准了该专业设置并报教育部备案,填补了高职院校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技术领域的专业空白,该专业后更名为“微电子技术专业”,成为全国高职院校首个创办该专业的学校。八年来,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设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同,形成了微电子制造业人才培养“国际化、高水平、应用型”的特色,引领了我国高职院校微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创新。

1

2.校企深度合作,创建了专业建设的“Intel模式”,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继为英特尔公司特定开设“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后,2005年又与英特尔公司以法律文本形式签订了“校企联盟、创新职教”合作备忘录;共建“双师型”专兼职教学团队,共同开发专业系列教材,按照英特尔产品(成都)公司生产工艺流程和岗位职责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2006年在全国高职院校创办微电子技术专业“英特尔实验班”,采用企业和学校双班主任制度共同管理;2007年与英特尔公司共同开发“员工培训可视化学习系统”,建成了虚拟的“先进封装测试工厂”;2009年与英特尔公司共建“先

进电子制造工程中心”,承担了英特尔公司员工岗位技能培训(ESAP)任务;2010年与英特尔公司共建全国首批“嵌入式技术联合实验室”,同时承办了英特尔公司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高职高专电子制造专业群建设年会暨首届微电子技术学术论坛”。

2009年至2011年连续3年承办“英特尔杯”职业知识技能大赛机器人比赛, 11所中高职院校参加,培训指导教师达40余人,受益学生超过10000人以上。

2011年7月23日,英特尔公司副总裁Shelly女士访问学校,并向学校“先进电子制造工程中心”捐赠2台价值50万元Automate-200设备。

这种共管“英特尔实验班”、共享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校企联盟、创新职教

2

的运行机制,具有“量身定制”和“共建、共管、共享”的特点,创造高职院校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的“Intel模式”。《“Intel模式”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于2008年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于2009年参加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四川省排名第一)。

3.创建了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引领高职院校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建设

微电子产业的岗位职责是专业定位、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学校聘请了由英特尔公司、德州仪器、京东方和电子科技大学的知名专家教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制订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明确微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培养具备扎实

的微电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外语能力,掌握集成电路的制造技术及工艺方法,能在微电子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技术、生产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按照英特尔(成都)公司生产工艺流程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优化公共课程,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保证实验实训课时。该课程体系强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强化了基本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职业综合能力的提高。这些特点体现在课程上,如: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开设了“半导体化学”、“专业物理”、“真空与薄膜技术”、“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传感器应用技术”等;核心课程开设了“微电子产业概论与单晶硅材料”、“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原理与技术”、“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技术”、“集成电路制造设备”等。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开设了专业认知实习、课程设计、工程素质训练专周、毕业实习等生产实践环节的课程。对各类课程的教学大纲补充修订,完善了课程标准。

2008年3月,在桂林举办教育部首届高职高专电子制造工程骨干教师高级进修班,该专业带头人李可为副教授作了《封装技术与专业建设》专题讲座;5月,在教育部高教司召开的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开发与构建研讨会

3

上,又作了《封装与测试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专项课题报告,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4. 编写核心课程教材,填补国内高校专业教材空白

八年期间,共编写印刷核心课程讲义6本、出版核心课程教材8本。与电子工业出版社签订了微电子系列教材编写出版协议。其中《集成电路芯片封装技术》是英特尔公司资助出版的国内高职第一本封装技术教材,教育部首届高职高专电子制造工程骨干教师高级进修班选定为封装课程教材,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作为专业教材使用,国内多所院校相关专业选用该教材,中国半导体协会IC分会已将其作为行业协会封装技术培训教材,《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工艺技术》被指定为英特尔公司推荐教材。

已编写出版的教材和讲义一览表

教材/讲义名称 集成电路芯片封装技术 编 者 李可为(独撰) 出 版 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4

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工艺技术 光电检测技术 专业英语 电子材料 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技术 电子英语 专业英语 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原理与技术 微电子产业与单晶硅材料 半导体器件 半导体物理课程辅导讲义 专业物理 薄膜物理与技术

李可为主编 吕国皎 吴非(参编) 吴非(参编) 杨艳(参编) 李可为 吕国皎 笪贤进(主编) 何茗(主编) 李可为 何茗 杨新民 李可为 杨新民 何茗 李可为 李可为 李可为(选编) 李可为(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校内印刷 校内印刷 校内印刷 校内印刷 校内印刷 校内印刷 5.构建了“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成为四川省唯一微电子技术省级教学团队

微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主要依托微电子技术教研室,同时吸收了全系优秀专任骨干教师以及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高级管理技术人员。组建的“双师型”专业教学队伍共有28人,其中学校专任教师22人,占79%,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6人,占21%。专任教师中教授 4人,副教授(高工)9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在读博士 2 人,硕士学位 12 人,有2人是校学术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和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占80%。获得教育部电子制造工程高职骨干教师培训证书3人;美国微电子专业MATEC课程培训师证书3人。另外,聘请了日本信越半导体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曲伟峰、电子科技大学杨邦朝、张开华两位教授作为专业建设顾问。目前,该团队已发展成为一个以高职称和高学历为主体、年龄梯队和学术结构合理、双师型和专业方向明确的联合教学(科研)团队。2010年被评为四川省省级教学团队。

5

专任教师基本信息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吕泽均 男 姓名 性别 职称 学位/学历 毕业学校 是否双师 备注 李可为 蔡方凯 黄立平 唐剑兵 男 男 男 男 副教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高级工程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讲师 讲师 讲 师 助 教 副教授 高级工程师 提高待遇高工 副教授 副教授 讲师 硕 士 硕 士 本 科 本科 博研生 日本国立金泽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是 是 是 是 电子科技大学 (博士后) 硕研生 博研生 研究生 硕研生 硕研生 本 科 硕士 本 科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 东南大学 是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张玉平 何 茗 蒋正萍 杨 艳 吴 非 杨新明 吕国皎 胡 蓉 男 女 女 女 男 男 男 女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否 是 周述良 男 大 专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是 15 陈永彬 男 本科 张家口通信学院 是 16 17 18 龚国友 胡 科 余 波 男 女 女 本科 硕士 硕士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是 否 否 6

序号 19 20 21 22

姓名 性别 职称 学位/学历 毕业学校 是否双师 备注 雷 婷 赵百川 笪贤进 罗乐 女 男 男 男 讲师 工程师 讲师 讲师 硕士 硕研生 硕研生 硕研生 电子科技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重庆大学 否 是 是 是 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基本信息一览表 性 学 专业技术职序姓 名 号 务 别 历 从事的技讲授的课程(学时/术领域及年)及承担的主要工工作岗位 作 所在单位 1 曲伟峰 男 博士 首席研究员 日本信越半导体研究所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客座教授 半导体材料及工艺 2 张开华 男 学士 3 杨邦朝 男 学士 教授 教授 客座教授 客座教授 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 4 Mike 男 硕士 英特尔(成都)公客座教授 司总经理 课程顾问 英特尔(成都)公专家顾问5 蒋庭明 男 硕士 高级工程师 司封装测试部经兼职教师 理 英特尔公司 6 徐俊鸿 女 硕士 高级工程师 教育项目经理 英特尔公司 7 崔宁 女 硕士 工程师 人力资源经理 专家顾问兼职教师 封装测试技术 项目开发 专家顾问兼职教师 就业指导 8 李荣杰 男 硕士 工程师 英特尔(成都)公兼职教师 司设备 英特尔公司制造部经理 7

设备实训 9 赵华 男 硕士 工程师 兼职教师 封装技术

德州仪器 10

米峰 男 硕士 工程师 QA经理 专家顾问兼职教师 质量管理 6.产学研结合,创建实训基地

产学研结合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集成电路企业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特别是高洁净度的生产环境带来了实训基地建设的困难。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利用毗邻成都高新区的区位优势,采取“先外后内”、“先软后硬”的方法: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再逐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先开发可视化培训系统,再逐步购置专业仪器设备,建立实验室,逐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解决了专业建设的“瓶颈”和难题。

(1)2004年将英特尔公司、中芯国际、宇芯公司、必盛半导体等作为校外实训基地;

(2)2005年与英特尔公司签订了“校企联盟、创新职教”合作备忘录。同年“成都高新区集成电路制造工程实训基地”挂牌成立;

(3)2006年共建“INTEL-CEC 可视化培训系统开发联合实验室”; (4)2007年建成微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室;

(5)2010年建成“INTEL-CEC先进电子制造工程中心”(一期工程); (6)2010年建成“INTEL-CEC嵌入式技术联合实验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英特尔产品(成都)公司开发“员工可视化培训系统”,建成了虚拟的“先进封装测试工厂”,为相关人才培养和课程的展开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学习支撑平台,该横向科研项目的鉴定结果是:“在与英特尔公司开展合作的几十所职业、本科院校中尚属首例,居国内领先水平”。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s2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