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更新时间:2023-05-31 10:5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适应我市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战略目标,满足社会对机电类中等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按照《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湘发[2006]22号)和《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为了加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人才培养方案。

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调研报告

(一)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形成的历史及现状

我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开办于1995年,当时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而市场对电子专业毕业生又极为需求。学校多次派人到本地、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市场特别是本地市场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在充分考察、调研,反复论证后,学校于1995年开办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专业开办之初,面临师资和设备两大难题,学校迎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坚持队伍建设与硬件建设两手抓。经过多年的努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已成为我校的主体和优势专业。

首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已经拥有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为优良的教师队伍。目前该专业有专业课教师18人,其中高级讲师7人,讲师7人,助讲和实验员4人;研究生1人,本科14人,专科3人;该专业教师多次在省、市技能比武中获奖。

其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已经形成了符合市场需求的内部专业结构,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的基础上,逐步分化出了主机板维修与检测、SMT技术、手机检测与维修等专业方向,使该专业初步形成了技能具体、就业指向明确的专业方向群。

第三,该专业已经构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主机板维修与检测、SMT技术、手机检测与维修等专业方向与企业联合办学,根据企业需要,确定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案,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

第四,该专业已经拥有较为完备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上级的扶持,现已拥有16个实验、实训室,校内实训工位达到生均0.8台。 第五,该专业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富士康集团、深圳智邦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主动与我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和订单式培养合同。该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稳步提升,优质就业率提高到50%以上,且大多从事技术工种。

(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与就业前景

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形成了许多集成融合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的新兴领域和新型产业,必然需要产品设备装配、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常德虽地处内陆,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越的自然资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市现阶段的经济建设战略是以建设工业强市作为经济强市的突破口,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量的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类专门操作人才。据调查,我市现有作为本地经济发展支柱的机电企业110家,企业员工总数3.56万人,

按每年5%正常减员计算,三年内需补充员工5340人。根据常德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我市机电企业将新增133家,需新招收员工5万人,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电子技术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量更大。

为充分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我校领导带领有关科室人员和专业教师,调研了一些大型机电企业,还走访了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单位。这些单位大都是以高新技术为增长点、重点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被调查的单位都涉及到电子技术的应用,大部分岗位需求综合素质高、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在分别与企业领导、人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毕业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座谈后,充分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随着中部的迅速崛起,社会人才需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机电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企、事业单位急需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调研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对电子技术专业的中职毕业生需求是巨大的,前提是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因此,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和适应区域经济,满足社会急需,我校对电子技术专业进行了改革调整,建立了一个科学、完善、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更具较强的操作技能。

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

(一)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电子应用技术必需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电子产品的装配、检测、故障分析和维修,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中专层次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电子电工职业技能,过到中级技术等级标准,能胜任电子行业生产管理第一线工作,具有开拓和创业精神的中等实用型技术人才。

(二)专业设置的教学条件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在强调市场需求导向的同时,必须考虑学校自身条件,并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1、教材建设条件。我校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教材采用省教育厅中职学校规划、推荐教材和自编校本教材相结合的教材体系,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适用的教材体系。

2、师资队伍建设条件。 师资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关键,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本专业师资建设规划主要是通过培养和引进,注重在职研修,提高研发能力,建设一支“学历达标、职称合格、技能突出、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

3、实验实训室建设条件。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验实训设施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完善,已经达到了相应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要求。该专业现有16个实验实训室,价值约234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1200台(套),建有4个校外实训基地,并计划投资1350万元建设一座实训楼、新建21个实验实训室、改扩建16个实验实训室,使硬件建设日趋完善。

(三)专业设置的办学特色

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特色鲜明。

一是细化专业指向,贴近岗位实际。学校在进行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将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细化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主机板维修与检测、SMT技术、手机检测与维修四个专业方向,并拟新增自动控制技术专业方向。通过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调整,增强了学生的就业指向性和岗位针对性,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岗位的良好对接。

二是开展校企合作,形成资源互补。企业为学校提供师资,学校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和现场指导,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技术推广与研究。

三是培养培训并举,多种形式办学。机电行业已成为常德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人才需求量大,劳动力培养任务重。学校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采用模块化教学,实行“订单式”培养,认真办好适应职教规律的电子专业学历教育。同时,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和企业员工提供服务,大力开展电子技术短期职业培训。通过长短结合、形式多样的办学,不仅促进了本专业的发展,而且较好地服务了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四是完善课程体系,开发校本教材。学校把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支撑,加大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两次修编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及时体现了电子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对职业技术、岗位能力、职业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岗位指向和培养目标,组织编校本教材,使专业教学贴近市场、贴近岗位、贴近学生。

三、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

(一)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正确处理好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健康的关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2、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制订教学计划。应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课程内容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教学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制订教学计划。要做到理论与实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与生产实践,实训课程可单独设置,以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

4、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制订教学计划。要面向市场和经济建设,从实际出发,主动适应地方建设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产学结合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应主动争取企业参与,可与企业共同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妥善安排。

5、体现整体优化制订教学计划。应从提高综合素质出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立足教学过程全局,对教学内容选择配置、有效组合和合理排序,实现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上有所侧重,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特点。

(二)教学计划的构成与安排原则

1、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当包括:

(1)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结构分析;

(3)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4)教学进程表;

(5)必要的说明;

2、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专业实践(实训)等教学环节。

3、实践性教学内容应达课程内容的50%以上。

四、电子技术应用教学计划(附后)

常德工业学校 二00七年三月一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4u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