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山区的脱贫致富路

更新时间:2024-02-01 16: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石山区的脱贫致富路

----记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吴天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事迹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位于凌云县东北部,距凌云县城20多公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拨1100米,年平均气温19.9°C,年平均降雨量1226.4毫米,是典型的大石山区。全村总面积25450亩,有15个村民小组42个自然屯302户1242人,居住着壮、汉、瑶三个民族。

一、陇雅村的领头雁吴天来

陇雅村和吴天来的关系密不可分。吴天来,男,汉族,生于1958年,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陇雅屯人。读高中的时候因家庭困难从凌云中学辍学回家务农。1982年秋,吴天来发现村子的地里有一种硬度大、表面凹凸粗糙的怪石,拿到县矿产公司化验后确认是黄锑矿。于是,他与县矿产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办理了开采证及代理收购证,回村里发动群众采矿,从此家庭收入不断增长。接着他又利用自身的积蓄办起了供销店,为农民供应生产生活用品。再后来他又做起了购销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的生意。经十几年的打拼,吴天来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老板,家资几十万元之多,成了陇雅村在同样艰苦的环境中改变贫穷命运的第一人。1995年2月,吴天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6年当选为陇雅村党支部书记。

吴天来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号召力来自于他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而且他是一位有头脑有想法的新时代农民,面对陇雅村贫困的状况,吴天来不但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上很有能力,而且在做发展规划、搞项目赚钱上也很有能力。正是由于有吴天来这样的领头人,才能够把陇雅村群众的积极性与热情调动起来、将大家组织起来,齐心协力在大石山中探索出了有特色的产业新模式。由于吴天来的突出表现,获得的荣誉和称号不计其数,最主要的有:2000年荣获全国扶贫贡献奖;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7年被评为全国道德楷模;

2009年被国务院授予“时代领跑者”称号;是党的十七届、十八届代表。没有吴天来这样的领头雁,就没有陇雅村的脱贫致富。

二、陇雅村的新旧对比 (一)陇雅村的现状

陇雅村座落在桂西北的喀斯特大山中,一座座样式新颖的小楼错落有致,白墙、红瓦,使庭院显得格外漂亮,条条水泥路、石板路连村入户。干净整洁、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陇雅村被郁郁葱葱的桑园包围着。陇堆屯(陇雅村核心屯)的寨门上隽刻着 “为了生存,永不放弃”八个红色大字,这是吴天来用他长满老茧的大手写下的,陇雅人就是依靠这种精神在吴天来的带领下,彻底改变了陇雅村的贫困落后。

从1996年以来,陇雅村在村两委和吴天来的带领下,充分利用当地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大力发展桑蚕、养猪、中药材、石材加工等特色产业,大力进行公路修通、道路硬化、房屋改造、人畜饮水、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11月,陇雅村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村”称号。广西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2013年4月提出的,这给凌云县其他村屯做了很好的榜样,有利推动“美丽凌云·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

截止2012年陇雅村人均纯收入5700元,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这时的吴天来已经名声在外,但是他依旧勤勤恳恳的做他该做的事。

(二)陇雅村的过去

大约在1780年,欧姓先祖到陇堆屯(陇雅村的核心屯)开发,住了数十年,欧氏觉得这里野兽出没,水源缺乏,远离平地,生产生活不便,所以就想迁移到其它地方居住。公元1831年(清道光11年)跟随父亲吴胜金从四川迁居到凌云杂福的吴秀洪,与父亲分家后带着四弟吴秀和来到这里与欧姓人协商,兑了欧家的土地、房产、牲畜及生产生活用具,住进了欧家的房屋,开始了这里的开发和建设。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兑来的,后来人们就习惯上把这里称为“弄兑”。后来搞土地改革时,

工作队员把“弄兑”记为“陇堆”,这一寨名一直沿用至今。从吴秀洪开始,历经181年,到2012年止,陇堆屯由一户人家发展到如今的42户。陇雅村地处偏远,距离凌云县城20多公里,在未通公路以前,到县城需要七八个小时,人们往来进出均是羊肠小道,搬运货物全靠肩挑背驮。而且这里山高石头多,“耕地夹在石头缝里,房子建在石头上,喝水要钻石头洞,出门要攀石头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全村1200多人直至1998年人均粮食还只有110公斤,纯收入344元,贫困率达70%。1995年春,一群清华大学的学生到陇雅村考察,看到这里的情况后断言:“陇雅环境恶劣,根本不是人类生存的地方,这种地方的农户如果不搞异地安置,永远走不出贫困。”过去的陇雅村,真是一个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三、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一)把“三不通”变成“三通”

陇雅村是典型的大石区,要想脱贫致富,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水、电、路三不通变成“三通”。

1.在崇山峻岭中实现屯屯通公路

陇雅人用“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神仙莫奈何”来形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可贵的是陇雅人相信,只要发扬艰奋斗的精神就有可能改变贫困。1996年秋,吴天来垫出资金25.2万元,带领群众把通往官仓的13公里机耕路改建成村级公路。接着,吴天来又带领群众修通通往乡政府的公路。这条公路所经过的地方,50%的路面都是在壁岩上炸出来,工程任务十分艰巨。当时身为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吴天来个人共投入7.4万元做这条路的测绘等前期工作。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没有钱购买炸药,他就向县物资局求助,弄回炸药15吨。民工们没有伙食费,他把家中的1400公斤口粮,50多公斤腊肉全送上工地。在400多名民工不停奋战和全村老小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约80万元,长14.14公里的公路硬是在山脊上一尺一尺地向前延伸并最终建成。

2000年下半年,凌云县决定开展屯级公路大会战,此时陇雅村还有二十几个自然屯没通公路,任务很重。其中有一条叫拉号公路,全长10公里,穿越12个屯,要打通3处壁岩,两个回头弯,一个大拉槽,是凌云县屯级公路建设中最长、最难、最险的一条。但陇雅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民兵的作用,56天就修通了。在屯级公路大会战中,陇雅全村共投工投劳9万多个工日,平均每人上工72天。后来又修通了42条120公里的公路,实现在屯屯通公路,甚至连只有一户人家的村屯也通了公路。

2.在崇山峻岭中进行农网改造

1995年7月,凌云县农村初级电气化通过验收,全县97%的村通了电,然而,陇雅村却是那3%不通电的村之一。陇雅村的群众焦急万分。村里马上召开党员、村民骨干大会,决定要拉电。但初步预算,这个项目不包括投工,人均要集资250元。250元虽然不算多,但困难可想而知!就在大家为难的时候,吴天来主动要求承担集资任务。刚开始发动群众的时候很难筹集资金,于是吴天来自己先垫钱买回电杆,并请人拉到村里。乡亲们看到吴天来真的做起来了,也都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取出存款,有的想办法贷款,有的干脆卖了年猪。尽管如此,筹到的款还是很有限,于是吴天来又拿出8万元,筹足集资款项,然后组织群众不分白天黑夜地运杆、埋杆、放线。在把水泥杆抬上山的时候,大家用麻绳把木梯跟水泥杆捆绑在一起,抬的抬,拉的拉,顶的顶,硬是把一根根笨重的水泥杆抬到埋杆点。

此次拉电共架设高压电线两条13.6公里,低压电线80公里,安装变压器7台,陇雅村42个屯都通了电,还辐射到周边其他乡镇100多个自然屯,使2560多人从此告别了点煤油灯的历史。

3.在崇山峻岭中修建水柜

陇雅村没有一条地表河,每年春冬两季陇雅村群众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为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1998年初,县里开展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在上级计

划拨给的水泥经费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吴天来又垫钱购进了205吨水泥,并捐款7650元资助了一些村屯和特困户开展建设。经过全村群众团结奋战,共修建了73个总容量为12000立方米的水池,安装3600米长的自来水管,至此,全村人告别了吃“望天水”的日子,用上了自来水。 2000年地头水柜大会战中,村委干部走屯串户,把全村1200名老老小小都动员起来。半年时间,总容量为21863立方米的222个地头水柜建成,当年全村70多亩旱地种上稻谷,亩产达350公斤以上,比种植玉米效益好多了。到2012年陇雅村的家庭水柜和地头水柜已经修建了350个,总蓄水量达到2万多立方米,完全解决了陇雅村的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问题。现在陇雅村的楼房里冲水马桶、洗衣机、盥洗池等一应俱全,和城里的居民生活没有什么区别。

陇雅村完成“三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后,紧接着又安装电视和电话,更拉近了和大石山村外面的联系,2012年已经有一部分农户享用英特网,过上现代的网络生活。

(二)以示范带动推动桑蚕特色产业的发展

陇雅村的路通,电通,水通了,可是陇雅人为了生存得更好,决定在这“九分石头一分土”,没有一块水田的大石山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前的陇雅村,耕地面积1050亩,以种植玉米为主。从2002年开始,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凌云县下决心在大石山区大力发展种桑养蚕特色产业。

2001年,吴天来上京参加全国优秀党员表彰大会,认识了浙江省的一位领导,这位领导很敬佩吴天来不畏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率领村民拼搏奋斗,改变家乡面貌的精神,俩人亲切地交谈起来。浙江省是全国养蚕大省,交谈中那位领导建议吴天来种桑养蚕,说是经济效益要比种包谷高得多,是个短平快项目,当年种桑,当年养蚕,当年有收入,很适合农村发展。

2002年,吴天来决定在陇雅村发展种蚕养蚕业,但要想祖祖辈辈都是靠种玉米和外出打工过日子的陇雅人突然转变为靠种桑养蚕收入过日子谈何容易?可吴天来

就是做到了。他组织全村30多名群众到凤山县考察,看了凤山县农民的种桑养蚕,又到蚕种场(厂)去参观。回来后,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吴天来率先从自家的包谷地调出11亩好地种植桑树,并建立小蚕共育室进行示范,当年养蚕16张,总收入达1.5万元。吴天来取得成功后,便发动全村群众都来种桑养蚕,但群众还是没有完全打消顾虑,于是吴来天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的带头作用,动员村“两委”班子成员和10名党员在各屯进行示范种养,村主任杨正会在大力洞屯自家的土地上刚种了5亩桑树,当年养了三批蚕,获纯收入3000元。党员吴长刚也种了4亩桑树,当年也尝到了致富的甜头,他家当年仅种桑养蚕一项,就获纯收入2000多元,贫困党员韦启和过去只靠种植玉米喂猪养家糊口,年人均收入只有500元,每年都为小孩上学学费发愁,生活十分艰苦,在吴天来的发动下,种桑5亩,第二年仅出售四批蚕茧就收入了3000多元,解决了上学学费和生活,还购买了摩托车。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让陇雅村的群众看到了种桑养蚕是一个投入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好的产业,使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消除了群众以粮为纲传统观念。陇雅村的种桑养业从原来的全村群众不敢养到后来的部分妇女开始养,从原来的光是长年在家的妇女养到后来的常年外出打工的老公回来跟着养。就这样,陇雅村掀起了种桑养蚕热潮,家家户户都种桑养蚕,成立了种桑养蚕协会,全村桑园面积很快达到3200多亩,年养蚕3000多张,产值达到150多万元。实践证明,种桑养蚕,土地的产出效益远比种包谷高出一至二倍,成为陇雅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群众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在示范带动下,推动了陇雅村桑蚕特色产业的大发展。全村桑园从2002年的50亩,发展到2012年的3150亩。全村有90%以上的农户养了蚕,至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从原来的不足400元增加到2500多元,至2011年突破了5000元。实践证明,种桑养蚕是大石山区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如今,陇雅村已成凌云县养蚕第一村。 (二)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推行“立体养猪”特色养殖业

为拓宽致富门路,吴来来发现养猪也是一条致富路子。为了节约大石山村的土地资源,陇雅村为猪建起了楼房,让猪舍往空中发展。对猪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进行人畜分离。有的猪舍还安装了不锈钢防盗窗、楼梯扶手,楼内干净无味。陇雅村探索用先进的喂养方式养猪,综合利用红薯叶、桑叶、青菜和野菜等原生态的饲料,养出来的猪既生态又好卖,远销到广州等地。陇雅村户户建有沼气池,群众用沼肥种桑、种果、种菜,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让居住环境更加清洁卫生,保护了森林植被。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国内的大型养猪场,非常的浪费水,可是陇雅村却攻克了这一难关。利用全自动供水笼头给猪喝水,要喝水的猪只要咬住全自动水笼头就能喝到水,不喝的时候水是不流出来的。这种方法节水、节能、环保,是值得推广的。

2007年以来,陇雅村以陇堆屯为试点,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建有猪舍42间6150平方米。存栏商品肉猪800头,养殖母猪500头,其中能繁母猪145头,年产猪花4350头,年可出栏商品肉猪6000头,年销售猪花和出栏商品肉猪产值可达500万元。在陇堆屯的示范带动下,全村群众纷纷发展养猪业来增加收入。2012年,陇雅村更是结合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猪花、商品肉猪的养殖。仅养猪这一项,年收入可达1000万元。带动了2000多养殖户加入养猪合作社。这一条生态“立体养猪”特色产业模式给陇雅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三)充分利用石头缝里的小块地发展中草药特色产业 1.种植“十大功劳”等中草药。

陇雅村四周虽然都是石头,但是石头缝里巴掌大的小块地却盛产十大功劳等中药材,吴天来组织群众在各自的责任山上培植十大功劳等中药材,并指导大家有计划地进行采收,现在陇雅村的弄碧、鸭动等5个自然屯的荒山已被列为广西十大功劳野生研究基地。仅中草药这项的年收可达100万元。陇雅村还大量种植金银花,和120多亩千斤拔等中草药。不但增加的经济收入,还能防止土地石漠化。

2.建立铁皮石斛特色中草药种植基地

铁皮石斛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吴天来看准了铁皮石斛的发展空间,让寸土如金的“石头缝经济”发挥出最高的经效益。 2012年9月18日,凌云县长生仙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特色中草药种植发展基地,陇雅村铁皮石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这为陇雅村300多户农民找到了发家致富的新起点。公司聘请生物科技人员进行培育种植,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把铁皮石斛产业做大做强。

陇雅村现已自行组培苗木500亩,预计3年后产值将达800万元以上,2012年年底又投资入2000多万元,建起了1000多亩铁皮石斛野生园。3年后的产值超过2000万元。因此,陇雅村要实现十八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四)利用丰富的石材资源发展石材特色产业

吴天来说:“我们这个大石山村曾经被认为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所以们要依靠科技发展产业。”陇雅村充分利用大石山区石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靠石吃石”的特色产业。陇雅村有石材加工厂3家,生产的石板、石碑、石柱、石凳、石桌、石狮等产品,创收100多万元,使全村120多名剩余劳动力有工做,有钱赚,大发“石头财”。

陇雅村的特色产业得以健康稳步持续的发展,主要是因为,第一,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在大石山区这种极其恶劣的环境,大搞基础设施量建设。第二,有一个具有奉献精神和经济头脑的的带头人。第三,村两委落实管理制度,组织村民学习科技文化、法律法规,培育良好的村风民风。自1996年以来,全村没有出现违法违纪现象,没有一例超生,实现了村屯和谐。第四,是因为陇雅村成立了桑蚕、药材、养殖、劳务输出、党员互助等5个产业协会,把分散在各个村组的党员致富能手按产业类型组织起来,通过党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动农户,让农民长期

得到实惠。第五,是因为充分发挥“农家课堂”这一载体,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为出发点,以农村党员中心户、党员科技种养示范户为主体,经过“农家课堂”学习,提高村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实用技术。

如今的陇雅人有了新的目标,用吴天来的话说: “我更需要秉持‘为了生存,永不放弃’的精神,认真履行好一个共产党员的天职,带领陇雅村群众战天斗地,劳动致富,把全村的产业搞活、搞好,让全村人的生活更加富裕,争取在‘十二五’末人均年收入达到万元以上,这是我为自己定的一个目标。”

这也是陇雅人的奋斗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3d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