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理综生物压轴预测9

更新时间:2024-01-25 12: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4高考理综生物压轴预测9

一、选择题(共6题,36分)

1.研究发现,癌变前的衰老肝细胞能被由肿瘤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清除。利用这一成果可以对癌变前衰老细胞进行抗原特异性免疫监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癌变前衰老肝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免疫 B.癌变以后的肝细胞容易向其他组织转移

C.在免疫系统被抑制的患者肝脏中,衰老肝细胞不会积累 D.衰老肝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答案】C。

【解析】衰老细胞是被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吞噬,或细胞自身启动程序性死亡机制,溶酶体释放各种水解酶,进而消化自身细胞。所以在免疫系统被抑制的患者肝脏中,衰老肝细胞会不断积累。

2.下列是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生物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若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作用的时期是

【答案】A

【解析】考查不同分裂的时期图像的识别及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机制。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着丝点分裂的染色体无法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3.细胞内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关于下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①与抗体的加工有关 B.②只发生在根尖分生区细胞 C.③发生在线粒体内膜 D.④发生在叶绿体内膜 【答案】A

【解析】①是内质网,将多肽链进行折叠组装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②是新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发生在高尔基体上,分裂的植物细胞均能发在。③是光反应,发生在叶

http://school.chinaedu.com

1

绿体类囊体薄膜上。④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4.下图示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

B.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增大 C.环境温度为28 ℃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

D.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 【答案】

【解析】据图曲线变化的趋势,可知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分别在28 ℃和42 ℃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最大,即最敏感;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都减小,所以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而大鼠的正常体温应接近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

5.以下针对下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处于丁图的DE段 B.正常情况下,乙图与丙图不可能来自同一种生物 C.丙图可能是雌配子,处于丁图的BC段 D.乙图中有2个四分体 【答案】B

【解析】通过具体图表,考查减数分裂及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题目给出的图像和我们平日训练时的图像基本相同,但该题的关键是图1中的纵坐标代表每条染色体DNA含量而不是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含量。CD段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者减Ⅱ后期。图甲、乙其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未分开,相当于图丁中的BC段,丙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已分开,

http://school.chinaedu.com

2

相当于DE段。从图丁中可以看出,A→B段,染色体含量增加,这是由于在细胞分裂间期,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C→D段染色体含量减半,这是由于着丝点分裂,一条染色体变为两条染色体的缘故。

6.下图为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图解,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基因疗法改造血友病女患者的①,其儿子仍患血友病 B.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只作用于⑤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仍具有一定免疫功能 D.细胞⑥有分泌功能,HIV主要攻击细胞③ 【答案】B

【解析】胞吐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知识。①中为骨髓干细胞,白血病患者移植骨髓时, 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进行移植。

二、非选择题(共4题,39分)

7.(10分)下列为生命体基本结构与相应功能关系的问题,请据图回答(在括号中填编号,横线上填文字)。

(1)如图为动物细胞而非高等植物细胞,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具有[ ]________,而没有________。

(2)结构10是细胞膜的褶皱,它的形成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特性);合成DNA聚合酶与胰岛素的场所依次是________(填数字),能合成ATP的场所是________(填数字),决定细胞分裂方向的结构是______(填数字),几乎贯穿整个细胞的结构是________(填数字)。

http://school.chinaedu.com

3

(3)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的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在实验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①能证明肝细胞能产生尿素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培养液中加入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培养液中物质的成分及含量的变化,说明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具有________的特性。 【答案】

(1)2 中心体 细胞壁等

(2)一定的流动性 7、 3 11、 8 2 6

(3)①实验前没有放入尿素,后来培养液中出现尿素,并随培养时间增加而增多 ②提 供细胞生活的能源 ③选择透过(选择通透)

【解析】(1)由图分析可知该细胞中有中心体,而无细胞壁、叶绿体、大液泡等结构,因此该细胞为动物细胞而非高等植物细胞。(2)结构10是细胞膜的褶皱,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NA聚合酶、胰岛素均为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均为核糖体,但DNA聚合酶合成后需要进入细胞核内发挥作用,因此由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而胰岛素属于外分泌蛋白,因此应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该细胞合成ATP的场所包括11细胞质基质、8线粒体;中心体可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可决定细胞分裂的方向;内质网几乎贯穿整个细胞结构。(3)①由图分析可知,实验前没有放入尿素,培养24 h后开始出现尿素,并随培养时间增加而增多,这表明肝细胞能产生尿素;②葡萄糖能为细胞代谢提供能源;③培养液中物质的成分及含量变化量不同,这说明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具有选择透过性。

8.(10分)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人类的甲病和乙病两类遗传病进行调查。以下是他们研究过程中得到的一些材料。

材料一 调查中发现甲病在患有该病的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往往是世代相传;乙病的发 病率较低,往往是隔代相传。

材料二 统计甲病和乙病在该地区万人中表现情况(见下表)

http://school.chinaedu.com

4

表现型 人数 性别 男性 女性 279 281 150 16 6 2 4 465 4 701 有甲病无乙病 无甲病有乙病 有甲病有乙病 无甲病 无乙病 材料三 绘制甲病和乙病在某一家族中的系谱图(见下图)。(甲、乙病分别由核基因A和a、B和b控制)。

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二可以推断,控制甲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控制乙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来源看,导致甲、乙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2)分析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可以得出:

①Ⅰ-3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Ⅱ-6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Ⅲ-10为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

③Ⅳ-11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只患乙病的概率为________。因此,Ⅲ-9和Ⅲ-10若生育________性后代,其患病的可能性会更低些。

(3)若该地区的某对表兄妹(都表现正常)婚配,后代中患遗传病的概率将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禁止近亲结婚是控制人类遗传疾病的重要措施,除此以外,你还会提出怎样的建议来有效预防遗传疾病的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常 X 甲病男女患者人数基本相同,乙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基因突变 1bBBBb

(2)①aaXY aaXX或aaXX(不全不对) ② 211

③ 女 216

(3)增加 表兄妹之间一部分基因相同(携带同种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 (4)遗传咨询,产前诊断

http://school.chinaedu.com

5

【解析】本题以资料分析的方式综合考查了学生对遗传病产生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控制遗传病的基因的位置判断和遗传定律的应用及数据分析和计算能力。

(1)根据材料Ⅰ甲病往往是世代相传,乙病往往是隔代相传可以推知甲病为显性遗传病,乙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材料Ⅱ甲病在男性和女性中发病率相同,而乙病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所以甲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乙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从根本来源上分析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2)①3号为患乙病但不患甲病男性,所以基因型为aaXY,6号为正常女性,所以基因型有aaXX或aaXX两种可能;②因7、8号基因型分别为XX、XY,所以10号基因型有XX

BB

Bb

Bb

B

BB

b

1Bb

和XX两种可能,各占;③9、10号与甲病有关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所以Ⅳ-11患甲

211BB1BbB

病的概率为,9、10号与乙病有关的基因型分别为XY、XX和XX,所以患乙病的概率为

222111?1?11

×=,所以只患乙病的概率为?1-?×=。因9、10号所生孩子患乙病的都是男性,248?2?816所以生女儿患病的可能性会低些。

(3)近亲结婚由于表兄妹之间携带同种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增大,所以后代患病概率增加。

(4)预防遗传病的常用措施有遗传咨询、产前诊断。

9.(10分)人体的泌尿是一个复杂的神经调节过程,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的感受器会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内的逼尿肌接受经冲动后收缩,进而排尿,下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对排尿的调节过程,请分析回答:

(1)用箭头和图中必要文字、字母表示膀胱充盈后人产生尿意的神经传导途径:膀胱壁感受器→c→d→ 。在整个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c神经纤维膜外形成向 (填“左”或“右”)方向的局部电流。

(2)排尿反射过程中,膀胱逼尿肌属于反射弧组成中的 部分。当兴奋传递到结构①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 ,神经递质释放到内环境中的 中,然后与后膜中的受体结合。

http://school.chinaedu.com

6

(3)尿液流经尿道时,刺激尿道内的感受器产生兴奋,从而使逼尿肌进一步收缩,此过程属于 调节。

(4)某人在车祸中下丘脑受到暂时性损伤,出现了多尿症状的原因是 。 【答案】 (1)脊髓腰骶段(或初级排尿中枢)→b→大脑皮层(少写、多写得0分,2分)右(1分)

(2)效应器(1分)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分) 组织液(1分) (3)(正)反馈(1分)

(4)下丘脑受损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2分)

【解析】本题以人体的泌尿过程为情景材料,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知识落脚于人体的神经调节及激素调节的有关内容。在审题时特别要注意关键字眼,比如如何理解“尿意”两字等。

10.(10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1:“稻鱼共生系统”中,鲤鱼通过冲撞稻秧导致稻飞虱等害虫落入水中并食之,同时使清晨水稻叶片上的露水坠入水中,减少稻瘟病原孢子产生和菌丝体生长;鲤鱼的游动,又可引起水浑浊,抑制水中杂草的生长;水稻在给鲤鱼提供食物(水稻叶片)的同时,还能够抵挡烈日照射,降低表层水温;水稻能够利用氮素,降低水中铵盐浓度,为鲤鱼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材料2:科研人员对稻鱼系统、水稻单种系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调查农户(户) 123 111 农药投入(kg·hm2-处理 农药使用次数(次) 3.1 6.5 水稻产量(kg·hm2-鱼产量(kg·hm2-) ) ) 稻鱼系统 水稻单种系统 7.36 10.49 6364.51 6458.66 438.34 - (1)在该“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杂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鲤鱼与稻飞虱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相应位置用箭头表示该“稻鱼共生系统”中图示成分之间的碳元素流动途径。

无机环境 水稻 稻飞虱 鲤鱼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

(3)与水稻单种系统相比,稻鱼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

http://school.chinaedu.com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为能量流经稻田中鲤鱼种群的示意图,若图中C表示鲤鱼自身呼吸消耗量,则D中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

(5)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对该“稻鱼共存系统”进行了参观调查后,提出了在稻田中适当增加肉食性鱼数量,减少植食性鱼数量的建议。请分析,他们提出此建议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固定太阳能,同化二氧化碳,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能量 捕食和竞争 (2)如图

(3)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鱼的产出 (4)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

(5)肉食性鱼类可以捕食植食性昆虫等,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植食性鱼类会食用稻叶,不利于水稻生长

【解析】(1)水稻、杂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同化二氧化碳,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能量。根据题干描述的种间关系,可知鲤鱼既能捕食水稻叶片,也捕食稻飞虱,而稻飞虱食用水稻叶片中营养,故其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系。(2)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首先构建食物网,然后用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碳元素流动途径即可。(3)稻鱼系统取得的明显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取得的明显经济效益主要表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鱼的产出。(5)要根据肉食性鱼类和植食性鱼类的捕食对象引起的后果回答。

11.[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生物大分子是深入研究这些分子的第一步,回答以下从生物组织中提取DNA和蛋白质的相关问题:

http://school.chinaedu.com

8

(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是提取血红蛋白的良好材料,但不能用来提取DNA,原因是 。提取的DNA的鉴定试剂是 。

(2)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________,洗涤次数过少,无法除去____;离心速率过快和时间过长会使白细胞和淋巴细胞一同沉淀,达不到分离的效果。洗涤干净的标志是__________。释放血红蛋白的过程中起作用的是______。

(3)右图为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流程图,则A为 ,B为 。凝胶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 而达到蛋白质分离的有效方法,制作色谱柱时,如果红色区带 ,说明制作成功。

【答案】(除标明外,每空2分)

(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不含DNA(1分) 二苯胺(1分) (2)杂蛋白(血浆蛋白)(1分) 血浆蛋白(1分) 离心后的上清液中没有黄色 蒸馏水和甲苯 (3)透析(1分) 样品的加入和洗脱 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均匀一致的移动

【解析】本题考查血红蛋白、DNA分子提取和分离有关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分析层次,难度适中。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细胞内有血红蛋白没有DNA,是提取血红蛋白好材料,不能提取DNA。血浆中蛋白质种类很多,细胞都要洗去。红细胞洗涤过程中,洗涤三次后,上清液仍为黄色,可增加洗涤次数,否则无法洗去血浆蛋白。血红蛋白释放过程中,蒸馏水作用是使红细胞吸水涨破,甲苯作用主要是溶解细胞膜。蛋白质提取过程中样品的处理包括: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透析。凝胶色谱操作包括:凝胶色谱柱的制作、凝胶色谱柱的装填、样品的加入和脱色。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一种方法,当相对质量不同蛋白质通过凝胶时候,较小的蛋白质易进入凝胶内部,相对较大的蛋白质分子不能进入得以分离。在蛋白质分离过程

http://school.chinaedu.com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7c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