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线索

更新时间:2023-11-27 04: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线索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 (二)汉代儒学被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时期儒学向理学转变,成为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四)明清之际,由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思想家的涌现,儒学进入了继承与批判时期。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举例说明中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

(二)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是以形写神,注重和追求表现艺术家的精神面貌。 (三)举例说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形式。 (四)举例说明京剧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维新变法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意义。

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成果。 (三)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科技进步对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作用。 (二)“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科学文艺工作的发展要处理好与政治的关系、与人民的生活的关系、与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关系。

1

(三)我国的教育发展史证明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西方的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人文精神得以复兴。

(三)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西方的人文精神得以进一步发展。

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二)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是对宗教创世说的有力挑战。

(三)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近现代社会的发展。 (四)相对论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量子论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五)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技术表征。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导学指要

本单元属于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共分为6课。前5课反映了课程标准第⑴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内容,第6课反映了课程标准第⑵专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的部分内容。主要线索两条:一是儒家思想演变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的过程;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的儒家学派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且对东亚各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讲述了儒学文明的发展过程,主线十分清楚。它共列出四个要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了解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它既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关键内容,又是古代东方思想

2

文化成果的典型代表,也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着紧密和直接的关系,内容十分重要。

在学习中,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条主线,了解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是重要的知识点;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此加以发展,二人虽然观点不尽一致,甚至截然相反,但都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得儒家体系更加完善;到汉武帝统治时代,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其适应了当时的需要,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融合儒释道,更具理论性、思辨性,影响了封建社会后期长达七百多年的时间;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另外,根据课标要求,在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要与前面学过的政治、经济两大模块的相应部分联系起来,在了解一个时代的政治背景、经济发展状况之后,思考在思想领域的发展变化。充分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在此基础上,还应适时地进行比较学习,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关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课标共列出四个要点,其第一点是“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岳麓版教材第6课以“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为题,将这部分内容作为一节课,也放到本单元中。在学习中,要注意强调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主题思想,即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理性地、辩证地认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贯彻落实课标提出的增强学生历史意识、创新意识和世界意识的要求。

第1课 孔子和老子

解惑答疑

●什么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几种不同的看法: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②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③仁和礼二者共同构成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④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中庸。⑤认为孔子思想的模糊性与庞杂性,很难用单一的核心来概括。岳麓版教材采用了第三种看法。

●儒家思想在汉代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在当时,各国的国君为何没有采纳孔子的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乱、大变革,孔子“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不合时宜;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学说、重民思想等,作为一种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实现,其学说不可能被重视。西汉大一统局面形成后,儒家提倡的道德标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3

政治的需要,因此被倡导。后经发展和改造,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惑答疑

●如何理解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基本继承?

荀子对礼很重视。礼是指纲常和伦理道德。他认为礼在调节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中起重要作用。他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主张以德服人,反对用强力来压人。王道的具体内容是礼义和仁政。他继承了儒家“为政以德”的传统,认为治国应该“平政爱民”。他将君主比作舟,庶民比作水,认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提醒君主,如果一味聚敛、刑杀无度,就会遭到“覆舟”的报复。虽然他主张治国要用王道或礼义教化,但也认为完全有必要采用刑罚。所以荀子是礼法兼用、王霸并重,和他以前的儒家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荀子是从儒家到法家的过渡人物,他的弟子韩非、李斯发展了他的政治思想,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

●战国时期墨学兴盛,与儒学并称显学。但战国以后墨家衰微,其思想始终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主要原因是什么?

其一,墨家提出的“兼爱”、“非攻”等主张超出了当时社会实际发展的可能,无法实现,因而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其二,由于儒家的反对。墨家批判儒家,儒家也极力攻击墨家,孟子竟骂墨子的兼爱为“无父”、“禽兽”。汉兴以后,儒家当道,墨家自然无兴盛的希望。其三,墨家后来的“诡辩”太微妙,不能应用。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解惑答疑

●如何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废除排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是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排斥其他各种思想学说于官学之外。这是汉武帝时期,从意识形态方面维护中央集权体制采取的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罢黜百家”是指儒学成为独占官学的权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自由平等竞争的局面,其他百家之学失去了在官学中的合法地位,限制和遏止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并非禁绝儒家以外的各家,也不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

“独尊儒术”,目的是用儒家学说作为统一思想的标准。并不是汉武帝完全依赖儒学,他

4

一生的所作所为多与儒学大相径庭。他所用的大臣,大都是既精通儒术又深知刑法的人。尚法尊儒是他统治国家、驾驭臣下的根本政策。所谓独尊儒术的背后,是“王道”与“霸道”即儒与法的并用。

第4课 宋明理学

解惑答疑

●理学为何兴起于宋代?

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宋朝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独立思考,学术气氛活跃,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儒、佛、道三教的互相影响和发展,也促进了儒学在融合的趋势中向理学发展。(儒教的“教”并非宗教,而是指教化。)

●何谓理学? 理学,又称“道学”,是指中国宋元明清时期以讨论理气、心性等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特点是“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同时也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发展脉络是起于北宋,经南宋而进一步发展,至元代而朱、陆合流,到明朝更有新的发挥,及至清代前期渐趋衰落。

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履之中。 ●理学与心学是何关系?

心学仍是理学。心学没有否定理学的基本概念,但反对程朱提倡的认知过程。心学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知道做人的道理努力实行就可以,反对埋首书本求取功名。由于心学张扬了人的主体性,因而也促成了阳明后学“异端”思想的发展。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解惑答疑

●如何看待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对后世的影响?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反对程朱理学和孔孟“教条主义”,反对专制主义,倡导“经世致用”,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学术上提倡实证、考据。这些思想具有时代特色,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iq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