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解析版)

更新时间:2024-01-12 23: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2016上海卷.23)导致遗传物质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图8字母代表不同基因,其中变异类型①和②依次是

A.突变和倒位B.重组和倒位 C.重组和易位D.易位和倒位 【答案】D

【解析】①中少了基因ab,多了基因J,是非同源染色体间发生了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②dc基因位置发生了颠倒,属于倒位。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根据染色体上基因组成的不同判断染色体变异的种类。属于容易题。解题关键是观察变异类型①和②和原类型的不同,区分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和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不同。

2.(2016海南卷.23)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能导致的遗传病是 A.先天性愚型 B.原发性高血压 C.猫叫综合征 D.苯丙酮尿症 【答案】A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1)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3)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

(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体内可能不含有致病基因。 (5)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是监测和预防遗传病的主要手段。

(6)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3.(2016海南卷.24)下列叙述不属于人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遗传特征的是 A.男性与女性的患病概率相同 B.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患者

C.患者家系中会出现连续几代都有患者的情况 D.若双亲均无患者,则子代的发病率最大为3/4 【答案】D

【考点定位】遗传病

【名师点睛】速判遗传病的方法

4.(2016海南卷.25)依据中心法则,若原核生物中的DNA编码序列发生变化后,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变,则该DNA序列的变化是

A.DNA分子发生断裂 B.DNA分子发生多个碱基增添 C.DNA分子发生碱基替换 D.DNA分子发生多个碱基缺失 【答案】

【解析】原核生物中的DNA编码序列发生变化后,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变,可能的原因是DNA分子发生碱基替换。碱基增添或缺失均会导致多个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考点定位】中心法则

【名师点睛】基因突变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1)确定突变的形式:若只是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则一般为碱基对的替换;若氨基酸序列发生大的变化,则一般为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

(2)确定替换的碱基对:一般根据突变前后转录成mRNA的碱基序列判断,若只有一个碱基存在差异,则该碱基所对应的基因中的碱基就为替换的碱基。

5.(2016江苏卷.12)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 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 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 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考点定位】基因突变、生物进化、生殖隔离

【名师点睛】此题是对变异和进化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根据图示理解抗药性形成的机理,抗药靶位点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是杀虫剂作用后的结果,杀虫剂起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作用;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条件,可根据两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种判断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6.(2016江苏卷.14)右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

B.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 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 【答案】B

【考点定位】缺失,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此题是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据图正确判断出染色体缺失、倒位,同时理解缺失和倒位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染色体倒位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四分体的特点:呈“十字形”,该题难度比较大。

7.(2016天津卷.5)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 枯草杆菌 野生能 型 突变不能 型 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00 0 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 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 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 A.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

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 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突变、遗传信息的表达等的相关知识。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图表分析考查基因突变的种类、链霉素抑菌功能的原理、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的关系。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根据突变性和野生型核糖体S12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碱基变化的种类。本题容易错选D项。错因在于未能正确理解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8.(2016北京卷.3) 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A. 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 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数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差异性,因此随

着F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增加;A正确。题干中没有关于十年后F区中豹种群性别比例的

相关描述,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化;B错误。丰富度为群落特征,而豹群为种群,种群数量增加,没有

改变丰富度;C错误。引入T区的豹后,引入的雌豹与F区的雄豹交配,产生后代,且

种群数量在增加,

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频率下降;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群落、基因频率、生物多样性。

【名师点睛】需要明确的知识点:①明确不同生命层次上研究的问题不同。例如种群水平的研究内容有:种群的数量的数量动态(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生物的生殖、进化、遗传多样性等问题;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内容有:丰富度、优势种、不同种群间的关系及其占据的生态位、群落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等。②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

9.(2015·安徽卷.5)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无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的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

A.75% B. 50% C. 42% D. 21% 【答案】C

【解析】根据遗传平衡定律,种群1中AA=64%,Aa=32%,aa=4%;种群2中AA=36%,Aa=48%,aa=16%;则二者合并后,AA=50%,Aa=40%,aa=10%;所以A=70%,a=30%;随机交配后,子代中Aa=2×70%×30%=42%。所以选C。

【考点定位】基因型频率计算。

【名师点睛】解决本题需要透切理解遗传平衡定律:若群体中只考虑A和a一对等位基因且A基因的频率为p,则a基因的频率为1-p;AA基因型的频率为p;aa的基因型频率为(1-p);Aa的基因型频率为1- p-(1-p)=2p(1-p)。

10.(2015·海南卷.19)关于等位基因B和b发生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 B.X射线的照射不会影响基因B和基因b的突变率

C.基因B中的碱基对G-C被碱基对A-T替换可导致基因突变 D.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可导致基因b的突变 【答案】B

2

2

2

2

【考点定位】基因突变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旨在检测学生对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等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解决本题关键在于深入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

11.(2015·海南卷.21)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都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 C.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 D.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不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有可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B错误;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C正确;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不可见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相关知识,旨在检测学生对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解决本题关键在于区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概念实质及类型。

12.(2015·江苏卷.10)甲、乙为两种果蝇(2n),下图为这两种果蝇的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杂交产生的 F1 减数分裂都正常 B. 甲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形成了乙

C. 甲、乙1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 D. 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D

【考点定位】染色体结构变异

【名师点睛】本题以染色体组型图考查学生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识别,旨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要点的理解能力。本题中最大的易错点把其中一图中在染色体片段发生的倒位看作是两图中对应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

13.(2015·江苏卷.15)经 X 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 B. X 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C. 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D. 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 【答案】A

【解析】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不定向的,环境起选择作用,不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A错误;X射线可能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引起染色体变异,B正确;通过杂交实验可知该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若子代表现为突变性状,则为显性突变,若子代表现为正常性状,则为隐性突变,C正确;若白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突变性状,则为可遗传变异,若后代无突变性状,则为不可遗传变异,D正确。

【考点定位】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

【名师点睛】本题以具体实例考查突变产生的诱因、实质和特点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理论结合实际上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14.(2015·天津卷.4)低温诱导可使二倍体草鱼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此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发育成三倍体草鱼胚胎。上述过程中产生下列四种细胞,下图所示四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以二倍体草鱼体细胞含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可出现的是( )

【答案】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知识,还考查了考生的识图能力。

【名师点睛】解决本题考生需要了解低温处理后会导致细胞中的染色体以染色体组的形

式成倍增加和减数分裂过程知识。若低温处理前细胞中有2对染色体即4条染色体,则低温处理加倍后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条(4条染色体互为同源),这样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话,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各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条且4条染色体互为同源,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依据减数分裂知识,可推知若以低温处理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为卵母细胞,这样的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4条且两两同源。结合精卵细胞结合产生的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精子中的+卵细胞中的,可推知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为6条,但3条互为同源染色体。依据分析及图示信息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

15.(2015·江苏卷.14)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 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 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答案】A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

【名师点睛】本题生物多样性为核心概念,考查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如生物多样性包括的三个层次的内在联系、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判断、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的提高与保护等等。

16.(2015·山东卷.6)玉米的高杆(H)对矮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0

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 C.p=a时,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1/9 D.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5/9 【答案】D

【解析】一对等位基因的各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且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加上二分之一杂合子的频率,所以当0

【考点定位】遗传平衡定律

【名师点睛】解决本题需要透切理解遗传平衡定律:若群体中只考虑H和h一对等位基因且H基因的频率为p,则h基因的频率为1-p;HH基因型的频率为p;hh的基因型频率为(1-p);Hh的基因型频率为1- p-(1-p)=2p(1-p)。

17.(2015·福建卷.5)绿色荧光标记的X染色体DNA探针(X探针),仅能与细胞内的X染色体DNA的一段特定序列杂交,并使该处呈现绿色荧光亮点。同理,红色荧光标记的Y染色体DNA探针(Y探针)可使Y染色体呈现一个红色荧光亮点。同时用这两种探针检测体细胞,可诊断性染色体数目是否存在异常。医院对某夫妇及其流产胎儿的体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2

2

2

2

A.X染色体DNA上必定有一段与X探针相同的碱基序列 B.据图分析可知妻子患X染色体伴性遗传病 C.妻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患有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 D.该夫妇选择生女儿可避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发生 【答案】A

【考点定位】基因诊断原理、减数分裂和染色体异常等

【名师点睛】本题以人体性染色体组成、XY型性别决定以及基因检测的理论为基础考查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以及优生的相关知识,一方面考查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要点,另一方面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判断能力。而解决本题的突破口在于题图信息和题干信息的有效提取。

18.(2015·上海卷.27)图9显示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及其智障儿子细胞中的两对染色体(不考虑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任何情况下造成),造成儿子异常的根本原因是( )

A.父亲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 C.母亲染色体发生缺失 【答案】D

B.母亲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 D.母亲染色体发生易位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变异知识。

【名师点睛】可遗传的变异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结构变异中的易位要注意和交叉互换中导致的基因重组的区别,前者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间,或者发生在同源染色体间。同源染色体图示的识别也解决本题的关键。

19.(2014·浙江卷.6)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1对等位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

B.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 C.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

D.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型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 【答案】A

【试题解析】若突变体为1条染色体缺失导致,则可能是带有敏感型基因的片段缺失,原有的隐性基因(抗性基因)得以表达的结果,A正确。突变体为1对同源染色体的片段都缺失导致的,经诱变再恢复原状的可能性极小,B错误。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再经诱变具有恢复的可能,但概率较低,C错误。敏感型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导致该基因发生突变,也可能使控制的肽链提前终止或者延长,不一定是不能编码蛋白质,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及染色体变异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因突变的特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理解能力。

20.(2014·江苏卷.25)羟胺可使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导致 DNA 复制时发生错配(如右图)。 若一个 DNA 片段的两个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 DNA 分子上的碱基序列都发生改变 B.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 DNA 分子中 G-C 碱基对与总碱基对的比下降 C. 这种变化一定会引起编码的蛋白质结构改变 D. 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中均可发生如图所示的错配 【答案】BD

【考点定位】DNA复制、生物变异。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DNA复制和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1.(2014·江苏卷.7)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 B. 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 C. 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 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类型 【答案】D

【解析】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导致基因的数量发生变化,是不利变异;染色体缺失会导致基因的数量减少,不利于个体的生存;染色体易位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影响个体的性状;当植株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或同源染色体呈奇数时,杂交不育,可通过诱导多倍体形成的方法,培育出作物新类型。

【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2.(2014·上海卷.10)图2为果蝇X染色体的部分基因图,下列对此X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来自雄性,则经减数分裂不能产生重组型配子 B. 若来自雌性,则经减数分裂能产生重组型配子 C. 若发生交换,则发生在X和Y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D. 右发生交换,图所示四个基因中, f与w基因间交换频率最高 【答案】C

【考点定位】基因重组。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3.(2014·上海卷.13)将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一株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能正常开花结果,该幼苗发育成植株具有的特征是( )

A. 能稳定遗传 B. 单倍体 C. 有杂种优势 D. 含四个染色体组 【答案】A

【解析】杂合的二倍体植株有两个染色体组,花粉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单倍体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基因型为纯合子,由于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即能稳定遗传,故A正确,B、C错误;得到的纯合子植株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故D错误。

【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4.(2014·上海卷.16)图4显示了染色体及其部分基因,对①和②过程最恰当的表述分别是( )

A. 交换、缺失 B. 倒位、缺失 C. 倒位、易位 D. 交换、易位 【答案】C

【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5.(2014·上海卷.23)蜜蜂种群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图7显示了蜜蜂的性别决定过程,据图判断,蜜蜂的性别取决于( )

A. XY性染色体 B. ZW染色体 C.性染色体数目 D. 染色体数目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当卵子受精后形成的合子发育成的蜜蜂为雌性,染色体条数为32条,当卵细胞没有受精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雄性,染色体条数为16,因此蜜蜂的性别与XY、ZW和性染色体无关,故ABC错误;蜜蜂的性别与染色体条数有关,故D正确。

【考点定位】性别决定。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性别决定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6.(2014·江苏卷.13)下图是高产糖化酶菌株的育种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上图筛选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未必能作为生产菌株 B. X 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 C. 上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过程 D. 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都会明显提高 【答案】D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及生物育种。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的变异,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7.(2014·江苏卷.8)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 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 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 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答案】B

【解析】菌突变属于不定向变异,与抗生素使用与否无关,抗生素对细菌耐药性起选择作用,使具有耐药性的细菌保留下来,不具有耐药性的细菌被淘汰,从而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免疫球蛋白、疫苗,与细菌耐药性无关。

【考点定位】生物进化。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8.(2014·四川卷.5)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答案】B

【解析】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幼苗丙是杂种植株,其体内含有10+8=18条染色体,秋水仙素处理后的丁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36条),丁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故可观察到72条染色体,B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C错误。戊是人工诱导形成的多倍体,与丁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是一个新物种,该新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D错误。

【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与生物进化。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染色体变异及生物进化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9.(2014·天津卷.4)为达到相应的目的,必须通过分子检测的是( ) A.携带链霉素抗性基因受体菌的筛选

B.产生抗人白细胞介素-8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C.转基因抗虫棉植株抗虫效果的鉴定 D.21三体综合征的诊断 【答案】B

【考点定位】分子检测的原理。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分子水平、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方法,分子检测可以是DNA分子上的碱基的配对问题也可以是抗原-抗体分子的结合性问题,本题属于第二种。

30.(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5)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为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

A.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 B.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C.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 D.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 【答案】B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

【名师点睛】本题的最大亮点在于它没有给出个体的性状或是基因型来求得后代的患病概率,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给出最后的患病概率,求其得出这样结论的前提条件。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31.(2014·广东卷.3)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图1),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答案】C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故A错;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故B错;根据题干可知,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故C正确;口器的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错。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32.(2014·上海卷.9)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600只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v 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 )

A. 20% B. 40% C. 60% D. 80%

【答案】C

【解析】果蝇的长翅为显性基因,残翅为隐性基因,根据题意,残翅果蝇所占比例为40%,杂合子所占比例为40%,则v基因的基因频率为:vv的基因型频率+1/2×Vv的基因型频率=40%+1/2×40%=60%,故C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频率的计算。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33.(2014·北京卷.4)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 .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答案】C

【考点定位】生物进化。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34.(2016新课标Ⅲ卷.32)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两种来源。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到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 。

(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 为单位的变异。

(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最早在子 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

性状;最早在子 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 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最早在子 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

【答案】(1)少 (2)染色体 (3)一 二 三 二

【考点定位】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名师点睛】1.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位与基因突变的辨析

2.“三看法”判断可遗传变异类型: (1)DNA分子内的变异

(2)DNA分子间的变异

35.(2016天津卷.9) (10分)鲤鱼和鲫鱼体内的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是同工酶(结构不同、功能相同的酶),由两条肽链构成。编码肽链的等位基因在鲤鱼中是a1和a2,在鲫鱼中是a3 和a4,这四个基因编码的肽链P1、 P2、P3、P4可两两组合成GPI。以杂合体鲤鱼(a1a2)为例,其GPI基因、多肽链、GPI的电泳(蛋白分离方法)图谱如下。

请问答相关问题:

(1)若一尾鲫鱼为纯合二倍体,则其体内GPI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鲤鱼与鲫鱼均为杂合二倍体,则鲤鲫杂交的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2a4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_。在其杂交子一代中取一尾鱼的组织进行GPI电泳分析,图谱中会出现__________条带。

(3)鲤鲫杂交育种过程中获得了四倍体鱼。四倍体鱼与二倍体鲤鱼杂交,对产生的三倍体子代的组织进行GPI电泳分析,每尾鱼的图谱均一致,如下所示。

据图分析,三倍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二倍体鲤鱼亲本为纯合体的概率是

____________。

【答案】(10分)(1)P3P3或P4P4 (2)25% 3 (3)a1a2a3 100%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染色体变异。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相互推导和概率分析。属于中档题。解题关键是理解电泳图谱和基因组成的关系。易错点是最后一空,错因在于未能根据三倍体的电泳图谱、基因组成均相同,推测双亲均应为纯合体。

36.(2016四川卷.10)(12分)图甲是从土壤中筛选产脲酶细菌的过程,图乙是脲酶基因转录的mRNA部分序列。

(1)图中选择培养基应以 为唯一氮源;鉴别培养基还需添加 作指示剂,产脲酶细菌在该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其菌落周围的指示剂将变成 色。

(2)在5个细菌培养基平板上,均接种稀释倍数为10 的土壤样品液0.1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3、156、462、178和191。

该过程采取的接种方法是 ,每克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量为 ×10个;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细菌数较 。

(3)现有一菌株的脲酶由于基因突变而失活,突变后基因转录的mRNA在图乙箭头所示位置增加了70个核苷酸,使图乙序列中出现终止密码(终止密码有UAG、UGA和UAA)。

8

5

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中,终止密码为 ,突变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含 个氨基酸。

【答案】(1)尿素 酚红 红 (2)稀释涂布平板法 1.75 少 (3)UGA 115

【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基因突变

【名师点睛】本题以“脲酶细菌筛选及突变基因表达的研究”为背景,通过图示形式呈现实验流程和基因突变的相关信息,意在考查考生从情景中获取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进行归纳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本题易错点在于:①忽略了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时,统计的菌落数应介于30~300之间;②忽略了题图乙中为mRNA上的碱基序列,而误认为是基因中碱基序列或将“271”当作是mRNA中的密码子序号,导致计算错误;③遗忘了密码子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一个密码子含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的知识,导致计算错误。

37.(2016北京卷.30)(18分)研究植物激素作用机制常使用突变体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化学方法处理萌动的拟南芥种子可获得大量突变体。

(1)若诱变后某植株出现一个新形状,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交判断该形状是否可以遗传,如果子代仍出现该突变性状,则说明该植株可能携带________________性突变基因,根据子代________________,可判断该突变是否为单基因突变。

(2)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简图如下。

由图可知,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乙烯与_______________结合后,酶T的活性_______________,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可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

(3)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1#)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出现_____________(填“有”或“无”)乙烯生理反应的表现型,1#与野生型杂交,在无乙烯的条件下,F1的表现型与野生型相同。请结合上图从分子水平解释F1出现这种表现型的原因:_____________。

(4)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的纯合体(2#)仅丧失了与乙烯结合的功能。请判断在有乙烯的条件下,该突变基因相对于野生型基因的显隐性,并结合乙烯作用途径陈述理由:_____________。

(5)番茄中也存在与拟南芥相似的乙烯作用途径,若番茄R蛋白发生了与2#相同的突变,则这种植株的果实成熟期会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 显 表现型的分离比 (2)R蛋白 被抑制

(3)有 杂合子有野生型基因,可产生有活性的酶T,最终阻断乙烯作用途径 (4)2#与野生型杂交,F1中突变基因表达的R蛋白不能与乙烯结合,导致酶T持续有活性,阻断乙烯作用途径,表现为无乙烯生理反应,其表现型与2#一致,因此突变基因为显性

(5)推迟

的性状分离比为3: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若为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则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考点定位】变异的判断、实验分析。

【名师点睛】本题为信息题,解答信息题的关键是要能从图中或题干中挖掘出关键的信息。本题中关键的信息就是由图中挖掘到的酶T的活性的与有无乙烯生理反应的关系,本题的解答紧紧围绕酶T活性来进行解答:酶T无活性,出现乙烯生理反应;酶T有活性,无乙烯生理反应发生。

38.(2016上海卷.一)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9分)

图11显示太平洋某部分岛屿上几种鸟类的分布及迁徙情况。图12 显示其中的S鸟不同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与代数的关系,其中n代表种群的个体数。

31.图11显示,相对于X岛,Y岛上的鸟_______多样性减小。

32.S鸟有黑羽(AA)、杂羽(Aa)、灰羽(aa)三种表现型,当S鸟迁至Y岛后,在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统计发现灰羽个体只占1%,Y岛S鸟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___。

估算Y岛S鸟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

33.经过多个阶段的迁移,在各岛上发现源于S鸟的14种鸟,此类现象称为________。 34.据图12判断,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多选)。 A.群体越小,某些基因消失的几率越大 B.群体越小,种群基因越偏离原始种群 C.群体越大,种群遗传多样性越易消失 D.群体越大,种群纯合子越倾向于增加

35.除自然因素外,影响鸟类群体数量的人为因素有______(多选)。 A.栖息地开发 岛屿化

【答案】

31.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32.0.9 标记重捕法 33.适应辐射

34.AB 35.AC

B.烈性病毒的出现

C.栖息地污染 D.栖息地因地震被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物的进化。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的多样性、基因频率计算、种群大小与进化的关系等知识。属于容易题。解题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三层含义及其不同。34题A项易判断为错误,错因在于未能理解n=25和n=50两种情况a基因频率的变化,二者可能处于不同的环境中,所以进化的方向不同。

39.(2015·海南卷.29)(10分)回答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问题:

(1)高等动物在产生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发生____,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____,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基因重组,从而产生基因组成不同的配子。

(2)假设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在其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细胞,甲、乙2个模式图仅表示出了Aa、Bb基因所在的常染色体,那么,图甲表示的是____(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图乙表示的是____(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

(3)某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为2n,其产生的花粉经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是指________。

【答案】(1)自由组合 交叉互换 (2)初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3)体细胞内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3)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内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考点定位】遗传和变异

【名师点睛】本题综合考查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旨在检测学生对减数分裂中遗传和变异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熟练解读减数分裂图像、深入理解遗传规律的实质是解决本题关键,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加强与遗传变异相关的减数分裂有关的图像识别训练,最好能自己动手绘出与遗传规律相关的分裂图像。

40.( 2015·浙江卷.32)(18 分)某自花且闭花授粉植物, 抗病性和茎的高度是独立遗传的性状。 抗病和感病由基因 R 和 r 控制, 抗病为显性; 茎的高度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 D 、 d , E 、 e ) 控制, 同时含有 D 和 E 表现为矮茎, 只含有 D 或 E 表现为中茎, 其他表现为高茎。 现有感病矮茎和

抗病高茎两品种的纯合种子, 欲培育纯合的抗病矮茎品种。。 请回答:

( 1 ) 自然状态下该植物一般都是 _______ 合子。

( 2 ) 若采用诱变育种, 在γ 射线处理时, 需要处理大量种子, 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 ______

和有害性这三个特点。

( 3 ) 若采用杂交育种, 可通过将上述两个亲本杂交, 在 F 2 等分离世代中 _____ 抗病矮茎个

体, 再经连续自交等 _____ 手段, 最后得到稳定遗传的抗病矮茎品种。 据此推测, 一般

情况下, 控制性状的基因数越多, 其育种过程所需的 _____ 。 若只考虑茎的高度, 亲本

杂交所得的 F1 在自然状态下繁殖, 则理论上, F2 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_______ 。 ( 4 ) 若采用单倍体育种, 该过程涉及的原理有 ____ 。 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其过程(说明: 选育结果只需写出所选育品种的基因型、 表现型及其比例)。

【答案】(1)纯 (2)多方向性、稀有性

(3)选择 纯合化 年限越长 矮茎:中茎:高茎=9:6:1

(4)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 遗传图解如下: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遗传与变异原理在生物育种方面的应用。

【名师点睛】生物育种易错警示:(1)杂交育种是最简捷的方法,而单倍体育种是最快获得纯合子的方法,可缩短育种年限。(2)让染色体加倍可以用秋水仙素等进行处理,也可采用细胞融合的方法,且此方法能在两个不同物种之间进行。(3)原核生物不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不能运用杂交的方法进行育种,一般采用的方法是诱变育种。

41.(2015·北京卷.30)(17分)野生型果蝇的腹部和胸部都有短刚毛,而一只突变果蝇S的腹部却生出长刚毛,研究者对果蝇S的突变进行了系列研究。用这两种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见图。

(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果蝇腹部的短刚毛和长刚毛是一对 性状,其中长刚毛是 性性状。图中①、②基因型(相关基因用A和a表示)依次为 。

(2)实验2结果显示:与野生型不同的表现型有 种。③基因型为 ,在实验2后代中该基因型的比例是 。

(3)根据果蝇③和果蝇S基因型的差异,解释导致前者胸部无刚毛、后者胸部有刚毛的原因:

(4)检测发现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相对分子质量比野生型的小,推测相关基因发生的变化为 。

(5)实验2中出现的胸部无刚毛的性状不是由F1新发生突变的基因控制的。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虽然胸部无刚毛是一个新出现的性状,但 ,说明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不是一个新突变的基因。

【答案】(1)相对 显 Aa aa (2)两 AA 1/4 (3)两个A基因抑制胸部长出刚毛,只有一个A基因时无此效应 (4)核苷酸数量减少缺失 (5)新的突变基因经过个体繁殖后传递到下一代中不可能出现比例25%的该基因纯合子。

【考点定位】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和基因突变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具体涉及有显隐性状的判

断;亲子代基因型的推断;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出现概率等问题,都比较常规,简单,学生容易得分。涉及的基因突变的实质分析也不难理解,只有最后一个小问,需要学生灵活组织生物学术语准确表达,需要在平时的练习中进行有针对性训练。

42.(2015·山东卷.28)(14分)果蝇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刚毛(B)对截毛(b)为显性。为探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如下实验。

(1)若只根据实验一,可以推断出等位基因A、a位于 染色体上;等位基因B、b可能位于 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 染色体上。(填“常”“X”“Y”或“X”和“Y”)

(2)实验二中亲本的基因型为 ;若只考虑果蝇的翅型性状,在F2的长翅果蝇中,纯合体所占比例为 。

(3)用某基因的雄果蝇与任何雌果蝇杂交,后代中雄果蝇的表现型都为刚毛。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F2中,符合上述条件的雄果蝇在各自F2中所占比例分别为 和 。

(4)另用野生型灰体果蝇培育成两个果蝇突变品系。两个品系都是由于常染色体上基因隐性突变所致,产生相似的体色表现型—黑体。它们控制体色性状的基因组成可能是:①两品系分别是由于D基因突变为d和d1基因所致,它们的基因组成如图甲所示;②一个品系是由于D基因突变为d基因所致,另一个品系是由于E基因突变成e基因所致,只要有一对隐性基因纯合即为黑体,它们的基因组成如图乙或图丙所示,为探究这两个品系的基因组成,请完成实验设计及结果预测。(注:不考虑交叉互换)

Ⅰ.用_______为亲本进行杂交,如果F1表现型为__________,则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甲所示;否则,再用F1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

Ⅱ.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则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乙所示; Ⅲ.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则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丙所示。

【答案】(1)常 X X和Y(注:两空可颠倒) (2)AAXY、aaXX(注:顺序可颠倒) 1/3 (3)0 1/2 (4)Ⅰ.品系1和品系2(或两个品系) 黑体 Ⅱ.灰体︰黑体=9︰7 Ⅲ. 灰体︰黑体=1︰1

BBbb

【考点定位】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名师点睛】遗传规律的应用一直是一个难点,这类题重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解决本题有几个关键地方:一是根据表中杂交信息,推断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什么染色体遗传(方法是常染色体遗传,后代表现型与性别无关;反之位于X染色体遗传,后代表现型与性别有关联);二是计算后代某种表现型所占比例(或者出现概率)要注意题意表述,尤其是所占比例的总数;三是解决遗传实验中探究问题,应注意由果执因法的应用(即把结论当作已知条件进行分析)。

43.( 2015·四川卷.11)(14分)果蝇的黑身、灰身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 (1)实验一: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

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1。

①果蝇体色性状中,__为显性。F1的后代重新出现黑身的现象叫做 ;F2

的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 。

②若一大群果蝇随机交配,后代有9900只灰身果蝇和100只黑身果蝇,则后代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 。若该群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灰身果蝇的比例会 ,这是 的结果。

(2)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r)会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 实验二:黑身雌蝇丙(基因型同甲)与灰身雄蝇丁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

表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

①R、r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雄蝇丁的基因型为 ,F2中灰身雄蝇共有 种基因型。

②现有一只黑身雌蝇(基因型同丙),其细胞(2n=8)中Ⅰ、Ⅱ号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

变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所有染色体同源区段须联会且均相互分离,才能形成可育配子。 用该果蝇重复实验二,则F1雌蝇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F2的雄蝇中深黑身个体占__。

【答案】(1)①灰色 性状分离 2/3 ②18% 下降 自然选择 (2)①X BBXY 4 ②8或6 1/32

r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遗传规律的应用,涉及伴性遗传、生物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以及生物进化的实质等知识点。

【名师点睛】基因位置的判断方法:(1)伴性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正反交结果都会出现不同,但细胞质遗传产生的子代总是与母方性状相同,而伴性遗传则不一定都与母方相同。(2)设置隐性雌和显性雄个体杂交还可判断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显隐性的判断:(1)具有相对性状的双亲进行杂交,子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子代表现出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2)亲本自交若子代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表现出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

44.( 2015·课标I卷.32) (9分)

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 ,A基因频率为 。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 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

【答案】(1)1:1 1:2:1 0.5 (2)A基因纯合致死 1:1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推理和计算。

【名师点睛】今年的高考遗传题是历年全国高考中最简单的。这就告诉考生不要以为高考中遗传题一定很难,在题容易的时候还是要细心,认真对待,以免大意失荆州。简单的遗传题中,也有其限制条件存在,做题时考生要注意限制条件在解题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今年的高考遗传题是历年全国高考中最简单的。这就告诉考生不要以为高考中遗传题一定很难,在题容易的时候还是要细心,认真对待,以免大意失荆州。简单的遗传题中,也有其限制条件存在,做题时考生要注意限制条件在解题中的作用。

45.(2015·上海卷.综合题一)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9分) 对某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调查后共发现54科390种鸟类。其中北坡有31科115种,南坡有54科326种。

31.造成该保护区南坡物种远比北坡丰富度高的可能因素是______(多选)。 A.面积

B.气候

C.水文

D.地貌

32.图11显示了该保护区内古北界等三大类鸟的垂直分布格局,由图可知,物种丰富度最大出现在海拔______。

A.1.6~2.5 km

B.2.5~3.1km

C.3.1~4.0 km

D.4.0~4.8 km

研究显示,保护区内地雀味的形态与ALX1基因高度相关。图12显示MG、CE、DP、DW四种地雀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多样性。

33.测定该基因序列可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证据。据图推测,MG与其他物种的亲缘性由近及远的顺序是___________。

A.DP、CE、DW

D.DP、DW、CE

图13显示ALX1基因型(BB、BP和PP)与FM地雀喙形态的关系。

B.CE、DW、DP

C.CE、DP、DW

34.在该保护区内共发现具有钝喙、尖喙和中间型FM地雀的数量分别为260只、180只和360只,则P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__。

【答案】31.BCD 32.B

33.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水平 B 34.45%

【考点定位】物种丰富度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名师点睛】本题以物种的丰富度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为知识载体,考查学生的识图能

力,能用图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另外该题还考察了基因频率的计算,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基因频率的定义,并用定义进行计算。

46.(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32)(9分)

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zx感病xk矮秆(抗倒状)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获得具有 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 。

(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

【答案】(1)抗病矮杆(2)高秆和矮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3)将纯合的抗病高秆与感病矮秆杂交,产生F1,让F1与感病矮秆杂交

【解析】本题以育种为背景,考查杂交育种、自由组合定律的条件和自由组合验证。(1)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从题意知,抗病与矮杆(抗倒伏)为优良性状。(2)孟德尔遗传定律研究的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特点,故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应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自由组合定律要求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3)测交是用F1与隐性纯合体杂交,故先用纯合的抗病高秆与感病矮秆杂交获得F1,然后再进行测交实验。

【考点定位】生物育种。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规律,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47.(2014·山东卷.28)果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短刚毛和长刚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用甲、乙、丙三只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杂交组合、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

(1)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杂交结果,推断乙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或________。

若实验一的杂交结果能验证两对基因E,e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丙果蝇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的F1中与亲本果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3)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F1 ,F1中灰体果蝇8400只,黑檀体果蝇1600只。F1中e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_,Ee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亲代群体中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为________。

(4)灰体纯合果蝇与黑檀体果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出现了一只黑檀体果蝇。出现该黑檀体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现有基因型为EE,Ee和ee的果蝇可供选择,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实验步骤:

①用该黑檀体果蝇与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的果蝇杂交,获得F1 ; ②F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基因突变; I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答案】(1)EeBb eeBb (两空可颠倒) eeBb (2) 1/2 (3)40% 48% 60%

(4)答案一① EE Ⅰ.灰体:黑檀体=3:1 Ⅱ.灰体:黑檀体=4:1 (5)答案二① Ee Ⅰ.灰体:黑檀体=7:9 Ⅱ.灰体:黑檀体=7:8

【考点定位】遗传规律的运用、生物变异。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遗传定律与变异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48.(2014·广东卷.28)(16分)图16是某家系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A、a,B、b和D、d表示。甲病是伴性遗传病,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乙病的遗传方式是 ,丙病的遗传方式

是 ,

Ⅱ6的基因型是 。

⑵Ⅲ13患两种遗传病的原因是 。

⑶假如Ⅲ15为乙病致病基因的杂合子、为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100,Ⅲ15和Ⅲ16结婚,所生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 ,患丙病的女孩的概率是 。

⑷有些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的启动子缺失引起的,启动子缺失常导致 缺乏正确的结合位点,转录不能正常起始,而使患者发病。

【答案】 28(16分)

⑴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2分)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1分)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分) D XABXab(2分)

⑵Ⅱ—6的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两条X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差生交换,产生了XAb配子(3分)

⑶301/1200(3分) 1/1200(2分) ⑷RNA聚合酶(2分)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概率计算。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遗传方式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相关计算的能力。

49.(2014·天津卷.8)嗜热土壤芽胞杆菌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BglB)是一种耐热纤维素酶,为使其在工业生产中更好地应用,开展了以下试验:

Ⅰ.利用大肠杆菌表达BglB酶

⑴PCR扩增bglB基因时,选用 基因组DNA作模板。

⑵下图为质粒限制酶酶切图谱。bglB基因不含图中限制酶识别序列。为使PCR扩增的bglB基因重组进该质粒,扩增的bglB基因两端需分别引入 和 不同限制酶的识别序列。

⑶大肠杆菌不能降解纤维素,但转入上述构建好zx的表xk达载体后则获得了降解纤维素的能力,这是因为

。 Ⅱ.温度对BglB酶活性的影响

⑷据图1、2可知,80℃保温30分钟后,BglB酶会 ;为高效利用BglB酶降解纤维素,反应温度最好控制在 (单选)。

A.50℃ B.60℃ C.70℃ D.80℃

Ⅲ.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提高BglB酶的热稳定性

在PCR扩增bglB基因的过程中,加入诱变剂可提高bglB基因的突变率,经过筛选,可获得能表达热稳定性高的BglB酶的基因。

⑸与用诱变剂直接处理嗜热土壤芽胞杆菌相比,上述育种技术获取热稳定性高的BglB酶基因的效率更高,其原因是在PCR过程中 (多选)

A.仅针对bglB基因进行诱变 B.bglB基因产生了定向突变

C.bglB基因可快速积累突变 D.bglB基因突变不会导致酶的氨基酸数目改变 【答案】

⑴嗜热土壤芽胞杆菌 ⑵Ndel BamHⅠ ⑶转基因的大肠杆菌分泌出有活性的BglB酶

⑷失活 B ⑸A、C

【考点定位】生物育种、基因工程等。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酶、育种等知识,意在考查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及识图能力。

50.(2014·安徽卷.31) (16分)香味性状是优质水稻品种的重要特征之一。

(1)香稻品种甲的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其香味性状的表现是因为 ,导致香味物质的积累。

(2)水稻的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为选育抗病水稻新品种,进行了一系列杂交实验。其中,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则两个亲代的基因型是 。上述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

(3)用纯合无香味植株做母本与香稻品种甲进行杂交,在F1中偶尔发现某一植株具有

香味性状。请对此现象给出两种合理的解释:① ;② 。

(4)单倍体育种可以缩短育种年限。离体培养的花粉经脱分化形成 ,最终发育成单倍体植株,这表明花粉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所需的 。若要获得二倍体植株,应在 时期用秋水仙素进行诱导处理。

【答案】(1)a基因纯合,参与香味物质代谢的某种酶缺失(2)Aabb、AaBb 3/64 (3)某一雌配子形成时,A基因突变为a基因 某一雌配子形成时,含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

(4)愈伤组织 全部遗传信息 幼苗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和生物育种。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育种和变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51.(2014·上海卷.31-34)(一)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9分) 研究者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11,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

31. 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多样性,该多样性的实质是_____多样性。

32. 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是_____。

33. 该研究发现,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山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就⑥⑦形成过程而言,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的意义是_____。

34 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百万年,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多选)。

A.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 B. 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E.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 【答案】

31.遗传 基因和基因型/遗传物质/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32. ②、③

33.有利于在⑥⑦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使⑥⑦原种群之间彼此不能接触,失去交配机会

34.生殖隔离 A、E

【考点定位】生物进化理论。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pq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