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测试卷(3)

更新时间:2024-01-11 23:50: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经典试卷】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歧(qí) 瘫痪(tān) 熬夜(áo) 沉寂(jì) ....B.粼粼(lín) 诀别(jué) 姊妹(zí) 荫蔽(yīn) ....C.一霎时(chà) 匿笑(nì) 沐浴(mù) 脸颊(xiá) ....D.捶打(chuí) 菡萏(hàn dàn) 徘徊(huí) 絮叨(xù) .....2.(4分)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自然也很轻。

(2)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漂落。 (3)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酒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4)那棵树的荫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 。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的数学基础好,参加数学竞赛,我喜欢物理,参加物理竞赛,咱们各得其...所 .

B.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变化无常 ....C.儿子参军才半年,家中就接到了立功喜报,令父母喜出望外 ....

D.每当我看电视的时候妈妈就会坐在我身旁,让我少看点电视,多看看书,絮.絮叨叨个没完 ...

4.(3分)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书籍是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B.诗书传家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C.阅读是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通过它与古人对话,与未来交流 D.如果全民都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整个民族的性格就会得到润物无声 5.(3分)下面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第1页(共22页)

A.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B.妈妈不服气,说她这是休息,她不能“守桌待诗”。 C.“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D.是亲情给了我们站起来的勇气,是亲情把我们送进了校园,是亲情让我们在成功时更快乐…

6.(3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散步》描写了一家三代人散步时,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的平常小事。这个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 B.《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已故母亲的一篇散文。

C.《金色花》与《荷叶?母亲》都是以表达对母亲的爱恋为主题的现代诗歌,前者借助金色花的形象来抒发母亲和孩子之间真挚的爱;后者以花映人,抒发女儿对慈母的依恋和感激之情,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 D.《世说新语》的作者余嘉锡是南朝宋彭城人。 7.(3分)名著阅读。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叙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以上文字出自鲁迅散文集《 》,文段中的“她”是(人物) 。 8.(7分)综合性学习。

你班正在举行“我爱我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个开场白。

(2)在进行成语接龙活动时,同学们纷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自己的家庭,你也选用了一个成语来概括: 。

(3)下面的情景,在很多“家”中极为常见。请你阅读下图,写出你的感悟。

第2页(共22页)

二、阅读理解(41分)

9.(15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与友期行 .②去后乃至 .③相委而去 .④下车引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10.(15分)

我说我 迟子建

①我生来是只“丑小鸭”,因为生于冰天雪地的北极村,所以不惧寒冷。小时候喜欢犟嘴,挨过母亲的打。挨打时,我咬紧牙关不哭,以示坚强,气的妈妈骂我:“让你学刘胡兰呢?”

②我幼时淘气,爱往山里钻,爱往草滩钻,捉蝴蝶和蝈蝈,捅马蜂窝,钓小鱼,采山货,摘野花,贪吃贪玩。那时曾有一些问题,令我想不明白:树木吃什么东西能生长?鱼为什么能在水里游?鸟儿为什么能在天空飞?野花如何有姹紫嫣红的颜色?如今看来,这些问题我仍旧没想明白,可见是童心未泯,长进不大。 ③父亲是小学校长,在哈尔滨读的中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烟稀少的大兴安岭,他算是秀才了。他吹拉弹唱样样都行,喜欢喝酒,顶撞上司,清高自负,

第3页(共22页)

极其善良。因为喜欢曹子建的《洛神赋》,就想当然地把我的名字冠以“子建”二字,幸而我还能写点文章,否则迟家若是出了个叫“子建”的农妇,他起的名字就成一个笑话了。父亲毛笔字写得好,在永安小镇时,每逢春节他都要铺开红纸,饱蘸笔墨书写对联。他鼓励已上初中的我编写对联,我欣然从命,有一些被他采纳后龙飞凤舞地写在纸上,贴在寒风凛冽的户外。看到贴着的对联的内容是由我胡诌的,我便沾沾自喜了。那算是我最早的作品,编辑和发表者是父亲,我没有一文钱的报酬,读者只限于家人和左邻右舍。

④我喜欢小动物,养过一只毛色发灰的野猫,将它的腿缚在椅子上,否则它就乱窜乱跳,比老虎还要威猛。我还养过狗。当然,这是些有趣的收养。最无聊的是养猪养鸡,这些家畜家禽家家户户都养,没什么特点,尤其是猪,它食量惊人,放学后不得不出去给它采菜回来烀食,把人累得头晕眼花,目的无非是让猪长膘,之后把它杀掉当成美餐分食,而食物又化成了田地的肥料,这样循环往复地一想,便觉无趣,觉得人是世界上最无聊的动物。

⑤大自然亲切的触摸使我渐渐对文字有了兴趣。我写作的动力往往来自于它给我的感动。比如满月之夜的月光照着山林,站在户外,看着远山蓝幽幽的剪影,感受着如丝绸般光滑涌动的月光,内心会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这时候就特别想用文字去表达这种情感。我爱飞雪,爱细雨,爱红霞漫卷的黄昏,爱冰封的河流,爱漫漫长冬的温存炉火。直到如今,大自然给了我意外的感动后,我仍会怦然心动,文思如泉涌。

⑥我出身的家庭清贫,但充满暖意;我出生之地文化底蕴不深厚,但大自然却积蓄了足够的能量给予我遐想的空间;我的祖父和父亲早逝,亲人的离去让我过早感觉到人世间的沧桑和无常。我明白一朵云聚了会散,一朵花儿开了会谢,河水总是向前流,春夏秋冬,日月更迭,周而复始。大自然的四季轮回,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让我们明白它们是万古长青的,而人生的四季戛然而止后,我们看不到人的轮回,只能用心灵去体悟、发现和领会。我渴望着年事已高时能做到“不说人间陈俗事,声声只赞白莲花”,能够在老眼昏花时达到人生真正的绚烂境界,那将是一种大喜悦、大感动。

⑦对于生活,我觉得庸常的就是美好的。平常的日子浸润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的情感,让你能尽情品咂。对于文学,我觉得应持有朴素的情感,因为生活是变幻

第4页(共22页)

莫测的,朴素的情感能使文学中的生活焕发出某种诗意,能使作家葆有一颗平常心和永不褪色的童心,而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一个作家最应具备的素质。 ..(1)本文作者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我”说了“我”的 。 (2)文章第③段为什么要用较长的篇幅写父亲?

(3)第⑤段“满月之夜的月光照着山林,站在户外,看着远山蓝幽幽的剪影,感受着如丝绸般光滑涌动的月光,内心会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作者如何运用比喻的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的?

(4)请谈谈你对第⑥段“不说人间陈俗事,声声只赞白莲花”的理解。 (5)第⑦段中加点的词语“这些”指代什么? 11.(11分)

苦难土壤上开出的花朵

邹扶澜

19岁那年,我高考落榜了,而复读需要缴纳一笔不菲的学费。

我的母亲读书不多,但是性格要强。一天,几个跟她平日很要好的中年女人找到她,商量着去城阳贩蛤蜊,据说用车子载两包回来,一天可以赚100多元。 母亲心动了,非要去试试。她那年已近50岁,自己骑车子去贩蛤蜊让我不放心,我提出跟她们一起去看看。

城阳离我居住的小城有20多里路,我们准备好编织袋、绳子,我还特意跑到一个同学家,借了一架“大金鹿”车子。第二天一早,天还黑黢黢的,我们就出发了。 天刚破晓,海鲜批发市场上已经人头攒动,不少跟我们一样的小贩,胳膊底下夹着包跟商主讨价还价。我也凑了过去,蹲在一堆小山似的蛤蜊跟前用手扒拉着,学着小贩的口气跟商主还价。

“行,你要多少?”商主抽着烟,目光在我稚气未脱的脸上扫了一眼,很痛快地说。 我回头看看母亲,母亲轻轻扯了一下我的衣角,我明白了,站起身刚要走,那人厉声喝住了我。

“什么意思?讲好了价想走,没门儿!”他把手里的烟头朝地上重重一摔,上前一把揪住我。

我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怕什么?就反身一挡。我这一挡激怒了对方,他一个拳头朝我脸上抡过来。

第5页(共22页)

C.《金色花》与《荷叶?母亲》都是以表达对母亲的爱恋为主题的现代诗歌,前者借助金色花的形象来抒发母亲和孩子之间真挚的爱;后者以花映人,抒发女儿对慈母的依恋和感激之情,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 D.《世说新语》的作者余嘉锡是南朝宋彭城人。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作家作品等知识。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编写的; 故选:D。

7.(3分)名著阅读。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叙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以上文字出自鲁迅散文集《 朝花夕拾 》,文段中的“她”是(人物) 阿长 。 【分析】本题要结合名著知识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名著内容进行积累,包括名著的作者、人物、故事情节。

【解答】选文出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文段中的“她”是阿长。 答案:

朝花夕拾 阿长

8.(7分)综合性学习。

你班正在举行“我爱我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个开场白。

(2)在进行成语接龙活动时,同学们纷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自己的家庭,你也选用了一个成语来概括: 天伦之乐 。

(3)下面的情景,在很多“家”中极为常见。请你阅读下图,写出你的感悟。

第11页(共22页)

【分析】第一小题考查拟写开场白。第二小题考查成语掌握。第三小题考查图文转换。

【解答】(1)本题考查开场白的拟写。拟写开场白时,一般先是称呼和问候语,然后介绍活动的意义或内容,最后宣布活动开始即可。语言要富于感染性和号召性,表意要清晰明了。据此可作答。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掌握。由题意可知,本题要求学生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自己的家庭生活,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即可,可以是天伦之乐,合家欢乐,金玉满堂等。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看图可知,图中的妈妈从小就为儿子整理衣服,一直到儿子都成了大人,她都老了还在为儿子整理衣服。反映了父母对子女关爱过多,导致子女处理能力差,所以说父母不能为孩子做太多的事情,要锻炼他们生活自理的能力。据此表述即可。 答案:

(1)示例:同学们,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就有两位天使一直守护着我们,跌倒时,他们把我们扶起;受伤时,他们抚平我们的伤口;高兴时,他们分享我们的快乐…他们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让我们齐声说:“我爱我家。” (2)天伦之乐

(3)示例:不能对子女包办过多,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做,以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

二、阅读理解(41分)

9.(15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12页(共22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与友期行 约定 .②去后乃至 才 .③相委而去 离开 .④下车引之 拉,牵引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分析】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

①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句意为: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③句意为: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去:离开。 ④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牵拉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句子翻译。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信:诚信,讲信用。句意为: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

第13页(共22页)

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惭:感到惭愧。引:拉;顾:回头看。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元方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通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或“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①(约定)②(才)③(离开)④(拉,牵拉)

(2)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②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10.(15分)

我说我 迟子建

①我生来是只“丑小鸭”,因为生于冰天雪地的北极村,所以不惧寒冷。小时候喜欢犟嘴,挨过母亲的打。挨打时,我咬紧牙关不哭,以示坚强,气的妈妈骂我:“让你学刘胡兰呢?”

第14页(共22页)

②我幼时淘气,爱往山里钻,爱往草滩钻,捉蝴蝶和蝈蝈,捅马蜂窝,钓小鱼,采山货,摘野花,贪吃贪玩。那时曾有一些问题,令我想不明白:树木吃什么东西能生长?鱼为什么能在水里游?鸟儿为什么能在天空飞?野花如何有姹紫嫣红的颜色?如今看来,这些问题我仍旧没想明白,可见是童心未泯,长进不大。 ③父亲是小学校长,在哈尔滨读的中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烟稀少的大兴安岭,他算是秀才了。他吹拉弹唱样样都行,喜欢喝酒,顶撞上司,清高自负,极其善良。因为喜欢曹子建的《洛神赋》,就想当然地把我的名字冠以“子建”二字,幸而我还能写点文章,否则迟家若是出了个叫“子建”的农妇,他起的名字就成一个笑话了。父亲毛笔字写得好,在永安小镇时,每逢春节他都要铺开红纸,饱蘸笔墨书写对联。他鼓励已上初中的我编写对联,我欣然从命,有一些被他采纳后龙飞凤舞地写在纸上,贴在寒风凛冽的户外。看到贴着的对联的内容是由我胡诌的,我便沾沾自喜了。那算是我最早的作品,编辑和发表者是父亲,我没有一文钱的报酬,读者只限于家人和左邻右舍。

④我喜欢小动物,养过一只毛色发灰的野猫,将它的腿缚在椅子上,否则它就乱窜乱跳,比老虎还要威猛。我还养过狗。当然,这是些有趣的收养。最无聊的是养猪养鸡,这些家畜家禽家家户户都养,没什么特点,尤其是猪,它食量惊人,放学后不得不出去给它采菜回来烀食,把人累得头晕眼花,目的无非是让猪长膘,之后把它杀掉当成美餐分食,而食物又化成了田地的肥料,这样循环往复地一想,便觉无趣,觉得人是世界上最无聊的动物。

⑤大自然亲切的触摸使我渐渐对文字有了兴趣。我写作的动力往往来自于它给我的感动。比如满月之夜的月光照着山林,站在户外,看着远山蓝幽幽的剪影,感受着如丝绸般光滑涌动的月光,内心会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这时候就特别想用文字去表达这种情感。我爱飞雪,爱细雨,爱红霞漫卷的黄昏,爱冰封的河流,爱漫漫长冬的温存炉火。直到如今,大自然给了我意外的感动后,我仍会怦然心动,文思如泉涌。

⑥我出身的家庭清贫,但充满暖意;我出生之地文化底蕴不深厚,但大自然却积蓄了足够的能量给予我遐想的空间;我的祖父和父亲早逝,亲人的离去让我过早感觉到人世间的沧桑和无常。我明白一朵云聚了会散,一朵花儿开了会谢,河水总是向前流,春夏秋冬,日月更迭,周而复始。大自然的四季轮回,我们每时每

第15页(共22页)

刻都能感受到,让我们明白它们是万古长青的,而人生的四季戛然而止后,我们看不到人的轮回,只能用心灵去体悟、发现和领会。我渴望着年事已高时能做到“不说人间陈俗事,声声只赞白莲花”,能够在老眼昏花时达到人生真正的绚烂境界,那将是一种大喜悦、大感动。

⑦对于生活,我觉得庸常的就是美好的。平常的日子浸润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的情感,让你能尽情品咂。对于文学,我觉得应持有朴素的情感,因为生活是变幻莫测的,朴素的情感能使文学中的生活焕发出某种诗意,能使作家葆有一颗平常心和永不褪色的童心,而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一个作家最应具备的素质。 ..(1)本文作者主要运用了 记叙 的表达方式,“我”说了“我”的 写作者经历和感悟 。

(2)文章第③段为什么要用较长的篇幅写父亲?

(3)第⑤段“满月之夜的月光照着山林,站在户外,看着远山蓝幽幽的剪影,感受着如丝绸般光滑涌动的月光,内心会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作者如何运用比喻的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的?

(4)请谈谈你对第⑥段“不说人间陈俗事,声声只赞白莲花”的理解。 (5)第⑦段中加点的词语“这些”指代什么?

【分析】文章讲述了因犟嘴挨打;幼时捉蝴蝶和蝈蝈,捅马蜂窝,钓小鱼,采山货,摘野花做种种淘气事;爱胡思乱想;在父亲的鼓励下编写对联;喜欢小动物,养过鸡鸭,甚至还有猪;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给予我激情和灵感。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需要学生明确我们常说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据此即可进行选择。本文叙述(记叙)作者经历和感悟。 (2)本题考查情节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第③段作者写了父亲的才气对“我”的熏陶、父亲给我起的名字中蕴含的期盼、父亲鼓励“我”编写对联。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我受父亲的影响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拟人:赋予事物以

第16页(共22页)

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本句中“如丝绸般光滑涌动的月光”,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具体可感地体现了月光的柔美。 (4)本题是对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同时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作用,一般重点句子都是点明中心,或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此句体现了作者期望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出尘脱俗,心灵达到纯洁、高雅、清净和超然的人生境界。

(5)本题考查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代词的指找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这”代指的一般是上文,“那”是代指下文内容。 答案:

(1)叙述(记叙).写作者经历和感悟

(2)第③段作者写了父亲的才气对“我”的熏陶、父亲给我起的名字中蕴含的期盼、父亲鼓励“我”编写对联。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我受父亲的影响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3)用光滑的丝绸涌动生动形象地描绘满月之夜轻柔的月光不断移动照着山林的状态,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心动。透过人生百态,感悟人生真谛,从而做到拒绝陈旧庸俗,歌颂美好人生,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4)持有朴素的情感,能使文学中的生活焕发出某种诗意,能葆有一颗平常心和永不褪色的童心。变幻莫测的,朴素的情感能使文学中的生活焕发出某种诗意。能使作家葆有一颗平常心和永不褪色的童心。

(5)对于文学,我觉得应持有朴素的情感,因为生活是变幻莫测的,朴素的情感能使文学中的生活焕发出某种诗意,能使作家葆有一颗平常心和永不褪色的童心。

11.(11分)

苦难土壤上开出的花朵

邹扶澜

第17页(共22页)

19岁那年,我高考落榜了,而复读需要缴纳一笔不菲的学费。

我的母亲读书不多,但是性格要强。一天,几个跟她平日很要好的中年女人找到她,商量着去城阳贩蛤蜊,据说用车子载两包回来,一天可以赚100多元。 母亲心动了,非要去试试。她那年已近50岁,自己骑车子去贩蛤蜊让我不放心,我提出跟她们一起去看看。

城阳离我居住的小城有20多里路,我们准备好编织袋、绳子,我还特意跑到一个同学家,借了一架“大金鹿”车子。第二天一早,天还黑黢黢的,我们就出发了。 天刚破晓,海鲜批发市场上已经人头攒动,不少跟我们一样的小贩,胳膊底下夹着包跟商主讨价还价。我也凑了过去,蹲在一堆小山似的蛤蜊跟前用手扒拉着,学着小贩的口气跟商主还价。

“行,你要多少?”商主抽着烟,目光在我稚气未脱的脸上扫了一眼,很痛快地说。 我回头看看母亲,母亲轻轻扯了一下我的衣角,我明白了,站起身刚要走,那人厉声喝住了我。

“什么意思?讲好了价想走,没门儿!”他把手里的烟头朝地上重重一摔,上前一把揪住我。

我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怕什么?就反身一挡。我这一挡激怒了对方,他一个拳头朝我脸上抡过来。

鲜血从我的鼻子中流了出来。母亲冲上去,挡在那人跟前,护着我说:“不就一包蛤蜊吗?买就是了,凭什么打人?有你这样的吗?”

“妈,不要买!”我捂着鼻子,上前想阻止母亲,可那人身后又闪出几个人,朝我虎视眈眈地瞪着,母亲又把我向后猛地一推。

“最少500斤!”那人看也不看母亲,冷冷地抛下一句话。 明显是欺诈,我肺都气炸了,恨不得冲上去砸扁他的鼻子! “哪有这种道理?买多买少自己说了算,我就要这一包!”

“不行!”那人用脚踩住装蛤蜊的袋子,喷着烟,“这是批发市场的规矩。” 往家走的时候,我跟母亲每人载着三包蛤蜊,车两边各一包,打横又一包。起初,我还勉强骑得动,可是不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母亲走在前面,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等着我。

“都怪我,不叫你来就好了。”母亲看着我瘀青的鼻梁,用袖口想给我擦鼻孔里残

第18页(共22页)

留的血迹。

我强装笑脸,对母亲说:“没事,妈,我会找人来收拾他们的!你放心,我不会咽下这口气!”

“你敢!”母亲狠狠地瞪着我,“强龙不压地头蛇,你回家好好复习,要是敢惹事,我跟你没完!”

看母亲这般懦弱,我气急地把车子一摔,载着蛤蜊的车子滚到了路一侧的沟里。我不解气,又跳进沟里,狠狠地照着袋子踹了几脚。

发泄完了,我头也不回大步向前走去。我走了很远,气也消得差不多了,想起母亲一个人待在那儿,肯定搬不动车子,只好又走了回来。

母亲坐在大树底下,显然刚刚哭过。她不知用什么方法将车子从沟里搬了上来,而且她的那辆车子上多载了一包蛤蜊,我的车子上少了一包。 我鼻子一酸,差点儿掉下泪来。

那一天,我跟母亲走走停停,到家时,已快晌午了。

母亲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卖完最后一斤蛤蜊,只赚回了本钱。蛤蜊当天没卖完,死去大半。母亲仍没泄气,第二天一早,又跟同伴去了海鲜市场。 只是,母亲没有再让我跟着去,我把自己埋进书本,专心复习起来。最后,我拿着母亲用血汗赚来的2000元钱,参加了复读。第二年,我如愿以偿,考上了一所较为理想的大学。

弹指一挥间,20年过去了,我想象不出,母亲当年是忍受着怎样的屈辱,把爱和责任背了回来:一半是怕我受到伤害,一半是为了给我凑足学费。 这是母亲给予我的最好的礼物,是苦难土壤上开出的花朵。 (1)请概括本文所写的主要事件。

(2)标题“苦难土壤上开出的花朵”比喻什么?有什么作用? (3)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母亲冲上去,挡在那人跟前。 ..(4)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母亲为给“我”凑学费去贩蛤蜊,面对小贩的仗势欺人,母亲怕“我”受到伤害,忍辱负重买蛤蜊、卖蛤蜊。全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和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第19页(共22页)

【解答】(1)本题考查文中主要事件的概括能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时,需要把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面。本文中故事的起因是母亲为给“我”凑学费去贩蛤蜊,经过小贩的仗势欺人,母亲怕“我”受到伤害,结果是母亲忍辱负重买蛤蜊、卖蛤蜊。据此综合表述即可。

(2)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作答时,需联系文本的具体内容,结合自己的阅读体悟分析作答即可。根据文本内容可知,题目中的“花“喻指母亲给我的礼物,正是母亲的礼物让我明白什么是爱和责任,同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3)本题考查赏析描写方法。冲和挡两个动词,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母亲宁肯受到伤害,也不想让孩子受到伤害,表现了母亲的护犊情深,表现了一个母亲的伟大。

(4)本题考查分析结尾语段的作用。最后一段常有点明中心,深化主题,与题目或开头相照应的作用。根据最后一段的内容可知,这一段点明了主旨,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对母爱的赞美,同时又照应了文章的题目,使文章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答案:

(1)母亲为给“我”凑学费去贩蛤蜊,面对小贩的仗势欺人,母亲怕“我”受到伤害,忍辱负重买蛤蜊、卖蛤蜊。

(2)喻指母亲给“我”的礼物,即让“我”在苦难生活中明白什么是爱和责任。以此为标题,生动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3)“冲”“挡”两个动词,准确地表现了母亲的护犊情深﹣﹣宁可自己受伤害,也不愿孩子再受伤害,体现了一个母亲的伟大。

(4)总结全文,点明主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和对母爱的赞美之情,照应题目。

三、写作(50分)

12.(50分)请以《我喜欢这样的家》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有真情实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不少于500字。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我喜欢这样的家”,关键词是“喜欢”

第20页(共22页)

和“这样”。要把家的特点写具体,写清“为什么喜欢”,“这样”指代什么内容。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家”可以理解成自己实实在在的“小家”,也可以写“家”的象征意义。

【构思点拨】首先要思考“家”什么地方值得我爱,我用什么方式去爱,我是如何感受到“家”的氛围的。其次,在选材上,我们要从小事入手,从细微处见精神,以小见大,突出“家”的内涵。在写作内容上,我们不要固定在一个个具体的“家”上,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家”的固定含义,拓宽视野,突破常规,充分挖掘“家”的字面含义,将可爱的校园、美丽的家乡、温馨的集体、难舍的亲情、亲爱的祖国…纳入“家”的范畴,如此思维就更发散,思路就会更开阔。

可以写家庭成员的相亲相爱,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可以写家庭教育的独到之处,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也可以写晚辈对长辈的孝顺,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还可以从家庭成员忘我工作的入手,写出他们在各自的战场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突出人的精神面貌;也可以从家庭成员的爱好写起,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等等。

【表达方式】该作文可分成两部分,前部分以记叙为主,结尾议论抒情。 【解答】【例文】

我喜欢这样的家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中,父母都在很普通的岗位上工作,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家庭,却处处都充满着幸福的旋律。

首先是一家之主﹣﹣爸爸。爸爸是一名教师,在工作上他勤勤恳恳,同时他也是一个特别恋家的人,每天下班后的“工作”就是回家,爸爸几乎不在外面吃饭。他总是说:外面的鱼肉再好吃,也抵不过妈妈的手艺,而且吃得放心。 爸爸平时话不多,对事情很执著,只要是他认为对的,若是别人拿不出什么真凭实据,他是不会改变观点的。在学习上,是我的导师、我的智囊,在家务事上是妈妈的好帮手,在游戏方面,爸爸则成了我的敌手。但无论是什么时候,他都是我的好好爸爸。

然后是美丽温柔的妈妈。我敢说妈妈绝对是一个理家好手,不仅对丈夫女儿

第21页(共22页)

体贴,而且对老人也是照顾有佳。那次奶奶病了,妈妈几乎每天都要去一趟奶奶家,问长问短的,又是做饭,又是拿来一些脏的衣物回家来洗。做这些事情妈妈从没有过怨言,在她的观点中还保留着旧时代的做妻子的规矩,做一个贤惠的妻子。

我把妈妈称为是家里的大厨,因为不管是什么材料,在她的手中这么变换几下,就会变成一道美味的菜肴。现在,妈妈也讲究菜的营养搭配,什么荤素搭配的,而且妈妈偶尔还会做一些她小的时候吃的菜,真是别有一般滋味。 然后是喜欢安静的我,也有一些贪玩、贪嘴的我。初中生活是很紧张的,但是我有我自己的办法来调整自己,给自己的一个死党打个电话,谈谈心,这是最好的办法。

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一个宝,当然我也不例外,自从出生的那时起,我便储蓄了一分不薄的亲情。在海上航行时,亲情是我的指南针;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中,亲情是一片绿荫;而在风平浪静、美丽的港湾中,亲情则是我的海岸。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陪伴在我的左右。

就是这么一个由爸爸、妈妈、还有我组成的三口之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却是彼此都相爱的幸福家庭。我喜欢这样的家!

第22页(共22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tn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