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高三年级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更新时间:2023-11-26 05: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山市高三年级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语文科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级号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人就产生了实现“和谐大同”的社会的理想,并为此设计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其核心莫过于采用一套有效的争议调处机制,即今天所谓之调解制度。调解,作为一种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今天能够看到的关于调解的最早记载是舜主动出面对“历山之农者侵畔,河滨之渔者争坻”进行有效调处的故事。可见,华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调解对社会和谐的作用。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调解制度在我国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发展,几乎在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负责调解的机构或人员。 秦汉时,在乡一级设“秩、啬夫和三老”专司调解事务,调处不成再到县廷起诉。唐代则于基层分设“乡正、里正和村正”,而且还明确规定调解是将纠纷交府县处理的前提。到元朝时调解已被广泛应用于解决民事纠纷。元代还为调解及其他非诉讼争议解决机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告拦”。元朝法律同时规定通过审判官调解达成和解而再次起诉的案件,不允许有司再行受理。这就赋予调解达成的和解协议以既判力和法律约束力,这是传统调解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到明清时期,我国古代调解制度发展到了极致。明代将儒家“无讼”观念付诸社会管理实践,调解自然继续充当民事诉讼的法定前置程序。朱元璋就曾颁布敕令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轻便告官,务要经本管里甲老人理断。若不经由者,不问虚实,先将告人杖断六十,仍发里甲老人量断。”清代在沿袭明朝做法的同时,还将调处率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这从某种程度上导致调解适用范围被不适当地扩大。据载,清嘉庆十五年至二十五年间,天津宝坻县自讼案的调解结案率竟高达90%。从上述调解演进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调解在一步步制度化的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强制性特征。这种强制调解模式体现了统治者以此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考虑。中国古代调解也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道德教化功能。

我国古代调解制度特点鲜明。首先体现在中国古代调解的主动介入特性。中国传统调解实践大多具有某种主动介入的因素,即调解人出面调和纷争,并非基于双方的邀请而是多由调解人主动介入争议。(以下括号中的红色文字,原考题中没有节录:这从前述有关舜的调

1 / 14

解记载中可以看出。这种主动介入的调解模式在中国传统的宗族生活背景下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清代就曾有叔嫂之间因田产之争诉诸官府,双方亲友在官府开审前,主动出面调解,在查明争议真相的基础上劝说双方各让一步,最终平息纷争的案例。)其次是调解人在某些情况下的非中立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调解人主持调解时未必一定会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受传统道德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调解人在调解过程中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比如在婆媳纠纷中,古代调解人大多会倾向于站在公婆一边而劝说媳妇作出更多让步。再者就是调解人的主导性。古代调解人大多都是带着自己对争议的看法和既定立场介入争议的(如“以和为贵”、“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等传统观念)]。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自然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对调解结果施加影响。为了给调解人保留“面子”,当事人大多会听从调解人的建议。这些情形都是西方式调解体系中闻所未闻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代的调解制度发挥着积极的保障功能,是在“和谐大同”的传统社会的理想期待下诞生的一种争议解决机制。

B、被誉为“维护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调解制度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相对的完善。

C、元朝对传统调解制度的发展功不可没,法律规定由审判官介入的调解,其结果虽有当选约束力,但仍有改判的可能。

D、清朝时期的调解制度进一步完善,法定程序化更为严格,但也使调解的对象不合理地扩大,暴露出一定弊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朱元璋颁布敕令规定,其目的在于发挥调解制度的道德功效,合调解双方尽量不走民事诉讼程序,避免更大的麻烦。

B、与清朝相比,明朝调解制度调解的案件数理和案件结案率明显较低,充分反映出清朝社会矛盾更多,治理更为有力。

C、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对调解更加重视,并将原来的民间调解上升为法律规范的高度,强化了调解制度的政治色彩。

D、中国传统调解模式能践行数千年并且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其中关键的因素在于长期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稳定封闭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人们之间和平共处的重要性,相对于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调解可以使当事人从繁冗的诉讼中解脱出来。

B、清代曾有叔嫂之间因田产之争诉诸官府,在官府开审前,双方亲友主动出面调解,劝说双方各让一步,来平息纷争。

C、在古代婆媳纠纷中,调解人大多会倾向于站在公婆一边而劝说媳妇作出更多的让步,调解难以不偏不倚。

D、本文古代调解制度具有与我国古代调解制度不同的特点,它具有中立性等鲜明特点,调解可以给双方当事人一个谁是谁非的精确评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方言文阅读,完成4-7题

王廷,字子正,南充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苏州知府,有政声。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三十九年,转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南京督储,自成化后皆以都御史领之,至嘉靖二十六年,始命户部侍郎兼理。及振武营军乱,言者请复旧制,遂以副都御史章焕专领,而改廷南京刑部。未上,复改户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

2 / 14

时倭乱未靖,廷建议以江南属镇守总兵官,专驻吴淞,江北属分守副总兵,专驻狼山。遂为定制。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转左侍郎,还理部事。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迁南京礼部尚书,召为左都御史。奏行慎选授、重分巡、谨刑狱、端表率、严检束、公举劾六事。

隆庆元年六月,京师雨潦坏庐舍,命廷督御史分行振恤。会朝觐天下官,廷请严禁馈遗,....酌道里费,以儆官邪,苏民力。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廷因发齐奸利事,言:“齐前奉命赏军宣大,纳盐商杨四和数千金,为言恤边商、革余盐数事,为大学士阶所格。四和抵齐取贿,踪迹颇露。齐惧得罪,乃借攻阶冀自掩。”遂下齐诏狱。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阿阶意,罗织不辜。诏夺恺职,廷斥为民。

巡抚四川都御史曾省吾言:“廷守苏州时,人比之赵清献。直节劲气,始终无改。宜如毛恺例复官。”诏以故官致仕。十六年,给夫廪如制,仍以高年特赐存问。明年卒,谥恭节。 ... (节选自《明史·王廷传》,有删改) 注:①恺,即毛恺。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

B、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

C、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

D、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动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B、“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广诸侯王死叫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廷考取进士之后,先后担任重要职务,其中在担任苏州知府的时候,取得良好的政绩,赢得美好的声誉,后被升任。

B、当淮安闹饥荒时, 王廷和朱纲向皇帝写奏章,请求留下商税做军饷,却遭严厉批评,严讷为他们辩护,才使他们幸免于难。

C、王廷揭发张齐的罪行,说他曾接受盐商杨四和几千两银子,还借攻击徐阶的机会来掩饰自己罪行,使得张齐锒铛入狱。

D、巡查四川的都御史曾省吾向进行进谏,评价王廷这个人耿直有气节,坚守节操,建议恢复他的官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朝觐天下官,廷请严禁馈遗,酌道里费,以儆官邪,苏民力。

3 / 14

(2)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阿阶意,罗织不辜。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放 慵 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午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8、古人评诗有“诗眼”说法,本诗第二句哪个字是诗眼?试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感慨人生的悲欢离合,面对月圆月缺,他表达出了美好的愿望:“ , 。”

(2)杜甫《登高》中“ , 。”一联,表达了自己因双鬓白发、年老多病而暂停饮酒的烦闷。

(3)在《师说》中,韩愈以“ , 。”这两句,颠覆了老师胜过学生这一传统观念。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小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牛泪(小小说) 刘北川

牛老了,那么大的骨架,有了突起的棱角,走起路来,一步一探,好像前面埋着地雷,犹疑着,脚步子是虚的。人也老了,头发花白了,着了霜雪的荒草般,乱成一团,脸上的皱纹一道压着一道,一脸的沟沟坎坎。老人走在前面,牛跟在后面,走出逼仄的小巷,眼前展现出春天的原野。老人拔掉嫩嫩生生的青草,双手捧到牛跟前,牛看一眼老人,然后深埋着头,把青草绞到嘴里,老人的手濡湿了,出神地等着牛衔完最后一根青草。对面的山,一座连着一座,逶迤如牛群。

儿子搬到城里去了,他说不动老人,老人说,还有牛呢,进了城,牛住哪儿?儿子舍不下老人,丢下老人一个人,万一出了什么意外,老人身边连个照应的人都没有。老人说,怎么没有?还有牛呢。儿子哭笑不得,牛能变成了老人的儿子?早几年,村子里遍地都是牛,开春时,吆着牛,犁开一片一片土地,掀开了庄稼地盖着的棉被窝,地就醒了,草就醒了,庄稼也醒了。现在,这头牛,是村子里唯一的牛,也是村子里最后一头牛。

儿子琢磨着把牛卖了。老人听到信,把儿子训了一顿,说,卖牛,不如把爹卖了。儿子是孝子,只那一句话,儿子再不敢提卖牛的事。后来,儿子渐渐想明白了,老人对牛有感情,就像闲来没事的城里人,养个狗抱个猫,成天宝呀贝呀儿子孙子地挂在口头上,那猫狗的还有像模像样的名字,什么爱米威廉挨得拉??儿子就当老人养了一头宠物,不需要专门的猫粮狗食,缺点就是个头大了点。

老人把牛鼻绳早就扔了,牛也用不着了干活了。村里的地没人种,都荒着,年轻人都跑到外面闯世界去了,再说种地靠着老天爷的几星眼泪能有多大收成?不如出去打工来钱多,来钱快。牛更加的沉稳安详,年轻时的僵脾气全没了,也拉不动那沉重的犁铧了。儿子一般十天半个月来一次,香肠蜂蜜,老吉祥的糕点,旺老财的酱肘子,包装齐整道不出名字的水

4 / 14

果??儿子从小没了娘,儿子对娘的记忆来自老人,老人说,你娘有一双大大的眼,水灵灵,你德山大爷老是开玩笑地说那是双牛眼。儿子懂得老人一辈子不容易,一手把他拉扯大,可谓吃尽了吃头。儿子来了,把东西放下,然后把上次拿过来的过了期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扔掉。老人和牛住在一间土屋里,屋子里弥漫了土腥气和牛身上的汗腥气。儿子跟老人扯了几句天气好好坏坏的话,就急匆匆地开着车,走了。

儿媳不满意儿子的做法,老人吃不了那么多东西,再者说,老人吃什么还给牛吃什么,牛不吃也摆在那儿,纯属糟蹋。儿子有自己的主意,老人不随他到城里享福,恋着老屋和牛,相对而言,这点吃食又算得了什么。

几天不见老人和他的牛出来转悠。那天傍晚,牛独个出来了,在杏花婶的木栅门前徘徊,还用头顶撞木栅门。杏花婶赶它也不走,用一双铜铃般的大眼睛盯着她,眼晴湿漉漉的。花婶想到了什么,围着围裙往老人的院落里跑,果不然,老人病在炕上,起不来了。打电话给老人的儿子,儿子风风火火地来了。

老人明白自己的处境,强睁开眼,对儿子说,牛养着??别动它的心思??这头牛有人情味哩??那双牛眼睛里,能瞅的见你娘??老人的说话声越来越微弱。儿子听老人说过,娘是饿死的,她把自己那份菜团子,留给老人和儿子,自己吃了后山的观音土。娘的眼睛最漂亮,杏核眼,眼眸常常润湿着,像深深的湖水。老人没了老伴后,没有续弦,只有一次,媒人说和柳庄的那个拖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儿子吵着闹着,他不想来两个野孩子跟他争食,事也就黄了。柳庄的那个女人,跟他娘一样有一双大大的眼,汪着一片湖水的亮光。

老人闭上了眼??牛把木门撞开,哞的叫了一声,出神的望着他,望着睡着了的老人。大大的眼睛淌出混浊的牛泪,一颗一颗,砸在泥地上。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2年第12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老人和老牛一起住在土屋里, 屋子里弥漫了土腥气和汗腥气。老人的生活环境如此不好却不愿意改变,反映了老人性格的固执。

B、儿子给老人带来好吃东西,然后把上次拿来的过了期的东西扔掉,可见老人对儿子冷淡和不理解,父子存在着感情上难以逾越的鸿沟。

C、小说以老人的离世作为结局,这个结局在前面已经有层层的辅垫。结局带着浓浓的悲伤色彩,也带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D、小说对儿媳的着墨不多,但从她对自己丈夫在老人的关心上表示的不满意和不理解的事件中,可见儿媳的势利和冷漠。

E、老人和牛的故事悲伤却不失温暖。在城市化过程中,两代人的情感支点发生变化,城乡发展的给人的观念和情感带来影响。

(2)小说第一段的划线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作者把牛塑成有灵性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4)小说的“泪”有牛的“泪”,更有人的“泪”,这泪中包含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没有傅聪,只有音乐 刘谦俊

在广州的傅聪钢琴独奏会并没有吸引太多的观众。郎朗必须包下一个体育馆才容得下他的乐迷,而傅聪在一个交响乐厅已经显得稀疏。当然,这也不坏,室内乐毕竟和摇滚乐不一样,并不需要将现场营造得如同暴徒的狂欢。

五十多年的孤单

5 / 14

(3)①牛的灵性增添小说的温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触动读者柔软的情感。 ②烘托人物形象,牛的灵性烘托出老人质朴真挚的情感,对农耕文明的依恋,对相濡以沫的妻子的怀念,衬托出老人的重情重义。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牛串联着故事,引出老人与儿子之间的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牛也见证着老人的逝去,是小说的线索。 ④更好体现小说主题,在儿子进城后,老人和牛成为了生活中最亲密的“亲人”,牛身上有农耕文明里人的那份质朴深厚的情感。 (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得6分)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可以从四个方面思考:物象本身的作用,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更好地体现小说的主题。

(4)小说的“泪”有牛的“泪”,更有人的“泪”,这泪中包含了哪些丰富的情感?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些丰富的情感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包含的情感有: ①亲人中深厚的关爱之情,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爱,有父亲对妻子的爱,有儿子对父亲的爱,还有父亲对已经如同亲人般的老牛的爱。 ②作者浓浓的乡土情怀,作者对农耕文明里那份亲人之间、邻里之间质朴的人情的怀念和依恋。 ③城市化过程中,传统的农耕文明渐渐衰落,人与自然渐渐疏离,空巢老人的孤独,父辈和后辈的情感差异,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发展的人文关怀。

(答对1点得2分,其中“亲人中深厚的关爱之情”中答对其中两点关爱之情即可得2分)

表现这些情感的方法有: ①通过儿子回忆父亲关于续弦没成的事,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通过老人对妻子的描述,特别是对眼睛的描述体现对妻子的怀念;通过儿子顺从父亲的意愿,带东西给老人,儿子在接到花婶电话匆匆赶回表现对父亲的关爱;老人拔嫩的草喂牛的细节,写出了老人对牛的细心照料。 ②运用对比手法写农耕文明里那份人情的质朴、父辈和后辈的情感差异,城乡中人的生存状态与情感状态。 ③象征的手法,老人象征着一份依恋和坚守,有着老一代农民典型的性格,体现小说善于以小见大的特点。

(答对1点得2分,其中表现“亲人中深厚的关爱之情”中答对其中两点关爱之情即可得2分)

12.(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A.“郎朗的乐迷是追求那种摇滚般的如同暴徒的狂欢”错误,文章写的是突出郎朗乐迷数量的多。B.作者不称傅聪是钢琴大师更重要的原因有傅聪没有想过要证明自己是大师。D.傅聪非常固执地反对炫技,反对技术至上,并不代表他轻视技术,相反,他会每天花8到10小时的时间练琴,几十年不懈。)

(2)①因为父亲和当时社会原因出走英国,文革期间不能回国,近二十年的异乡异客、异国漂泊生活使傅聪感到孤独。(关键词“异乡异客”或“异国漂泊”)

11 / 14

②后来,傅聪几乎每年都回国演出,可是国人却并没有给他太多的关注。(关键词“国人少关注”) ③古典音乐领域是犹太人势力,傅聪的桀骜不驯,还有和艾萨克·斯特恩的矛盾,使他远离西方古典音乐演艺界的主流人群。(关键词“桀骜不驯的性格”) ④傅聪对音乐虔诚的坚持,专注于音乐本身,不刻意去通过炫技来吸引乐迷。(关键词“对音乐虔诚或专注”) ⑤傅聪拒绝商业化的艺术,缺少商业的包装和宣传,他的艺术是小众的艺术,有曲高和寡之感。(关键词“拒绝商业化”) (每点1分,答对任意4点得满分) (3)真实性。①从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展现傅聪的经历和音乐追求。(关键词“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②通过傅聪在广州钢琴独奏会上的容貌、动作等表现傅聪平淡中的艺术品格;(关键词“容貌、动作细节”)③通过引用傅聪的话语“钢琴世界里,没有傅聪,只有音乐。”表现傅聪对音乐的虔诚。(关键词“引用传主话语”)——(答出“真实性”得1分,①~③任意两点得2分)

典型性:选取能表现傅聪在音乐上的纯粹和坚持,还有对音乐抱有执着的虔诚之心典型事例来写。①直接写傅聪在广州钢琴演奏会的情况(或傅聪在国外遭遇的困境等方面)。②通过他人评价的方式来展现人物特点,《时代》曾誉傅聪为“中国当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突出傅聪优秀的音乐才华;③通过和郎朗的对比和霍洛维茨等人的类比写出傅聪虽然孤独,但是艺术的活力常青;④直接和间接地结合多角度地展现人物风貌,充分表达作者对傅聪的欣赏和敬佩之情。(每点1分,答对任意3点得3分) (4)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傅聪75岁年逾古稀之时,文章却说“傅聪才75岁,按照钢琴家的规律,辉煌的岁月才刚刚开始” “人生最大的惊奇,也许就是年华老去”,如何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说法?(8分) 答:这些说法并不矛盾。 ①傅聪75岁,这只是他的生命年龄,而不是他的艺术年龄。 ②钢琴家是反社会的,反社会的一个特点是,他们年纪越大往往越有活力,而傅聪正是属于这样的钢琴家。 ③傅聪从孤单中走来,在时间的磨练中,在困境中他的音乐成长出愈发顽强的生命力。 ④傅聪几十年不懈的钢琴训练,在键盘上已经“从心所欲”,在音乐阐释上已经“不逾矩”,进入了音乐艺术中自由自信的阶段。 ⑤傅聪拒绝音乐艺术的商业化,使得他的音乐处在高品位的纯粹状态,这是音乐生命活力长青不衰的重要因素。傅聪追求的不是成功,而是成就。 (每点2分,答对任意4点得满分)

13.答案:C。都含缺乏事实之意,都是贬义。“捕风捉影”偏重在没有事实根据;“无中 生有”偏重在本来没有的事实,凭空捏造,语气较重;“无事生非”偏重于无缘无故找 岔子,故意制造麻烦,语义最重。 14.答案:A。 B.成分赘余,“目标”与“为了”重复,去掉“为了”。C.主宾搭配不当,主语“中国”不能与宾语“大事”相搭配,把“崛起的中国”改为“中国的崛起”。D.概念上的包含被包含不合理逻辑,各种公共设施包含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等。 15.答案:D。 横线前后的句子构成转折关系,“路是人走出来的”该句陈述一种现象,应置于关联词

12 / 14

前,“只要”与“就”搭配表示条件关系。

16.答案①不是只只作局部的了解(关键词“局部”1分)

②而且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关键词“本质”2分)

③而忽视了那些精微的内在之处(关键词“忽视”、“内在”2 分)

文段:观察欲求深细精确,必须留心各样的事情,不看到一点就写。“多看看”,不是只只作局部的了解,而是要全方位地观察,不但要看到事物的现象,而且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学生观察事物,往往只注重那些有较强刺激性的部分,而忽视了那些精微的内在之处,比如在描写人物时,着意刻画人物的音容笑貌,而对人物的心理世界和精神状态,却挖掘得不够。 17.答案:

(1)构图要素:图片以三口井为主体,每口井都配有一个木桶,而打水的绳子从“祖辈的井、父辈的井、子孙的井”顺序大幅增长。((2分)

(2)寓意:图片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随时间的向前推移,绳子越变越长。(1分)没有人物的出现,没有响亮的口号,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生动形象地点出了人们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资源日渐匮乏的现实。(2分)呼吁人们要合理开发、利用和十分珍惜水资源。(1分) 18.作文指导。

育星教育网 www.ht88.com

13 / 14

14 /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en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