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龙春答网友问

更新时间:2023-11-26 05: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前两天的问题先贴上。

Wangjianping:

欢迎薛先生。我的问题如下:

1,请先生谈谈王铎研究的心得。先生已经发表了多少文章?还在写作哪些?和以往的研究

有什么区别?

2,网上见过您的展览,很欣赏。请谈谈研究和创作的关系。您是否主张研究和创作分家? 3,还有一个问题:您觉得看原作和印刷品的差别在哪里?对于那些不太能够接触到原作的

人们,您有什么建议?

答:1,谢谢你的关心。从计划做王铎选题到现在已经5年,目前发表了5篇文章,主要是关于王铎书作中的“奇字”和应酬书写的。目前正在进行的是有关王铎的刻帖、临帖、集字碑的研究,以及王铎与董其昌、王铎的降清、王铎著述版本等。估计年内能将王铎研究的主体部分完成。当然,之后还需要很长时间的修改与打磨。研究王铎最大的感受是,深入到一个书家的生活与内心,是何其难,又是何其有趣。但是,只有当你与研究的对象成为朋友,你甚至知道他每天在干什么,你的研究才能体现真正的同情。以往的研究对我有种种启示,但同时也提醒我,王铎这样的个案,浅尝辄止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所以,在完成王铎研究的课题之后,我希望继续编一本《王铎年谱长编》,再点校一本《王铎集》(包括大量的辑

佚),为将来的研究者提供方便。

2,创作与研究的关系至为密切,但二者的分家,目前看起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日本已经很明显,台湾也有了端倪。但是我个人主张做研究的人必须懂创作,否则会带来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方面表现在,一个研究者如果没有从事创作的切身感受,他对于图像本身的解读、对于书写行为的重构难免隔靴搔痒,甚至南辕北辙。同样,对于古代文献中的一些重要

的材料也难有敏感,即使发现了,使用起来也不容易恰当、充分。

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我正在参与筹划今年年底在南京举办的一个关于古代书法创作研究的学术讨论会,我们将邀请大陆、台湾、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地28位学者在会议上发表论文,同时约请大陆、日本、美国、台湾、香港等地8位专家作评论人与学术总结人、3位专家作专题演讲。与此同时,举办一个学者书法的展览,意在促进研究者的书法创作。

这个会议对社会开放,同时将为50名在读研究生提供食宿赞助。

3,前不久,我再一次去拜访收藏家翁万戈先生,翁先生对我说,做艺术史研究的人,看懂作品是最重要的,纸张、装裱、印鉴固然也重要,但能看懂作品是第一位的。他的意见非常好。所以,大家不要放弃任何可能的看原作的机会。原作与印刷品的最大区别在于,你可以真切感知纸笔之间的浑融、熨帖,换句话说,原作提供的是用笔的细腻感受,而不是结构。

而这个,在我看来是书法的核心。

石门汉子: 薛教授好

很高兴能向薛博士请教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中国书法中的两个传统,一是学者传统,一是艺术家传统。这两个传统有不同的艺术

观念与形式特征。”

能简要说说两个传统的主要有那些不同艺术观念与形式特征?

从欣赏到的图片看,胡小石书法与米芾书法的差异是不是就是这两个传统的差异?如果不是

胡和米有什么差异。

2,有人说道写字中的“改笔”(是不是也说“补笔”)的话题,不是说书法作品要一次完

成吗,这样做是什么原因?

最后一个问题

薛老师提到张瑞图腕力惊人,王铎也常常被称神笔,从技术上来说笔力与那些因素有关,练

篆隶出笔力有道理吗?

谢谢薛老师!

答:1,这是方尔义先生的意见。在我看来学者与艺术家的分途只有在清代才表现的最为明显。你去看翁方纲与钱大昕的作品,再去看金农与郑板桥的作品,会明显感到某种差别。一般而言,学者更重视作品风格的自然养成,其风格特征也相对显得含蓄;而艺术家对于风格与个性有更强烈的具有表现性的追求。至于胡小石与米芾,一般我不会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因为一个是碑学,一个是帖学,在追求上本来就有很大差异。胡小石临摹的王字,可以说没有一笔是二王法,他有完全不同于米芾的认识。简单的说,胡追求力量,而传统的帖学,则

讲究滑翔般的巧力。

2、《吴江舟中诗》中“夫”字的补笔,我不认为是米芾所为。这件作品中的枯笔极多,如果说米芾对于枯笔很不满意,何以只完整的改了这一个字?还有“鬥”字经过描画的勾画,也相当拙劣,从框结构内部的部分来看,这个勾画的墨色不应太枯,何以米芾要重复描画这个笔画?米芾其他作品中的补笔,我没有留意过,如果谁能举出一例如“夫”字或“鬥”字勾画这样糟糕的补笔,那么我马上可以放弃自己的见解。至于王铎题画中的补笔,我们很清楚的看到:a,整个题跋用的是画笔,王铎或许认为有不能从心之处(这个是有文献可以支持的),也就是说,结构上或有不到位的地方,补笔是希望修正原有的结构;b,所补的短横与原先的笔画是不完全重叠的,重叠的描摹显然没有生气,正如前面说的“夫”字。

3,对于视觉力量的追求,确实是明代后期开始的风气。这与字的放大有关,书写的技法也

因此有所改变。据我所知,王铎、黄道周有少量隶书传世,张瑞图、倪元璐则没有。所以,我不认为力度与篆隶的训练有必然的关系。但是,清代碑学以后的篆隶实践,对于书家追求力度之美,有促进的作用。所以当今以力量擅长的书家,大多有学习晚明书法与清代碑学的

经验。

你提了很好的问题,谢谢。

尽善无求:

请教薛教授,对于书艺传统文化,技法,个人情性三者哪个更重好,假如三者必须有所取舍

是你会怎么样选择? 薛老师好请多指点

答:我觉得更重要的,其实是自然。

《圣教序》临的不错,执笔不要太紧。米字左右可以收拢点,尽量不要通过提按来取得粗细

的效果。唐寅诗《扇面》中的“發”应为“髪”。以后要慎重。

水木秦淮一书生:

薛老师:一别将近一年了,遥祝一切安好!请问孙过庭与王字比“差近前而直”是什么意思?

答:谢谢你的问候。你提了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也许不是我可以解答的。米芾《书史》中关于孙过庭的这段话的原文是:“(孙过庭)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我个人理解,米芾所指的“落脚差近前而直”,是指孙过庭的执笔较低,因此指掌的腾挪幅度就小,点画形态则相对较直。也就是说,王羲之用笔的发力显得大刀阔斧,而孙过庭则气度不及。这个仅供你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参照。曹宝麟先生是米芾研究的专家,也许请教他,会得到更满意的结果。意大利学者毕罗的博士论

文是孙过庭研究,今年冬天我和他见面时,可以问问他是不是有更好的解释。

墨山斋:

薛老师您好!您能到【书法江湖】来做客,是网友们值得庆幸的大好事!!!我能提三个问

题吗?

1,您对二王一脉的书法深有研究,作品厚重,老辣。您想怎样更上层次地突出您的个人风

格呢?

2,您对当今书坛倚老卖老的“美到丑时便是美”的“流行书风”有什么看法?

3,您对“今楷”的探讨有何高见?

答:1,以前读大学的时候,我喜欢汉魏碑刻,后来到了南京,又开始学习二王一派的行草。这两方面我都得到过很好的指导。在较大的行草书中,我试图将这两方面的经验加以糅合。但是风格的养成是个自然的过程,所以我并没有特别的计划。在目前阶段,我只做到这样,

有天资的限制,也有时间的限制。

2,在信息畅达的今天,地域书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土壤。以某种书风为集合,或打出某种

“主义”,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占位的考虑。

3,这个讨论我没有留意过,抱歉。

雨阁:

薛老师您好:久闻您在书法史料学方面的成就,能不能请您谈谈,我们在确定好一个选题之后,该如何着手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敬谢!!!!

答:谢谢你的问题。其实我只是就很少的个案来搜集资料,比如郑簠、王宠、王铎与伊秉绶。至于书法史料学,去年夏天的苏州讲坛中,白谦慎先生有精彩的讲解。将来讲坛的文献出版后,可以找来阅读。

一般情形下,我们并不是先确定选题,然后再搜集资料。而是先接触资料,在掌握了相当部分之后,认为有研究价值而且有可操作性,才会确定这个选题,之后再集中搜集资料。拍脑袋定下的选题,往往会出问题。研究价值主要指这个选题能否开掘出新的议题;可操作性则包括选题的素材是不是充分或者过于庞大,已有的研究已经解决或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不是有错误和缺陷等等。

做研究就像做菜。先要有好的材料,光有青菜萝卜是不能做成一桌菜的。所以,搜集资料确实是书法研究中很重要的步骤,只有先到菜场采购回一堆菜,才谈得上如何取舍、搭配、烹调等等。

就我个人的体验,书法史的材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已有研究成果。这个主要是通过阅读研究著作、查阅论文来获得。研究生们都过于依赖

中国期刊网,其实很多好的杂志并不在这个网络之中。像《文物》、《书法丛刊》都做过总索引,查阅起来就比较方便。但大陆很多期刊都没做过索引或总目,需要一本本去查。台湾的《故宫学术季刊》与《美术史研究集刊》,国内现在出的连续出版物《艺术史研究》、《美术史与观念史》、《艺术学研究》等都有相关的文章,应该留意,海外的一些博士与硕士论文也要尽量争取读到。这样对于所研究的选题的学术前沿会有全面的把握。

2,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直接资料、第二层位的古代研究资料。这方面的资料包括史书、方志、家乘、笔记、别集等。我个人比较重视别集,别集是艺术史研究过去关注不多的。以王铎为例,他的诗文集有好几个版本,北图的、上图的、社科院的、河南省图的、天津图书馆的,都不一样,每一个都要精读,同时清理出他的关系圈,再去查阅那些人的文集,总有一两百部,总有你需要的东西。至于第二层位的,除了后代的笔记与文集之外,书画著录也很重要。那些作品也许今天不存,但对于这些作品信息的记录都保存在著录中。比如《十百斋书画录》就是非常重要的著录,对研究明末清初的书法很有作用。关于这一方面,你可以去读汪世清先生的书,我受他的启发最大。

3,图像资料。这里只简单谈书法作品的搜集。一般而言有这样几大块,一是国内博物馆收藏,二是国外博物馆收藏,三是国内外机构与私人收藏,四是民国出版的图录,五是拍卖会图录。当然搜集这些资料需要一定的条件,很多出版物在小的图书馆并不容易找到,如铃木敬所编的《中国绘画总合图录》及续编、《欧米收藏书法》等。但我始终相信,只要是有心人,资料就会源源不断的向你集中。通过图像资料的搜集,可以基本掌握你所研究的对象的存世作品。图像不仅是作品本身,还包括作品中的信息,这些信息如内容、上款、纪年、地点、印章、鉴藏印、题跋、签题甚至装裱,都是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史料。

汲古斋主人:

刚刚看了先生的一篇关于王铎对唐人草书的分析,详细讲述了怀素是由于学者不得法,不是王铎对其书法有异议。我看了觉得不能说明问题,因为王铎在上海博物馆,日本的藏本都直接的说明还有张旭,高闲等等,明显收到米芾影响,包世臣就谈到唐草是中劫和晋人笔法不

一样,我想请先生能不能给我讲一下

一,什么是晋人笔法?

二,晋人笔法与唐人笔法有什么根本区别? 三,唐人变晋人笔法的动机(主动与被动)。 四,王铎师二王实质是不是就是求晋人笔法呢? 五,米芾是宋人唯一能得晋人笔法的宋书家

我没有看到先生对这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对这个问题没有深入的探讨,深层次的给我普及一

下王铎对唐草非议的真正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4n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