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洪沟工程设计说明

更新时间:2023-05-05 07:5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3 排洪工程设计方案

开县是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的一部分,山体较多,中原和木桥小区背后(南侧)有一山体。由于山体地形坡度大,积水时间短,洪水历时也不长,一到雨季,大量山洪水排泄而下,水流急,流势猛,且水流中还夹带着砂石等杂质,冲刷力大,容易使山脚下小区受到破坏而造成严重损失。为了尽量减少洪水造成的危害,保护山脚下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要认真做好防洪规划,拟在山坡上新建一条排洪沟,拦截山洪,将山洪引出居住区,排入附近水体中。

3.1 设计原则

(1)排洪工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小区旁边山洪现状,切实解决山洪对小区造成的危害和隐患。

(2)排洪工程的设计应与原有的DN1200市政水泥涵管结合起来,使山洪能够顺利流入市政管道。

(3)为减小对市政管道的堵塞,应考虑设置沉砂设施。

3.2 设计依据:

1、《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2、《城市防洪标准》GB50201-94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6、《市政排水管渠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3-90

7、《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2001)

8、《砼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2002)

9、实测地形图。

3.3 排洪沟设计要点

(1)排洪沟应尽量利用原有山洪沟,必要时可作适当整修

原有山洪沟是山洪若干年来冲刷形成的,其形状、底板都比较稳定,因此应尽量利用原有的天然沟道作排洪沟。当利用原有沟不能满足设计要求而必须加以整修时,应注意不宜大改大动,尽量不要改变原有沟道的水力条件,而要因势利导,畅通下泄。

(2)排洪沟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

排洪沟的走向,应沿大部分地面水流的垂直方向,因此应充分利用地形坡度,使截流的山洪水能以最短距离重力流入受纳水体。

(3)排洪沟采用明渠或暗渠应视具体条件确定

一般排洪沟最好次用明渠,但当排洪沟通过市区或厂区时,由于建筑密度较高、交通量大,应采用暗渠。

(4)排洪沟纵坡的确定

排洪沟的纵坡应根据地形、地质、护砌、原有排洪沟坡度以及冲淤情况等条件确定,一般不小于1%,设计纵坡时,要使沟内水流速度均匀增加,以防止沟内产生淤积。当纵坡很大时,应考虑设置跌水或陡槽,但不得设在转弯处。一次跌水高度通常为0.2~0.6m,有的多达20~30级,消能效果很好。陡槽页称急流槽,纵坡一般为20%~60%,多采用片石、块石或条石砌筑,也有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陡槽终端应设消力设备。

(5)排洪沟的断面形式

排洪明渠的断面形式常用矩形或梯形断面,最小断面B ×H=0.4m×0.4m排洪沟的材料及加固形式应根据沟内最大流速、当地地形及地质条件、当地材料供应情况确定。

(6)排洪沟的设计流速

为了防止山洪冲刷,应按流速的大小选用不同材质的沟底沟壁。明渠最小流速为0.4m/s,但水深为0.4~1.0m时,排水明渠的最大流速应按下表规定取值。

表3-1 明渠最大设计流速

(7)排洪沟的其他规定

明渠和盖板渠的底宽,不宜小于0.3m。无铺砌的明渠边坡,应根据不同的地质按表3-2的规定取值;用砖石或混凝土铺砌的明渠可采用1:0.75~1:1的边坡。

表3-2 明渠边坡值

3.4 排洪沟设计计算

3.4.1 设计防洪标准

在进行防洪工程设计时,首先要确定洪峰设计流量,然后根据该流量拟定工程规模。为了准确、合理地拟定某项工程规模,需要根据该工程的性质、范围以及重要性等因素,选定某一频率作为计算洪峰流量的标准,称为防洪设计标准。实际工作中一般常用重现期衡量设计标准的高低,即重现期越大,则设计标准越高,工程规模也就越大;反之,设计标准低,工程规模小。

根据我国现有山洪防治标准及工程运行情况,山洪防治标准见表3-3。

表3-3 山洪防治标准

本设计中主要防护对象为山坡下居民生活区,因此本设计重现期取25年,频率为4%。

3.4.2 设计洪峰流量的计算

排洪沟属于小汇水面积上的排水构筑物。一般情况下,小汇水面积没有实测的流量资料,所需的设计洪水往往用实测暴雨资料间接推求。并假定暴雨与其所形成的洪水流量同频率。同时考虑山区河沟流域面积一般只有几平方公里至几十平方公里,平时水小,甚至干枯;汛期水量急增,急流快。

目前我国设计洪峰流量的计算主要有三种方法:洪水调查法、推理公式法及经验公式法。本设计采用经验公式法计算洪峰流量。

常用的经验公式计算方法有:一般地区性经验公式、公路科学研究所经验公式、第二铁路设计院等值线法、第三铁路设计院计算方法。本设计采用公路科学研究所经验公式:

Q=K×F n(3-1)

式中:Q——设计洪峰流量(m3/s);

F——流域面积(km2);

K——径流模数,按表3-1采用;

n——面积参数,当F<1km2时,n=1;当1

表3-1 径流模数K值

注:重现期50a时,可用25a的K值乘以1.20。

表3-2 面积参数n值

注:当F<1km2时,n=1,其中新疆、西藏及西北部分地区,以及台湾省,南海诸岛,由于缺乏资料,K值及n 值待补。

本工程位于开县,属于西南地区,且汇水面积小于1 km2,

重现期设计为25年,因此径流模数K=16,面积参数n=1。

中原小区A线排洪沟的汇水面积为50000m2,设计洪峰流量Q A= K×F n=16×50000×10?6=0.8m3/s

木桥小区B线排洪沟的汇水面积为45000m2,设计洪峰流量Q B= K×F n=16×45000×10?6=0.72m3/s

3.4.3 排洪沟水力计算

排洪沟水力计算基本公式:

(1)流量公式:

Q=A×V(3-2)

(2)管道流速计算:

?R23?I12(3-3)

V=1

n

式中:V——流速(m/s);

R——水力半径(m);

i——水力坡度;

n——粗糙系数。

将公式(3-3)代入(3-2),得:

?R23?I12(3-4)

V=1

n

?A?R23?I12(3-5)

Q=1

n

式中:A——过水断面面积(m2),其他参数意义同前。

公式中的过水断面A和湿周χ的求法为:

对于梯形断面:

A=B?+m?2(3-6)

χ=B+2?√1+m2(3-7)

式中:h—水深(m);

B—底宽(m);

m—沟侧边坡水平宽度与深度之比;

n—沟壁粗糙系数。

矩形断面:

A=B h(3-8)

χ=B+2?(3-9)

本设计排洪沟主要截留小区旁边山上的雨洪,并最终收集后排入市政排洪管道中。排洪沟依山上的地势而建,排洪沟表面与坡面相平,由于山体坡度较大,因此采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同时采用稳定性好的梯形截面。

A线排洪沟计算:

设定梯形明渠的底宽为1m,边坡1:m=1:0.5,有效水深H=0.7m,超高取0.3m,则达到设计水深时的过水断面面积和湿周分别为:A=B?+m?2=1×0.7+0.5×0.7×0.7=0.945m2(3-6)

χ=B+2=1+2×0.7×√1+0.52=2.565m(3-7)水力半径R=A/χ=0.945/2.565=0.368m

山坡上的雨洪沿线收集后汇入山脚段排洪沟,经沉砂池沉淀后排入市政主管,因此山脚段排洪沟的最大流量即为洪峰流量Q A= 0.8m3/s。该山坡的坡脚处地势最缓,则该段排洪沟的坡度最小,坡度为0.023,钢筋混凝土明渠的粗糙系数为0.014,则该段排洪沟的最大输送能力为:

Q=1

n ?A?R23?I12=0.945×0.36823×0.023

1

2

0.014

=4.9m3/s(3-5)

可以看出,采用该断面尺寸的排洪沟完全可以满足最大洪峰时的排水量需要,考虑长期运行会有大量泥沙沉积而使排洪沟有效断面变

小等因素,采用底宽为1m,边坡1:m=1:0.5,有效水深H=0.7m,超高0.3m的钢筋混凝土梯形明渠是合适的。

由于山脚段地势最缓,排洪沟的设计坡度最小,需要输送的洪水量最大,而其他段的设计坡度更大,需要输送的洪水量更小,因此在其他段采用该断面尺寸的排洪沟也是完全可以满足要求的。

因此,A线排洪沟的设计尺寸为:底宽1m,边坡1:0.5,有效水深0.7m,超高0.3m,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B线排洪沟的洪峰流量Q B=0.72m3/s,小于A线排洪沟的洪峰流量,而且B线排洪沟的坡度比A排洪沟的坡度更大,因此设计采用与A线排洪沟相同的尺寸和结构。

3.5沉砂池设计:

沉砂池主要用于去除相对密度2、65、粒径0.2mm以上的砂粒,在本工程中主要去除随山洪带来的泥砂,将其沉淀下来之后再排入市政管道,避免堵塞市政管道,同时对于山上的雨洪进行一定的缓冲,起到消能的作用。沉砂池的进水端与排洪沟连接,出水端采用DN1200钢筋混凝土管,并最终与原市政DN1200水泥涵管对接。沉砂池的形式,按池内水流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和旋流式三种;按池型可分为平流式沉砂池、竖流式沉砂池、曝气沉砂池和旋流式沉砂池。平流式沉砂池是常用的形式,水在池内沿水平方向流动,具有构造简单、截留无机颗粒效果较好的优点。

本设计拟采用平流式沉砂池。由于该沉砂池处理的是山上的雨洪,砂量较大,且随雨天间歇运行,因此只需要待砂斗装满,不定期排砂即可。本设计采用吸砂泵不定期进行排砂,吸砂泵不置于现场,需要时运至现场使用即可。

平流式沉砂池的设计规范为:

1、最大流速为0.3m/s;

2、最大流量时停留时间不小于30s,一般采用30~60s。

A线沉砂池计算:

1、长度:设计采用最大流速为0.2 m/s,最大流量时停留时间

为40s,则L=vt=0.2×40=8m

2、断面尺寸:A=Q/v=0.8/0.2=4m2,设宽度为4m,则水深为

1m,砂斗的高度设为1m,考虑到管道连接及超高,设计

沉砂池总高度为3m。

则A线沉砂池的净尺寸为长×宽×高= 8m×4m×3m,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考虑到吸砂泵能更好的清除泥砂,在沉砂池的底部设砂斗,砂斗的高度为1m,下底尺寸为1m×1m,上口尺寸为4m×4m,倾角为43度。

B线排洪沟的洪峰流量为0.72m3/s,接近A线洪峰流量,因此采用相同尺寸和结构的沉砂池。

3.6 结构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p1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