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液 溶解度易错题精选(word)

更新时间:2023-04-07 15: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化学溶液溶解度易错题精选(word)

一、溶液选择题

1.NaCl、KNO3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1.6 g

B.将10℃时两物质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C.为了除去NaCl固体中混有的少量KNO3,可加热将其完全溶解后,再通过降温结晶、过滤来除之

D.50℃时,将50g KNO3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92.75g

【答案】D

【解析】A. 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1.6 g;

B. 将10℃时两物质饱和溶液升温至30℃,;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变大,溶质的质量不变,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不变;

C. 为了除去NaCl固体中混有的少量KNO3,可加热将其完全溶解后,再通过降温结晶、过滤来除之;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迅速减小,而氯化钠的溶解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所以降温析出晶体几乎全是硝酸钾。过滤得硝酸钾固体。

D. 50℃时,将50g KNO3加入50g水中,溶解硝酸钾42.75g,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92.75g;选D

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D.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答案】D

【解析】

A、根据题中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正确.

B、根据题中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正确

C、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甲乙丙;当降温到t1℃,甲乙仍为饱和溶液,丙为不饱和溶液,在t1℃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乙>甲>丙

D、 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140100%=28.6%,故错误

故选D

3.不含结晶水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各25g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70 g

C.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答案】B

【解析】A、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故A错误;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所以各25g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70g,故B正确;

C、t2℃时,溶液的饱和状态不确定,所以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C错误;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所以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不一定大于乙,故D错误。

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30g甲物质溶于70g水中得到30%的甲溶液

B.将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是乙>甲>丙

C.t2℃时,甲、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丙

D.t3℃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析出晶体质量甲>乙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30g甲物质溶于70g水中,达

到饱和状态,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30g

100%23.1%

30g+100g

?=,不能得到30%的甲溶

液,故A错误;

B、将t3℃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甲、乙的溶解度减小,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甲、乙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变小,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丙没

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不变,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

s

100%

100g+s

?,溶解度

越大,质量分数越大,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大于t3℃时丙的溶解度,所以t1℃时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故B正确;

C、t2℃时,甲、丙溶液的状态没有确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能确定,故C错误;

D、t3℃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饱和溶液的质量没有确定,析出晶体质量也不能确定,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在分析饱和溶液温度改变后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时,首先根据溶解度曲线判定溶液的状

态,再根据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

s

100%

100g+s

?,判定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

大小。

5.某温度下,在100g质量分数为20%的KNO3不饱和溶液甲中加入10gKNO3固体,恰好得到饱和溶液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为30g

B.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0%

C.降低温度,可以使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升高温度,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答案】C

【解析】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

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A.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为

80g 2020

g g

+

100g x ,x=50g,故A错误;B. 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50

10050

g

g g

+

×100%=33.3%,故B错

误;C. 降低温度,可以使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C正确;D. 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都不变,故

D错误。

点睛∶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6.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2℃时,甲溶液的溶解度最大,丙的溶解度最小

C.将t1℃时的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将t2℃时的甲的不饱和溶液降温,有可能会得到它的饱和溶液

【答案】A

【解析】

A、由图可知,丙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最上面,溶解度最大,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最下面,溶解度最小,故正确;

C、t1℃时的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丙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正确;

D、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t2℃时的甲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能会达到饱和,故正确。

点睛: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4.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7.小张同学用某固体物质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溶液b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溶液d中溶质质量大于溶液c中的溶质质量

D.溶液a和溶液b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C

【解析】

根据溶液的转化以及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变化对溶质质量分数的改变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A、从溶液c 和溶液d可以看出,降低温度则溶液中会析出晶体,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

B、溶液b中加入20g固体得到的溶液c中没有未溶解的固体,说明加入的物质全部溶解,故溶液b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正确;

C、溶液c变成溶液d是降温导致溶解度变小,从而析出晶体。由此可知,溶液d中溶质质量小于溶液c中的溶质质量,故错误;

D、由溶液a到溶液b只是温度升高,溶质没有变化,故溶液a和溶液b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故选C。

点睛:溶解度的变化特点以及溶液的转化和溶质质量分数的知识。

8.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将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C.将t2℃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是A>B

D.t2℃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2【答案】B

【解析】A、t1℃时,A、C两种物的溶解度相等,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A错误;

B、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故B正确;

C、将t2℃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能确定,故C错误;

D、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25g:75g=1:3,故D错误。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9.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将甲、乙的两种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t1℃时,向50g水中加入甲可得80g饱和溶液,则乙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60g

C.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分别降温到0℃,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D

【解析】

【详解】

A、t2℃时,将甲、乙的两种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都是饱和溶液正确,因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t1℃时,向50g水中加入甲可得80g饱和溶液,则乙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60g正确,因为该温度下50g水溶解了30g溶质,那么100g是就恰好溶解60g溶质,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正确,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分别降温到0℃,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溶液是否饱和,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故选D。

10.根据下图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向l00g水中加入60g甲充分搅拌后能形成饱和溶液

C.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以用蒸发溶液的方法获得较纯净的乙

D.t2℃甲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溶解度减小,溶质的质量分数也减小

【答案】D

【解析】A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指明温度不能比较溶解度的大小;B. 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t1℃甲的溶解度为60g,向l00g水中加入60g甲充分搅拌后能形成饱和溶液;C.甲的溶解度受温度较大,且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所以降温时甲析出,而乙由于受温度影响较小,且量少,几乎不析出,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乙;D. t2℃甲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溶解度减小,溶质因析出而减少,溶剂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也减小。选D

点睛: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溶剂的量都是100g,所以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只需要比较溶质的多少即可。溶解度变大时,溶质不变,溶解度减小时溶质质量等于减小后的溶解度

11.在20℃时,刘冰同学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NaCl固体,充分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②中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图③中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C.图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为40 g

D.图③和图④中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图②中继续加热氯化钠后,继续溶解,故说明②中是不饱和溶液,故正确;

B、由图④可知,在20℃时,100g的水中最多能溶解36g的氯化钠,图3前已经向100g的水中加入了40g的氯化钠,故是饱和溶液,故正确;

C、在20℃时,100g的水中最多能溶解36g的氯化钠,图3中已经加入40g的氯化钠,故溶解了36g,故错误;

D、③和④中都达到了变化状态,故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正确。故选C。

1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A.将澄清的饱和石灰水加热,无白色浑浊出现

B.20℃时氯化钠溶解度是36g,将30g氯化钠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80g溶液C.硫酸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全部是H+

D.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答案】C

【解析】

A、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升温会使溶质析出出现浑浊,故此选项错误.

B、由20℃时氯化钠溶解度可知,30g氯化钠不能都溶解在50g水中,只能溶解18g形成68g溶液,故此选项错误.

C、硫酸在水中电离时会出现氢离子与硫酸根离子,除氢离子外再无其他带正电的离子,故此选项正确.

D、溶液一定透明但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的溶液是蓝色的,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3.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0℃时,分别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铵溶于适量的水恰好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比后者大

B.60℃时,把40g硝酸钾和40g氯化钾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降温至10℃ ,氯化钾析出的晶体质量多

C.70℃时,50g硝酸钠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

=1:2

D.80℃时,向与100g氯化钾饱和溶液相同质量的水中加入153g硝酸钠充分搅拌后,最终硝酸钠完全溶解

【答案】C

【解析】

A. 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所以50℃时,分别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铵溶于适量的水恰好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是硝酸钾小于氯化铵,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比后者小,错误;

B.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50g水中最多溶解55g,40g硝酸钾硝酸钾全部溶解,6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40g,小于50g,所以50g水中溶解氯化钾的质量少于25g,即60℃时形成的是饱和溶液,降温到10℃,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钾的溶解度,所以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质量多,错误;

C. 7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等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70℃时,50g硝酸钠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1:2,正确;

D. 8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50g,100g氯化钾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是:

100g×(1-

50g

50g100g

)=2

3

×100g,8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150g,则

2

3

×100g水最多

溶解的硝酸钠的质量为:2

3

×150g=100g,所以加入153g硝酸钠充分搅拌后,最终硝酸钠

不能完全溶解,错误。故选C。

14.下表是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温度/℃102030405060

溶解度/g 氯化钠35.836.036.336.637.037.3硝酸钾20.931.645.863.985.5110

A.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会相交

B.在20℃时,向68g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32g水,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C.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得到较多的硝酸钾晶体,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使其结晶的方法

D.分别将20℃时一定质量的饱和氯化钠溶液、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至40℃,此时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氯化钠溶液

【答案】D

【解析】

A、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在20℃~30℃温度范围内分别从36g--36.3g、31.6g--45.8g,所以曲线会相交,故A正确;

B、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所以68g的变化溶液中含有氯化钠18g,所以向

68g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32g水,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8%,故B 正确;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得到较多的硝酸钾晶体,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使其结晶的方法,故C正确;

D、升高温度,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20℃时的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饱和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所以分别将20℃时的饱和氯化钠溶液、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至40℃,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大于饱和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D错误。

点睛:

固体的溶解度表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5.列表和作图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结合所绘图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

氢氧化钠碳酸钠

20℃40℃20℃40℃

水109g129g21.8g49g

酒精17.3g40g不溶不溶

A.图象与表格均能反映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其中表格的优点是变化规律更直观

B.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只受温度影响

C.40℃时,将50g NaOH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酒精中都能得到饱和溶液

D.40℃时,将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有沉淀生成

【答案】D

【解析】

由题中信息知,A. 图象与表格均能反映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其中图像的优点是变化规律更直观。故A错误。B. 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和溶剂种类影响。故B错误。C. 40℃时,将50g NaOH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酒精中能得到饱和溶液是酒精,水得到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D. 40℃时,将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有沉淀生成,碳酸钠不溶于酒精。故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列表和作图。

16.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都大于B的溶解度

B.t2℃时,A、B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1℃时,用等质量水配制的A、B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A>B

D.A、B两种饱和溶液都从t3℃降温到t2℃,析出的晶体的质量一定是:A>B

【答案】B

【解析】

A、根据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可知,温度低于t2℃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温度高于t2℃时A的溶解度大于于B的溶解度,故A错

B.t2℃时,,A、B两种溶液溶液的溶解度相同,所以它们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等,正确

C、t1℃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用等质量水配制的A、B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A

D.A、B两种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析出的晶体的质量也不确定,故错误

故选B

17.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C.t2℃时,将20g乙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20g

D.t2℃时,等质量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质量甲>乙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详解】

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不正确;

B、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是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也不能确定,故B不正确;

C、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小于20g,所以将20g乙物质放入100g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小于120g,故C不正确;

D、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t2℃时,等质量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

温到t1℃,析出晶体质量甲>乙,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交点表示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相同。

18.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100g甲物质饱和溶液中含有60g甲

B.t1℃时,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乙>甲=丙

C.将丙物质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D.t2℃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再降温到t1℃,析出无水晶体的质量相等

【答案】B

【解析】

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

A. 由图可知,t2℃100g水形成的甲物质饱和溶液中含有60g甲

B. t1℃时,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乙>甲=丙

C. 将丙物质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D. t2℃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再降温到t1℃,析出无水晶体的质量不相等,由于甲的溶解度差值大,甲析出晶体比乙多。故选B

19.甲、乙试管中各盛有10.0g水,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3.0g Na2CO3粉末,另一支试管中加入3.0gNaC1粉末,按图1, 2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加入的粉末是Na2CO3

B.0℃时,甲中溶液不一定饱和,乙中溶液一定饱和

C.Na2CO3中含有少量NaCl,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Na2CO3

D .30℃时,若使图1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好变为饱和溶液,则甲中加入的溶质质量大于乙中加入的溶质质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是7g ,所以10g 水中可以溶解0.7g ,乙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甲中加入的粉末是氯化钠,故A 错误;

B 、B 、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溶液为氯化钠溶液,0℃时NaCl 的溶解度为35.7g,故在该温度下10g 水里最多可溶解3.57g 氯化钠,所以0℃时甲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B 错误;

C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而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碳酸钠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或降温结晶)提纯碳酸钠。故C 正确。

D 、3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所以若使图1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好变为相应饱和溶液,甲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小于乙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故D 错误。

故选B 。

20.KNO 3和KCl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低于40℃时,KNO 3的溶解度一定小于KCl 的溶解度

B .将等质量的KNO 3和KCl 的饱和溶液从60℃降温到20℃,析出晶体的质量KNO 3大于KCl

C .将10℃时KNO 3、KCl 的饱和溶液升温至60℃,KNO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KCl 大

D .将20℃时100gKCl 的饱和溶液升温至60℃,需要再加入11.5gKCl 固体才能使溶液恰好饱和

【答案】B

【解析】

A 、在30℃-40℃时,两条曲线有交点,此时KNO 3的溶解度和KCl 的溶解度相等,故错误;

B 、将等质量的KNO 3和KCl 的饱和溶液从60℃降温到20℃,KNO 3的溶解度比KCl 的溶解度变化大,析出晶体的质量KNO 3大于KCl ,故正确;

C 、将10℃时KNO 3的溶解度大于KCl 的溶解度,根据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

100%100g+ 溶解度溶解度

可知,将10℃时KNO 3、KCl 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KCl 大于KNO 3,升温至60℃,KNO 3、KCl 的溶解度都增大,但溶液的成分都没有变化,KNO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KCl 小,故错误;

D、20℃时,KCl的溶解度为34.0g,60℃时,KCl的溶解度为45.5g,如果水为100g饱和溶液从20℃时升温至60℃,需要再加入11.5gKCl固体才能使溶液恰好饱和,但是题干中为100g溶液,故错误。

点睛: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4.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6t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