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祖籍论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16 00:53: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李唐祖籍论

1996年前唐李伦墓志铭于邢台市任县新市村北沙坑发现。此坑距邢台隆尧县王尹村唐陵3里,有光业寺碑珍贵石刻。(墓)志铭未见上盖,四侧各刻有3个供养人,李伦墓志铭铭文和光业寺碑文清晰表明李唐祖籍在今邢台任县新市村,从而揭开了李唐祖籍之谜。 铭文的关键话只有七句:“公承唐王之胤,建初皇帝之宗”,“归祔祖考”,“致于旧域”:“邢台之郡,任县之北,新市居疃”。其译文是:家父李(伦)公本是唐王的后代,建初皇帝李熙(李渊的曾祖父)的子孙,死后愿归祔老祖宗,安葬到李熙老祖公的原籍地(故乡):在邢州的管辖区域内,任县的北部,新市村是我们老李家世代居住的家园。七句中关键的关键是一句:“新市居疃”。这表明“大唐故里——任县新市”成立! 李伦墓志铭透露出的信息: (1)李伦李仲和父子是陇西李氏; (2)从建唐到迁坟,时间虽已过去240年,但陇西李氏还记得他们的祖籍地是邢州任县新市村; (3)这是因为他们的先祖李熙是任县新市村人; (4)李渊与李伦是同一个始祖李熙; (5)所以大唐李渊的祖籍地或桑梓故里是邢州任县新市村; (6)邢州任县新市村走出了李虎与大唐,不言自明; (7)唐光业寺碑与唐李伦铭前后相映成互证,弥足珍贵。“孤证不成史”将无言以对。“金绳界邢任之国”就是把“新市居疃”界在圈圈内; 这七句话的内在逻辑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我父是李唐的皇亲龙种,有着高贵的血统。我们大唐李家从邢州任县新市村走来。所以,我要把父母遗骨归葬在新市村西北二里的李氏祖坟。何以证明?我父子三人,都像李世民一样,英明果敢,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我们和唐王是一家子,我们伙着一个老祖宗李熙!(溢美之言也有用!)铭文的主题竟是诚信:天诚信,地诚信,父诚信,子诚信,叶落归根,所以将父母遗骨安葬故里! 河北邢台任县新市村李熙一族世系表如下: 李天赐→李虎→李昺→李渊→李世民?? ??李晁→李通→李伦→李仲殷、李仲和? 光业寺碑:金绳界邢任之国 “金绳界邢任之国,宝刹舞燕赵之衢”。“金绳界邢任之国”,就是要把“新市居疃”界在圈圈内。光业寺碑的撰写者杨晋对李唐的“桑梓旧国”、“维王桑梓”肯定心中有数,所以才给了任县这么高的荣誉和礼赞。“维王桑梓,本际城池”就是指“邢任之国”新市村。因为它是一座有用来防卫的寨墙寨门的坞堡,北边还有警楼角城,能防备从北方来犯的异族入侵者。 那么,光业寺碑文的撰写者杨晋为什么没在开元13年(公元725年)直接点明李渊祖籍是任县新市村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回答:唐朝后来的皇帝谁最“势力眼”呢?答曰:李隆基。正是这个极聪明又极荒唐,青少年时奋发有为,却越老越混帐的李隆基,早就处心积虑地想把祖籍改在陇西。所以,杨晋就不能公开点明是河北任县新市村了。李隆基在位44年。天宝2年(公元743年),不顾多数大臣的反对,他终于将李渊先祖附宗于西凉武昭王李暠。这时,距李渊创立大唐(公元618年),已过了125年!造假开端,实在李隆基一人而已!他不爱家乡河北,家乡河北也不爱他。天宝15年(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终于从河北爆发了,就是对李隆基的最好惩罚! 小小的李伦铭隐藏着惊天的大秘密!民间墓志文物也能承载国家和民族的重大记忆和资讯。《李伦铭》传承和载述出李唐故里的精确记忆与相关资讯。《李伦铭》一证明李渊老家是新市村;二证明陇西李氏部分根在新市村。因为还有一部分是柏人侯李昙大儿子李崇之后。 ? 陈寅恪、毛新宇、许倬云的精辟论述 (1)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北京第二版)(感谢徐敬鲁老先生、李金淮老先生、刘宇新副主席的鼎力相助!)第183-202页(摘要): 维王桑梓,本际城池。案:李熙、天赐父子共茔而葬,即族葬之一证。光业寺碑颂词复有“维王桑梓”之语,则李氏累代所葬之地即其家世居住之地,绝无疑义,而唐皇室自称其祖留居武川之说可不攻自破矣。 (2)毛新宇少将的论述:毛新宇总主编的《毛泽东眼中的五大帝王》一书也说:“李氏祖祖辈辈为武将,跟西北少数民族关系密切,始终保持着尚武习俗,家庭传统教育也是骑射征战。”

(3)许倬云《万古江河》的论述:北方中国胡化程度多高于汉化:安、史死后,河北诸镇拥兵割据,仍举安、史为“二圣”,河北居民甚至不知孔子为何人。由此可知,河北胡化程度甚深,虽然名义上是奉唐正朔,文化上却有如异国。(4)基于陈寅恪、毛新宇、许倬云的论断,我们的推论是: 李天赐是坞堡主 父李熙娶妻张氏,子李天赐娶妻贾氏,是西魏时一家世代居住在任县新市村的普通农民。农忙种田,农闲练武。射箭百发百中。要问李家的箭法那样高?那是打猎射雁练就的。说明大陆泽当时仍是鸟儿的王国、兔儿的乐园。出门就打雁射兔。李天赐曾做过幢主,不足七品,充其量也不过相当于现在的村主任或村自卫队队长。生逢五胡乱华之际,组织农民自卫,也可叫坞堡主或坞戍主。为人和气,能团结人,讲诚信。他们一家既不是赵郡李氏之“破落户”,也不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更不是华夏名家。他们只是一户擅长骑射的河北邢台任县新市村的老实庄家主,白屋寒门。自古“白屋出公卿,寒门出将相。”这次破例了,出了天子。天子七庙,李渊只记住了他老老爷爷(高祖)李熙,再往上记不住了。为了掩盖穷、寒酸,所以被迫胡编。96岁的老学者叶曼说:老子姓老,不姓李,是李唐让老子改姓李的。他们老李家的祖坟在新市村西北二里的沙坑。李渊做了皇帝,把李熙李天赐墓迁往西北距新市村五里、风水更好的王尹村北,修建了大唐祖陵。

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

姓氏文化是中华古老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姓氏的总册中,李姓列举榜首。据有关资料记载,全国汉族总人口中,李姓约占7.9%之多。李姓远出甚早,远以皋陶为血缘始祖,因任理官,以理为姓,又以商朝理官利贞避难食李而保性命为得姓始祖,至老子李耳出世,理官利贞为之美誉,一直流芳百世。到大唐帝国,李姓之多,可真为“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达到了登峰造极。李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建有大成、西凉、唐朝、后唐、南唐、等十二个政权王朝,称帝者五十八人,他们名人辈出、将相满门。周有李耳,秦有李斯,汉有李广、李陵,还有“后汉二十八将”、“秦王府十八学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以及李特、李渊、李世民、李白、李商隐、李春、李冰、李纲、李贽、李自成等都名垂古史。现代的李大钊等众多英模更是闻名近世。 不言而喻,李姓在中华姓氏中也与其姓氏一样,都具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门第高尚、业绩辉煌、产生巨大政治影响的,在中华姓氏史册中唯李氏一族,正由于李氏众多,遍及海内外,溯源寻根,追至陇西,所以,加大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力度,就显得更加重要。

陇西因陇山以西而得名,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重地。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全国划分三十六群前五十八年,即设立过郡,管辖兰州、天水等地区,后屡经变革,陇西这块土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始终是当政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以特有的位置彪炳于华夏文明史册。自李耳十世孙李崇任陇西太守以后的近两千年来,直到李氏五十七代李世民建立大唐帝国的二百八十九年间,陇西李氏自此繁衍生息,建功产业,经久不衰,根深叶茂,使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也是陇西得以发展的关键年代,生于陇西成纪的李渊父子统帅十万关陇大军,逐鹿九洲,一统天下,文治武功,至为煊赫,使李姓为天下姓氏之冠,并迢令天下李氏皆以陇西为“郡望”,且对受封归降的显赫之士广赐李姓。李唐王朝开疆拓土,治理天下,影响遍及欧亚大陆;李氏之弟分封神州大地,陇西堂号从此遍布四海,于是出现了“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据不完全统计,陇西李氏在唐王朝期间做过宰相的就有十四位,做过朝廷吏、史礼三部郎官的有三十七人。陇西李氏重臣良将,高公巨卿,名士贤流,代有英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重彩浓墨的一笔。李氏人口在中国现有九千多个姓氏中,已达一亿三千万之多。陇西,作为一个宗族的共同标识和世代相袭的郡望,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地域的名称,他已被视为一个蔚为壮观,博大精深的文化概念,无怪乎散居于世界各地的李姓

同胞对“陇西”怀有无比深切的亲情。

为了适应海内外李姓到大陆寻根敬祖的需求,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1992年6月省委、省政府同意成立了陇西的“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和“甘肃省陇西堂筹建委员会”,并开始对陇西境内的李家龙宫、太白井、太白故里、五里亭、李贺墓、李贺南园、天王李靖庙等进行整修。同时,对陇西李氏文化进行收集研究,特别是在1994年5月20日在陇西召开的“陇西李氏文化全国研讨会”对海内外影响极大,通过多种报纸、刊物、广播以及电视和文学专辑对这次研讨会研究成果的报道宣传,使陇西李氏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紧接着在5月30日又成立了以原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常委李子奇同志任总会长,省上有关领导参加的高层次的“甘肃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进一步加大了研究陇西李氏文化的力度,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出刊了研究专辑;拍摄了《根叶情》、《陇西李氏源流》等电视片:具体指导了陇西堂和李家龙宫古建筑的维修和扩建;成立了若干个研究会;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和香港、澳门地区李氏组织进行了联谊和交流,通过香港李氏总会对世界各国80多个李氏组织取得了联系信。所有这些都很好地推动了陇西李氏文化的研究活动。对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工作,甘肃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有关方面都很重视,从各方面给予了关心和支持。1995年5月16日,原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吾乐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海外发表广播讲话时,以“诚邀五洲宾朋,共同发展甘肃”为题,特别强调了要把陇西李氏文化作为甘肃古老文化与“敦煌文化”、“伏羲文化”、“藏传文化”等四大文化并列向海内外大力宣传的问题。此后,省内外各新闻单位都以不同方式发表了这方面的宣传报道报道。这对宣传陇西,扩大甘肃对外影响,促进改革开放起了积极的作用。

总会成立以来,为了让国内外李氏和有关人士了解历史悠久、人数从多、英才辈出、影响深远、研有硕果、造福后人的陇西李氏文化这个由祖先给陇西、给甘肃、乃至给国家留下的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遗产,通过领导讲话、组织专家座谈、对外进行联络、新闻媒体介绍等方式,先后在国内外的有关报刊、杂志发表各种文章、报道、评论160多篇。特别是先后三次大型的学术交流活动,使世人对甘肃辉煌的文化传统和遗址,对陇西李氏文化有了较深的了解。特别是1997年5月举办的“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观光节”之前,香港《商报》专为这个观光节编发了专版、“专刊”,以各种文字向世界十七个国家发行,使甘肃的陇西李氏文化研究走向了世界,也使世界了解了甘肃的陇西李氏文化,从而引进更多的学者和李姓人士来甘肃、来陇西开展文化研究并投资建设。

同时总会结合三次较大的“研究会”、“观光节”和各种座谈会、交流会,对所受到的论文和从各个方面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加工、筛选和编辑,先后出版了《李氏文化研究》、《陇西李氏文化》、《陇西李氏文化续集》等研究专辑七册,共60多万字,印刷6000多册;出刊《会刊》两册,10万多字;《观光节集锦》一本;还有《陇西李氏文化远源流长》小册子等等。又与省政协文史委员合编了近50万字的《中国甘肃陇西李氏文化源流》专著。以上共出各种书刊十种,约200多万字,印数达10000册,还和有关方面合作拍摄了《根叶情》、《陇西李氏源流》、《我李百万叶》、《陇西古郡开新篇》等电视片四部;兰州市秦剧团还成功地排演了《飞将军李广》的秦腔戏剧;陇西县编写了《陇西文学品选》三本共120万字;县邮局发行了《陇西李氏文化邮资明信片》在国内很多文化研究组织看到我总会的研究成果后还寄来了他们的研究作品,如《海陆丰李氏宗谱》、《四川李氏宗谱》、《陇西永秦李氏谱志》、《湖北李氏族谱》、《彭阳李氏》、《李白家事之谜》、《天下李氏出陇西》、《中华李姓》、《中国百家姓一姓一故事》等,以相互交流和借鉴。国外的陇西李氏组织,除了对我会的研究成果表示祝贺、感谢之外,泰国的李氏总会、新加坡的陇西李氏总会、马来西亚的陇西宗

亲总会、韩国的李氏总会、菲律宾的陇西李氏总会等,都寄来了他们的《会刊》和有关出版物,有的来信询问有关情况,索要我出版刊物各图书,这对世界李氏了解甘肃陇西,了解中国,对作为中华古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姓氏文化研究的重视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和推动作用,也是西部大开发、甘肃的改革开放,增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新窗口。通过上述工作,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和香港、台湾来陇西拜祖的已有8万多人次:国内十多个省市来陇西参观的有70多万人次;国家有部级李姓领导现有30多人,其中原外交部长李肇星2004年8月5日参观陇西李家龙宫时还题写了“五湖四海、共建华夏”,这对进一步宣传陇西李氏文化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李姓楹联典故

1.宗祠门楣题辞: 道德传家。“道德传家”源自老子。在李氏家谱中,老子是十七世裔孙。名耳、字聃,今河南鹿邑人,是周朝主管王室藏书的官吏,因而是一位学问渊博、见识高深的人,孔子曾向他请教关于礼的事,可以说是孔子的老师。老聃阐发了一系列哲学思想,其中有关于“道”的理论,因而《道德经》被奉为道教经典,老子其人也就披上了五光十色的宗教幔纱,视如神明。所有李氏族人都为自己是老子的后裔而感到骄傲,李氏宗族也为有这位名扬四海的伟人而门庭增辉。

太白遗风。诗酒流芳。“太白遗风”“诗酒流芳”指唐朝时期的大诗人李白。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经郭沫若考证,隋朝末期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北部),李白就生于此地,幼年又随父迁居今四川油南青莲乡,该地仍存有李白早年读书的青莲书院,故李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有着传奇式的生平和“光焰万丈长”的不朽诗篇。又喜饮酒,有“斗酒百篇”的美誉,杜甫诗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人们心目中李白是一位超凡绝顶的人物,他的诗歌成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四言通用联:

卫公勋业;元礼门墙。上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靖屡建军功,太宗时封为卫国公。下联典自东汉朝时期的李膺,字元礼,以声名自高,后进有登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陇西望族;北海名流。全联指唐朝时期的书法家李邕(公元678~747年),扬州都江人,善注《文选》。玄宗时官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文名满天下,著有《李北海集》。

陇西世泽;冯南家声。全联典自汉李广,陇西成纪人。以及唐高祖李渊,祖籍陇西成纪。“冯”,即冯翊,古地名,今陕西省大荔县。

邺侯世泽;楷模家声。上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泌,封邺侯。下联典自东汉朝时期的李膺,字元礼,太学生称“天下楷模”。

庋藏邺架;召记玉楼。上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泌,封邺侯。藏书甚丰,号为“邺架”。

下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贺,临死前见梦:上帝成白玉楼,召其作记,遂卒。

家藏邺架;诏赴玉楼。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大臣李泌,字长源,京兆人,自幼聪敏,勤奋苦学,博览经史,擅长行书,喜欢吟诗作赋。玄宗时为皇太子供奉官,后历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官至宰相,封邺侯,家中藏书极多,号称“邺架”。善权术,有谋略,曾为肃宗筹划平安史之乱;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长于随机应变。下联典出唐朝时期的诗人李贺,字长吉,福昌人,唐朝廷皇室远支,家世没落,生活困顿。少年聪明异常,七岁能写诗文,曾使韩愈惊。作诗极为刻苦认真,母亲说他:“此儿要呕出心才作罢!”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其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韩愈曾为他作《讳辩》。相传他临死前,白天见个绯衣人拿块板,上面写着:“玉帝新建成白玉楼,召先生去作记。”

经传道德;名重谪仙。上联典自春秋时期的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经》。下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白,贺之章称之为“谪仙人”。

漱玉词丽;娘子军兴。上联典自南宋时期的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词》。下联典自唐高祖李渊之女平阳公主,其夫柴绍随李渊起兵反隋,平阳公主在陕西招募军队七万余人,时称“娘子军”。

有典有则;卜世卜年。金门县现有五个乡镇,三十七个行政村,一百五十七个自然村。但当地人民仍习惯以“乡”做为村庄住民的认同体,这可能是受到明清时期的“都→保→乡”地方层级旧制观念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乡”,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地方聚落单元。例如,旧属十九都古贤保古坑乡,就是指今日的古岗这一个自然村。金门与厦门过去同属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管辖,当地方言都还能保留闽南方言古音,例如一般人都把“乡”读成“香”它闽南话读音与拜拜所用的“香”相同。金门家庙多且密度高,更有几个乡是“一乡数庙”的情况,例如琼林就有蔡氏家庙七处,西园有黄氏家庙四处,北山也有李氏家庙四处,盘山有翁氏家庙三处。这些家庙除代表大宗、小宗之区分外,也代表当地姓氏家族的兴盛繁衍景况于一斑。金门家庙大门之左右两扇门板题字(板门联),在后埔(金城镇)是以题“祖德”、“宗功”者较为普遍,但在金沙镇则以门神装饰绘画者较为多见。何培夫认为门神耸立寺庙大门,首当其冲而地位显要,其设置目的不外乎辟邪逐厉、迎祥纳福与安宅镇殿。在民风古朴的金门浏览众多家庙建筑,能够让人同时欣赏到生命礼俗中的善与美,它涵括了各种传统的、庄严的、亲情的、艺术的、宗教的事与物。

3.五言通用联:

匡山怀哲士;青莲慕奇才。典用李太白祠联。 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闻名当世的入闽始祖火德公是陇西李氏的第二十七世裔孙,李火德一支自明、清以来因其人文鼎盛而闻名台湾省和东南亚诸国。现收藏在台湾省国民党主席李登辉、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分别是李火德的第二十六世和二十八世后裔,李登辉鼓吹“两国论”是数典忘祖,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今福建上杭县稔田乡官田村有规模宏大的“李氏大宗祠”(火德公总祠)正大门有这一副显赫的宗联。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公元1889~1927年)撰书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6t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