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乡土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研究

更新时间:2024-01-16 09:1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村中学乡土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研究

开 题 报 告

------以定西市安定区巉口区域为主 执笔人:寇 慧

一、研究背景

课程资源是我国在跨世纪的课程改革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根据当代课程理念形成的新的认识,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好的课程改革也难以变成学校的实际教育效果。为此,新课程改革不仅明确了课程资源的概念,而且明确强调,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必须加强对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研究,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的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并因地制宜的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乡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逐步深入,打破原有的课程管理模式,由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为主导,变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者并存的新格局,确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使得学校从课程的使用者转而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开发者,增强课程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已是大势所趋。

在新课程改革中,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成为热点之一,学校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和地方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既可以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可以把乡土资源作为地方、学校课程的一部分进行开发,整合出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使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因此,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更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提出的“农村中学乡土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研究”,就是以社会资源、学校资源为背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本课题强调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进行乡土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研究,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搜集和讨论等诸多方式去进行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自主探索的学习气氛,

14

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安定区巉口中学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努力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所研究的课题都来自于地方和学校实际,来自于教学第一线,来自于教与学的需求。

然而,位于安定区北部的巉口,高中教育辐射七乡镇,这里,文化底蕴深厚,乡土资源丰富。例如,在汉朝时期,巉口镇就是陇上重镇,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是国家一级文物王莽权衡的唯一出土地,有规模巨大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汉墓群,有明朝大将徐达灭元的最后一战“沈儿峪”古战场遗址,关川河流域是国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地区之一,也是国家小城镇建设示范点,这里拥有“安定八景”之一的青烟寺,等等。这些突出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巉口镇在安定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至今,乡土资源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仍为一片空白,丰富的地方资源亟待去开发。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立足于本乡本土特色,打造校本课程,将极大地推动学校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决定从农村中学的实际出发, 突出“本土”特色,选择“农村中学乡土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研究”为研究课题,以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为基础,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整合研究。 二、国内外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综述

比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美国课程专家泰勒(Ralph W Tyler),他在经典著作《万千教育》中声称:“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为明智而综合地决定学校目标提供基础。”此后,他提出了课程计划的三种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研究。泰勒所提倡的“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就是指要对我们身边的乡土课程资源进行开发。

英国的教育学家也对传统模式的中小学课程进行了反思,认为课程应增加与学生生活相关性的内容。 他们对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推出了新的课程大纲,其中包含四个单元,其中第四个单元“历史在我们身边”设计的主题包括:乡村房屋,教堂建筑与陈设,乡村景观形成研究, 城市的发展和建筑等等。要求利用可以看得见的证据,研究身边的历史,并且实地参观遗址。

15

在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起步较晚,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第一次在课程中规定了地方课程,同时实行了一纲多本的课程选用原则。1996年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校本课程,并给出了一定的课时。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各地、各校根据《决定》提出的“建立新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验。目前,国内的主要研究成果有由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主编的“十五”规划重点项目成果“课程资源与课程管理丛书”,康长运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范兆雄的《课程资源论》等。

由此可见,乡土教育资源开发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因此,乡土教育资源开发作为校本课程建设有益补充,发展空间很大。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乡土资源的开发是以各地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先决条件的。文化是有地域特色的,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及特定地理环境的下,各个地方都会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深受其熏陶和影响。而作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乡土资源与校本课程概念的提出,对于纠正长期以来本位课程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地方文化分布比较零散,区域差异明显,而且其中良莠并存,因此,文化资源并不能直接转化课程,它要转化为课程,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符合教育学标准,二是必须符合心理学标准。这就意味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必要的选择和重组,这个过程本身即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文化资源并不能直接转化课程,它要转化为课程,需要针对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校本课程。

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对于教育资源的开发、校本课程体系的建立、学生

16

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创建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既能突出地方特色,弘扬本土文化,还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推进课程建设,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大力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挖掘乡土课程资源的教育和教学价值,是创建本土化的地方课程所必需的。然而,位于安定区北部的巉口,是陇上著名的重镇,高中教育辐射七乡镇,这里,文化底蕴深厚,乡土资源丰富,是稀世文物王莽权衡的出土地,有规模巨大的汉墓群,明大将徐达灭元的最后一战“沈儿峪”古战场遗址,等等。可至今,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仍为一片空白,丰富的地方资源亟待去开发。因此,本课题的开发与研究有以下几点现实意义:

1、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可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将来为建设家乡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目标。

2、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3、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教师作为主体,其专业化水平和研究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4、 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实际出发,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体现学校办学宗旨与办学特色,突出农村中学的乡土资源优势。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随着当前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学校办学自主性日益扩大 ,其表现:一方面出现了不同的学校所有制形式,另一方面学校对课程、师资培训教学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而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另外,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政策保证和理论依据。

1.课题界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安定区巉口中学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积极推行“校本教材开发与利用”教研活动,努力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来自于学校本身,来自于教学第一线,来自与教育学的需求。由于巉口中学

17

是安定区北部七乡镇唯一的一所高中,所以,我们的课题研究主要以巉口镇为中心,并向和巉口文化有紧密联系的周边区域辐射,作为课题研究的区域。

乡土,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语言文化等。乡土课程资源,就是学校所在乡村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长特长等。本课题所研究的乡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两个方面。

理论界对乡土资源的定义并不多见,对他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加强研究。吴刚平教授对此的定义为“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乡村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它包括乡土地理,民俗民风、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本土化,是乡土资源的特征之一。

农村中学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指的是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乡土文化资源,来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生活中大胆的创新和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支撑性理论

(1)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 多元智力论告诉我们,学生的能力包含多个方面,只有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才能提高素质,智力才能得到发展。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的, 该理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

18

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4)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有重要作用。校本课程开发者必须借助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应用课程论、教学论、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理论,预测、分析和研究校本课程的发展趋势,为更好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奠定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乡土资源”与“校本课程”。“乡土资源”包括本地的历史、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特点、风景名胜、自然风光等。综合利用乡土资源,就是将本地的自然风光、历史名胜、人文古迹以及地域特点、学校特色等教育资源,围绕一定的教育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价值和功能。“校本课程”即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以教师为主体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 该课题研究,将校本课程开发与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效结合起来,突出乡土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与价值,其研究的核心是如何综合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其研究的最终成果是具有地方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

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对地方学科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开发的过程中能促进师生进行自主建构,达到培养师生“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然而,位于安定区北部的巉口,是陇上著名的重镇,高中教育辐射七乡镇,这里,文化底蕴深厚,乡土资源丰富,是稀世文物王莽权衡的出土地,有规模巨大的汉墓群,明大将徐达灭元的最后一战“沈儿峪”古战场遗址,等等。可至今,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仍为一片空白,丰富的地方资源亟待去开发。基于此,我们应该积极努力挖掘地方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展示地方特色,解决当前学校教学内容封闭,脱离学生生活、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学习需要的状况,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探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新模式;配合本校的新课程改革,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于教学之中,加强校本课程

19

与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引进校园,构建人文校园

学校是传承文明的地方,学校文化应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如何在绿化、优化、美化的基础上,丰富学校的文化的内涵呢? 引入乡土人文资源,创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可以深入挖掘地方资源,在学校开辟专项校园文化专栏、专景,如自然环境、人文园地、本土历史文化、名人简介、民间传说等。浓烈的文化氛围育人于无声之中,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位。 2.引进课程,编写校本课程

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所在地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是我们开发的重点。我们可以先从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地理等特色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及时组织师生收集整理本地的名人古迹、历史文化、民间传说、社会风物等,编写校本课程,并进行校本课程的系列开发,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激发兴趣,不断开发出新的资源。

3、以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间传说作为地方教育资源开发的主方向

每一个地方,每一寸土地,都曾经经历过历史的洗礼,也必然留下了与其它地方不同的历史文化、民间传说、风土民情等特点。挖掘资源时,为了避免开发资源的千篇一律,应该从自己本身特有的文化特性进行开发。例如,在开发我镇地方资源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巉口镇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是西部名镇,它拥有安定八景之一的青烟寺,是稀世文物王莽权衡的出土地,有规模巨大的汉墓群,有明大将徐达灭元的最后一战“沈儿峪”古战场遗址,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地区,是国家小城镇建设示范点。这些突出的优势,决定了巉口镇在安定区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由老师组织学生利用假日深入到农村去体验和发掘传统的乡土文化资源,本着“共同探索,共同分享,互相合作,互相欣赏,一起研究,一起成长”的思路,开展主题研究活动。通过走访与调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采集乡土文化资源。

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乡土教课程资源等概念的比较界定,区分清楚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20

3、文献分析法:认真学习关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论、现状、发展趋势等,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组织师生到方志办公室、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研读地方志和文史资料等相关书籍。

4、教育叙事法:通过组织师生深入乡间采风,访问民间艺人,把采访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得到生动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切实让学生感受到家乡丰富的人文资源、历史发展和巨大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

(1)、查阅学习有关文献,收集国内外最新的地方课程资源的研究资料。 (2)、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3)、实地走访,调查研究,进行乡土文化资源采集,搜集资料。 2、实施阶段:(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 (1)、组织落实研究方案,搜集资料。 (2)、撰写科研论文,完成阶段性成果。 (3)、整理分析资料,完成初稿。 3、结题阶段:(2010年6月至8月): 收集、整理结题报告,定稿,完成课题。 八、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论证

1、课题负责人寇慧,本科学历,中学高级地理教师,政史地教研组组长。从事中学教学20余年,有长期的农村中学教学的实践经验,教学经验丰富,是县教学能手,市级骨干教师。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和《甘肃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文集》(中学卷)上发表专业论文。课题组其他成员,有2人从事中学教学工作 20余年,其中,1人为市级骨干教师,1人为市级教学能手,教学经验丰富。且课题组成员中有4人一直在巉口本区农村中学任教,熟悉本乡本土文化。

2、本课题所需经费自筹,在本人承受范围之内。 九、课题研究分工:

本人主持课题,并承担区域概况和自然环境部分的研究;李海军承担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的研究;刘洋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魏建国承担历史人物和文

21

化人物的研究。寇芸承担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的研究。 十、预期研究成果

1、在校园内开办“人文之窗”橱窗,展示乡土文化资源,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

2、 系列论文 3、图片、影像资料 4、研究报告 5、编写校本教材

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钟启泉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综合实践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校本课程开发[M],吴刚平.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1 (7)、《甘肃省地理》 郑永清 郑宝喜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0

(8)、《甘肃乡土历史》 张霞光 甘肃教育出版社1986.1

(9)、《定西县志》 定西县志编纂委员会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0.10 (10)、《定西史略》 张霞光 崔振邦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3.11 (11)、《西部名城——定西》 张克仁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3.12

2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id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