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号)四川省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程汇编(排)

更新时间:2023-11-14 02: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四川省标准农田建设 技 术 规 程 汇 编

四川省农业厅 二OO八年十二月

四川省标准农田建设

技 术 规 程 汇 编

四川省农业厅 二OO八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部份

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

1 范围………………………………………………(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2) 3 术语………………………………………………(2) 4 粮田类型划分……………………………………(3) 5 稻田耕地类型粮田建设标准……………………(3) 6 旱地耕地类型粮田建设标准……………………(13)

第二部份

四川省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技术规程(试行)

第一章 总则………………………………………(25) 第二章 规划设计…………………………………(26) 第三章 质量标准…………………………………(36) 第四章 施工技术…………………………………(37) 第五章 改后利用…………………………………(41) 第六章 后续工作…………………………………(42)

1

第三部份

四川省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试行)

第一章 总则………………………………………(44) 第二章 建设标准…………………………………(46) 第三章 工程规划…………………………………(47) 第四章 工程设计…………………………………(52) 第五章 施工技术…………………………………(54) 第六章 配套措施…………………………………(59) 第七章 工程量概算………………………………(60) 第八章 检查验收…………………………………(61)

2

1

DB/T 846-2008

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田和旱地中高产粮田建设的等级划分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高产和中产粮田建设等级的确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15618—1995 无公害生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309—1996 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NY/T310—1996 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

SL190—96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3 术语

3.1

粮田建设 grain field construction DB/T 846-2008

对以生产粮食为主的耕地,针对制约土地生产力提高的障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造以提高生产能力的活动。 3.2

基础设施 basic supporting facilities

2

DB/T 846-2008

为保障和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所必需的田间工程设施,通常包括改土工程、培肥工程、田间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内容。 3.3

生产能力 productivity of cultivated land

此处指耕地生产能力,即在一定条件下,单位面积耕地年生产同一种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潜力。 3.4

土壤肥力 fertility of soil

土壤供应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肥力高低表现在稳、匀、足、适满足作物水分和养分需求的程度。 3.5

生产管理 agricultural producing management 农业生产管理者或经营者对生产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4 粮田类型划分

在本标准中,仅对高、中产粮田的耕地类型进行划分,其中1~3级为高产粮田,4~7级为中产粮田。 4.1 稻田耕地类型

夏作种植水稻,冬季种植小麦、油菜、蔬菜、豆类、饲料等作物或休闲的耕地。 4.2 旱地耕地类型

全年旱作,夏作以种植玉米、薯类为主,冬作种植小麦、油菜、蔬菜、饲料等作物为主的耕地。 5 稻田耕地类型粮田建设标准

5.1 稻田基础设施标准等级划分指标

稻田基础设施标准等级划分指标见表1:

3

DB/T 846-2008

表1 稻田基础设施标准等级划分指标

项 目 等 级 水利条件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有充足的水源、有较充足的水源、完有一定水源,靠动水源不足,主要完善的保灌设善的保灌设施,基本力提水及蓄积天依靠天然雨水水源条件 施,无水源短缺能保证灌溉用水。 然雨水基本保证作灌溉水源。 矛盾。 灌溉水源。 P=75%灌溉保证率 95% 85%~95% 75%~85% 65%~75% 55~65% 有良好完善的排有一定的排水设施,有排水设施但不排水设施较差,排水条件 水设施,能保证能基本满足排水要健全,靠人工土沟以自然地形串排水要求。 求。 排水或串排。 排为主。 田间输水损失 <10% 10%~15% 15%~20% 20%~25% 单位面积渠道长度 >150 150~120 120~90 90~60 60~30 <30 m/hm2 4

DB/T 846-2008

项 目 续表1 等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有完善的塘、库有塘、库、河流排灌串灌为主,可辅以串灌为主,可辅和田间工程配套和动力排灌设施,动力提灌。除主、以动力提灌,设施及动力设主、干、支、农、斗、干渠为防渗渠道主、干、支渠均备,排、灌、主、毛渠为防渗渠道,基外,支、农、斗、以土渠为主,干、支、农、斗、本能满足排灌要求,毛渠均为土渠,桥、函、闸、池毛渠道均为防渗桥、函、闸、路、池桥、函、闸、池配配套较差。 渠道,能保证全配套基本齐全。 套不完善。 生育期实现完全自流排灌或动力排灌,桥、函、闸、路、池配套齐全。 5

水利水利设施配套 条件

DB/T 846-2008

项 目 续表1 等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沟端、路直、田沟、路较配套,田块沟、路配套不完沟、路配套差,块方正,田埂牢较为方正,可随势弯善,田块根据地形田块形状差异固、整齐,土层曲,田埂结实,土层依势成形,土层相较大,尖角交田块调形 深厚,田块面较为深厚,田块面积对较浅,田块面积叉,耕层较浅,22积>0.2hm。 0.13~0.2hm。 多在0.07~0.13 田块面积<0.07 hm2。 hm2。 可机械化作业程度 >80% 60~80% 40~60% <40% 注: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田间输水损失、水利设施配套为必备条件。 5.2 稻田生产能力标准等级划分指标

稻田生产能力标准等级划分指标见表2:

6

DB/T 846-2008

表2 稻田生产能力标准等级划分指标

项 目 宜种性 熟 制 年粮食总产量水平 kg/hm2 >14250 一 二 广 等 级 三 四 五 较广 一年二熟以上 >12750 >11250 >7500 >3750 >9750 >6750 >3000 >9000 >8250 六 七 年水稻产量 >9000 >8250 kg/hm2 年小麦产量 >5250 >4500 kg/hm2 注:年粮食总产量水平为必备条件。 >6000 >2250

7

DB/T 846-2008

5.3 稻田肥力标准等级划分指标

稻田肥力标准等级划分指标见表3:

表3 稻田肥力标准等级划分指标

项 目 等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开阔的河流冲积平冲沟下部冲沟中下山区丘陵丘陵山地原,河流阶地,宽谷出口,山间部,低丘坡谷地,近坡中部,盆地,平坝,冲沟下盆地及沉麓较低处。 代河床低沿湖低阶部,村镇附近老熟化积平原,河阶地,丘地,山谷稻田。 流宽谷阶陵山地坡谷底。 地,缓丘坡中、下部。 麓。 七 山间峡谷,丘陵低洼处小山冲,山垄上部,封闭洼地,丘陵坡地中、上部。 地形部位

8

DB/T 846-2008 等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河流冲积物,河湖相湖盆沉积坡积物,山垄冲、沉积物,山麓薄层坡沉积物,厚层坡积物。 物,河床湖盆沉积积物,母岩风化残、坡积物,成土母质 冲积物,物,河流近代河流冲、沉积物。 厚层坡积冲积物。 物。 A-P-W-C A-P-W-C、A-P-W-G A-P-W-C A-P-C、A-P-G-C 淹育、淹育、中位潜淹育、表潜、育、侧渗型。 表潜、土层水分特征 潴育侧潴育型。 潴育、深位潜育型。 中位潜渗、深育、侧位潜育渗型。 型。 土体厚度 >80 >60 >50 cm 项 目

9

DB/T 846-2008 项 目 有机质 g/kg 全N g/kg 全P g/kg 耕有效P mg/kg 层有效K mg/kg 土壤pH(1:5) 理耕层厚度 cm 化 耕层质地(国性际制) 状 氧化还原层cm 障碍层次 微量元素状况

等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25 >20 >15 >10 >2.0 >1.5 >1.2 >1.0 >0.75 >1.0 >0.8 >0.7 >0.5 >40 >30 >20 >10 >5 >200 >150 >100 >50 6.5~7.5 6.0~7.5 5.5~6或>7.5~8 <5.5或>8.0 >20 >18 >15 砂壤粘土至粉砂粘壤土。 >30 80cm内无障碍层。 基本不缺。 10

粉砂壤土至砂粘土。 >25 >20 60cm内可能出现障碍层。 少量缺乏。 壤土至壤粘土。 >15 50cm可能出现障碍层。 部分缺乏。 DB/T 846-2008 六 七 有轻度污染,但无重灌溉水质状况 完全无污染。 基本无污染。 金属及有机物类污染。 冬季地下水位cm >70 60~70 50~60 40~50 注:1、障碍层指粗沙层、砾石层、粘盘层、盐积层、砂姜层(钙积层)、铁盘层、白浆(土)层等; 2、土层水分特征、有机质、耕层厚度、耕层质地为必备条件。

5.4 稻田生产管理标准等级划分指标

稻田生产管理标准等级划分指标见表4:

项 目 一 二 等 级 三 四 五

11

DB/T 846-2008 项 目 优良品种 平衡施肥 秸秆还田量 kg/hm2·a 病虫害防治 新技术配套 表4 稻田生产管理标准等级划分指标 等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各季作物均完全稻季完全为优良稻季基本为优良稻季部分为优良配套优良品种。 品种。 品种。 品种。 测土施肥推广率测土施肥推广测土施肥推广测土施肥推广100%。 率>80%。 率>70%。 率>60%。 >4500 3000~4500 1500~3000 <1500 全部实施统防统较好实施统防统基本实施统防统以普治为主。 治。 治。 治,部分普治。 好 良好 较好 一般 50~70 <50 技术培训到位率% >90 70~90 注:平衡施肥、新技术配套为必备条件。

12

DB/T 846-2008

6 旱地耕地类型粮田建设标准

6.1 旱地基础设施标准等级划分指标

旱地基础设施标准等级划分指标见表5:

表5 旱地基础设施标准等级划分指标

项 目 地块坡度 土壤侵蚀度 水利渠池配套 设施

等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5o 5~10o 基本无侵蚀。 轻度侵蚀。 池渠完善,能保池渠、三沟较池渠三沟基本配证作物生育期内配套,在正常套,正常年基本能需水;三沟配套,年能满足作物满足作物需水要能保证排洪要需水和排洪要求。 求。 求。 13

六 七 10~15o 中度侵蚀。 池渠配套不完善,正常年不能完全满足作物需水要求。 DB/T 846-2008

续表5 等 级 一 二 三 900~1500 基本配套。 15~20 良好 四 五 六 450~600 七 <450 项 目 水年灌溉水保证量 利m3/hm2·a 设节水设施 施 抗旱能力 d 田间道路配套 >1500 完全配套。 >20 好 600~900 部分配套。 12~15 10~12 较好 配套较差。 7~10 5~7 一般 注:地块坡度、土体厚度、抗旱能力为必备条件。 6.2 旱地生产能力标准等级划分指标

旱地生产能力标准等级划分指标见表6:

14

DB/T 846-2008

表6 旱地生产能力标准等级划分指标

项 目 熟 制 主要种植模式 主要粮食作物 年产量水平 kg/hm2 玉米 小麦 >5400 >4500 >5100 >4350 等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一年二熟 小麦—玉米 >3600 >3300 >3000 >3000 >2700 >2400 一年三熟 小麦/玉米/甘薯 >4800 >4200 >4200 >3900 甘薯※ >3600 >3300 >3000 >2700 年粮食总产量水平 >13500 >12750 >12000 >10800 >9600 kg/hm2 注:1、年粮食总产量水平为必备条件; 2、甘薯按5折1计算粮食产量。

15

>2400 >8400 >7500 DB/T 846-2008

6.3 旱地肥力标准等级划分指标

旱地肥力标准等级划分指标见表7:

表7 旱地肥力标准等级划分指标

项 目 等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较开阔的峰间平原或沿江、河的沿江、沿河高阶地,中、低阶地、盆谷坡积开阔平坝盆谷平坝地,丘陵低地及冲沟上部坡积一台土。低丘山中下部及坡麓平宽谷地貌,地势平坦,有水源保坦地,低山缓坡地,证时易于改造成稻田。 地面有一定坡度。 老洪、冲积物为主,少数坡积物,老洪、冲积物,少数土层较深厚。 坡积物,第四纪红色粘土。 16

六 七 低山丘陵的岗地顶部、上中部坡面,山间盆谷高台地,中低山台地,山麓及坡腰平缓坡地。 第四纪红色粘土为主,少量的坡、残积物。 地形部位 成土 红、黄壤 母质

第六章 后 续 工 作

第28条 搞好改造中低产田的后续工作,是确保工程寿命,提高耕地质量,发挥改造效益的重要手段,要认真抓好,切不可改了就完了。

第29条 检查验收逗硬,把改造区建成基本农田保护区。工程竣工后,编写竣工报告,申请验收。改造区均应作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经验收合格的项目区域,由县政府编号颁布基本农田保护区通告,钉桩标界,立碑示众,不准乱占滥用,荒芜基本农田。

第30条 加强管理养护。改造项目验收合格后,随即成立管理养护机构,组建管理养护队伍,建立管理养护制度,制定投资补偿和管理养护投工集资办法,切实搞好排水灌水和工程岁修,做到有淤即掏,遇垮即补,确保工程长期发挥作用。改造后的田块,谁承包,谁养护,如有垮埂、沟塞、池淤或地力下降者,应按制度及时惩处。

第31条 建立地力补偿制度,制定合理耕作、轮作制,规定年亩施用有机肥数量,用地养地结合,不断培肥地力。

第32条 积极推广良种和高产栽培技术。保证改造后的田季季高产,持续增产。

第33条 建立改造效益及土壤肥力动态观测点。选择不同土壤类型,设点观测改后效益,了解土壤水、热、气、肥动态。为今后改良土壤,配方施肥,促进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42

四川省坡改梯工程建设

技术规程

(试 行)

四川省农业厅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

43

四川省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

(试 行)

四川现有耕地面积6780万亩,其中水田3420万亩,旱地3360万亩。旱地中,5°以上的坡耕地2602万亩,这部分坡耕地陡、薄、瘦、蚀、旱,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水平低。据测算,坡耕地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达6100多吨/平方公里·年,65%以上的水土流失来源于坡耕地,森林覆盖率仅24.23%,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对全省及长江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坡耕地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综合治理坡耕地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突破口。根据国务院颁布《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决定要将25°以上的陡坡耕地逐年退耕还林(还草、还果),并提出“以封促退,以调促退,以改促退,以移促退”的16字保障措施,要求加大坡改梯工程建设步伐,逐年将5°~25°的坡耕地改造为梯地。为了保证坡改梯工程建设质量,根据近年来国家有关项目的要求和各地自立项目、自办工程的实际,特制定《四川省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以下简称《技术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坡改梯工程建设的依据及适用范围: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四川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依据,适用于坡改梯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以工

44

代赈、粮食自给工程、生态环境重点建设等项目。 第2条 坡改梯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总目标:抓住重点,先易后难,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坡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农耕农艺措施为手段,以科技为先导,效益为中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3条 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综合治理,以流域或集流区为治理单元,分期分批改造治理。按国家项目要求,每个治理单元规划改造面积不少于500亩,三年以上改造规模片不小于1000亩。25°以上的陡坡耕地不得规划改造治理。

第4条 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统筹安排,分期分批改造治理,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把改造区逐步建设成基本控制水土流失,旱涝保收,物质及能量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示范区。

第5条 坚持工程措施为主,注重配套设施建设。实行工程、生物、科技、农耕农艺措施综合改造,既改形又改质。主体工程设施要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和永久性,既不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又不能因循守旧,修修补补。凡是经过改造治理的项目区,地理地貌和坡耕地外部生态环境要有较大改观,而且耕地质量和土壤理化性状有明显改善。

第6条 坚持改造、培肥、产业结构调整与综合开发相结合,既改善生产条件,又注重耕地的深度开发和高产栽培,真正做到良田、良壤、良种、良制、良法“五良”配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三者兼顾,实现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农业的转变,使之真正成为质量优、

45

能耗低、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第二章 建 设 标 准

第7条 梯地工程建设标准:平、厚、壤、固、肥。 7.1 梯埂高度:石埂埂高2米以内,底宽40~50厘米,顶宽30~40厘米,边坡l:0.2~0.3,基脚深至底土层或基岩,埂面高于土面20~30厘米;土埂埂高1.5米以内,边坡1:0.5~1,埂面高于土面20厘米左右;卵石埂高1.5米以内,边坡1:0.3~0.5。

7.2 梯台台位:台位规范清晰,等高水平,坡度在15°以内改成的水平梯地,台面宽5米以上;15°~25°改成的水平梯土,台面宽3~5米。

7.3 地面坡度:地面纵、横向平整,地面坡度降到5°以内。

7.4 土层厚度:土层厚度60厘米以上,耕作层20厘米以上。

7.5 土壤培肥:亩用有机肥2500公斤以上,耕层土壤有机质三年后增加0.2~0.5个百分点,全氮达0.08%以上,碱解氮>80ppm,速效磷>10ppm,速效钾>70ppm;耕层容重1.2~1.3g/cm3,孔隙度55~47%。 7.6 梯埂牢固:梯埂牢固,坎面整齐,无垮塌现象。 第8条 坡面水系建设标准

8.1 排水:布局合理,排水畅通,土不下山,水不乱流,自然侵蚀模数降到1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下。排水沟、沿山沟标准达到拦蓄一次降雨70~100mm的排水能力。

8.2 蓄水:“三池”配套,蓄水池布局科学,容积100

46

半旱式耕作,“稻、萍、鱼”综合利用和半旱式稻麦(油、豆)免耕连作。

8.3 有水源保证,地面坡度小,土层深厚的旱地,改成水旱轮作田。

8.4 房前屋后的遮阴田、鸡口田或低洼、易涝,难于排干的低产田,发展经济林木或养鱼、种藕。 第9条 水利设施规划。

主要是建设完善田间排灌渠系,调节控制土壤水份,消除串灌串排。

9.1 田间排灌渠系的布局,要根据地形、地势、溪河、灌渠情况,本着控制面积大,工程量小,占地少,投资省的原则,尽可能利用原有沟渠,尽量端直,尽量不要或少跨沟渠、公路和其它建筑物。

9.1.1 平坝区田间排灌渠系一般应与灌渠、溪河垂直布置,排渠、灌渠间隔平行排列,形成“非”字形排水模式。距溪河较远时,主排水渠应布于低漕处。

9.1.2 丘陵沟谷田,田间排灌渠系随山势、沟谷布置,大湾随弯、小湾取直或分段取直。主排水沟应布于积雨面积大的一侧。沟渠尽可能傍山而行,少占或不占好田好地,且可减少工程材料。

9.1.3 田间农毛灌渠道走向位置要高,自流灌溉面积大,渠底低于田面,以利灌排两用。

9.2 排水沟密度,根据地势、地形、地下水,以及土壤导水率而定。要有利于速排地表水,调控土壤水,截住岩层水,降低地下水,消除渍害、湿害和冷浸水危害。经过多年实践,一般应是:

9.2.1 平坝潮土区,排水沟间距60-100米;平坝泥田区,排水沟间距60-80米。

27

9.2.2 丘陵沟谷区,谷宽50-80米,两沟抬一田。沿两侧山脚各开一条沟,一条以排水为主,一条排灌两用,形成“ ”或“ ”字型排水模式。 谷宽80米以上,沟谷中部加开一条沟,形成“ ”或“用”字形格局。

谷宽50米以下,沟短谷浅,积水面小的岔沟支湾,可开一条沟,排灌兼用,形成“ ”字形排水模式;谷宽50米以下,沟长、来水面积大的沟漕,沿来水面大的一侧,开1条沟,在一定距离加一些横沟,形“ ”字格局。

9.2.3 宽谷带坝区,按平坝区要求布置排水渠系, 9.2.4 依山带坝地形,沿山脚灌水渠,形成排灌相间的“ ”梳子形排灌模式。

9.2.5 田只需沿田边四周,开深沟、上下田逢中开中沟,沟对沟,缺对缺,形成“串”字形排水格局。 9.2.6 有塘堰、水库等蓄水工程的地段,应于塘坝外坡脚外20-50米(视蓄水深度和库容大小而定)加开一条平行于塘坝的横沟,截断蓄水工程的渗透水。 9.2.7 经过农田区域的输水渠道,应在渠埂外坡脚外,视渠水深度,在保证渠埂安全的前提下,加开一条截水沟,截断输水渠道的渗透力。

9.2.8 泉眼应开沟引出泉水或箍井控制。 9.3 排灌渠道可以明渠、暗渠结合,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必须搞明渠。暗渠主要用于:

——以排除下水、土壤水为主的地方;

——需大挖方、要破碎田块或跨越房屋、晒场等建筑物的地段。

采用暗渠排放地表水,要尽量加大渠道坡降,在主

28

要入水口安置沉沙、拦污设施,并分段(其距离视有利耕种、排水而定)修建竖井。

9.4 居民点附近设便民用水池,方便居民洗衣、洗菜、淘猪草,饮用田水的地方还应凿建水井,以免堵渠拦水,影响效益。

第10条 土地建设规划

主要是切高垫底,砌筑地埂;掺沙、掺泥改良土壤质地;调整田形,平整田面,建设整齐规则的基本农田,以提高耕地质量。

10.1 旱地改水田。冬闲或小春产量极低的坡地,应一次改成梯田、梯地。地埂较高,土壤保水力差的地块,宜先建成反坡梯地,种植几季旱粮,待土壤底沉淀紧实,地埂牢固后再种植水稻。

10.2 支离破碎、弯弯曲曲的田块,应调整田形,平整土地,使之整齐、规则。以原有田块为基础。因地制宜,形状规则,田埂整齐,尽力端直。

10.3 土壤过粘过沙,要深翻底土,客土掺沙掺泥或增施有机肥料进行改造。

10.4 矿毒田和污染田,采取断毒源,引毒水,降低或消除毒质等措施予以改造。 第11条 生物措施规划

充分利用一切闲散土地发展林草,利用作物茬口间隙种植绿肥,以涵蓄水源,保持水土,固埂防冲,增加有机肥料,不断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大力推广田埂与“四边”桑树; ——积极发展旱地镶边果树,通风透光好,产量高,占地少;

——利用沟边、路边发展用材林、薪炭林;

29

——利用稻田养殖红萍。 第12条 化学措施规划

主要是采用化学的方法改良土壤的性质。酸性土壤应施用石灰,碱性土壤施用石膏,缺硅土壤宜用炭灰炉渣,缺磷土壤重施磷肥,缺乏微量元素的土壤要补施微量元素肥料。

第13条 道路规划

成片集中几千至万亩改造片区,尽量利用原有机耕道路,加宽加固;没有的本着距离短,占地少,利用率高的原则,增设机耕道路。一般常用农田耕作道路,尽量利用田坎,适当加宽即行。以利于方便群众,易于耕作,搞活经济,搞活流通,发展生产。

第14条 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确定多类工程建筑材料,有石料的地方要尽量采用块石、条石,有卵石的可浆砌或干砌,无石料、卵石的,可作水泥预制件或采用砖块,切忌“一刀切”,造成浪费。 第15条 精心设计

这是实现规划,项目工程费省效宏的重要环节。 15.1 田间排灌沟渠设计,视需要、自然坡降、土壤质地状况和建筑材料,采取分段设比降,地形变化大的,也可分田设比降,确保田田达到排水指标(排水沟底离田坭表面80-100厘米),设计出合适的沟渠比降,经济过水断面和田堤护面,渠系附属工程的结构尺寸。 ——排水沟设计流量,鉴于丘陵高差悬殊,来水快排也快。暴雨强度取100毫米/天计,日排水量一般4-5万立米。沿山沟、横山埝可加大30-50%计算。

排水沟应从上到下,分段按来水汇流面积,计算断面尺寸。

30

——排水渠在有护面的情况下,纵断面比降应适当放陡,以加大流速,节省工程量和占地面积。 ——排水渠在用条石衬砌时,过水断面一般应取矩形,以省地省工。采用各类板材护坡固底,修建梯形排灌沟时,视土壤质地留足边坡系数,取0.3-0.5之间。如不衬砌土渠边坡系数取1。

——排灌渠衬砌,田泥表面以下衬砌,以上用土筑田坎,坎高40厘米,坎宽40-50厘米,边坡系数取0.5,迎沟面坎边向内收缩5厘米,端面面平。

——排灌沟附属建筑物(闸、桥、涵、农田制口、便民池)设计。本着能排又能灌的原则,排灌边沟过深度达1米,才能灌水进田,按此标准设计排灌沟附属建筑物。

排灌水闸门,设在渠道起水点,一闸灌多田,地形变化大的可分段设闸。水进田后沿田边筑临时性土埂,(埂内仍然种水稻),逐田灌溉,消除串灌串排。原来是梯形断面的要改成矩形,其过水断面保持不变。用条石在沟渠两侧建闸墙,按水深1米闸门尺寸参数如表。

闸孔跨距(米) 闸墩长度(米) 闸墩顶宽(米) 闸墩底宽(米) 闸墩高度(米) 木板闸门厚度(米) 1.0 2.0 0.5 0.7 1.0 0.04 1.5 2.0 0.6 0.8 1.0 0.04 ——排水沟断面尺寸设计,以排湿为主,兼顾排洪和灌溉。取沟渠糙率、纵比降、过水深度相同,梯形和矩形排水沟分别不同流量断面尺寸参数(见下表)

3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b4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