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健康教育12-1

更新时间:2023-05-14 23:4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 俞国民主编 2007版

第一节 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社区心理学

 

(一)社区心理学的出现及发展

 

社区是指居住生活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

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它由个人、团体或组织所构成并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同一社区的人群受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价值观的影响,从而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社区连接了个人、其他社区甚至整个社会,个人可以属于不同的社区,并进行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顾瑜琦、刘克俭《健康心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20世纪60年代以来,很多西方心理学者强调在社区的背景中探讨心理学的应用。

60年代中期,传统由职业心理医生对个体或小团体给予咨询、评价和治疗的心理服务模式,暴露出严重的问题,比如仅靠专业的心理工作者不能很好地解决人们面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一些行为问题的治疗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和其他众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问题可能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和政治问题。基于此,一些心理学家在认识个体生活和心理面貌的同时,逐渐把研究兴趣和视野扩大到人们的同伴群体、邻居群体、社会风气和社会规范等方面,并开始意识到社区在预防心理与行为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这种背景下,社区心理学就诞生了。佐斌《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及述评》,《心理学动态》2001年第1期,第71~76页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社区心理学研究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

的重要事件是1966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社区心理学分会,70年代出版了《美国社区心理学报》和《社区心理学报》两本有重要影响的杂志。随着美国社区心理的发展,70年代末期,世界各地的社区心理学研究也随之出现,如有些国家的大学开设社区心理学课程,有些国家开设了专门的社区心理学硕士课程。80年代,拉美一些国家社区心理学也有了发展。90年代,英、法、德等国出版了大量的社区心理学杂志、有关社区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和研究报告。

 

(二)社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 俞国民主编 2007版

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概括起来有下面一些要点。

 

第一,服务和干预的重心是增进个人和社区现有的心理防御机制,发展和提高人

们的能力,而不是治疗人们的病理和缺陷。

 

第二,以预防和早期干预为重点,可以大大减少那些要求给予心理及药物治疗的

人数,因此,社区心理学家的工作应该聚焦于初级预防(预防心理问题出现)和次级预防(在心理症状的早期阶段进行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心理障碍的治疗等)。

 

第三,只有把个人的行为同行为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的行

为。个人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互相回报的关系。

 

第四,一个人身处的每一社会系统都是个体的整个生态大系统(包括家庭、学校、

邻里、社区等)中的子系统。

 

第五,因为没有足够的心理医生来从事直接的心理健康服务,所以,社区心理学

者承担的角色最好是除了为部分人提供直接的服务之外,还要向社会公众广泛传播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第六,由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社区心理学家的服务不仅能对个人和小群体产

生直接影响,也能对组织、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广泛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与心理健康教育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一种社会服务活动,主要指在社区服务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保持与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即通过讲究心理卫生,培养人们的健康心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 俞国民主编 2007版

理,从而达到预防心身疾病的目的。吴均林等《社区心理卫生服务需求调查》,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第11期,第688~691页

 

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据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有关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

段,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社区居民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社区居民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及其整体素质优化和全面提高的一种教育活动。陈传峰等《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调查》,《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第364~366页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在社区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国外一些大学相继开设了社区心理健康课程,一方面针对社区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如青少年的情绪困扰、酗酒、吸毒的应对策略,对心理障碍者的诊断和治疗,对康复病人的料理等,另一方面对从业人员从理论上、技术上进行系统培训,使人们认识到社区在预防人们心理与行为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

 

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

面。

 

首先,两者的目标和宗旨都是促进人的正常发展,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帮助人们

预防各种心理障碍,包括精神病、神经症、心身疾病、病态人格、精神发育迟滞等,消除引起心理压力和各种不良心理的因素。

 

其次,在实践方面,两者都是由社区心理服务机构组织开展的。社区心理服务机

构一方面提供心理服务,给居民提供了一个倾诉心理问题、帮助他人的场所,使个体成为他人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一环,个体人格得到健康的成长;另一方面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方针,帮助全体居民提高预先发现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使有轻度心理障碍的居民在得到早期处理后及时就诊或作进一步的处理。

 

(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人们的工作、收

入、社会地位发生了急剧的变动。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心理上的平衡却被破坏。而寻求社会支持是保持这种平衡的一个有效途径。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生互动联系的一个区域,在社区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居民意识到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使居民了解自己、他人的心理状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同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 俞国民主编 2007版

时使居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建立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因此,社区心理健康

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提高理解

自我、理解他人的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居民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的局限,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虽有显著的提高,却对心理健康的知识所知甚少。为数不少的居民在理解自我、理解他人行为时出现了困惑,不能理解同一事情会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表现会造成不同的情绪反应,因而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某些行为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这无形中增加了居民的生活压力,给他们的社区生活带来不安全感和过多的猜疑,使其长期陷于焦虑中不能自拔。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居民提高理解能力,在社区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表达符合社会规则,提高他们在社区中的接纳水平。

 

其次,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居民摆脱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困扰,提高居

民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就是要维护、巩固、促进和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正常的心理健康水平对生活、工作、学习都有重要的影响。社区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社区中发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也只有在社区中解决才会更有效。

 

最后,对于社区整体发展来说,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营造文明、祥和的

社区环境和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区内融洽的人际关系,给居民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创造了前提,居民在认同社区的同时,热爱自己的社区,必然会对社区的整体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有利于社区的稳定与和谐,使社区真正成为一个温馨、和睦的居民之家。

 

三、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内容与形式

 

目前,在我国城市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与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孕妇

心理辅导、新任妈妈辅导班、集体心理治疗、老年人服务、上门谈心、上门咨询、丧偶心理辅导、疾病与人生晚年的心理调适、青少年的教育(如心理辅导、青春期性教育、学习辅导)、对吸毒人员的辅导与矫正、犯罪预防教育等。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 俞国民主编 2007版

种: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健康常识宣传教育、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活

动中心、团体训练与辅导、亲子训练营等。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就整体而言,社区中从事心理服务的机构较少,心理服务

设施配备不足。吴均林等人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所调查的11个卫生服务机构中,所有的卫生服务机构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服务门诊,大多数(90.9%)结合医疗活动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但没有一个卫生服务机构能够独立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验等工作,并且81.82%的单位没有专门的心理卫生服务场所。可见,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施等现状并不乐观。

 

(二)社区心理工作者的情况

 

我国社区缺乏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近10年来我国心理健康工作迅速发展,从事心

理卫生工作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但相对于国外来说,这方面的人才我们仍然很缺乏。美国2 000人就有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国平均每50万人才有一名,平均每个社区竟然不到一名专业人员。

 

目前从事社区心理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背景和系统的专业培训。一项对31家社区

服务机构的研究显示:只有13家比较了解心理卫生服务,71%的医护人员对本辖区居民心理服务认识较少;医护人员接受心理卫生培训的情况,只有10家社区服务站进行了人员的心理卫生知识专业培训,而21家社区服务站的医护人员分别是从其他培训及学术讲座等方式获取心理卫生知识的。吴均林等《城市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现状调

查》,《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年第4期,第389~390页

 

(三)社区居民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第一,人际关系问题。主要包括邻里关系的冷漠、婆媳关系矛盾、夫妻关系冲突

(家庭暴力、夫妻关系不协调)等。

 

第二,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1)独生子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在物质生活

条件越来越好的同时,独生子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比率也越来越高,如不尊重长辈、不爱惜自己、利己、胆小、独立性差等。(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表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 俞国民主编 2007版

现为行为障碍(如盗窃)、病态人格(偏执人格、反社会人格等)、社交恐惧、

逆反、自卑虚荣、考试焦虑、强迫症、猜疑、性困惑、人际关系不适应、抑郁等。

(3)青少年学习适应问题,主要包括青少年由于学习能力低下或者学习态度不端正所造成的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学习的各种不适应,如在学习时表现出焦虑和冷漠,引发不良情绪反应。长时间的学习不适应会导致习得性无助,造成青少年的学习不良,严重地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三,老年人的适应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生理上的老化、组织

器官功能的退化造成的适应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丧偶、孩子重组家庭所带来的“空巢感”。

 

第四,其他一些心理问题。如一些危机情境、应激情境引起的危机心理。引发危

机心理的事件可以是自然灾害、社会灾难,也可以是一些人为的事件。这些事件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生活,还会引起事件相关人和不相关人的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等。

2009-06-05  人教网[打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d3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