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原理与实务教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4-01-14 02: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统计原理与实务》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6205010107 学分:3 总学时:48

课程开设院(系): 经济与管理学院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 前期课程:经济数学 二、教学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统计学原理与实务是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任务: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社会经济统计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技能。 四、教学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由教师在课堂讲授统计理论、演示计算方法、分析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课堂运用问卷调查方式取得数据,进行统计分组、计算、制表、分析。 五、考核方法

考试考核。考核的方式采取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的方式。即30%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30%平时成绩综合考虑学生平时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回答问题的质量,课堂上的活跃程度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六、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总论

教学要求:

介绍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基本概念。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统计学研究对象特点作用 一、 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二、 统计学研究对象特点作用 三、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过程

第二节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统和总体单位 二、标志和指标 三、变异和变量 四、指标和指标体系 教学重点:

统计学中的一些常用的基本概念,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统计调查

教学要求:

本章阐述统计调查的种类、调查方案及调查的各种方法等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制订。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 一、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 二、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 一、确定调查目的

二、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三、拟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四、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五、确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第三节 统计调查方法 一、统计报表 二、普查 三、重点调查 四、典型调查 五、抽样调查 教学重点:

调查方案的制订,统计调查方法。

第三章 统计整理

教学要求: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它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前提。通过本章学习要重点理解统计整理、统计分组、分配数列等概念和内容。要重点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在分组的基础上进行次数分配数列的编制,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资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统计整理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

二、统计整理的步骤 第二节 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二、统计分组的方法 第三节 次数分布和统计表 一、次数分布意义和种类 二、分配数列的编制 三、 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 四、次数分布的类型 第四节 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概念 二、统计表的构成 三、统计表的分类 四、统计表的设计 五、统计表的编制要点 教学重点:

统计分组、分配数列及统计表的概念和内容。

第四章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教学要求:

本章对这两种基本的综合指标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这两种综合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种类,理解两种综合指标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并掌握其计算方法,能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三、总量指标的计算要求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意义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 教学重点:

两种综合指标的概念及种类,六种相对指标的计算。

第五章 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

教学要求:

本章对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及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理解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并掌握其计算方法,能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平均指标

一、 平均指标的概念 二、算术平均数 三、调和平均数 四、几何平均数 五、众数和中位数 第二节 标志变异指标

一、 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 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算术平均数的计算与运用,标准差的计算与运用。

第六章 时间数列

教学要求:

动态数列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的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动态数列的概念、种类及编制原则。掌握现象发展水平指标和现象发展速度指标的计算,了解时间数列的影响因素,了解直线趋势测定的各种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时间数列的意义和种类

一、 动态数列的概念 二、 动态数列的种类 第二节 动态水平指标

一、发展水平 二、平均发展水平 三、增长量 四、平均增长量 第三节 动态速度指标 一、发展速度 二、增长速度 三、平均发展速度 四、平均增长速度 教学重点:

现象发展水平指标和现象发展速度指标的计算。

第七章 统计指数

教学要求:

指数分析法是实际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指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总指数两种形式的编制方法,并能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一、统计指数的意义 二、统计指数的作用 三、统计指数的种类 四、同度量因素 第二节 综合指数

一、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 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 第三节 平均数指数

一、平均数指数的概念 二、平均数指数的基本形式 三、平均数指数的应用 第四节 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 二、因素分析 教学重点: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并能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七、实践教学内容和要求

项目一 统计调查应用 教学要求:

通过实践使学生学会设计调查问卷,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制订。

教学内容: 1.确定调查背景 2.确定调查目的 3.确定调查对象和方式 4.确定调查项目

5.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6.学会设计调查问卷 7.对该调查方案的评价 教学重点:

学会设计调查问卷;能对该调查方案做出的评价。 项目二 统计资料整理应用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学会统计分组的方法,并在分组的基础上进行分配数列的编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资料.

教学内容:

1.对项目一取得的资料按数据大小排序

2.进行统计分组,以进一步研究和发掘各个组之间的差异 3.编制统计表 八、课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 序号 教学内容 1 2 3 4 5 6 7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四章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第五章 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 第六章 动态数列 第七章 统计指数 合计

(二)实践教学 序号 实验/实训项目 1 2 统计调查应用 统计整理整理应用 合计

九、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提供不少于四门书目) (一)必读书目:

1.吴惠荣主编, 《统计学原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2.史书良主编,《统计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3. 李洁明、祁新娥著,《统计学原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 (二)参考书目:

1.陈嗣成、黄书田,《新编统计学原理指导与题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年5月第1版。

2.栗方忠主编,《统计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第1版。 3.黄良文、陈仁恩,《统计学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2年2月第1版。

必做/选做 参考学时 选做 选做 8 8 16 必讲/选讲 参考学时 必讲 必讲 必讲 必讲 必讲 必讲 必讲 4 4 4 6 4 4 6 3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e1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