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失重教学设计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2 20: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学设计首页信息 课题名称:超重与失重 教师姓名: 学校: 编号: 教师学历: 教龄: 职称: 二、教学设计内容框架 课题名称:超重与失重 教学内容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已经学习了牛二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超重与失重现象。本节知识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运用。本节内容包括两个个知识点:一是超重与失重概念的提出及其解释,二是完全失重现象。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完全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及影响。 2.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课标活动建议: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坐过山车等,了解和体验超重与失重。 学生情况分析 1. 学生的兴趣: 高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阶段,教学中应注重从生活实际入手,抓新奇促兴趣;尤其是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存在着习惯思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应培养学生理论分析的能力。 2. 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牛顿运动定律,压强等相关的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 学生的认识特点:一方面,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具备一些有关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对物体的超重失重现象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最典型的是会认为物体所受重力改变,不了解其实质,也不能理性地分析和解释各种现实生活中的超失重问题。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什么是完全失重现象,并举例。 (2)能说出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3)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熟练、巩固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生通过观察一些趣味演示实验,尝试运用物理原理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具体 问题。提高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提炼出模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懂得严谨科学态度的重要性,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 (2)通过运用超重与失重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教学重点】 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制定原因:这其实的牛顿第二定律再生活中的应1

用,虽然这种现象生活中很常见,但是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其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才是最重要的)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的本质。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不是物体的重力发生变化,而是物体所受的支持力或拉力发生了变化。(制定原因:1、学生会误认为超重和失重时物体的重力会发生变化2、学生没有把握超重和失重的本质,认为超重和始终和物体速度的方向有关)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看多媒体上的新闻 学生活动 阅读 思考 设计意图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新闻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学习创设了问题情景,激发其学习兴趣。 一:新课引入: 【通过新闻,激发思考,引入课题】 3月6日下午2点左右,39岁的中年女子陈某坐上过山车后,很快感觉到车子开始加速,当过山车猛力向上冲时,陈某不敢向下看,闭上了眼睛。就在这时,她突然听到“咔嚓”一声,瞬间失去知觉,昏睡过去……医院鉴定为颈椎滑脱,从而导致她半身瘫痪。 【问题讨论,联系生活】 谈谈你乘坐电梯的时腿部有什么感受?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回答 看图片 回忆自己乘坐电梯的感受,思考回 答问题 观看视频,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填写表格,总结规律,得出结论。(用所学知识分析研究生活中的实例,得出相关的规律和结论,再运用到实际生活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二:超重、失重 【观看视频,讨论分析】 观看视频,分析讨论,填写表格,总结规律 电梯状态 运动过程 台秤读数 FN 与 G关系 加速度方向 上 升 下 2

1、 提出问题:为什么你的腿部会有这样的感受? 2、 播放视频,提出要求,在下发的学案表格中记录不同运动过程中体重计的读数 3、 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视频中的运动过程,引导学生从受力分析角度,探究物体处于加速上升(减速下降)和加速下降(减速上升)这两种状态时,人的受力情况,结合牛二定 通过生活中乘坐电梯的实例分析,得出超重、失重的概念。联系生活,感受生活和物理的联系。 降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思考:物体什么时候超重什么时候失重? 结论:超重与失重只与加速度的方向有关,与速度无关。 超重:a向上 失重:a向下 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下的物体,质量是否改变?重力呢? 【实验体验】 用弹簧测力计挂勾码,模拟人乘坐电梯的情景,体验超失重 将弹簧测力计下面挂一勾码,静止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1)从静止开始加速下降,观察测力计示数变化 (体会受力的变化) 2)从静止开始加速上升,观察测力计示数变化 (体会受力的变化) 【思考讨论】 思考:起重机在向上吊起重物时,有经验的司机都不让物体的加速度过大是什么原因? 律,得出其重力支持力的大小情况,加速度方向,完成表格。 4、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得出超重失重的概念。 5、 归纳出超重、失重的特点。 中,去分析、解释、研究相关的物理现象) 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不可用力过大 实验室一个动态的过程,时间较短,注意观察(可选择刚开始运动的瞬间开始观察,此时现象明显) 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 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体会手上拉力大小的变化。 通过自己动手,进一步体会超重和失重,加深学生的印象。也让学生明确物体在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时弹簧秤示数分别大于物重和小于物重 弹簧得力计下挂勾码,拉力的大小变化你可以看到,手也可以感受到。但是如果把弹簧测力计换做绳,提供动力的手换做起重机,起重机在向上吊起重物时,有经验的司机都不让物体的加速度过大是什么原因? 提问、引导学生分析 模型迁移 思考分析 回答问题 当吊起的重物的加速度过大时,吊绳需提供向上的力较大,会超过吊绳的承受能力,出现断裂 通过刚才的弹簧实验联系到实际,学以致用 3

三:完全失重 【思考讨论】 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超重和失重现象? 通过学生的举例, 观看视频 引入完全失重的概念 完全失重:当物体向下的a=g时,它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拉力)等于零的现象,叫做完全失重。 【思考讨论】 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下列哪些一起可以正常使用?天平、弹簧测力计、水银温度计、水银气压计 结论: 完全失重的情况下所有和重力有关的仪器都无法使用! 提问:生活中除了刚才做 涉及到的超、失重实例外,思考 是否还有其他的实例。 讨论 回答 播放神舟十号天地对话中 翻跟头视频 通过空中课堂的视频 观看视频 引入完全失重的概念 出示PPT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 温度计可以正常使用,剩下的不行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回答,得出结论 联系生活 通过观看视频,见到一些地球上见不到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物理的微妙之处。 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应用 介绍蹦极: 蹦极是深受喜爱的一种活动,刺激但危险性也大,曾有人这么形容蹦极时的感受:随着弹性绳的伸缩,一会儿像掉入无底深渊,整个心脏都仿佛往上提,一会儿又好像有一只大手把人往下压,想抬头都困难。 【分析思考】 蹦极是深受喜爱的一种活动,刺激但危险性也大,曾有人这么形容蹦极时的感受:随着弹性绳的伸缩,一会儿像掉入无底深渊,整个心脏都仿佛往上提,一会儿又好像有一只大手把人往下压,想抬头都困难。 例. 某人身系弹性绳自高空p点自由下落,图中的a点是弹性绳原长的位置,c是人所能到达的最低点,b是人静止地悬吊着时的位置, 分析人在4

联系刚才同学所例举的生活实例:蹦极,先介绍蹦极,然后设计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分析 思考 结合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巩固牛二定律。 自P点运动至C过程中的超重、失重情况及运动情况? 五:总结学到了什么 一: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超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的情况 失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的情况 完全失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支持物的压力)等于零的状态 二:超重与失重的加速度 超重: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失重: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当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时产生完全失重 三:超重与失重时的重力 超重与失重是指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支持物的压力)发生了变化,物体本身所受重力不变。 引导学生总结 总结 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课堂检测 1.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超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增加了; B. 失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减少了; C. 完全失重就是物体一点重力都不受了; D. 不论超重、失重还是完全失重,物体所受重力是不变的. 2.某人站在一台秤上,当他猛地下蹲到停止的过程中,台秤的读数将:(不考虑台秤的惯性) ( ) A.先变大后变小,最后等 检测 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5

于人的重力; B.先变小后变大,最后等于人的重力; C.一直增大; D.一直减小. 3.电梯内有一物体,质量为m,用细线在电梯的天花板 ,当电梯以1/3g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时,细线对物体的拉力为( ) A.2/3mg B.1/3mg C.4/3mg D. mg 教学反思与评价 评价: 一、本节课的设计重视联系实际,重在牛顿第二定律应用(超、失重)的落实。 学生对超、失重的特点的认知目标已经达成。能够体会到生活和物理是分不开的。 二、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更有效地集中学生注 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全面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从视觉与听觉双重效果来加深学生记忆,视频的播放更能弥补实验条件的局限性,且确保实验的成功,节约时间。 反思: 一、教学中虽然设计了很多问题,但是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 二、安排的内容有些满,课堂检测没有当堂进行 板书设计

超重和失重

超重:F(T)>mg,a向上 失重:F(T)

完全失重:F(T)=0,a=g 注意:A、重力不变。

B、只是拉力或压力与重力大小的比较。

6

于人的重力; B.先变小后变大,最后等于人的重力; C.一直增大; D.一直减小. 3.电梯内有一物体,质量为m,用细线在电梯的天花板 ,当电梯以1/3g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时,细线对物体的拉力为( ) A.2/3mg B.1/3mg C.4/3mg D. mg 教学反思与评价 评价: 一、本节课的设计重视联系实际,重在牛顿第二定律应用(超、失重)的落实。 学生对超、失重的特点的认知目标已经达成。能够体会到生活和物理是分不开的。 二、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更有效地集中学生注 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全面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从视觉与听觉双重效果来加深学生记忆,视频的播放更能弥补实验条件的局限性,且确保实验的成功,节约时间。 反思: 一、教学中虽然设计了很多问题,但是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 二、安排的内容有些满,课堂检测没有当堂进行 板书设计

超重和失重

超重:F(T)>mg,a向上 失重:F(T)

完全失重:F(T)=0,a=g 注意:A、重力不变。

B、只是拉力或压力与重力大小的比较。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gg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