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学知识点总结-强力推荐

更新时间:2023-11-05 22: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绵马贯众Rhizoma Dryopteris Crassirhizomatis 132

【来源】鳞毛蕨科 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带叶柄残基的根茎。 【产地与加工】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性状鉴定】

①稍弯曲倒圆锥形,一端钝圆或截形,另一端较尖。

②表面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并有弯曲的须根。

③叶柄残基或根茎的断面呈棕色或深绿色,有黄白色小点(分体中柱)5~13个,排列成环。 ④气特殊,味初微涩,渐苦而辛。 【显微鉴定】 叶柄基部横切面

①表皮细胞1列,外壁稍厚。 ②下皮为多角形棕色厚壁细胞。

③周韧维管束(分体中柱)5~13个,环列;每个维管束外围一列扁小内皮层细胞,凯氏点明显;木质部由多角形的管胞组成。 ④薄壁组织排列疏松,间隙中常有特殊的细胞间隙腺毛,腺头单细胞球形或梨形,内含棕色分泌物,具短柄。 ⑤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及棕色物质。 【化学成分】

①主含间苯三酚衍生物绵马精,不稳定,能缓慢分解产生绵马酸类、黄绵马素类等物。为抗肿瘤与驱虫有效成分,以绵马精驱虫效力最强 ②挥发油(味辛)亦有驱虫活性

③鞣质(味涩) 水和醇提取物有抗病毒、抗菌作用。 【理化鉴定】

(1)本品乙醚提取液,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显红棕色,放置后逐渐沉淀。(检查间苯三酚衍生物) (2)叶柄基部或根茎横切片,加1%香草醛溶液及盐酸,间隙腺毛显红色。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大黄Radix et Rhizoma Rhei 152

【来源】蓼科 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唐古特大黄R. tanguticum或药用大黄R. officinale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主产于北方,习称北大黄;药用大黄主产于南方,特别是四川,故又称南大黄或四川大黄。其中,产量最大的是掌叶大黄。 【性状鉴定】

①圆柱形、圆锥形;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类白色的网状纹理(系类白色薄壁组织夹有红棕色射线形成);

②质地坚实,断面淡红棕色,颗粒性(习称高粱喳);横切面:根茎髓部有环状排列或散在的异常维管束(星点)及线纹(锦纹)。根形成层环明显,具放射状纹理,无髓,无星点;

③气清香特异,味苦,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黄染。

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显微鉴定】 1. 根茎横切面

①木栓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偶有残留

②皮层、韧皮部含有大型粘液腔(从外到内逐渐减小) ③木质部导管稀疏、非木化。

④髓部宽广,有异常的内韧性维管束,射线呈星状(星点),可见蛇形导管 ⑤薄壁细胞含大型草酸钙簇晶,皮层中更多。 2.粉末

①草酸钙簇晶多,大型,直径可达135μm,棱角大多短钝

②单粒淀粉粒圆球形,脐点呈星状、十字状;也有复粒淀粉粒,2~7分粒 ③导管多为网纹,亦有具缘纹孔导管,非木化,大型,直径约至140μm。 【化学成分】

抗菌成分:游离蒽醌类

泻下成分:番泻甙A~F,经代谢为8-葡萄糖大黄酸蒽酮及大黄酸蒽酮起泻下作用 鞣质:收敛成分,多用于身体上部出血的止血,也是继发便秘的原因

【理化鉴定】 1. Borntr?ger反应

大黄粉末,加10%硫酸和氯仿回流,放冷,分取氯仿层,加氢氧化钠试液,振摇,碱液层显红色。 2. 微量升华

取粉末进行微量升华,得黄色针状结晶,高温则得羽毛状结晶;遇氢氧化钠(钾)或氨水,溶解并显红色。 3. 薄层层析

检查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 4. 荧光反应

横断面在紫外灯(365nm)下显棕红色荧光,不得显亮蓝色荧光。

【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生大黄泻下力强,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非正品】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华北大黄、天山大黄

何首乌Radix Polygoni Multiflori 157

【来源】蓼科 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的干燥块根。 【产地】主产于河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 【性状鉴定】

①完整药材呈纺锤形或团块状;表面红棕色或紫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凹凸不平;质坚实,不易折断

②断面黄棕色或浅红棕色、粉性,中央有一较大的木心,皮部有4~11个类圆形的异常维管束,形成“云锦状花纹” 。 ③气微,味微苦而甘、涩。 【显微鉴定】 1.块根横切面

①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含红棕色物质

②韧皮部较宽广,散有异型维管束4~11个,外韧型,导管稀少 ③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淀粉粒。 ④中央维管柱形成层成环

⑤木质部导管较少,周围有管胞和少数木纤维,根中心导管较多,射线宽 2.粉末

①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20~80μm,有的簇晶与较大的类方形结晶合生

②淀粉粒众多,单粒类球形,脐点星状、点状或三叉状;复粒由2~9分粒组成

③导管主要为具缘纹孔导管,纹孔细密;④木栓细胞

【化学成分】

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抗衰老、降血脂、心血管活性、免疫调节、保肝等作用的活性成分 蒽醌衍生物:主要为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甙(促智活性成分) 卵磷脂:降血脂的有效成分 【理化鉴定】 1. Borntr?ger反应

何首乌粉末,加10%氢氧化钠溶液,煮沸,放冷后过滤。滤液加盐酸使成酸性,再加等量乙醚,振摇,醚层显黄色。分取醚液,加氨试液,振摇,氨液层显红色。

2.何首乌乙醇提取液2滴,蒸发皿中蒸干,趁热加三氯化锑氯仿饱和溶液1滴,显紫红色。(检查茋类化合物) 【功效】

生首乌:解毒,消痈,润肠通便。治疗肠燥便秘、疮痈、高血脂症、淋巴结核等。

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治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神经衰弱、高血脂症等。

黄连Rhizoma Coptidis 163

【来源】毛茛科 黄连Coptis chinensis、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云南黄连C. teeta的干燥根茎。其药材依次分别习称“味连” 、“雅连” 、“云连” 。

【产地】味连:主产于重庆黔江地区石柱县,故又称石柱连。主要为栽培品,为商品黄连的主要来源。 雅连:主产于四川洪雅、峨嵋等地,主要为栽培品。 云连:主产于四川、云南,主要为野生。 【性状鉴定】

味连 ①多分枝,聚集成簇,形如鸡爪,故名鸡爪连。

②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的结节状隆起及须根或须根痕 ③有的节间表面光滑如秸杆,习称“过桥”,过桥短

④质硬,折断面不整齐;皮部暗棕色,木部金黄色,中央髓部红棕色,习称“菊花心”;气微,味极苦。 雅连 多单枝,略呈圆柱形,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茎残基。 云连 多单枝,较细小,弯曲如钩状,过桥短,折断面平坦。

峨嵋野连 多单枝,较细小,结节密集,无过桥,带有部分叶柄。 【显微鉴定】 1.根茎横切面

味连 ①木栓层为数列扁平细胞。

②皮层较宽,石细胞散在,单个或成群,黄色。 ③皮层中可见根迹和叶迹维管束。

④中柱鞘纤维成束,有的伴有石细胞。维管束外韧型,排列成环,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细胞木化。 ⑤髓部为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偶见少数单个或2个存在的石细胞 雅连:髓部明显有石细胞。

云连:皮层、中柱鞘、髓部均无石细胞。

2.粉末:黄棕色或黄色

①石细胞:黄色,类方形、类圆形、类多角形或稍延长,纹孔明显 ②韧皮纤维:黄色,纺锤形或长梭形,壁厚,纹孔较稀

③木纤维:细长,壁较薄,两端圆钝 ④木栓细胞

⑤含淀粉粒的薄壁细胞

⑥鳞叶表皮细胞:绿黄色、黄棕色,壁波形或连珠状增厚,细胞长方形或长多角形 【化学成分】主要含异喹啉类生物碱: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巴马汀。 【理化鉴别】

1.荧光反应:根茎折断面在紫外光下现金黄色荧光,木质部更明显。

2.小檗碱反应:黄连甲醇提取液:

①加稀盐酸与漂白粉→樱红色

②加没食子酸乙醇液,蒸干后加硫酸→深绿色

3.盐酸小檗碱或硝酸小檗碱反应:粉末或切片,加稀盐酸或30%硝酸1滴,片刻后镜检,可见黄色针状结晶簇,加热结晶显红色并消失(小檗碱的盐酸盐或硝酸盐)。

4.薄层层析:检查小檗碱和巴马汀。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伪品】伪品均无“过桥”:1. 小檗科箭叶淫羊藿等淫羊藿类植物的根茎,多充鸡爪连。2. 中国蕨科野鸡尾的根茎,多充雅连。3. 毛茛科铁破锣的根茎

川乌Radix Aconiti 167

【来源】毛茛科 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的干燥母根。 【产地】主产四川、陕西。属川产道地药材。 【性状鉴定】

①瘦长圆锥形,长3~7.5cm,直径1.5~3cm,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顶端有残存的茎基; ②表面灰棕色,皱缩不平,有瘤状侧根(俗称钉角)及除去子根后的痕迹;

③质坚实,不易折断,横断面粉白色或淡黄色,粉质;可见多角形的形成层环纹。气微,味辛辣麻舌。

【显微鉴定】

①后生皮层为1~数层黄色木栓化细胞

②皮层薄壁细胞数层,其中常有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3个成群,类长方形、方形或椭圆形,壁具纹孔;有内皮层 ③韧皮部宽广;形成层环为多角形;木质部导管略呈“V”字形排列 ④髓部宽阔,薄壁细胞均含淀粉粒 【化学成分】

①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毒性成分,镇痛作用):乌头碱、中乌头碱、下乌头碱等 ②其他生物碱(强心成分):去甲乌药碱、去甲猪毛菜碱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镇痛。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病症。有大毒!内服须炮制。孕妇忌用;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

附子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 167

【来源】毛茛科 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的干燥子根加工品。

①圆锥形;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钉角)或支根痕; ②表面灰褐色。质地重而硬;断面灰褐色,有多角形环纹(形成层环)。味辛辣而麻、刺舌。 【品种及加工方法】

盐附子:灰黑色,有盐霜;易受潮变软。味咸而麻、刺舌。 黑顺片、白附片、熟附片、挂片、黄附片、刨附片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有毒! 草乌Radix Aconiti kusnezoffii

【来源】毛茛科 北乌头A. kusnezoffii 、华乌头A. chinensis的干燥块根。为野生品。 川乌——钉角少,皱缩纹少,粉性强;草乌——钉角多,皱缩纹多,粉性差

板蓝根Radix Isatidis 199

【来源】十字花科 菘蓝Isatis tinctoria (I. indigotica)的干燥根。

【产地】各地有栽培。主产于河北、北京、黑龙江、河南、江苏、甘肃。河北安国为道地产地。 【性状鉴定】①圆柱形,稍弯曲;表面灰黄色,有纵皱纹,皮孔横长排列;

②根头部略膨大,顶端有盘状凹陷的茎基痕,四周可见轮状排列的蓝灰色(或暗绿色)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 ③质地较软易折断,断面韧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呈“菊花心”或“金井玉栏” ;味微甜而后苦涩。

【显微鉴定】 1.根横切面

①最外为木栓层,由数列细胞构成; ②皮层窄;韧皮部宽,射线明显;

③形成层成环;导管黄色;木纤维成束; ④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粉末特征:淀粉粒、石细胞、导管和木纤维、木栓细胞

【化学成分】靛蓝、靛玉红(靛玉红防治白血病有一定疗效)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爵床科,根和根茎亦作“板蓝根”入药,称“南板蓝根”。 黄芪Radix Astrgali 208

【来源】豆科 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的干燥根。 【产销】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及内蒙古。 【药材性状】

①呈圆柱形, 有的有分枝, 上端较粗, 略扭曲, 长30~90cm, 直径0.7~3.5cm。

②表面淡棕黄色至淡棕褐色, 有不规则纵皱纹, 并有较多横长线形皮孔, 栓皮易剥落而露出黄白色皮层, 有时可见连结成网状的纤维束。 ③质坚韧, 不易折断, 断面强纤维性, 横断面皮部黄白色, 约占半径的1/3~1/2, 有放射状弯曲的裂隙; 木部淡黄色, 放射状纹理细密 (菊花心)。

④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纤维长而多者常习称绵芪,质佳而产量不大。

【显微鉴定】 1.根横切面

① 韧皮射线在外有一定弯曲; ② 栓内层为厚角组织;

③ 韧皮部近栓内层处有管状木栓组织,又称封闭组织,囊状组织; ④ 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不含草酸钙结晶。 2.粉末

① 纤维非木化,次生壁两层,易分离,壁厚; ② 石细胞层纹明显,胞腔大; ③ 导管为网纹或具缘纹孔导管; ④ 木栓细胞多角形。

【化学成分】①蒙古黄芪含水溶性多糖黄芪葡聚糖,具显著的免疫促进活性。 ②含黄酮类成分,其中有些成分具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③皂甙类成分有黄芪皂甙I~Ⅷ及大豆皂甙I。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 甘草Radix Glycyrrhizae 213

【来源】豆科 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光果甘草G. glabra、胀果甘草G. inflata的干燥根茎和根。

乌拉尔甘草:奇数羽状复叶,小叶7~ 17枚,花紫堇色,有腺毛,总状花序,荚果扁平,镰刀状或环状弯曲,茎、花萼、荚果外被短毛及刺毛状腺体。

光果甘草:荚果扁而直,多为长圆形,无毛。

胀果甘草:荚果短小而直,膨胀。常被淡黄色鳞片腺体,无腺毛。

【产地分布】乌拉尔甘草主产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以内蒙古伊盟的杭锦旗一带、巴盟及甘肃、宁夏的阿拉善旗一带,所产质量最佳。光果甘草主产新疆北部、青海、甘肃。胀果甘草主产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及东部哈密、吐鲁番以及甘肃酒泉、金塔等地。 【性状鉴定】

1. 乌拉尔甘草:根呈圆柱形,外皮红棕色(去外皮者称粉甘草),皮孔横长排列;质地坚实;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有粉性,有明显的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味甜而特殊。根茎断面中央有髓。 2. 光果甘草:外皮灰棕色,皮孔细小不很明显。

3. 胀果甘草:纤维性更强,粉性差,粗糙,表面颜色偏黑。 【显微鉴定】 1.根横切面

①木栓层为数列红棕色细胞(粉甘草无木栓层);

②韧皮部和木质部中均有纤维束,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中常含草酸钙结晶,形成晶鞘纤维(晶纤维); ③维管束间形成层不明显,即形成层不形成环,被射线隔开; ④射线明显,韧皮射线弯曲,与裂隙相间排列,形成菊花心。 2.粉末特征

①纤维、晶纤维易见,色淡黄;②具缘纹孔导管较多;

③木栓细胞多角形,红棕色;④可见棕色块状物;⑤淀粉粒脐点点状。 【化学成分】三萜类、黄酮类

【理化鉴定】 1.甘草甜素反应 取粉末置白瓷板上,加80%硫酸溶液数滴,显黄色,渐变为橙黄色。 2.薄层层析 和对照药材对比,并检查甘草酸

【功效】补脾、润肺、解毒、调和诸药;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甘草制剂会引起假醛固酮增多症,大剂量久服可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人参Radix Ginseng 237

【来源】五加科 人参Panax ginseng的根。

【产地】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主为栽培品,习称“园参”。野生品甚少,习称“野山参”。 【性状鉴别】

一、生晒参(全须):

1、圆柱形,表面灰黄色。上部有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纹,下部有支根及须根,须根上偶有细小的疣状突起。 2、芦头(根茎)多弯曲,具艼(不定根)和芦碗(茎痕)。

3、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有棕黄色环纹,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 4、气微香而特异,味微苦甘。

二、红参:红棕色,半透明,偶有不透明的暗褐色斑块。下部有支根2-3条。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样。 三、白参:淡黄白色,全体可见针刺痕,味甜。 四、生晒山参:

1、主根粗短,支根人字形或圆柱形。

2、表面灰黄色,上部具细密而深陷的横纹。须根细长,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点)。

3、芦头与主根等长或更长,芦碗密集,附芦生有1-3个不定根,较粗短,两头尖,靠近主根的一段芦头光滑而无茎痕(习称圆芦)。 “芦长碗密枣核艼,紧皮细纹珍珠须”

生晒参、红参、生晒山参均以条粗、质硬完整者为佳。 白参以条粗、完整、皮较细、淡黄白色者为佳。

园参与野山参的区别 园参:芦短、体长、须乱

野山参:芦长、体短横生、肩纹密、珍珠店清晰

【显微鉴别】 1、主根横切面:

①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内侧有数列栓内层细胞。

②韧皮部中有树脂道散布,内含黄色分泌物。近形成层处树脂道成环。初生韧皮部常有裂隙,韧皮射线宽3-5列细胞。 ③形成层成环。

④木质部导管多单列,径向稀疏排列。木射线宽广。 ⑤薄壁细胞含有多数细小淀粉粒(红参已糊化)。栓内层、木薄壁细胞及木射线中含有草酸钙簇晶。 2、粉末:淡黄色(生晒参)或红棕色(红参)

①树脂道碎片:呈管状,内含黄色分泌物。 ②草酸钙簇晶:较小,棱角锐尖。

③淀粉粒:众多,单粒类球形,脐点点状、裂缝状或星状;复粒由2-6分粒组成。(红参的已糊化) ④导管:多为网纹或梯纹。

⑤木栓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壁薄,微带棕色。 【成分】

生晒参主要含人参皂甙,多数为达玛烷型皂甙;少数为齐墩果酸型皂甙,如人参皂甙R0。达玛烷型皂甙又分为20S-原人参二醇类皂甙(A型)和20S-原人参三醇类皂甙(B型)。 红参含特有的20S-人参皂甙Rg3

生晒参尚含挥发性成分人参炔醇,为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抑制肉芽组织形成活性,并含人参氧炔醇。生晒参尚含挥发油。 【理化鉴别】

1、人参的乙醇浸出滤液,滴加三氯化锑饱和的氯仿溶液,蒸干,呈紫色。(甾萜类) 2、人参总皂甙薄层层析 【伪品】(主要是伪充红参及朝鲜红参)。

1、野豇豆;2、商陆;3、华山参;4、山莴苣;5、栌兰“土人参”

此外还有:①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的根。②茄科植物莨菪的根(其种子为天仙子)。③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④桔梗科植物金钱豹的根。⑤桔梗科植物四叶参的根。

三七 Radix Notoginseng 241

【来源】五加科 田七Panax notoginseng的根。

【产地】主产于云南文山、西畴,广西田阳、靖西、百色等地。多系栽培,以云南产者为地道药材。 【采收加工】剪下的芦头、侧根、须根晒干后,分别称为“剪口七/羊肠七”、“筋条”、“绒根”。 【性状鉴别】 “铜皮铁骨” “猴子头”“田螺笃”

1、略呈纺锤形或类圆锥形。

2、表面灰黄或灰棕色,顶端有瘤状突起或横向皮孔突起。 3、质坚实,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

4、横切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类角质,具蜡样光泽,形成层明显,中心可见放射状纹理,皮部有棕色树脂道。 5、气微,味苦而后微甜。

三七以根粗壮,颗粒大而圆,体重质坚,表面古铜色或青黑色,肉色黑褐带青,习称“铜皮铁骨” ,及“猴子头”、“田螺笃”的形状,味苦回甘浓厚者为佳。

【成分】1.含多种皂甙,总量9.75-14.90%,和人参所含皂甙类似,但主为达玛脂烷系皂甙。

2.尚含止血活性成分田七氨酸。

3.含16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

【功效】散瘀,止血、消痈定痛

【伪品】菊科植物菊三七的根茎,民间习称“土三七”。

①姜科植物莪术的根茎雕刻而成。

②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的根茎。“竹节三七” ③落葵科植物藤三七的块茎。 ④高良姜-“血三七”

⑤姜科植物姜三七的根茎。 ⑥豆科植物绵三七的块根。

⑦木薯伪制品:以楝科植物苦楝树和冬青科植物熊胆木的叶,经煎煮所得提取液加入木薯粉,精心搓捏而成,然后置黄泥粉中搓滚。

当归Radix Angellicae Sinensis 244

【来源】伞形科 当归Angelica sinensis的根。

【产地】主产于甘肃岷县、武都、漳县、成县、文县。云南、四川、陕西、湖北等省亦产。主为栽培。 【性状鉴别】

1、根圆柱形,上端称“归头”(广东称主根为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称“归尾”,全体称“全归”。 2、表面黄棕色至深褐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主根粗短,顶端有残留的茎基,支根数条,上粗下细。 3、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形成层环明显,黄棕色,皮部厚,有棕色油点。根茎具髓部有空腔(归头)。 4、有浓郁香气,味甘辛、微苦。(可与独活区别:独活具特异香气,味苦辛、麻舌。) 以根肥大身长,支根粗壮,表面色黄褐,断面粉白色(速成粉岔),气香,味甘辛者为佳。 【粉末特征】略:油室碎片、木栓细胞、导管;纺锤形韧皮薄壁细胞(壁上有斜革状纹理)

【成分】1.挥发油 主要成分为藁本内酯(油中主要成分,45%)及正丁烯基酜内酯(特殊香气):解痉的主要成分。 2.水溶性成分 阿魏酸等。还有氨基酸。 【功效】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附注】民间有多种代用品,主要有两种:①东当归;②欧当归,主根粗长,顶端常有数个芦头。气味淡薄,不如当归油润,麻舌。

川芎Rhizoma chuanxiong 251

【来源】伞形科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的根茎 【产地】主产四川 【性状鉴定】

①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表面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类圆形凹陷的茎痕。 ②质坚实;断面黄白色,可见波状环纹(形成层),散有黄棕色小油点(油室);纵切片边缘不整齐,形似蝴蝶(蝴蝶片) ③有特异浓郁的香气,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后微甜。 【显微鉴定】根茎横切面

①木栓层为10余层细胞

②皮层:有根迹维管束;类圆形油室,直径大。

③形成层环成波状;木质部导管大多单列或排成“V”字形

④髓部较大,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油室,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 【化学成分】

挥发油;生物碱(川芎嗪等);内酯类(丁基酉夫内酯);酚类及有机酸(川芎酚,阿魏酸等) 【理化鉴定】

1.荧光反应 横切片紫外灯下显亮淡紫色荧光。

2.检查不饱和内酯类 石油醚提取物加甲醇1ml,20%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2~3滴,氢氧化钾饱和溶液2滴,显紫红色。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柴胡Radix Bupleuri 247

【来源】伞形科植物 柴胡(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或狭叶柴胡(南柴胡)B. scorzonerifolium的根。 【产地】北柴胡主产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陕西等;

南柴胡主产于湖北、四川、安徽、黑龙江、吉林等。

【性状鉴别】 一、北柴胡:

1、圆锥形,常有分枝。根头膨大,顶端残留数个茎基,或有纤维状残存叶基。 2、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又称“黑柴胡”)。 3、质硬而韧,不易折断(又称“硬柴胡”),断面呈片状纤维性。 4、气微香,味微苦。

二、南柴胡:

1、根较细,多不分枝。顶端密被纤维状叶基残余,近根头处具细密环纹,横向皮孔明显突起。 2、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又称“红柴胡”),质稍软,易折断(又称“软柴胡”),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 3、具败油气。

【成分】1.根含柴胡皂甙类,活性显著为柴胡皂甙a、d;

2.挥发油;地上部分含黄酮类。

【理化鉴别】

1.泡沫反应:柴胡水溶液,振摇,有持久性泡沫产生。(检查皂甙)

2.检查柴胡皂苷:根用水湿润,作横切面,滴加95%乙醇和浓硫酸等量混合液1滴,显微镜下初呈黄绿色至绿色,5~10min后由蓝绿色变成蓝色,持续1h以上,然后变为浊蓝色而消失,北柴胡的显色部位是在木栓层以内到达次生韧皮部之间。 【功效】疏散退热,疏肝,升阳。

【附注】大叶柴胡,有毒,不可当柴胡使用。 丹参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

【来源】唇形科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分布】主产四川、安徽、江苏、山西、河北、陕西等省。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以秋季采挖质量较好。 【性状鉴定】

1) 根茎粗短,顶端有时残留茎基。

2) 根数条,长圆柱形,表面棕红色,粗糙。 3) 老根外皮疏松,常呈鳞片状剥落。

4) 断面疏松,皮部棕红色,可见黄白色导管束放射状排列。 5) 气微,味微苦涩。

栽培品较粗状,外皮紧贴不易剥落,质坚实,断面较平整,略呈角质状。 【显微鉴定】1.根横切面

①木栓层4~6列细胞。②韧皮部宽广;③筛管群明显; ④形成层呈环,束间形成层不甚明显。

⑤木质部8~10数束,呈放射状,导管呈切向排列,渐至中央导管呈单列。导管近中心较少。木质部纤维常成束存在于中央的初生木质部。 2.粉末特征

木栓细胞:黄棕色,胞腔内常含黄棕色色素

导管:极多,主要为网纹及具缘纹孔导管。网纹导管分子长梭形,末端长尖或稍倾斜,穿孔多位于侧壁;具缘纹孔导管较大,纹孔排列紧密。偏光显微镜下呈亮黄色。

木纤维:多成束,长梭形,纹孔斜裂缝状或十字状,孔沟较稀。偏光显微镜下呈亮黄色。 薄壁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有红色色素沉着。

丹参酮结晶:斯氏液装片,稍放置,可见针状结晶析出。偏光显微镜下呈亮橙红色。另可见石细胞、韧皮纤维等。 【化学成分】

1.结晶性呋喃并菲醌类化合物:丹参酮I、丹参酮IIA、丹参酮 IIB 、隐丹参酮等及其异构体。隐丹参酮是抗菌的主要有效成分。 2.水溶性成分中含原儿茶醛;丹参酸甲、乙、丙等。 【理化鉴定】

1.水提取物的乙醇溶液点于滤纸条上,干后在紫外光下显亮蓝灰色荧光。将此纸条悬挂在氨水瓶中(不接触液面),20min后取出,紫外光下显淡亮蓝绿色荧光。

2.水提取液加+三氯化铁试液1~2滴,显污绿色。

3.TLC检丹参酮ⅡA等,展开剂苯‐醋酸乙酯(19:1),显暗红色斑点。 【功效】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

黄芩Radix Scutellariae 270

【来源】唇形科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东北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多,河北承德所产质量最好。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以春季采挖质量较好。 新根色鲜黄、内部充实,称“子芩”(条芩或枝芩); 老根内部暗棕色、中心枯朽,称“枯芩”。子芩质佳,枯芩次之。 【性状鉴定】

1. 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

2. 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 3.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

4. 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已成空洞。气微,味苦。

【显微鉴定】1.根横切面:①木栓细胞中有石细胞散在。②皮层与韧皮部有多数石细胞与韧皮纤维。③木质部在老根中央,有栓化细胞环形成。 2.粉末特征

①韧皮纤维:甚多,呈梭形,壁甚厚,孔沟明显。 ②石细胞:较多,壁厚。③木栓细胞:棕黄色。

④导管:网纹与具缘纹孔导管多见。导管分子较短,端壁倾斜,常延长成尾状。 ⑤木纤维:多碎断,壁稍厚,有稀疏纹孔。⑥淀粉粒:较多,单粒类球形。

【化学成分】黄酮类:黄岑甙、黄岑素、汉黄岑甙。其成分含量与根的新老和炮制方法有关。 【理化鉴定】1、粉末2g+乙醇20ml水浴上回流15min,滤过。

滤液1ml+10%醋酸铅试液2~3滴,出现橘黄色沉淀。 滤液1ml+镁粉少量+盐酸3~4滴,呈红色。(黄酮反应)

2、汉黄岑素反应 本品稀醇提液加三氯化铁试剂,溶液显灰绿色,逐变为紫棕色。 3、薄层层析 检查黄岑甙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地黄Radix Rehmanniae 282

【来源】玄参科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块根。 【产地】主产于河南省温县、博爱等县,称“怀地黄”。 【性状鉴定】

鲜生地:成纺锤形或条状,外皮薄,浅红黄色,具皱纹、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的疤痕。肉质、断面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中部有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甜、苦。

生地黄:①多成不规则的团块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

②表面灰黑色或灰棕色,极皱缩,可见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不易折断。 ③断面灰黑色、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无臭,味微甜。

熟地黄: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粘性大。质柔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无臭,味甜。 【化学成分】主要含甙类成分。1.环烯醚萜类:梓醇、二氢梓醇、乙酰梓醇、桃叶珊瑚甙等;

2.多种氨基酸;3.多种糖类(地黄多糖RPS-b是兼具免疫与抑制肿瘤活性的有效成分)。

【功效】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熟地黄炭能止血。

半夏Rhizoma Pinelliae 318

【来源】天南星科 半夏Pinellia ternata的干燥块茎。

【产地】东北、华北及长江流域各省区均产,以四川、浙江产者量大质佳。 【性状鉴别】

1、呈类球形,表面白色或浅黄色(直径1-1.5cm)。

2、顶端多圆平,中央有凹陷的茎痕,习称“脐眼”。“脐眼”周围密布小凹点状须根痕,称“麻点”。下端钝圆而光滑 3、质坚,断面洁白富粉性。

取花瓣和柱头直接装片,或粉末制片。

1、花粉粒:类球形,外壁有短刺及疣状雕纹,萌发孔3个。

2、分泌管碎片:花各部均有分泌管分布。由分泌细胞单列纵向排列而成,其中充满淡黄至红棕色物质。 3、花柱表皮细胞:柱头及花柱上部表皮细胞分化成圆锥形的单细胞毛。 4、花冠顶端碎片:顶端表皮细胞分化成乳头状绒毛。

【成分】含红花甙、红花醌甙及新红花甙。不同成熟期的红花所含成分有差异。

【理化鉴别】将一条滤纸悬挂于本品的稀醇浸出液中,5分钟后把滤纸条放入水中,立即取出,滤纸条上部显淡黄色,下部显淡红色。 【功效】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番红花Stigma Croci 330

【来源】鸢尾科 番红花Crocus sativus的柱头。 【性状鉴别】 干红花:

1、丝线状,三分枝。水浸泡,展开呈长号状。

2、柱头红棕色,长2.5-3cm,上部渐宽, 先端不整齐,每一柱头内方有一裂隙。 3、体轻,质松软,无油润光泽,干燥后质脆易断。 4、气特异,味微苦。水浸液黄色。

【品质检查】将少许样品投入水中,可见橙黄色成直线下降并逐渐扩散,水被染成黄色;不显红色,无沉淀;柱头呈喇叭状,有短缝。在短时间内,用针拨之不破碎。

经验:水面不得有漂浮物,置于纸上不得留有油渍。不得有沉淀物,用玻棒搅拌不易破碎、水浸液不得显其他颜色。 【伪品】莲须、玉蜀黍须、西红花雄蕊、纸浆伪制品、菊科舌状花 五味子Fructus Schisandrae 188

【来源】木兰科 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的成熟果实(北五味子);

华中五味子(南五味子)

【产地】北五味子:吉林、辽宁、黑龙江;南五味子:湖北、河南、陕西、山西 【性状鉴别】1、北五味子:

①不规则圆球形,直径5-8mm。

②表面紫红色或黑褐色,皱缩,显油性。有的表面有“白霜”。 ③种子1-2粒,肾形,棕黄色,种皮硬脆有光泽。

④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2、南五味子:种子表面稍微颗粒状。

【显微鉴别】1、果皮横切片:

①外果皮为1列类方形或长方形细胞,壁稍厚,外被角质层,散有油细胞。 ②中果皮为十余列薄壁细胞,细胞内含淀粉粒,散有十余个小形外韧型维管束。 ③内果皮为1列小形的薄壁细胞。 2、种子横切片:

①种皮外层石细胞壁厚,胞腔小,孔沟明显;种皮内层石细胞壁较薄,胞腔较大,壁孔细密 ②石细胞下方为3-4列较小的薄壁细胞, 且在种脊部位有维管束,并有纤维束。

③果皮表皮细胞呈多角形,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表面有微细的角质线纹;其中散有油细胞和气孔。 ④胚乳细胞内含脂肪油及糊粉粒和淀粉粒。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化学成分】

北五味子主要含两类有效成分:挥发油、木脂素。此外还含有机酸、脂肪油。 南五味子含五味子甲素、多种五味子酯(二者均为木脂素类成分)。 木脂素:能降低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降SGPT作用)

山楂Fructus Crataegi 203

【来源】蔷微科 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var. major或山楂C.pinnatifida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状鉴定】①完整者呈类球形,直径1~2.5cm。表面深红色,有光泽,有细小白色斑点;②顶端有凹窝,边缘有宿萼,基部有细果柄或柄痕;果核5枚,弓形。

③药材多为横切片,边缘多向内卷曲,皱缩不平,厚2~4mm;外皮红色,有细皱纹和灰白色的小点;④果肉深黄至浅棕色,横切面具3~5粒浅黄色果核,果核脱落者呈中空的环状;气微清香,味酸微甜。

【化学成分】1.有机酸类:熊果酸、齐墩果酸、山楂酸 (三萜类)及绿原酸、柠檬酸等。为消食导滞的有效成分。 2.黄酮类:槲皮素、牡荆素、芦丁、金丝桃甙等。为防治心血管病及降血脂的有效成分。 3.其它:表儿茶精、苦杏仁甙等。 【功效】消食健胃,行气散瘀。

砂仁Fructus Amomi 333

【来源】姜科 阳春砂Amomum villosum的成熟果实。 【产地】阳春砂主产于广东,以阳春、阳江出产最为有名。 【性状鉴别】①卵圆形,具不明显的三钝棱。

②表面深棕色,有网状突起的纹理及密生短钝软刺。 ③顶端留有花被残基,基部有果柄或果柄痕。

④果皮薄,易纵向撕裂,内表面淡棕色,纵棱(维管束)明显。 ⑤种子团分3瓣,每瓣有种子6-15粒,粘结成块。

⑥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深棕色或黑褐色,外被膜质假种皮,种脐位于较小端。 ⑦有浓烈芳香气,味辛微苦。

【成分】阳春砂种子含挥发油3%以上。油中主要成分为龙脑、右旋樟脑、乙酸龙脑酯、芳樟醇等。 【功效】化湿行气,温脾止泻,安胎。 【其他来源】绿壳砂(壳砂):密具刺片状突起。 海南砂:表面被片状、分枝状的软刺

苦杏仁Semen Armeniacae Amarum 205

【来源】蔷薇科 野杏Armeniaca vulgaris var. ansu、西伯利亚杏A. sibirica、 东北杏A. mandshurica、杏A. vulgaris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状鉴定】成扁心形,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一端尖,另端钝圆,肥厚,左右不对称。 【化学成分】苦杏仁甙

【理化鉴定】取苦杏仁一粒捣碎,用水湿润置试管中,试管中悬挂用NaHCO3饱和溶液湿润的苦味酸试纸一条,用软木塞塞紧,置40~50℃水浴中,试纸变砖红色。

【功效】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有小毒! 马钱子Semen Strychni 257

【来源】马钱科 马钱Strychnos nux-vomica的成熟种子。 【性状鉴别】①扁圆形,纽扣状,一面稍隆起,一面稍凹。

②表面密被灰棕或灰绿色绢状茸毛,自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有丝样光泽。 ③边缘稍隆起,较厚,有突起的珠孔,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圆点状种脐。 ④质坚硬,平行剖面可见淡黄色胚乳,角质状,子叶心形,叶脉5~7条。 ⑤味极苦,有剧毒。

【显微鉴别】1.①表皮细胞均特化成单细胞非腺毛,体部圆柱形,顶端钝圆,壁上有5~18条纵向脊状增厚,强烈木化。②非腺毛基部膨大似石细胞,壁极厚,强烈木化。③非腺毛基部底面观成不规则状,垂周壁弯曲。 2.胚乳细胞多角形,壁厚,内含脂肪油和糊粉粒。 【成分】含吲哚类生物碱,主要为番木鳖碱(士的宁)、马钱子碱。兴奋脊髓的反射机能,镇痛、镇咳。

【理化鉴别】取干燥种子的胚乳部分作切片,做下列实验: ①加1%钒酸铵硫酸溶液1滴,胚乳显紫色。(检查番木鳖碱,胚乳内层含量较多) ②加发烟硝酸1滴,胚乳显橙红色。(检查马钱子碱,以胚乳外层含量较多) 【功效】通络止痛,散结消肿。有大毒!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jr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