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重点加强修改版

更新时间:2024-05-26 10: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儿年龄分期(熟悉)(3页)

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 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 3.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 4.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

5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 6.学龄期:自入小学始(6-7岁)至青春期前。

7.青春期:青春期的年龄范围一般是10-20岁,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 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

正常儿童体重、身高估计公式 年龄 体重(kg) 年龄 身高(cm) 10 75 12个月 12个月 1-12岁 年龄(岁)x2+8 2-12岁 年龄(岁)x7+75 前后囟闭合时间(14页):出生时后囟很小或已闭合,最迟约6-8周龄闭合。前囟出生时约1-2cm,以后随颅骨生长而增大,6月龄左右逐渐骨化而变小,最迟于2岁闭合。

前囟大小以两个对边中点连线的长短表示。

前囟闭合延迟:脑发育不良时头围小、前囟小或关闭早,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前囟闭合延迟。颅内压增高时前囟饱满,脱水时前囟凹陷。

脱水的症状和体征(41页)

轻度脱水:表示有3%-5%的体重减少或相当于30-50ml/kg的体液减少 中度脱水:表示有5%-10%的体重减少或相当于50-100ml/kg的体液减少 重度脱水:表示有10%以上的体重减少或相当于100-200ml/kg的体液减少 轻度(体重的5%) 中度(体重的10%) 重度(体重的15%)(记住临床表现) 心率增快 无 有 有 脉搏 可触及 可触及(减弱) 明显减弱 血压 正常 直立性低血压 低血压 皮肤灌注 正常 正常 减少,出现花纹 皮肤弹性 正常 轻度降低 降低 前囟 正常 轻度凹陷 凹陷 粘膜 湿润 干燥 非常干燥 眼泪 有 有或无 无 呼吸 正常 深,也可快 深和快 尿量 正常 少尿 无尿或严重少尿 脱水的性质:常常反映了水和电解质的相对丢失量,临床常根据血清钠及血浆渗透压水平对其进行评估。低渗性脱水时:血清钠低于130mmol/l;等渗性脱水时:血清钠在130-150mmol/l;高渗性脱水时:血清钠大于150mmol/l。

转乳期食物的引入(记住顺序)【课本第59页】

辅助食品引入的原则:1.从少到多:即在哺乳前给予婴儿少量含强化铁的米粉,逐渐增加,用勺进食,6-7月龄后可代替1次乳量。2、从一种到多种;3.从细到粗;4.从软到硬;5.注意进食技能的培养。

月龄 6月龄 食物性状 泥状食物 种类 7-9月龄 末状食物 10-12月龄 碎食物 餐数 主要营养源辅助食物 菜泥、水果6次奶(断夜间奶) 泥、含铁配逐渐加至1次 方米粉、配方奶 稀(软)饭、4次奶 肉末、菜末、1餐饭、1次水果 蛋、鱼泥、水果 软饭、碎肉、3次奶 碎菜,豆制2餐饭、1次水果 品、鱼肉、水果 进食技能 用勺喂 学用杯 抓食、断奶瓶、自用勺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61页)

病因:摄入不足(喂养不当是导致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消化吸收不良,需要量增加。

当血清总蛋白浓度<40g/l、白蛋白<20g/l,时,便可发生低蛋白性水肿。

临床分度 II度 I度 III度 体重低于正常均数 腹部皮下脂肪厚度 身长 精神状态 肌张力 15-25% 0.8-0.4cm 正常 无 正常 25-40% 0.4以下 较正常低 情绪不安稳、睡眠不安 明显减退、肌肉松弛 >40% 消失 明显低于正常 萎靡、反应差 肌肉萎缩 临床表现:早期表现是活动减少、精神较差、体重生长速度不增。随营养不良加重,体重

逐渐下降,主要表现为消瘦。皮下脂肪层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皮下脂肪消失顺序先是腹部,其次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为面颊。

重度营养不良可伴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严重PEM可分为:能量严重摄入不足的消瘦型、蛋白质严重缺乏为主的水肿型(恶性营养不良)和中间型。

PEM常见的并发症有:营养性贫血,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最为常见。还可有多种维生素缺乏,以维生素A缺乏常见。还可伴发自发性低血糖:突然表现为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减慢、呼吸暂停、体温不升但无抽搐,若诊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病因(66页):能量摄入过多(肥胖的主要原因);活动量过少;遗传

因素;其他(进食过快或精神创伤以及心理异常等因素)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重点,74页)

病因: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日照不足;生长速度过快,需要增加;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疾病影响。

发病机制: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可以看成是机体为维持血钙水平而对骨骼造成的伤害。

长期严重维生素D缺乏造成肠道吸收钙、磷减少和低钙血症,以致甲状旁腺功能代偿性亢

进,PTH分泌增加以动员骨钙释出,使血清钙浓度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但PTH同时也抑制肾小管重吸收磷,继发机体严重钙、磷失调,特别是严重低血磷的结果。 临床表现:表5-15和表5-16。特别记住活动期(激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骨骼改变、肌肉松驰和神经精神症状。

⑴骨骼改变:在疾病的早期骨骼X线检查无明显变化,但血清碱性磷酸酶已升高。佝偻病的极期主要为骨骼改变,以生长快的骨骼部位最明显。 ⑵肌肉松驰:全身肌肉的肌张力和肌力降低致肌肉松驰。

⑶神经系统症状:早期患儿哭闹,睡眠不安,哺乳及睡眠时头部多汗,汗液刺激局部使患儿常摇头,在枕上摩擦而致枕后秃发。 初期 活动期(激期) 恢复期 后遗症期 发病年龄 症状 体征 3个月左右 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 枕秃 >3个月 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生长发育最快部位骨骼改变,肌肉松弛 稍降低 明显降低 明显升高 症状减轻或接近消失 骨骼改变或无 多>2岁 症状消失 骨骼改变或无 血钙 血磷 AKP(碱性磷酸酯酶) 25-(OH)D3 骨X线 正常或稍低 降低 升高或正常 下降 多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 数天内恢复正常 降低或正常 1-2个月后逐渐正常 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增加,骨骺软骨盘增宽(<2mm)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干骺端病变消失 <8ng/ml,可诊断 数天内恢复正常 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杯口状、毛刷状改变,骨骺软骨带增宽(>2mm),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 活动期骨骼畸形与好发年龄

部位 头部 名称 颅骨软化 方颅 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 出牙迟 肋骨串珠 肋膈沟 鸡胸、漏斗胸 手镯、足镯 O形腿或X形腿 后弯、侧弯 好发年龄 3-6个月 8-9个月 迟于1.5岁 1岁出牙,2.5岁仍未出齐 1岁左右 胸部 四肢 脊柱 >6个月 >1岁 学坐后 骨盆 扁平 预防:一旦婴幼儿有足够时间户外活动,可以自愈。确保儿童每日获得维生素D400IU是治

疗和预防本病的关键。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800IU每天,3个月后改预防量;足月儿生后2周内补充维生素D400IU每天,均补充至2周岁。 围生期(93页):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我国的定义为:自妊娠28周(此时胎儿体重约1000g)至生后7天。围生期的婴儿称围生儿。 胎龄(GA):是指从最后1次正常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止,通常以周表示,分为足月儿、早产儿和过期产儿。

足月儿:37周≤GA<42周(260—293天)的新生儿

早产儿:GA<37周(<259天的新生儿),其中GA<28周者为极早早产儿或超未成熟儿;34周≤GA<37周(239-259天)的早产儿称为晚期早产儿。 过期产儿:GA≥42周(≥294天)的新生儿。

足月儿与早产儿外观特点(重点,96页) 皮肤 头 头发 耳壳 乳腺 外生殖器 男婴 女婴 指(趾)甲 跖纹 足月儿 头大(占全身比例的1/4) 分条清楚 结节>4mm,平均7mm 睾丸已降至阴囊 大阴唇遮盖小阴唇 达到或超过指(趾)端 足纹遍及整个足底 早产儿(记住外观特点) 头更大(占全身比例的1/3) 细而乱 无结节或结节<4mm 睾丸未降或未全降 大阴唇不能遮盖小阴唇 未达指(趾)端 足底纹理少 红润、皮下脂肪丰满和毳毛少 绛红、水肿和毳毛多 软骨发育好、耳舟成形、直挺 软、缺乏软骨、耳舟不清楚 胎粪吸入综合征(或称胎粪吸入性肺炎,是由于胎儿在宫内或产时吸入混有胎粪的羊水而导

致,以呼吸道机械性阻塞及化学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以生后出现呼吸窘迫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足月儿或过期产儿。)与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为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又称肺透明膜病。多见于早产儿)的对比

病理性黄疸的特点(120页):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2、血清总胆红素值已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或每小时>85μmol/L(5mg/dl);3、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4、黄疸退而复现;5、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新生儿溶血病: ABO溶血:主要发生在母亲O型而胎儿A型或B型。40%-50%的ABO溶血病发生在第一胎;在母婴ABO血型不合中,仅1/5发生ABO溶血。

RH溶血:RH血型系统中有六种抗原,即D,C,E,c,d,e,其抗原性强弱依次为D>E>C>c>e。RH溶血病一般不发生在第一胎;既往输过RH阳性血的RH阴性母亲,其第一胎可发病;即使是抗原性最强的RHD血型不合者,也仅有1/20发病。

并发症:胆红素脑病为新生儿溶血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于出生后一周内,最早1-2天出现神经系统表现。

结核病(结核菌素试验、它的阳性与阴性反应,第217页)

结核菌素试验:小儿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4-8周后结核菌素试验即呈阳性反应。硬结平均直径不足5mm为阴性,5-9mm为阳性(+),10-19mm为中度阳性(++),≥20mm为强阳性(+++)。

临床意义:

1, 阳性反应见于:1.接种卡介苗后;2.年长儿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呈一般阳性反应,表示

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3.婴幼儿,尤其是未接种卡介苗者,阳性反应多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年龄越小,活动性结核可能性越大;4.强阳性反应者,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5.由阴性反应转为阳性反应,或反应强度由原来小于10mm增至大于10mm,且增幅超过6mm时,表示新近有感染病灶。

2, 阴性反应见于:1.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2.结核迟发型变态反应前期(初次感染后4-8

周内); 3.假阴性反应,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所致,如部分危重结核病;急性传染病,如麻疹、水痘、风疹、百日咳等;体质极度衰弱,如重度营养不良、重度脱水、重度水肿等,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原发或继发免疫缺陷病;4.技术误差或结核菌素失效。 原发型肺结核包括(220页):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前者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炎组成,后者以胸腔内肿大淋巴结为主。

腹泻病

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原因。

感染因素: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病毒感染:寒冷季节的婴幼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体为轮状病毒。 非感染因素:1、饮食因素:喂养不当可引起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过敏性腹泻;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腹泻。2、气候因素 连续病程在2周以内的腹泻为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为迁徙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程在2个月以上。

急性腹泻:1、共同临床表现:1.轻型: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包括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为主,表现为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无脱水和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

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出现眼窝、囟门凹陷,尿少、泪少,皮肤黏膜干燥、弹性下降,甚至血容量不足引起的末梢循环改变)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或体温不升、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休克。重症腹泻病时常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等离子紊乱。

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是婴儿腹泻病最常见的病原。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潜伏期1-3天,多发生在6-24个月的婴幼儿。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病初1-2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及水分多,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黏液,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亦可侵犯侵犯多个脏器,导致全身,包括神经、呼吸、心脏、肝胆、血液等多系质紊乱。粪便显微镜检查偶有少量白细胞。 急性腹泻的治疗(258页):1.饮食疗法;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重度脱水时静脉补液如下:第一阶段(改善循环,扩容,0.5-1小时)第二阶段(继续纠正累计损失,8-12小时)第三阶段(继续补液阶段12-16小时)20ml/kg2:1等张含钠夜或生理盐水——情况改善——低渗性脱水(2/3张含钠液),等渗性脱水(1/2-2/3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1/3张含钠液)——补充继续损失和生理需要量用1/3-1/2张含钠液。3.补钙、补镁治疗;4.药物治疗。

两种特殊类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 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组。好发于夏秋季。起病急躁,临床表现为高热、

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体格检查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腭垂的粘膜上可见多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病程1周左右。

2. 咽结合膜热: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好发于春夏季,

散发或发生小流行。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有时伴消化道症状。体检发现咽部充血,可见白色点块状分泌物,周边无红晕,易于剥离;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可伴有球结合膜出血;颈及耳后淋巴结增大。病程1-2周。 肺炎的分类(定义、分类(病因分类),277页

肺炎:是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油类或过敏反应等)所引起的肺部炎症。 1. 病理分类: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

2. 病因分类:1)病毒性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占首位2)细菌性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菌等3)支原体肺炎:由肺炎支原体所致4)衣原体肺炎:由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引起,以前两者多见。5)原虫性肺炎:包括肺包虫病、肺弓形虫病等6)真菌性肺炎:由白念珠菌、曲霉等引起的肺炎7)非感染病因引起的肺炎:如吸入性肺炎等。

重症肺炎的表现(由于严重的缺氧及毒血症,除有呼吸衰竭外,可发生神经和消化等系统严重功能障碍。1.心血管系统:可发生心肌炎、心包炎等,有先天性心脏病者易发生心力衰竭。2.神经系统:在确诊肺炎后出现烦躁、嗜睡,眼球上窜、凝视;球结膜水肿,前囟隆起;昏睡、昏迷、惊厥;瞳孔改变;呼吸节律不整,呼吸心跳解离;有脑膜刺激征,可考虑为缺氧性中毒性脑病;3.消化系统:严重者发生缺氧中毒性肠麻痹时,表现为频繁呕吐、严重腹胀、呼吸困难加重,听诊肠鸣音消失。重症患者还可呕吐咖啡色样物,大便潜血阳性或柏油便样。4.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5.DIC)

(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可不看) (一)呼吸困难突然加重,呼吸加快

婴儿>60次/分;幼儿>50次/分;儿童>40 次/分。 (二)心率突然加快

婴儿>180次/分;幼儿>160次/分;儿童>140次/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能用发热、呼吸困难解释,或心脏增大,心音低钝,奔马律。 (三)肝脏进行性增大

婴幼儿≥3.0cm,儿童≥2.O cm,颈静脉怒张,颜面、眼睑或双下肢水肿,少尿或无尿。 (四)骤发极度烦躁不安。

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1.安静状态下呼吸突然加快>60次/分;2.安静状态下心率突然增快>180次/分;3.突然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苍白或发灰,指(趾)甲微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以上3项不能用发热、肺炎本身和其他合并症解释。4、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5.肝脏迅速增大;6.少尿或无尿,眼睑或双下肢水肿。 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283页):吸氧、镇静、利尿、强心、应用血管活性药物。1、利尿:可用呋塞米、依他尼酸,剂量为每次1mg/kg,稀释成2mg/ml,静注或加滴壶中静点;亦可口服呋塞米等。2、强心药:可使用地高辛或毛花苷丙静脉注射。3、血管活性药物:常用酚妥拉明每次0.5-1.0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每次10mg,肌注或静注,必要时间隔1-4小时重复使用;亦可使用卡托普利和硝普钠。

法洛四联症由4种畸形组成(300页):1.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狭窄范围可自右心室漏斗部入口至左、右肺动脉分支。可为漏斗部狭窄、动脉瓣狭窄或两者同时存在。常有肺动脉环、肺动脉总干的发育不良和肺动脉分支的非对称性狭窄。狭窄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

2、室间隔缺损:缺损为膜部周围型缺损并向流出道延伸,多位于主动脉下,有时可向肺动脉下方延伸,称对位不良型室间隔缺损。

3.主动脉骑跨:主动脉根部粗大且顺钟向旋转右移并骑跨在室间隔缺损上,骑跨范围在15%-95%。

4.右心室肥厚:属继发性病变。

急性肾小球肾炎(重点:病因(大多数属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急性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还可以是其他细菌等)、临床表现(1.前驱感染:以呼吸道及皮肤感染为主;2典型表现:常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发热、头痛、头晕、咳嗽、气急、恶心、呕吐、腹痛、鼻出血等,水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尿量减少。3、严重表现:严重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4.非典型表现:无症状性急性肾炎:患儿仅有显微镜下血尿或仅有血清C3降低而无其他临床表现。肾外症状性急性肾炎:有的患儿高血压、水肿明显,甚至有严重循环充血及高血压脑病,但尿改变轻微或尿常规检查正常,可有链球菌前驱感染和血清C3明显降低。以肾病综合征为表现的急性肾炎:少数患儿以急性肾炎起病,但水肿、蛋白尿突出,伴低白蛋白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临床表现似肾病综合征)、严重循环充血及治疗(纠正水、钠潴留,恢复正常血容量,可使用呋塞米注射;表现为水肿者除一般治疗外,可加用硝普钠;对难治病例可采用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或透析治疗。)、治疗(休息、饮食、抗感染)

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322页临床上根据有无血尿、高血压、氮质血症和低补体血症,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分为单纯性肾病综合征和肾炎性肾病综合征,凡具有以下4项之一或多项者属于肾炎性肾病:1.2周内分别3次以上离心尿检查红细胞≥10个/HPF,并证实为肾小球源性血尿者;2.反复或持续高血压【学龄儿童≥130/90mmhg,学龄期儿童≥120/80mmhg】并除外糖皮质激素等原因所致3.肾功能不全,并排除由于血容量不足等所致;4.持续低补体血症。) 临床特点(327页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明显水肿。以上一二为必备条件)、治疗(一般治疗:休息、饮食、防治感染、利尿、对家属教育;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抗凝及纤溶药物疗法;免疫调节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中医药治疗。

缺铁性贫血病因:先天储铁不足;铁摄入量不足;生长发育因素;铁的吸收障碍;铁的丢失过多。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病因:摄入量不足;需要量增加;吸收或代谢障碍。临床表现(359页:以6个月至2岁多见,起病缓慢。1,一般表现:多呈虚胖或颜面轻度水肿,毛发纤细、稀疏、黄色,严重者皮肤有出血点或瘀斑;2.贫血表现:皮肤常呈蜡黄色,睑结膜、口唇、指甲等处苍白,偶有轻度黄疸;疲乏无力,常伴肝脾肿大;3,神经精神症状:可出现烦躁不安、易怒等症状。维生素B12缺乏者表现为表情呆滞、目光发直、对周围反应迟钝、嗜睡、不认亲人、少哭不笑,智力、动作发育落后甚至退步。重症病例可出现不规则性震颤、手足无意识运动,甚至抽搐、感觉异常、共济失调、踝阵挛和Babinski征阳性等。叶酸缺不发生神经系统症状,但可导致神经精神异常。4.消化系统症状:常出现较早,如演示、恶心、呕吐、腹泻和舌炎等。)

压力 外观 潘氏试验 — 白细胞(×10∧6/L 0.2-0.4 蛋白糖(mmol/L) 氯化物(g/L) (mmol/L) 117-127 2.8-4.5 明显增高 明显降低 多数降低 查找病原 涂片或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抗酸杆菌 特异性抗体阳性,病毒可分离可阳性 涂片墨汁染色可发现隐球菌 正常 化脓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 0.69-1.96 不同程度增高 增高 清亮透明 米汤样混浊 +~+++ 数百至数千,多核为主 微浊,+~+++ 数十至数毛玻百,淋巴璃样 细胞为主 清亮 —~+ 增高 降低 降低 正常或轻度增高 增高或明显增高 正常至数正常或百,淋巴轻度增细胞为主 高 正常 正常 隐球菌性脑膜炎 微浊 +~+++ 数十至数百,淋巴细胞为主 增高 降低 多数降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4r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