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高考地理第9讲 -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16 23: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九讲 地球上的水 [双基达标]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4·天津八中月考)读某河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河流域最主要的水循环是( ) A.海上内循环

B.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C.陆地内循环 D.海陆间循环

2.人们在该河修建了多座水库,其根本目的是( )

A.改变流域气候 B.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C.调节干流的流量 D.实施跨流域调水

(2014·淄博一中质检)地下水按埋藏条件有潜水、承压水等。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面的重力水叫潜水。地表以下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或自流水。由于地下水限制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压水具有一定压力。读某河床剖面示意图,完成3~4题。

3.如图所示,河流沿岸区域植被覆盖状况与地下水之间的相关性为( ) A.植被覆盖好则潜水水位高

B.植被覆盖好则承压水水位低 C.植被覆盖差则潜水水位高 D.植被覆盖差则承压水水位低

4.如图所示,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为( )

A.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B.高水位补给低水位 C.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D.低水位补给高水位 (2014·北京东城区联考)读我国某河流补给状况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a、b、c三种补给类型分别是( ) A.地下水、大气降水、积雪融水 B.大气降水、地下水、积雪融水 C.积雪融水、大气降水、地下水 D.大气降水、积雪融水、地下水

6.下列关于图示河流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B.光、热、水资源丰富 C.土壤肥力高 D.河流含沙量大

1 / 8

(2014·四川绵阳一模)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制作规格大小相同的M、N、O、P四个水槽,现将底部具有透水性能的M、N水槽置于同一水平高度,水槽内分别放置带土草坪和小砾石;在M、N水槽的正下方,斜放底部不透水的、倾角相同的O、P两水槽,如下图所示。实验时,兴趣小组同时在M、N上方均匀洒入等量自来水,并立即观察记录O、P水槽出水口水流量的情况。据此,回答7~8题。

7.此实验可以模拟的地理现象是( ) A.降水强度与水土流失 B.植被涵养水源 C.水污染的成因 D.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8.下图是兴趣小组两位同学分别绘制的上图中O、P水槽出水口水流量过程简图。你认为最能反映水槽O出水口的是( )

A.曲线甲 B.曲线乙 C.曲线丙 D.曲线丁

9.(2014·石家庄检测)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经过课外调查得到某一河流各月平均径流数据,绘制成下图(图中数字表示月份,同心圆数值自内向外增大)。关于该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年有两次汛期,汛期时间长 B.冬季有结冰期,出现断流现象 C.径流量大,泥沙含量大 D.水位不稳,季节变化大

2 / 8

二、综合题(共56分)

12.(30分)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和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甲处水循环类型并说明产生水循环的原因。(4分)

(2)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怎样理解?古诗云:“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的角度解释它可以通过哪一环节来实现“西归”?(8分)

(3)目前人类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6分) (4)如果该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可能会对该地区的水循环造成什么影响?(6分)

(5)如果A处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说明此行为可能会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6分) 13.(26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右图);坎儿井工程是古代新疆人民智慧的结晶(左图)。

材料2:新疆2006~2008年工业构成的增量及增速。 比上年增加比上年增长时间(年) 工业构成 (%) (亿元) 81.62 10.6 轻工业 2006 1 063.51 15.3 重工业 111.21 15.5 轻工业 2007 1 212.97 15.2 重工业 140.10 9.8 轻工业 2008 1 587.25 16.1 重工业 (1)水资源是影响新疆经济活动的主要限制性因素,试简述该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8分) (2)从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两种水利工程是如何因地制宜发挥作用的?(10分) (3)读材料2,归纳新疆工业构成的特点及对水资源的影响。(8分)

3 / 8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2013·高考大纲全国卷)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 )

A.几乎没有降水 B.植被截留降水 C.降水大量下渗 D.人工拦截径流 2.(2013·高考安徽卷)下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 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3.(2013·高考四川卷)下图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2013·高考广东卷)下图为1950~200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读

图推断该水文站河水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流域工业用水的增加

B.流域降水量的增加 C.上中游水库的增建 D.中游水土流失的加剧

4 / 8

(2013·高考江苏卷)下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下图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读图回答5~6 题。

5. 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 A.大湖萎缩而成 B.古河道残遗而成 C.人工挖掘而成 D.风力侵蚀而成 6.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 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 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 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解析: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第5题,读图可知,月牙泉位于古河道上,由此可推知月牙泉是由古河道残遗而成。第6题,从图中信息可知,月牙泉的下游地区就是敦煌,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敦煌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导致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月牙泉不仅不能获得充足的地下水的补给,反而还会下渗补给敦煌处的地下水。材料中的“近年来”是重要的信息,近年来的变化只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选项A、B、C分析的都是自然原因,因此应该排除。

答案:5.B 6.D (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下图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7~8题。

7.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

5 / 8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8.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解析:第7题,读图b可知,甲、乙两个水文站都观测到了河流流量明显增大,说明此次暴雨对甲、乙两个水文站都有影响,若暴雨出现在①②③三地的话,暴雨只会影响到乙水文站的流量,故选D。第8题,由上题可知,暴雨可能出现在④地,产生的洪峰首先到达甲水文站;由于甲、乙两个水文站之间的湖泊与河流干流存在补给关系,当洪峰到达湖泊与河流干流的连通处时,由于洪峰时河流的水位高于湖泊的水位,因此河流干流中的一部分水量会流入湖泊,从而导致流向乙水文站的洪峰流量减小,故选C。

答案:7.D 8.C (2012·高考上海卷)下图表示某河流水文观测站春夏秋冬四季气温、降水量和径流分配状况。回答9~11题。

9.该河流可能分布在( ) A.恒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亚马孙河流域 10.该地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 A.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B.雨水补给 C.地下水补给 D.湖泊水补给 11.该地河流的径流量最低的月份出现在( ) A.1月 B.2月 C.11月 D.12月

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该水文测站最高气温接近30℃,最低气温大于0℃,应为亚热带气候,而降水量夏季较大,故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故选C。第10题,从径流分配看,降水量大时,径流分配也大,故该河流主要补给形式是雨水,选B。第11题,由图可以看出,河流径流分配量1月份最少,故河流径流量最低的月份出现在1月,选A。

答案:9.C 10.B 11.A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8分)(2013·高考重庆卷)图1为某河段示意图,图2表示该河段上①、②两观测点所测得的年流量变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6 / 8

(1)当地政府为了提高甲河道流量,计划在图1中A、B两点之间修建拦河坝,该措施可能使河水对C点河岸的冲刷________。为使甲河道流量在汛期提高不致太多,请对如何修建该拦河坝提出两条合理建议。(10分)

(2)与观测点②相比,观测点①测得的流量较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3)请在图2上绘出图1中点③所在断面1~7月的流量变化趋势曲线。(10分)

解析:(1)题中提到为了提高甲河道的流量而修建拦河坝,C点位于河道的凹岸,主要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影响,流量增加,河水对C点河岸的冲刷必然更加严重。要想使甲河道流量在汛期提高不致太多,沿着修建拦河坝的最初设想向反方向进行推理,一是降低拦河坝的高度,汛期时可以淹没水坝,使部分水流进入乙河道,从而减少甲河道的水量;二是设置调节水闸,根据丰水和枯水季节,适当调节两河道的水量。(2)从图2中可以直接看出观测点①的流量大于观测点②的流量。对图1进行分析可知,①处是一条河道,水流集中,②处经过河中沙洲的分流分为甲、乙两河道,水流量大大减少,①与②之间没有支流汇入,因此影响水量大小的自然因素只能是乙河道的分流作用。(3)点①与点②流量的差值约等于点③的流量。

答案:(1)加剧 建议:控制堤坝高度,修调节水闸。 (2)大(多) 乙河道的分流作用 (3)

13.(28分)(2012·高考山东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下图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7 / 8

(1)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14分)

(2)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14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所以干流东侧降水多,导致了“东水”。读取图中信息可知,流域西部地区落差大,所以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强,且河流流经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沙地,西部地区降水虽少,但降水更为集中且多暴雨,进而导致河流含沙量大。(2)本题考查河流补给的知识。结合材料可知,辽河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水资源并不丰富,由于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用水量大,过量开采地下水影响了补给。同时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也影响了地下水补给河水。

答案:(1)“东水”: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 “西沙”:干流西侧支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流经沙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集中,多暴雨。

(2)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

8 /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gd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