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23 06:1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政治 史实 经济 思想 外交 科教文化 【深化拓展】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 1.1949—1952年底:(1)变化: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与发展。

(2)作用: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1956—1978年:(1)变化: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 (2)作用:有效地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3.1978年以来:(1)变化: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作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近代西方社会转型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次社会转型

主题 方式 第一次社会转型 第二次社会转型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制定宪法和民主政治建设 ①1949年新政协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②确立三大政治制度;③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④实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⑤1954年颁布宪法 1956年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表现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转移工作重心,决定改革开放;②城乡经济体制改革;③完善民主与法制④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⑤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结果 初步确立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 三、 近代以来中西社会转型的不同特点 1.西方:

(1)伴随着对落后的农业国家和自然界的征服与破坏的殖民扩张逐步确立。 (2)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先进的工业国家迅速积累财富。 (3)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确立起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政体。 (4)资产阶级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促进思想解放和科技创新。 2.中国:

(1)近代伴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和侵略,中国社会被迫转型;到现代中国主动融入世界潮流。

(2)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建设。

(3)经过民主革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

(4)从向西方学习到立足中国国情,不断解放思想和创新。

1、(2013·盐城模拟)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

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

B.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 C.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 D.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行为

2、(2013·西安质检)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封读者来信,题为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人民日报》为这封来信所加的“编者按”明确指出,当时已经出现“‘三级所有’,‘包田到组’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这反映出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尝试遭到质疑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3、(2013·攀枝花模拟)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 )。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4、(2013·海淀模拟)下表为1972~1985年中美贸易统计表。关于1985年中美贸易剧增的背景叙述准确的是

( )。

年份 1972年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60 中国对美出口 (百万美元) 32 1975年 1980年 1985年 304 3 755 3 855 156 1 059 3 840 ①“冷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②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③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 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5、(2013·四川成都二诊)校园标语(口号)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下面的校园标语(口号)按开始流行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①“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②“向科学进军” ③“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6.(2013·安徽高考冲刺)1992年7月31日,台湾当局颁布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条例第一条指出:“国家统一前,为确保台湾地区安全与民众福祉,规范台湾地区与大陆人民之往来,并处理衍生之法律事件,特制定本条例。”这反映出( ) A.台湾当局力图阻碍两岸人民的交往 B.台湾当局认同两岸是一个国家 C.随着两岸交往台湾对大陆敌意增加 D.两岸人民交往面临着严峻考验

7.观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分析不同时期增加的原因,其中最合理的是( )

A.1949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基本上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体现中国“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B.1971年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西方国家放弃对中国的封锁、包围政策

C.1978年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缓和,促进了中国外交的活跃

D.进入21世纪,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区域化形成,同中国建交国家达到高潮

8(2011·山东文综·T13)图5是 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 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 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材料 1978—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及增长速度

——摘自2010年11月18日新华网 (1)指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2)从国内因素分析2001—2003年我国进出口增速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3·湖北重点中学联考)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精神。从建国以来每个时期的语文课本中,我们能读到时代的变化,更能感受到60多年来社会发展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关于革命领袖的文章非常多,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冀中的地道斗争》等。也有歌颂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景象的,如《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拖拉

机手》。另外课本还大量选用了苏联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的死》和高尔基的《海燕》等。

材料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秋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和鲁迅同时期的名家几乎集体消失??语文教科书几乎成了时事宣传手册。??根据有关研究者提供的材料,当时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15篇,其余16篇记叙文中,有13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的,有2篇是表扬大炼钢铁的,有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 材料三

1958年语文教材中的插图 2003年小学语文教材封面 材料四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一些语文老师注意到,在新世纪的语文课本中,“爱情”这一曾经讳莫如深的字眼也不再那么敏感。??一些学者认为,爱情题材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为当前教育补充了情感与人文的元素”。在外国作品的选编方面,新世纪的中小学语文课本视野更加开阔、包容。??根据研究者的统计,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分别有92篇和89篇,占所有课文的20%和16.8%,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表现出了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50年代后期的语文教材内容与以前相比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6分)

(3)通过这两张图片可看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的思想有何进步?反映

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4)根据材料,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出现的新变化。(4分)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信息可知,建国初期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热衷于宣传革命家的活动、党的活动,这体现了革命史教育;同时选用了苏联文学,体现了向苏联学习的特点。回忆新中国诞生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特点回答“原因”。第(2)问,由材料二中“语文教科书几乎成了时事宣传手册”和“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增加可知,当时文章以政治时文宣传经济建设为主。结合当时国内经济建设情况回答“原因”。第(3)问,1958年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火朝天,2003年小学语文教材封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反映了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反映了中国经

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重视重工业到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变化。第(4)问,材料信息反映了语文教材内容对人文、情感的关注。从语文教材的内容特点、内容选材、内容精神等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 (1)特点:内容以革命史、党史为主;向苏联学习。

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建立;对外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2)特点:政治时文和工业建设文章大量取代原先的优秀文学作品。 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影响。

(3)环保意识增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到强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综合发展。

(4)增加经济、人文、励志类型的文学作品;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爱以及美好事物的追求。(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特点:进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呈起伏状态。

(2)原因: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k7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