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与反思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08 06:4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设计

名称 渔家傲秋思 九年级上 课时 一课时 基本信息 执教者 所属教材目录 《渔家傲秋思》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的《词五首》,这五首词的五位作者代表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渔家教材分析 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西部军中的感怀之作,描写了奇异的塞下秋景,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忧国思乡之情。词的意境悲凉,从题材、情调到艺术方面都为宋词开拓了新领域。 因为这是一师一优课的优秀课展示,我抽到的是九年级内容,用的是我所教的七年级的学生。我校的校本课是古诗词,学学情分析 生背诵的篇目虽不少,但阅历尚浅,他们不一定了解应该从什么角度和用什么方式去赏析词和解析词。如,“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学生就体会不出来“思乡忧国,壮志未酬”的情感。学生的学习模式是小组合作式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教会学生学会品析诗词的方法 诵读品味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配乐范读、小组演读、全班背读等。 诱导点拨法。如“品词”环节中引导学生从内容、修过程与方法辞、炼字、用典、描写等角度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教学目标 目标 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小组讨论竞赛法。通过组内讨论,组与组之间的竞赛,量化打分,分层次留作业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重点 体悟作品内涵、作者的情感和词的写作风格。 教会学生学会品析诗词的方法 体悟作品内涵、作者的情感和词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 难点 教学策略与 全班背读等,目的是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诵读品味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配乐范读、小组演读、诱导点拨法。如“品词”环节中引导学生从内容、修辞、炼字、设计说明 用典、描写等角度引导学生鉴赏词作,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鉴赏

古诗词的方法。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目的为了锻炼学生的想象与写作能力,再次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韵味,体会豪放词风的特点。 小组讨论竞赛法,通过组内讨论,组与组之间的竞赛,量化打分,分层次留作业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导语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和阅喜欢唐诗宋词,喜欢唐诗的雍容大气,喜欢宋词的豪迈温婉。尤其是在去年暑假,阅读了台湾作家蒋勋写的《说唐诗宋词》,听了北大康震教导入(一分授介绍苏轼、李清照、陆游等词人的学生在老师引《百家讲坛》,让这个假期过得充实导下进入情境。钟) 而又惬意。一盏孤灯、几杯浊酒、邀明月相伴,与清风和鸣,时光仿佛流转,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先哲隔空对话,有请北宋词人范仲淹。 读经历而做,目的是想为同学们打开一扇探索诗词魅力的大门,同时引导他们进入本课学习氛围中。 1.课前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查有预习成果关范仲淹的文学常识、词的风格、与展示(4分创作背景,课上展示。要求:尽量背着说。2.教师将学生说的关键词板书钟) 在黑板上——西北边塞、悲壮、豪放。 1、教师范读(伴奏) 读词,感受多媒体显示范仲淹的《渔家傲秋词的韵律思》,教师配乐示范朗读,学生听读,美。(5分教师指出应该听什么:听读音、听节钟) 奏、听感情。 2.教师朗读完后,板书重点读音: 塞、燕、羌、寐 1.每个小组派一为突出重名代表来回答难点做铺2.全体学生记笔垫,调动学记。 1.学生听读 2.集体演读:每个组通过不同的形式来朗(朗读设计——练习——表演) 生积极性。 古词是用在唱的,是用来诵读的,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感受词的韵律美。《琵琶语》是北大康震教授将古诗词的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背景音乐,老师的诵读在这首曲子中能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类似于“诗歌朗诵”的“集体演读”,生动高雅,富有震撼力。 让学生从内容、主旨、修辞、炼字、用典、名句、情感、描写等角度赏析这首词,展示时给小组加分。 教师的预设: 1.词牌词名,传思乡之绪 “渔家傲”来自于民间渔家传出来的声音,“傲”字表达出一个高亢的感觉。跟词牌“满江红”有一点相近,是比较悲壮的。“秋思”让我们联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一种苍凉肃杀之感跃然纸上,未读其文思乡之绪油然而生。 2.引经据典,抒卫国之情 “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一语来自汉朝的典故,是汉和帝的时候大将窦宪伐匈奴,出塞三千余里,一直打到燕然山,品词,刻石记功而还。勒:刻石记功。“燕然未揣摩词的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运用西汉窦意境美。宪的典故,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15分钟) 乡无期。 3.意象奇特,发悲壮之意 长烟、落日、孤城,是三个意象,此景类似于“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手法,又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饱含荒凉肃杀之感。“长烟落日孤城闭”,显示被西夏包围在一座孤城的危险形势,不免让人想起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威迫之意,也与王维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暗含的军务的紧急相似。 将军、白发、征夫这三个意象表达了人已老,功未勒的悲哀。 上阕用“闭”做结尾,下阕用“泪”做结尾,由极大的孤独感陷入到更深的忧伤之中,单字更能带给读者心灵上的震由组长分配任务,学生先独立思考,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批注,然后组长组织小组学习交流,最后以组为单位在全班轮流展示,选出好的答案与老师的示例在书上记笔记。每个组7到8人,1-3号回答正确加一分,4号以后回答正确加二分。课代表记录分,得分多的组作业少。 教会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撼。 4.结构清晰,引景物之异 一个“异”字,作为上阕的词眼,统领全部写景句子——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总分的结构使词的层次感非常的清晰。让读者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家乡的秋天,容易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5.身份多重,显战时之背景 宋代的知识分子身上所兼具的养分是丰厚的,因此在范仲淹所处的环境中,能够扮演政治家,扮演军事家,扮演诗人,扮演评论家的角色。我们在读《岳阳楼记》时,大概能体会出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家的情怀吧。 在《渔家傲 秋思》创作中,有着独特的战时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6.修辞绝妙,现环境之劣 衡阳雁去无留意: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将士又何以忍受? 7.视觉听觉,绘边塞之奇 表现视觉的词语:雁无留意,千嶂,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羌管,霜,将军,白发,征夫,泪。 表现听觉的句子: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霜满地。 视觉与听觉的冲击,画面感极其强烈,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漠之中。 8.情感含蓄,表思乡忧国、壮志难酬之感 《渔家傲 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教师板书:壮志难酬、思乡忧国 学生写作,组内交流,选出佳作,轮流展示。5分钟写完,每个小组挑出精品轮流展示。课下老师将对写出精品的学生约稿,让他们通过QQ发给老师,收入7班优秀作品集。 学生作品展示: 边塞念乡 张晓冰 大风毫不留情的吹着,呼呼呼,漫天黄土从大地上席卷而来,在天空尽情飞舞。大风中夹杂着黄沙,那无尽的狂风似是从家乡的方向飞来,风中有着无限故乡与家人的消息,悲壮而苍凉。 广阔的中原大地,千里之外,崇山峻岭挺直身躯,像一位巨人一样守护着大地。太阳在山边疲倦的守着天空,但还是抵挡不住漫天黄土,渐渐地向西边落去。落日的余晖,抹掉了幕布似的黄沙,给天空染上浓墨重彩的红色,若有若无的多了一丝温暖,但依然不改往日荒凉。 远处小城城门正在吱纽吱纽的关上,将士们坐在屋中思绪随风飘向故乡。 要求学生进行小练笔:根据词中描绘的画面,选择几句,运用细节描写、修辞的手法写成情景交融的小散文。 教师示范构思: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就能写出一段雄奇的边塞美景。 2.词人和壮士们饮酒思乡的场景就可以运用人物的各种描写,如肖像、语言、心理、动作描写等再现画面。 3.描写大雁用拟人,描写羌笛之声用比喻。 绘词,描绘4.运用拍摄纪录片的技巧,通过词的画面视觉的冲击,听觉的震撼,将一个个美。(10分镜头从远景的群山摇向军帐中将军的白发与征夫盈泪的眼眸。 钟) 学生写作,组内交流,选出佳作,轮流展示。5——10分钟写完,每个小组挑出精品轮流展示。课下老师将对写出精品的学生约稿,让他们通过QQ发给老师,收入7班优秀作品集。 这个环节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想象与写作能力,再次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韵味,体会豪放词风的特点。对于平时练笔的佳作,收集成册,对学生们的写作是一种激励,也为老师的教学积累素材与经验。 这个环节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想象与写作能力,再次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韵味,体会豪放词风的特点。对于平时练笔的佳作,收集成册,对学生们的写作是一种激励,也为老师的教学积累素材与经验。

渔家傲秋思 郝鹏博 边塞的秋天来了,秋风袭袭,不似家乡般柔和,反倒有几抹肃杀之气。真真是大不相同,各有千秋。大雁竟然已经向衡阳飞去,毫无停留之意,家是温暖的! 军营号角声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之声,激起烟尘滚滚;震慑人心的不是豪迈,而是这声中的无限悲凉。山重重叠叠,烟雾缭绕,落日朦胧依稀可见,只余孤城紧闭。 唱词,歌唱词的音乐美(4分钟) 背词,铭记词的悲壮美。(3分钟)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配上流行音乐的调子练习演唱,形式可以有独唱、用流行歌曲的调子来唱《渔家傲二重唱、小合秋思》,也可以自编自唱。 唱、说唱等。学教师用《断桥残雪》的调子来做生们的展示有示范, 《小苹果》《东方之珠》《玫瑰花的葬礼》《欢乐颂》甚至RAP等形式。 全班同学用最短的时间竞背 古词,给背诵前三名的同学加分。 采用古词新唱的形式,教学形式活泼有趣,学生也能不忘歌词。 当堂背诵,消化吸收。

师:让我们相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课堂小结 下次再见。 2分钟 全班最后一次齐声背诵《渔家傲秋思》 结束语与导入相呼应,以诵读结束本课教学,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 布置作业 1分钟 继续背诵《渔家傲秋思》 西北边塞 豪放、悲壮 板书设计 壮志难酬、思乡忧国 优点:一、教学思路清晰:“读诗、品诗、绘诗、唱诗”四环节步骤明确,由浅入深。其中朗诵贯穿始终,将学生引入优美动人的诗情之中。教例又重点突出“品诗”这一环节,这种实践活动是完全自由的,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发表见解。教例又一亮点是拓展迁移的“绘诗”,依托课文设计生动活泼的读写训练,将学生引向更为深刻、更广阔、更为自主的境界。还有古词新唱的环节,更增强了对古诗词的学习情趣。 二、小组活动形式活泼、高效。小组活动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内与课堂之外的活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个人与小组展示等教学反思 环节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三、教师素质较高。教师用广博的知识、诗化的语言、大方的教态感染熏陶学生,同时,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很强。 四、教学效果佳。使得预期的教学目标,即教师引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融合语文、音乐、美术多领域的美学教育,使学生从中华好诗词中领悟国学之妙,进而增强爱国情感,陶冶情操。 不足:片段描写只让两个学生展示了,还有好多学生写的不错,只能在下次课上展示。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展示是由老师点评的,如果让学生们点评会更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l3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