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简爱》中简爱的女性意识

更新时间:2023-11-25 18: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简爱》中简爱的女性意识

作者:祝娟

单位:博英阳光幼儿园

【摘 要】夏洛蒂?勃朗特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简爱》出版于1847年。在那个年代,由女性作家创作

的以女性作为主角的长篇小说实属难得,更可贵的是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独立意识,虽然这种独立意识在强大的社会价值观念的作用下显得有些无助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有些病态。但《简爱》的女主人公简爱敢于反抗压迫,要求独立自由,追求平等的精神体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使其成为那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全新的女性。

【关键词】简爱 女性意识 平等 独立

女性意识界定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具体得说:“‘女性意识’指女性的自我意识??它主足于女性的‘此在’去感知,体验人生与世界,传达女性的欲望与追求,肯定女性的经验与价值”。19 世纪的英国是“女性小说的时代”。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主题创作出超越时代的女主人公简·爱。她既不是“家里的天使”也不是“理想的淑女”,

她的桀傲与叛逆显然和时代的主流意识格格不入,却因勇敢的挑战男权控制下的既定秩序,追求女性的独立、平等成为女性文学不朽的经典人物形象。

女性意识在《简爱》中的体现

十九世纪的英国普遍存在的妇女观是什么呢? 当时的思想家约翰·拉斯金在其散文《论女王的花园》中就说, 理想的妇女和理想的家庭与现实的原始森林式的生存竞争互不相容,妇女的地位不是在社会上, 而是在家庭中。按照当时流行的说

法, 就是做“家里的天使。”这就意味着女人必须在家里侍奉丈夫和孩子, 否则就是不合乎“家里的天使”的模式, 也就失去了女人存在的价值。显然, “天使”集中概括了一个男权主义世界里十分荒谬的妇女观。这种观点在十九世纪十分盛行, 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简·爱却大声宣布“我不是天使, 我就是我自己! ”这呼声既是对以男子为中心的英国社会的公开挑战, 也是为捍卫女性人格与尊严的呐喊。若从妇女解放的角度说来,这句铿锵有力的话在当时有名么激进,多么有份量! 可以它是打开《简爱》的一把钥匙。

简爱从小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寄养家庭里少爷的专横, 小姐的傲慢, 夫人的恶意, 仆人的偏见,都令她感到痛苦不堪,从而产生强烈的反抗意识“不公平!不公平! ”这是她的结论。 终于在她被她的表哥打得头破血

流之际,她发疯似的和他对打,使尽全力狠狠地揍他一拳,并发泄地叫道:“你这个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 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 你像罗马的皇帝! ”她甚至敢于对她残忍的舅母说: “世界上我最恨的人就是你! ”

对寄养家庭的反抗导致了简爱被送进劳渥德孤儿院。这是一所以肉体到精神对孩子们进行宗教束缚摧残的所谓慈善机构, 简仍是那样叛逆不驯。她对好友海伦经常受到责骂和鞭打却从不抱怨十分蔑视和愤恨。她奉劝海伦说, 如果自己受鞭打, 便要把那根鞭子夺过来, 当面把它折断, 而且“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狠狠地回击!”这正是简强烈的反抗精神的写照。

简以她顽强的生命力熬过了八年窒息刻板的学校生活, 但她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我向往自由, 我渴望自由”。这都表明了简“不与环境命运相妥协, 勇于反抗斗争, 争取做人的权利的可贵精神, 而这正是当时广大妇女觉醒的标志。”

女性的独立首先在于经济上的独立。在简爱生活的年代,结婚是女子的

唯一出路。但在简爱的心目中,经济的独立是她人格独立的支柱,只有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她才觉得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才觉得自己是个实实在在的人。简爱经历了痛苦, 贫穷的童年,但她发奋努力,终于以超群的才华当上了老师,经济上得以自食其力。她对经济上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强烈的也是贯穿始终的。罗切斯特给她买的昂贵的衣服首饰,都让她一一推掉。她向罗切斯特表示: “不要任何财物,只要一颗没有被大量的恩惠压倒的心”。她永远也受不了“让罗切斯特先生把我打扮得像一个玩偶,每天让金雨淋在我周围\。她执意不放弃家庭教师的工作,而要继续作阿黛勒的家庭教师,用这个挣得我的膳宿费和外加的一年的三十磅。在离开桑菲尔德和她所深爱的男人后, 简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份新的生活她承担了圣约翰为他介绍的艰苦工作。为穷人服务,做一名乡村教师。同时,这份工作也给了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不需要依附任何人!

简爱在经济上独立的要求, 并没有使她把金钱作为唯一的目标。简爱在金钱面前,在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有的时候, 她立即就把遗产的大部分转赠给她贫穷的表哥表姐。很明显, 作者努力让她的女主人公在经济上独立的用心是良苦。我认为, 遗产的安排并非象许多评论者所说的是“画蛇添足”, 而是恰恰反映了作者已经敏锐地看到, 女性的独立。

首先在于经济的独立。她清楚地懂得, 如果妇女在经济上不能独立, 那么在政治上、婚姻上就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可言, 这个认识无疑是接近真理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只要妇女仍然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是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 那么妇女的解放, 妇女同男子的平等, 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

按照维多利亚时期妇女的行为规范, 简爱有两大过失:一是向一个男人(罗切斯特)主动表达自己的爱情; 二是拒绝另一个男人(圣约翰)的求婚。简爱与男主人翁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她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

上罗切斯特的时候, 她很清楚地意识到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巨大的鸿沟: 罗切斯特出身名门,是上流社会的绅士; 她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只是一个地位与佣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师。然而,她并没有因此气馁,或者自我贬低,而是勇敢地向自己! 向罗切斯特承认自己的感情。在一场社会地位如此悬殊的爱情当中,表现得不卑不亢。她认为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这无疑是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向社会偏见的大胆挑战。“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貌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在英国小说史上,简是第一位女主人翁,为强烈的感情所驱使,主动地向她爱慕的男主人翁表达爱意,而又如此率真感人! 当她为自己不能与罗切斯特结合却仍被留在庄园而感到屈辱时, 她愤然说道: “你认为,因为我穷! 低微! 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错了! 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一样,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 ” 这番有力的自白表明了简一贯遵循的神圣原则一一自重、自尊、自爱。

由于罗切斯特疯妻的存在使他们无法结成夫妻, 于是罗切斯特就决定带简到遥远的地方一起生活, 但简认为自己无异于当一名情妇, 她对自己说:“我关心自己, 我越是孤独, 越是没有朋友, 越是没有支持, 我越尊重自己”。她勇敢地面对厄运的挑战, 作出了离开罗切斯特这一痛苦而又坚决的抉择。这正是她把爱情与人的真正价值紧紧连在一起, 从而使爱情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她的出走, 不仅完满地表现了她的性格, 她的执著追求, 而且是对世俗观念的大胆蔑视。因此, 她的离去, 不是逃避现实, 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选择, 是在争取一个普通女子应有的社会地位的道路上往前迈了一步。

简爱在离开庄园后,流浪荒郊,幸好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在圣约翰与简的交往中, 他发现了简的性格中闪出的不平凡的光彩: 她直爽, 单纯, 富有激情,特别是她的能吃苦耐劳和有毅力这一点, 圣约翰认为是适合作一个传教士的妻子的有利条件,所以他向她求婚。但他对简的求婚不是出于爱情,而是上帝的旨意。简虽然佩服圣约翰的献身精神,但他们的爱情观有着截然不同的分歧。她认为圣约翰向她求婚,不是因为爱她,只是要在他在印度的辛苦工作中有一个合适的同事。她一再坚持在爱情婚姻上应该是平等的,应该以爱情为基础而结合,而不应该把妻子当作传教士的一件有用工具。 她对圣约翰说: “我鄙视你的爱情观念!

我瞧不 起你奉献的这种不真实的感情! 是的,圣约翰,你把它奉献出来的时候,我鄙视你! 不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也是不平等的! ” 圣约翰对简的求婚,实际上是在宗教的名义下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招安, 本质上仍然是把女性当作工具,当作附庸,当然被简爱所拒绝。

简爱的女性意识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平凡的简·爱虽然相貌普通,出身卑微,然而却拥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罗素曾说过:“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善良如空气,没了它,我们的生活无法想象。简·爱的善良除了我们理解的同情心外,更有着超越于普通人之上的无私与宽恕。

在简·爱舅妈里德太太临终时,她陪在身边的那一幕感动了无数读者。从小

说中,我们看到里德太太简直就是简·爱苦难的源头,随着收留她,疼爱她的舅舅里德先生的去世,冷酷无情,虚伪自私的里德太太把简·爱当作佣人一样对待,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刁难,对这个失去双亲的可怜孩子,不但不给予同情与关爱,反而处处苛责,纵容自己的孩子欺负。更可恨的是,她把简·爱送进了标榜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人间地狱般的慈善学校里,并且在前来接简·爱的布鲁赫尔斯先生面前撒谎怒斥简爱是一个撒谎而讨厌的女孩子。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深深伤害过自己的人,简·爱原谅了。

当这位曾虐待过自己的舅妈临终时,在没人在身边的情况下,她去探望了她,并对她所受的巨大的痛苦产生了怜悯之情,她弯下腰吻了吻她,深情地叫了一声 “舅妈,亲爱的舅妈”并妥善安排了她的后事。简·爱在此的表现,让每一位读者都看到了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善良。马克·吐温曾说过:“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

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都会有意无意伤害别人,也会被别人伤害,如果执著于这些伤害,只会让自己更痛,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也许宽容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好。寄人篱下,任人驱使的悲惨童年,饱尝了人情冷酷,世态炎凉的滋味,并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nk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