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最终说明书

更新时间:2023-03-08 08:35:57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说明书

2 历史地理背景研究

2.1 历史沿革 2.1.1 县域

蔚县历史源远流长,古称蔚州,又名萝川,曾是古“燕云十六州”之一。在壶流河流域,不仅有相当于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距今约六千年)、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距今约四千年)的文化遗存,而且还有夏和早商时期的文化遗存。

蔚县殷商时期为古代国地,春秋属晋,战国归赵,秦时属代郡代县,北周宣武帝时始置蔚州。1913年改州为县至今,蔚县因蔚州得名。

蔚县,唐尧时属冀州,虞舜时属并州,夏禹时在冀州。商、周时地属代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属晋,为代国,后赵灭代,蔚县地属代郡。秦朝、西汉仍为代郡。三国时期为幽州代郡,治代县(今代王城)。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始置蔚州。隋朝,废蔚州,蔚县地属雁门郡灵邱县。唐朝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复置蔚州。辽属西京

道,仍为蔚州。金承辽制,属西京路。元、明时期仍为蔚州。清朝,袭明制为蔚州,初隶属山西大同府。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蔚州卫为蔚县(县名自此始),隶属宣化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蔚县并入蔚州。

民国2年(1913年),蔚州改称蔚县,属直隶省口北道。民国17年(1928年),改属察哈尔省。

抗战时期,蔚县是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一部分,1937年10月在蔚县县城成立蔚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曾隶属115师独立团民运科及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特委,后撤销,1938年2月23日在王喜洞村再次成立蔚县抗日民主政府。1944年3月蔚涿宣县建立,隶属平西专署。同年4月蔚阳县建立,隶属一分区专署。1945年1月蔚涿县建立,隶属北岳区十一地委、十一专署。

抗战胜利后,察哈尔省政府成立,蔚县先后属十三专署,第六专署。1947年11月撤销察哈尔省,蔚县改属北岳区第六专署。1948年3月,蔚县解放,县政府驻南梁庄村,12月迁往西合营镇。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蔚县为华北人民政府所辖。1949年1月重建察哈尔省,9月蔚县属察哈尔省察南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蔚县仍属察哈尔省察南专署。1952年11月,蔚县划归河北省,属张家口专署。1959年5月,撤销张家口专署,蔚县划归张家口市。1961年5月恢复张家口专署,蔚县仍属张家口专署。1970年张家口专区改称张家口地区,蔚县隶属张家口地区。1993年7月,张家口地区与张家口市合并,蔚县属张家口市,

一直至今。

蔚县历史沿革简表

时 代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西汉 东汉 三国 西晋 东晋 南北朝 隋朝 纪元 前204年至23年 23年 北魏 北周 623年 631年 唐朝 724年 742年 757年 759年 后梁 五代十国 后唐 后晋 辽金时期 辽 金 1265年 元朝 1266年 1308年 1371年 明朝 1374年 1430年 1693年 清朝 民国 1728年 1757年 1913年 重要事件 属代国 属代国 先属晋为代国,后属赵为代郡 为代郡 为代郡 改代郡为厌狄 复代郡之称 属曹魏,为幽州代郡 领县代、广昌、平舒、当城 原代郡称东代郡,治代(今代王城),属燕州 为东代郡,属燕州 始置蔚州,置大昌县,蔚县地属之 废蔚州,蔚县地属罹门郡灵邱县 复置蔚州 还治灵邱 置安边县(治今蔚县城) 改为安边都,治安边城。 郡、县更名为兴唐郡、兴唐县 复置蔚州,属河东道 改兴唐县名为隆化 复县名兴唐 改兴唐县为灵仙县 置蔚州忠顺军,治灵仙县,属西京道 属西京道 废蔚州,并入灵仙具,属宏州,本年复置蔚州,属宣德府 改宣德府为顺宁府,改定安州为定安县 升蔚州为蔚昌府,属上都路。不久,复为蔚州,直属于上都路 省灵仙县并入蔚州,隶属山西大同府 置蔚州卫,属山西行都司 改属万全都司。 改蔚州卫为蔚县 蔚州改属直隶宣化府 将蔚县并入蔚州 蔚州改称蔚县,属直隶省口北道 1928年 1937 1945年 1946年 1948年 1949年 1952年 1955年 195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61年 1967年 1981年至1988年 改属察哈尔省 日伪军在蔚县建立伪蔚县公署,隶属伪蒙疆联台自治政府察南政厅(后改宣化省) 1月,蔚县建置撤销。9月,县境解放,恢复蔚县建置,隶属察南十三专署。 国民党军占领蔚县,建立蔚县政府,隶属察哈尔省第四专署。 蔚县再次解放,撤销联合县恢复蔚县制,县政府驻南梁庄村,12月迁往西合营镇 划属察哈尔省察南专署 改属河北省张家口专区 蔚县人民政府改称蔚县人民委展会 张家口专区与张家口市合并,称张家口市,蔚县属之 张家口专区、张家口市分设,蔚县仍属张家口专区 成立蔚县革命委员会,原蔚县人民委员会撤销。张家口专区改称张家口地区,蔚县隶属张家口地区。 改蔚县革命委员会为蔚县人民政府,仍隶属张家口地区 2.1.2 县城

蔚县城为历代郡、卅、县治。唐代为安边县治,五代十国时期为蔚州州治,辽、金、元时是灵仙县治。民国2年(1913年)蔚州改称蔚县后,是蔚县民国政府、蔚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建国后,蔚县城一直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今蔚县城由新旧两区组成:旧城呈“凸”形,建有东、西、南3座城门(现东、西门拆除),市容整洁,街道布局合理;新区是在南北环城路两侧扩建而成,多为工商企业和居民住宅所占。整个城区近似方块状,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7711户,21704人,其中非农业户17430人。人口中有满族21人、蒙古族2人,回族1人,壮族1人,其余为汉族。

蔚州城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北周大象二年(即公元580年)。现

遗存的城墙为明洪武十年所建的砖墙。据《蔚州志》记载,蔚州古城周七里十三步,城墙高三丈五尺,其基础用石条筑起,墙体用大青砖砌成,下宽4丈,上宽2.5丈,高3.5尺,堞宽6尺。为不规则形制,南面开阔,北面狭窄,东西两面多弯不平直,设有三座城门楼,角楼四座为五间三级,敌楼二十四座为三间三级,垛口一千一百余。东门为安定门,上建景阳楼;南门为景仙门,上建万山楼;西门为清远门,上建广远楼。无北门,而在北城垣上建有玉皇阁,与其他三楼并峙。三门外均建有高大雄壮的瓮城。此外,三门外有三关,东关土城周2华里210步,设东西两门;西关土城周1华里334步,设东、北两门;南关土城周3华里270步,设东、南、北三门。护城河城壕深3丈5尺,宽7丈,引水于城壕东南之泉水,沿城壕遍植河柳。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蔚州城已初步形成棋盘式网状街道格局,以后逐渐发展。形成以南大街、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为主干线的方格网式道路格局。形成文昌阁与南门(万山楼)对称,南北大街为中轴的古城格局。

民国35年(1946年)11月3日,国民党十六军占领蔚县城,东、西、南三座城楼及鼓楼毁于战火之中。解放后,由于历史原因,月城、三关土城及关门旧址消迹。西东两座城门也于1983年拆除,成为沥青路。

1969年,城区首次修建沥青路面5条,总长度1993米。其中,南大街长275米,宽6米;中心十字街至西城门口的西大街长630米,宽7米;鼓楼前街至东城门的东大街长330米,宽7.3米;政府前街

长308米,宽10米。大规模的城区建设始于1980年,主要是对城区道路的修建和完善。老城道路格局保持完好,大部分建筑体量,特别是居住建筑均为1层,控制较好,也有个别的建筑物,如:中国电信、县招待所、电力大楼、直属库楼供销饭店及胜利路局部地段的建筑体量偏大,对古城格局,特别是古城天际线尺度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目前,蔚州古城的南、东城墙已全部拆毁。保存较好的是北城墙和西城墙北段,约长2200米。东西城门已毁,仅存南门。万山楼和城内文昌阁为1997年恢复重建。护城河西、南两面基本保留下来,三门外的石桥仍存。

2.2 区域历史地理背景研究

2.2.1 蔚县位于“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农牧交错带辽西区“金三角”地带

蔚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属于张家口地区,东偏北距离首都北京150多公里,西面紧邻山西的广灵和灵丘,壶流河自西向东流过,在县域中偏东一带又东北流入桑干河,属于冀、晋、蒙的交界地带。

壶流河流域,古代文明起源很早,人类活动遗迹很多。沿线有上百处古文化遗址,包括仰韶、龙山、早商以及战国等不同类型的文化遗址,内涵极为丰富,尤以庄窠遗址、三关遗址等著名,表明人类在这一带的繁衍生息很早。同时在我国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发展道路分为以下“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系”(苏秉

奇):

(1).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 (2).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3). 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4).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5).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蔚中心的西南部 (6 ). 以鄱阳湖棗珠江三角洲一线为轴线的南方。

而蔚州恰好位于区系之一的“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这一地区是“连接我国中原与欧亚大陆北部广大草原地区的中间环节,在中国古代文明缔造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连串问题,似乎最集中地反映在这里,不仅秦以前如此,就是以后,从‘五胡乱华’到辽、金、元、明、清,许多‘重头戏’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这一文化区又可分为辽西和辽东两区,其中辽西区,可以归纳为辽宁朝阳、内蒙古昭乌达蒙(今赤峰市)、京津和河北张家口地区共四块,而此区系的西部边缘,恰好位于“张家口地区的桑干河上游、古‘代王城’蔚县一带”,同时还与另一重要区系“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接壤,由此可见,蔚县在此区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究其原因,蔚州境域正好位于我国北部农牧交错带上,而不同自然地形地貌类型的交错地带,往往是经济文化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宜农宜牧的地区,既是农牧分界区,又是农牧交错地带。不同经济文化类型、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人们在

此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又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冲突。反映在文化遗存上,也表现了这种文化交错地带的多样性,如在蔚县三关遗址不仅发现末期小口尖底瓶与尖腹底斝共存,还发现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玫瑰花图案彩陶与红山文化龙鳞纹彩陶共存。因此河曲、岱海到晋北、冀北又被苏秉奇先生称之为北方区系中的又一个“金三角”(相对于辽西建平、凌源、喀左三县邻界地带发现的红山文化“金三角”区)(注:主要参考苏秉奇:《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6月。)。

.2.2 秦汉时期两条交通大道的开辟

由于张家口地区自古是中原与北方古文化接触的“三岔口”,又是北方与中原交流的双向通道,因此也就决定了这一地区古代交通道路开辟的重要性。

我国的水陆交通到先秦时期已有很大的发展,秦汉王朝继而又促进和奠定了我国历史时期的主要道路格局。秦朝统一六国后,鉴于各国车轨大小不一,颁布实行了“车同轨”、“治驰道”等一系列的措施,驰道建设东通齐鲁、北出燕赵、东南达吴楚、西及陇西、南下江陵,又在开辟岭南新道、巴蜀栈道的基础上形成了“四方辐辏,并至而会”的交通体系。其中,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为了北御匈奴,命大将军蒙恬,从咸阳北面的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修筑了一条直达河套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的道路,因道路笔直,称为“直道”,随后秦始皇为了沿边筑长城,又沿九原、云中(今内蒙古托克

托县)、雁门(今山西右玉县东南)、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至碣石一线,筑成了北边交通干线。可见,这条从首都出发自南而北又自西而东的北方交通干线,正好途径蔚县地区,使得蔚县成为秦朝北方大道上的一个重要结点。

其次,汉王朝建立之后,随着势力向东北的拓展,进一步形成了一条通往辽东地区的干线。其中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由于少数民族“侵苦北边”于是诏王霸“将驰刑徒六千余人,与杜茂治飞狐道,堆土布石,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不仅如此,而且开修了通往上谷郡沮阳的“协阳关道” ,不但直接沟通了河北平原与上谷郡的交通,也加强了河东太原与河北燕蓟之间的联系。

后来唐代交通在秦汉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从上都长安东北行至河东道河中府的驿路成为唐代重要的六条道路之一,具体路线如图所示,自长安至同州(陕西大荔)入河东道北行至绛(陕西新绛)、晋(临汾)、汾(汾阳)、北都太原府(今太原南)、忻(今忻县)、代州(今代县),自代州又西北至朔(今朔县)可至内蒙,或可东北行至蔚县(今山西灵丘)通天成军(今天镇),可见灵丘棗蔚县一道是通往内蒙和东北的重要通道。

2.2.3 扼守交通要道飞狐峡

蔚县交通地位之所以重要,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扼守南部山地通道的飞狐峡。尤其在唐宋时期,蔚州对外交通进一步得到了开拓,飞

狐峡益显重要。

(1)“太行八陉”之一的飞狐峡

飞狐峡是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所谓太行八陉,是指太行山脉在地壳板块间巨大力量的互相推顶挤压下,产生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加上水流的冲刷切割,由此横向形成了大大小小被称为“陉”的峡谷,其中最著名有“太行八陉”,从南往北包括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和军都陉。

由于太行山处于我国地形第二级台阶和第三级台阶边缘,又纵贯我国山西、河北及河南北部,因此自古就有“天下之脊”、“东西之巨防”之称。在古代生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太行八陉是人们穿越太行山脉的主要通道,而在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发生冲突之时,又将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就认为太行为天下之臂脊,谁控制了太行,谁就可以得天下。从而在这些重要通道处留下了大量的多民族交汇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迹。

(2)飞狐古道的开拓

“太行八陉”之一的飞狐陉,恰位于蔚县正南偏东13公里处。飞狐陉所在的飞狐峡,自古就被认为是恒山向东延伸的山间大裂谷,是由于飞狐水(今北口沙河,源出蔚县南黑石岭的飞狐关水,北流径北口,入壶流河)切穿恒山山谷而形成的谷道。所谓古飞狐道就是指今蔚县南至涞源县间恒山北口沙河河谷道,此道北达蔚县代王城(秦汉代郡的郡治),自涞源县南出倒马关,径唐河河谷,出太行山,可趋河北平原。在这条道路的北口(今“北口”村,关城已无存,道边还

有一古老的敌台耸立)还设有飞狐关,以控制古道的北端出口。在秦汉交通开辟一节,已谈到了东汉时期王霸已开修了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的道路以及通往燕蓟北部的“协阳关道”(注:《后汉书》卷二,《王霸传》) 。北魏时,飞狐道又向西延伸,开修了唐河河谷道,并与倒马关和飞狐道南下的道路相互接通,就使得中山(今定县)至平城、太原和东北至广宁的两条通道连接在了一起,飞狐陉的重要性愈加显现。在古代方志中,多被称之为“襟带桑乾,表里紫荆”、“畿辅肩背云谷襟喉”的“锁钥重地”(注:(清)光绪《蔚州志》) 。

在五代十国时期发生了一桩重大的历史事件,即后唐明宗死后,石敬瑭企图夺取帝位,为了乞求契丹支持,石敬瑭尊比自己小十几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臣,还答应在灭唐之后,把幽云十六州(注:所谓“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幽(今北京)、顺(今北京顺义)、儒(今北京延庆)、檀(今北京密云)、蓟(今河北蓟县)、涿(今河北涿州)、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北)、新(今河北涿鹿)、妫(今河北怀来)、武(今河北宜化)、蔚(今河北蔚县)、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州东)、朔(今山西朔州)、云(今山西大同)各州。)割给契丹。936年,石敬瑭在契丹的帮助下,打败后唐,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而石敬瑭则成为臭名昭著的“儿皇帝”,但包括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却割让给了契丹,蔚州即为其一。

这样倒马关西北的唐河河谷由此属契丹境内,飞狐要道交通受阻,因此北宋时期河北与河东之间的交通多由井陉路,宋与契丹之间

往返也多取道于河北中部的雄州(今雄县)、恩州(今清河县西旧城)、大名(今县东)、澶州(今濮阳县)驿路,飞狐道及协阳关路日渐衰落。

所以若从今日冀、晋、京的角度而言,飞狐道从秦汉至北宋一直是河北平原与燕蓟、平城、太原间的交通要道;而从全国的范围来看,蔚县所在的壶流河流域则正好位于我国北方自西向东通往燕山地区以及自南而北从华北平原通往蒙古大漠的两条交通要道的交汇之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2.2.4 代王城的兴衰

壶流河流域一度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政治和军事要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正月曾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为诸侯国,立兄宜信侯刘喜为代王,国都就在今代王城(蔚县老城正东20华里)。不过后来代郡(县)治所多次迁徙,代王城亦逐渐废弃。

2.2.5 小结

(1)北方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带上重要的结点

如前所述,壶流河流域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上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地带,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农牧民族互通有无的商业和文化重地,并且在经济文化多个方面显示出农牧交错的特点,从早期人类的文化遗址,到后来城镇聚落的发展,都体现了这一过渡特征。而蔚县恰好是这一地带重要的结点之一,在古代历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

(2)重要的交通、军事战略区位

蔚州恰好位于扼控南北走向的飞狐要道与沿着壶流河形成的东西大道的交汇点上,从而成为联系大同、太原与华北平原(尤其北部燕蓟)之间的重要路径。蔚州前后历经或兼具州、县、卫等不同的政治、军事建制,正所谓“地介云谷,万山环拱,东屏舞台,北枕桑乾,中带壶流,连倒马紫荆之关,县藩其外地,虽弹丸亦锁钥重地”(注:(清)乾隆《蔚州志》李卫序) 。

(3)丰富的古代历史文化遗迹

不同文化的过渡地带,往往是文化景观比较丰富的地方。蔚县境内不但留下了大量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而且有秦汉时期叱咤风云的代郡王城遗址;明代古城屹立至今,境内儒、道、佛宗教建筑遗址以及地方神庙和戏台等民间文化遗址众多,值得保护。

(4)“塞北亦不多见”的优美自然环境

蔚州虽然已属“塞北”之地,但自然环境相对比较优越。(明)崇祯《蔚州志》言蔚州之山“独饶秀峰”,之水“环抱城郭,如襟如带”,为“塞北亦不多见”,并记载了“蔚州十景”,包括台山积雪、宫严夜语、马头山色、孤峰独秀、铁板分流、灵仙晚照、东湖晚照、井亭甘泉、幽亭巢鹤、龟崖横翠(注:(明)崇祯《蔚州志》(抄本)卷一“景物”) ;此外,(清)乾隆《蔚州志》“蔚县疆域城池等图”中另附有“蔚州八景图”,八景具体包括台山晓日、金河晴月、壶流春涨、石门浓岚、池桥烟柳、石岭秋云、凤台新雨、河堤草茵。虽然明

清之际对地方美景的记载有所不同(估计一方面取决于自然景观自身的变迁,同时也与筛选者的审美差异有关),但可以看出来壶流河、小五台、城南隘口为风光秀美之地。

2.3蔚州古城的建立以及历代城池的发展 2.3.1 蔚州城的建立

蔚州城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北周大象二年(即公元580年)设州,成为取代代王城的区域中心,此后历经州、卫、县的治所所在。

蔚州城的选址,主要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方面水源充沛,既包括壶流河河水相对稳定和充足,也包括来自南部山地的季节性河流补给,蔚州城就位于南部山地冲积扇上的潜水溢出带,地下水补给比较充足,城壕南部周边曾经泉眼密布。另一方面就是重要的交通区位,历史上这里既是少数民族南下和中原王朝北上的商贸通道,也往往是双方激烈争夺的地方,境内不但防御关卡众多,同时商业也非常的繁荣。蔚州行政建制的设置,无疑与这两条重要的原因相关,尤其元代以后北京成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之后,蔚州的战略地位更是有所上升,但由于记载缺如,明代之前的城池情况不甚明了。

2.3.2 明清蔚州城的发展

(1)明朝蔚州重要的军事地位

明王朝建立以后,由于蒙古鞑靼、瓦刺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并对北方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非常重视北方边郡的军事建设,在长

城沿线设置了“九边”,包括“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偏关(山西)、榆林(延绥)、宁夏、固原、甘肃”。近宣府和大同的蔚州,无疑也是重要的边防阵地,而且是护卫京师的西部门户,一旦蔚州有乱,京师则可能受到威胁,如嘉靖“二十三年冬十月,甲戍,小王子入万全右卫。戊寅,掠蔚州至完县,京师戒严”(注:据《明史·世宗二》卷记载。) ,所以明代很重视蔚州的军事地位,不但明初设置了蔚州属山西大同府,辖今灵丘、涞源等地,而且随后又设蔚州卫属万全都司,并在境内大修城堡。

例一,据(明)崇祯《蔚州志》统计“州堡”有79个,“卫军堡”有77个,共156个;

例二,据(清)光绪《蔚州志》“四乡图”中带“堡”的村名共有57个,占村落数目的十分之一多。

蔚州古堡不但数量众多,格局多样,而且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东、西二乡“堡数”最多,南北为少,主要沿着东西沿壶流河大道和南北山隘口形成的通道分布,其中蔚县之西的暖泉镇,尤为要冲,有北官堡、西古堡和中小堡,三堡近在咫尺,互为犄角,形成所谓“三堡六巷十八庄”,军事、商业通道意义重大。蔚州民间有“八百城堡”和“有村就有堡”的传说,估计有所夸大。以上二例也并非全面,据说目前仍有100多座城堡,而且由于一些自然或人为的原因,有些城堡已经遭到了毁坏。

(2)明清蔚州城的大发展

据明.崇祯《蔚州志》记载,后周大象二年(581年)始建州,元

末知州楚宝善守之,明徐达遣张温统兵到蔚州后,楚宝善“全城归附”。蔚州城遂迎来了一个大的发展时期,明洪武五年(1372年)德庆侯廖允中遂“开辟壕堑”,七年(1374年)设卫,周房守兹土,“撤旧更新”,“甃zhou砖采石”,“号铁城,称巨丽”。具体形制如下:

城周七里十三步,城墙高三丈五尺,堞宽6尺,强脚阔4丈,垛口七百一十八个,门楼三座,各五间,高三层,北设玉皇飞阁,角楼四座,敌楼二十四座,各三间,高三层。城门有三,东为安定门,上建景阳楼;南为景仙门,上建万山楼;西为清远门,上建广运楼;无北门,而在北城垣上建有玉皇阁,与其他三楼并峙。三门外还建有高大雄壮的月城。因“周城深壕,重渊旋绕,生鱼栽柳,称佳景焉”,又称“后控大漠,为负险之邦;前临常山,号宝苻之地”。

蔚州城随后逐渐有所拓展,形成以南大街、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为主干线的道路格局;城内街道,以四牌楼为中心向四处非对称展开,形成文昌阁与南门(万山楼)对称,南北大街为中轴的古城格局;明朝中后期,还对“日就倾圯”的门楼进行了重建,使其“焕然一新”,“闳深壮丽”;城壕亦多次疏峻。

城外有东、西、南三个关城,“东关城周二里二百一十步,西关城周一里三百三十四步,南关城周三里二百七十步,各四门。东关门东曰东作,西曰永宁;西关门东曰永安,北曰镇朔;南关门东曰平安,南曰明庶,北曰永昌,各有一楼一级” 。

清朝建立以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蔚州卫为蔚县,属宣化府,隶直隶保定府之布政使司。蔚州城池基本完全继承了明代的城

池和街巷格局,同时也重修了三门楼,再加疏峻了外壕,使其“深三丈三尺,阔七丈,每门各建石桥跨其上,与关厢接” ,而城内街市井然,居民多为商贾,极少事农,店铺林立,堪称繁华,市场尤其集中在南门附近。

2.3.3 民国至今古城格局的发展演变

民国时期和解放以后,由于社会、政治、军事等原因,一方面对古城原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破坏,另一方面城市发展也呈向外拓展之势。

民国35年(1946年)11月3日,国民党十六军占领蔚县城时,东、西、南三座城楼及鼓楼毁于战火之中;解放后,也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月城、三关土城及关门旧址消迹;西、东两座城门也于1983年拆除。

1969年,城区首次修建沥青路面5条,总长度1993米。其中,南大街长275米,宽6米;中心十字街至西城门口的西大街长630米,宽7米;鼓楼前街至东城门的东大街长330米,宽7.3米;政府前街长308米,宽10米。

大规模的城区建设始于1980年,主要是对城区道路的修建和完善。在此后的发展中,城市基本避开了老城,向东拓展。

2.3.4 小结

(1)古城军事属性特点极为突出,在北方边镇中具有一定的代

表性

古城除了就地势而建之外,还有许多独特之处,军事属性相当突出,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壶流河与城之北墙相距近一里,且与南来沙河对古城的北部和西部形成包围之势,成为一道天然防线。

其二,古城墙高厚峻整,护城河河道既深又宽,彼此配合,形成便于攻守的“内防线”。

其三,古城形态类似“凸”字型,但又极为不规则,南面开阔,北面狭窄,东西两面多弯曲不平直,与一般“礼制”之城差异较大;而且城墙上依据城墙特点有机布局了数量众多的马面、敌楼、角楼等重要的防卫配套系统。

其四,城门有三,而且东、西之门不对称,北墙不开门并其上耸立高大的楼阁(即玉皇阁,原名为“靖边楼”),有“城楼凡二十有四, 独北楼弘整而高峻”之称,军事了望或指挥价值很高,欲求边塞安靖,其意明确。

其五,城垣包砖,三门各有瓮城及月城两级护守,东、西、南三门外还各有关城,且规模大小不同,东西略小,南关最大。

其六,城内贯穿鼓楼与南门的南北大道近似全城东西轴线但却偏东,正对东门和西门分别形成两条东西平行的主要街道,其他主要街道多不规则。

??

以上诸点,均说明蔚州古城的军事防御特色相当显明,而且多重

防御体系完善结合 。明人杨百之曾言,“今天下藩府州县卫所必建城郭,设楼橹以宿守兵民,防御奸宄gui,而边徼之地城橹尤严”,而蔚州城外“包以砖石,高厚峻整,极为坚致,屹然云朔一巨防也。窥者知其不可犯,号为铁城,而边人称城之坚固者亦必曰蔚州”,有“京师之肘腋,宣大之喉襟”之称。

(2)虽曾遭严重的破坏,但格局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其一,蔚州古城格局目前基本保持完好,体现了明、清、民国至今蔚州城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城墙保存较好的是北城墙和西城墙北段,约长2200米;护城河全长约3800米,除东城壕已经改建为商业界外基本格局仍在,三门外的石桥仍存。但古城的南、东城墙已全部拆毁;东、西城门也已毁,仅存南门;所谓城墙上耸立的三十二座楼阁已所剩无几。1997为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重建了鼓楼和南门楼,起到了强化古城格局的作用。

其二,城内遗留下数量众多的辽、元、明、清建筑遗存,文物古迹、寺观庙坛、殿阁楼台,随处可见,衙署、民居布局有序,大部分保存完好。此外,文化的多样性也极为丰富,儒、道、佛宗教信仰建筑以及多种地方神庙共处一城。

总体而言,蔚州古城是我国北方边镇中城市形态基本保持完整的城池之一,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3)古城环境日益恶化,急待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蔚州新城的建设虽然基本避开了老城,延续向东拓展,但由于古

城历史建筑的日益衰败,以及个别大体量现代建筑的插入,以及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越来越多的生活污染等诸多因素,对古城格局、历史文化环境以及生活本省环境构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威胁,宜急需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

参考书目:

1.(明)崇祯《蔚州志》(抄本),来临等纂,据《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1册,中国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2.(清)《蔚州志》,王育木原修,李舜臣纂,乾隆四年刊本,据台湾成文出版社,“塞北地方”第28号,1968年3月。

3.(清)《蔚州志》,庆之金、杨笃等纂修,光绪三年刊本,,据台湾成文出版社,“塞北地方”第29号,1968年3月。

4.郭德忠主编:《蔚县志》,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年。 5.苏秉奇:《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6月。

6.罗德胤:蔚县城堡村落群考察. 中国建筑学会2004年年会. 2004年12月 7.刘国权:《蔚州古城的建筑风格及特色》(未刊稿)。

3 历史文化现状及其分析

3.1 县域历史文化现状分析 3.1.1 县域历史文物古迹统计

根据文物普查资料表明,蔚县地上地下文物异常丰富,已登记的各类文物遗存就有780余处,古建筑保存最多,达580余处。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是河北省文物最多的县,被省文物局誉为“河北省古建筑博物馆”。蔚县县域内的重要文物古迹有(具体参见附件文物古迹图录):

县域文物保护单位现状统计表

级别 名称 玉皇阁 南安寺塔 蔚县县城国保 内 释迦寺 灵岩寺 常平仓 真武庙 蔚县县城外 代王城城址 西古堡城堡 华严寺 吉星楼 关帝庙 天齐庙 重泰寺 苑庄灯影台 赵长城 年代 明洪武十年 辽代 元、明、清 明 明 明 战国—汉 明—清 明 清 明 明 明—清 清 战国 地址 蔚县城北城垣上 蔚县城南门西侧塔巷 蔚县城南关西 蔚县城鼓楼西街 蔚县城鼓楼西街 蔚县城财神庙街西北 代王城镇 暖泉镇西古堡村 暖泉镇内 蔚县城鼓楼后街 蔚县城南关西 蔚县城胜利路 涌泉庄乡崔家寨村西 涌泉庄乡苑家庄村 蔚县南山区 保存现状 保存完好 保存完好 保存完好 木架结构完好 保存完好 西南部破坏严重 部分建筑保留 木架保存完好 木架结构完好 个别保存较好的,残高1.5米 14 9 总计 蔚县县城内 省保 金河寺塔林 杨赟碑 单堠石旗杆 三关遗址 东坡遗址 庄窠遗址 代王城汉墓群 太子梁汉墓群 火神庙 财神庙 蔚县县城内 魏象枢故居 蔚县城墙(南城门、鼓楼) 城隍庙 水东堡建筑群 辽—明 元 清 常宁乡西金河口村、金河峪内 南杨庄乡麦子疃村 南留庄镇单堠村 土冢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仰韶、龙山、夏商 西合营镇三关村 仰韶、龙山 龙山、夏商 汉 汉 清 清 清 明洪武十年 明 明一清 常宁乡西金河口村 常宁乡庄窠村 代王城镇 蔚州镇仰庄村 蔚县城鼓楼东侧 蔚县城财神庙街 蔚县城书院街 蔚县城内 蔚县城城隍庙街 南留庄镇水东堡村 代王城镇内 南留庄镇白后堡村 涌泉庄乡卜南堡村 宋家庄乡大故城村 宋家庄乡宋家庄村 南留庄镇白中堡村 涌泉庄乡弥勒院村 暖泉镇内 暖泉镇北关堡村 下宫村乡筛子绫罗村 下宫村乡浮图村 涌泉庄乡独树村 暖泉镇辛孟庄村 白草窑乡磁窑沟村 宋家庄乡吕家庄村 暖泉镇西 西合营镇祁家皂村 宋家庄乡西大云疃村 西合营镇内 保存较完整 有一座墓被破坏 25 代王城三面戏楼 明 白后堡堡门 玉泉寺 故城寺 明 明一清 明 宋家庄穿心戏楼 明一清 县保 池沿寺 弥勒寺 暖泉书院 蔚县县城外 北关堡堡门 筛子绫罗遗址 玉泉寺遗址 独树遗址 辛孟庄瓷窑址 磁窑沟瓷窑址 吕家庄汉墓群 暖泉汉墓群 孙将军墓 西大云疃惨案遗址 清 清 清 明 龙山 龙山 商周 辽 元 汉 汉 明 近现代 西合营师范旧址 近现代

3.1.2 名木古树统计

蔚县名木古树众多,广泛分布于县域内,特别是南部山区,对于这些珍贵树木的保护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名木古树资料详见统计表。

华北第一三教松 地点 蔚县涌泉庄乡崔家寨村 蔚县名木古树一览表 保护等级 1 1 1 株数 1 1 1 树高 (米) 12 15 21 树状 胸围 (厘米) 350 200 230 树冠幅 龄 (米) 14×20 800 树种 拉丁名 油松 Pinus tabulaeformis 油松 Pinus tabulaeformis 油松 Pinus abulaeformis 油松 Pinus abulaeformis 油松 Pinus abulaeformis 油松 Pinus abulaeformis 油松 Pinus abulaeformis 油松 Pinus abulaeformis 油松 Pinus abulaeformis 油松 Pinus abulaeformis 油松 Pinus abulaeformis 油松 Pinus abulaeformis 油松 Pinus abulaeformis 油松 Pinus abulaeformis 华北经一蔚县涌泉庄乡小三教松 崔家寨村 京西第一太平松 京西第一三义松 京西第一侯爷松 京西第一龙神松 京西第一金台松 京西第一大钟松 京西第一将相松 蔚州第一庙松 京西第一独脚雄鹰松 京西第一老爷松 京西第一对杆松 京西第一镇庙松 蔚县吉家庄镇宗家太平村 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 蔚县柏树乡山门庄 蔚县北水泉乡红谷嘴村 蔚县柏树乡王家庄村 蔚县柏树乡王家庄村 蔚县常宁乡黄土壤村 蔚县柏树乡柏树村 蔚县柏树乡山门庄村 蔚县柏树乡王家庄村 蔚县宋家庄镇小寺沟村 蔚县柏树乡松枝口村 5×5 600 11×10 600 1 1 30 300 8×8 500 15×15 12 5×5 15×18 5×6 18 16×14 10×14 15 12×15 10×7 10×5 10×5 12×18×400 10×1 1 1 1 15 12 10 8 4 7 14 14 18 18 5 10 8 30 28 15 18 16 220 195 120 190 90 180 253 133 228 143 210 200 160 180 180 170 132 109 500 500 1 3 400 1 1 1 2 350 1 2 300 1 1 300 1 2 300 1 2 5×6 300 5×6 11 10 11×10×300 1 3 6×6 京西第一壁画松 蔚县柏树乡庄窠村 油松 Pinus abulaeformis 油松 Pinus abulaeformis 白皮松 Pinus bungeana 华北落叶松 Lprincipis-rupprechtii 华北落叶松 Lprincipis-rupprechtii 华北落叶松 Lprincipis-rupprechtii 华北落叶松 Lprincipis-rupprechtii 华北落叶松 Lprincipis-rupprechtii 云杉 Picea aspoerata 云杉 Picea aspoerata 云杉 Picea aspoerata 云杉 Picea aspoerata 白榆 Ulmus pumila 小叶杨 Populus simonii 旱柳 Salix matsudana 旱柳 Salix matsudana 旱柳 Salix matsudana 1 2 2 1 41 1 7 8~10 15 150 180 180 15×5 300 京西第一蔚县涌泉庄乡王朴松群 涌泉庄村 京西第一白皮松 京西第一多子松 京西第一大肚松 蔚县涌泉庄乡涌泉庄村 小五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上沟林区 小五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上沟林区 小五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上沟林区 小五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上沟林区 小五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上沟林区 蔚县宋家庄镇,小寺沟村 小五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上沟林区 小五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上沟林区 小五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上沟林区 蔚县北水泉镇北水泉村 小五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上沟林区 蔚县柏树乡山门庄村 蔚县暖泉镇沙子坡村 蔚县暖泉镇中小堡村 5×5 200 5×5 200 1 1 14 440 9×7 800 1 1 11 370 5×6 400 京西第一怪物松 1 1 8 314 5×7 400 京西第一手掌松 1 1 10 282 ×8 6.5300 京西第一连臀松 京西第一佛手杉 京西第一龙爪杉 中国第一U字杉 京西第一龙须杉 京西第一三代榆 蔚州第一杨 河北第一寿星柳 中国第一狮子柳 京西第一观音柳 1 1 16 252 8×7 300 1 1 25 355 12×12 800 1 1 13 314 8×9 500 12×11 7.5×6 30 13×15 10×8 15×15 20×18 30×特 1 17 315 400 1 特 1 3 11 16 16 16 20 251 370 270 470 450 300 1020 1 1 500 特 1 8 670 1200 800 特 1 17 630 1 1 25 440 500

京西第一通天柳 华北第一雀屏文冠果 华北第一七仙香 赤城县赤城镇南大村 蔚县陈家洼乡南许家营村 蔚县宋家庄镇小寺沟村 旱柳 Salix matsudana 文冠果 Xanthoceras sorbifolia 暴马丁香 Syringa reticulata 桃叶卫矛 Euonymus maackii 楸子 Malus prunifolia 山梨 Pyrus ussuriensis 2 特 1 1 22 12 355 327 105~110 175 500 250 15×14 12 12×250 600 1 6 7 8×4 300 9×10 20 16 15×18×华北第一蔚县暖泉镇沙直角卫矛 子坡村 华北第一楸 蔚县柏树乡柏树村 1 1 1 3 30 1 1 1 939 10 8 300 500 500 华北第一蔚县宋家庄镇九龙山梨 小寺沟村 小五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1.3 历史人物

蔚州历史久远,文化发达,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历代科甲蝉族,朝居显宦。文人敏而好学,武将英勇善战。仅元、明、清三代,在朝位居尚书官职的就有5人,领总兵、元帅职的7人,明、清两代中进士的70人,举人181人,武举人150人,贡生531人。近现代我县也涌现出不少传播马列主义的革命先驱和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勇士。择其有影响的人物简介如下:

(1)尹耕(1515—?):字子莘,号朔野,蔚县城人,明嘉靖10年(1531)中举,次年中进士,授蒿城知县,后入礼部任仪制主事,后升任员外郎。不久出任河间知府,河南按察司兵备佥事等职。尹耕秉性耿直豪爽,才华横溢,步入仕途后,因直言时事,被张万纪诬告,愤懑回乡。回乡后筑一九宫山房,读书著述。一生著有《塞语》、《乡约》、《九宫私记》、《朔野山人集》和《两镇三关通志》。其中《两镇

三关通志》共14卷,保存了宣化、大同以及雁门、宁武和偏头诸塞大量史料,是一部中外很有影响的著名志书。部分卷帙收藏于宁波天一阁、民族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吉林大学图书馆和日本东洋文库。尹耕卒于九宫山房,葬于蔚县城南宋家庄村西南尹家坟。

(2)马芳(1518—1581):宁行馨,另号兰溪,蔚县人,有胆量,多智谋,在与鞑靼军作战中多次立功,由士卒升为都指挥佥事,左都督。以副总兵衔先后镇守蓟州,宣化县。马芳为帅十余年大小百余战,多次获胜,尤善以少胜多,后因功勋卓著升为总兵。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因病解甲归乡,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卒。

(3)郝杰(?—1601):字彦辅,蔚县人,明嘉靖35年(公元1556年)进士,授行人,后升任御史。先后任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后升任南京兵部尚书。郝杰为官清廉正直、不徇私情;勇敢善战,带兵有方。明万历29年(公元1601年)病故,赠太子太保。

(4)魏象枢(1616—1686):字环溪,另号庸斋,谥号敏果,蔚县城人。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进士,长于文学书法,历任刑部事中,贵州道监察御史,都察院左都御史,顺天府尹,刑部尚书等职。象枢性骨硬,敢言事,致力于为朝廷整肃纪纲,获“寒松堂”御赐。晚年归乡。著有《儒宗录》、《寒松堂集》,在文学界和学术界颇具影响。

(5)李周望(1669—1730):字渭湄,号南屏,蔚县大蔡庄人,吏部尚书李旭升长子。清康熙36年(公元1697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国子监祭酒等职,清雍正3年(公元1725年),提

升为礼部尚书。李廉洁奉公,执法不倚,倍受康嘉奖。雍正4年(公元1726年)因病还乡。雍正8年病故。此公著有《国学礼乐录》、《六槐堂》、《题名碑记》。

(6)马宝玉(1920—1941):蔚县陈家洼乡下元皂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班长。1941年9月日寇向狼牙山麓抗日根据地扫荡,马宝玉班担任掩护部队突围任务,为牵制敌人,保护部队安全转移,在阻击任务完成后,马宝玉率全班主动退上悬崖牛角壶,弹尽之后,马宝玉及四位战士毁枪跳崖,马宝玉同志壮烈牺牲,年仅21岁。作为狼牙山五壮士之一,马宝玉被晋察冀军区追任该军区荣誉战士。

(7)张苏(1901.10.20—1988.7.22):原名张若增,号希贤。曾用名张伯高、张更生。蔚县南洗冀村人。1927年1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1年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在北京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根据党的指示回蔚县任教育局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张苏随八路军奔抗日前线,先后任阜平、蔚县、涞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兼实业处处长,冀西政治主任公署主任等职,抗战胜利后,张苏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华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苏先后担任最高人民法副院长,全国人大法案委员会主任委员最高人民检察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张苏受到长达11年半的迫害,蒙受了种种不白之冤,但他不畏邪恶,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对党忠贞不渝的坚强信念。粉碎“四人帮”后,张苏重新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之职,为从政治上、组织上、业务上解

决检察机关的一系更问题作了有效的工作。先后曾选为中共八大代表、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十二大代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7月22日,张苏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3.1.4 县域历史文物分布特点及保护状况

从县域来看,现有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分布在东西向交通走廊确定的带状区域。这是由于蔚县南北为山区,中部为盆地,这种独特地形地貌使得文物集中分布在以壶流河流域为核心的带状地带之中。总体来看:国家级及大部分省级文保单位维护修缮状况良好;县级文保单位维护修缮状况较差,急需抢救。古城内的文保单位维护状况好于古城外。

县域历史文物分布图

3.1.5 蔚县整体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1)历史久远性

蔚县历史悠久,壶流河谷地发现有旧石器遗址和众多的新石器遗址,因此新石器时代,蔚县境内就有人类聚居。考古资料表明,最晚在东周时期,已有人类在蔚州城一带定居生活,由此推溯,蔚州城的城建历史可达2700余年。蔚县作为一座千年古城,数千年的文明发

展史,造就了蔚县古城深厚的文化内涵,古城内保存的文物古迹可以证明北魏、辽、元、明、清时期蔚州的繁荣。尤其是元、明到清前期,蔚州飞狐古道南通华北平原,北达千里大漠,成为勾通南北的交通要道,贸易往来繁荣,蔚州人口增加,流通畅达,商业发达,文化和教育也空前繁荣。明洪武五年在原城址基础上,辟土修筑城墙,洪武十年重筑砖石,形成一座“雄壮甲于诸边的铁城”。

(2)地位双重性

历史上的蔚县的重要地位具有双重性:战时军事重镇,平时重要商阜。从地理位置上讲,蔚县远离北京,但又是联接北京与辽、金等少数民族的重要关口。在战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和平时期就成为贸易集聚,流通畅达的经济繁荣区。县城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在蔚县的发展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经济繁荣的基础和保障。

蔚州古城是一座典型的带有防御性质的军事城池。坚固的三座城门和高大的瓮城,加之城外依水势而修建的护城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其城墙之高厚、沟壕之深宽,在我省实属罕见。雄壮的城墙和高大的城门楼使古城巍巍壮观。古城墙、古寺庙、古街巷、古楼阁、和古民宅,布局严谨,浑然一体,组成一个气势宏大的古建筑群。与此同时,蔚州古城地处中原与少数民族疆界交汇处,在和平年代成为重要的通商口岸。蔚县城的工商业早在明代已相当发达,清代更是生机勃勃,城内商铺林立,商业发达,文化和教育空前繁荣,城市盛极一时。民国9年(1920年)~民国14年(1925年),蔚县城有各类手工业、商业当铺200多家。

(3)文物丰富性

蔚州古城具有文物众多,种类齐全,品位价值高,时代连续性强的四大特点。蔚州古城内,文物众多,名胜古迹更是俯拾皆是。寺观、庙坛、殿阁、衙署、宅院星罗棋布,儒、释、道文化渊远流长。据抗战前统计,1.6平方公里的古城区内(包括东、西、南三关)大小寺庙就有95座,现保存下来的有国保单位3处,省保单位6处,县保单位7处,大至可分为官方建筑、寺庙建筑、其它建筑三类。

官方建筑中较为著名的有:蔚州城墙、蔚州衙署、文昌阁、万山楼、武庙、常平仓、城隍庙等。始建于明洪武十年的玉皇阁,又名靖边楼,位于县城北城垣上。由龙虎殿、钟鼓楼、玉帝神殿和配殿组成,气势宏大。玉帝神殿为三重檐琉璃瓦,殿内保存有珍贵的明代壁画。建成初始,起军事作用,后改供奉玉皇大帝,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建筑中最为突出的有始建于北魏,近代重建的南安寺塔,元代的释迦寺、明重建的灵岩寺等。此外,还有保存完整的真武庙、天齐庙、财神庙、火神庙等。

其它建筑中主要包括康熙年间的刑部尚书魏象枢故居、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郝杰故居、明万历年间宣大总兵马芳故居及其特色民居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始建于清末的吉星楼,原为蔚县著名富商王朴的绸锻庄“福寿星”。民国期间,将其改做妓院,称之为“同心院”,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县城周围还有众多的文化遗址和游览胜地。据文物普察资料表

明,蔚县地上、地下文物异常丰富,已登记的文物遗存就有780余处,古建筑保存最多,达580余处,是河北省文物最多的县,被誉为“河北省古建筑博物馆”。最为著名的有始建于北魏的金河寺及塔林、代王城城址及汉墓群、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为杨赟书撰的立祖碑、蔚州杨氏先莹碑、华严寺、西古堡、河北省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民间寺院重泰寺等,均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古城东部的小五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风貌完整性

蔚州古城是河北省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清古城,是研究社会发展、科学进步、文化艺术成就的主要例证。最为可贵的是古城虽遭战乱,但至今整体风貌仍保存较为完整。整体风貌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内以古建群体为骨架,商业建筑和民居为主体的建筑特色和空间体量上的主从关系,另一方面是城市与外部河流等自然因素巧妙结合形成的和谐环境。

古城内的古建筑群、商业建筑与民居错落有致,南安寺塔与文昌阁、景仙门、玉皇阁之间形成视觉通廊,主要街道也体现出古色古香的氛围。民居建筑现保存完整的有二进四合院和九连环民宅等形式。这些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深宅大院。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炕围子和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窗花,达到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在城外,护城河引泉水环抱城池,在北部探入壶流河,四周群山环抱,山、水、城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5)人文荟萃性

在蔚县悠久的历史上,名人才子倍出,如被清代人誉为“著述如林”的“文献邦”等,同时还形成了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和土特产品。蔚州剪纸驰名中外、蔚州秧歌曾被郭沫若先生誉为“白花丛中一点红”、镂空泥塑、传统砂器、传统八大碗、蔚州贡米、杏扁和各色小吃等,早已享有盛名,饮誉不衰。

3.1.4 县域历史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

作为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蔚县具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和较完整的古城风貌。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城市盲目开发建设对蔚县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破坏痕迹尚浅,这为今后有步骤有目的的合理保护发展历史古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城市政府、规划技术人员以及部分市民对古城保护在认识水平和保护行动上的不断提升也是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目前蔚县的古城保护工作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1)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使用不当。现有大部分文物古迹和民居为行政机关单位所占用,部分重要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物质形态或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破坏,影响了历史建筑的历史真实性和信息准确性。

(2)历史文物基础资料不全,登记造册工作需要加强。历史文物分布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对文物保护中的信息收集,登记造册等基础

工作提出了挑战。除古城及暖泉等地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基础资料比较完善外,其他文物的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尚在起步阶段。县域内的文物底码尚不清楚,部分文物需调查摸底,造册登记,挂牌保护。

(3)保护资金不足。保护资金严重不足是制约古城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古民居、古院落群、甚至是登记在册的文物因资金问题而年久失修,破乱不堪,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紧急抢救,历史文化遗产将会蒙受巨大的损失。

(4)保护管理机构及人员不足,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充分发挥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机构的作用,以有效利用和维护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5)法律法规缺位。长期以来缺少具有法律效力的古城保护规划和相应的地方法规,使得主管部门无法可依、无从下手。名城意识淡薄,表现在文物古迹的自然损毁和人为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破坏依然存在,有些还比较严重。

3.2 古城历史文化现状分析 3.2.1 古城历史文物古迹统计

蔚州古城内,文物众多,名胜古迹更是俯拾皆是。寺观、庙坛、殿阁、衙署、宅院星罗棋布,儒、释、道文化渊源流长。据抗战前统计,1.6平方公里的古城区内(包括东、西、南三关)大小寺庙就有95座。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国保单位6处,省保单位3处,县保单位5处,重点分布在古城以及南关内。

县城文物保护单位现状统计表

级别 名称 玉皇阁 南安寺塔 国保 释迦寺 灵岩寺 常平仓 真武庙 吉星楼 省保 关帝庙 天齐庙 火神庙 财神庙 县保 魏象枢故居 蔚县城墙(南城门、鼓楼) 城隍庙 年代 明洪武十年 辽代 元、明、清 明 明 明 清 明 明 清 清 清 明洪武十年 明 地址 蔚县城北城垣上 蔚县城南门西侧塔巷 蔚县城南关西 蔚县城鼓楼西街 蔚县城鼓楼西街 蔚县城财神庙街西北 蔚县城鼓楼后街 蔚县城南关西 蔚县城胜利路 蔚县城鼓楼东侧 蔚县城财神庙街 蔚县城书院街 蔚县城内 蔚县城城隍庙街 保存现状 保存完好 保存完好 保存完好 木架结构完好 保存完好 木架保存完好 木架结构完好 3 6 总计 5

古城历史文物分布图 3.2.2 古城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1)格局独特性

蔚县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古建筑结构及工艺有独到之处,是南方、中原地区所没有的。蔚州历史上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流,可在古城形制上却一反汉民族传统“礼制”严格讲求方正端庄、经纬分明、中轴对称的城市格局,而是布局灵活,变化丰富。蔚州古城一反汉民族传统“礼制”规划,而显现出的特殊城市格局,是华北地区州城建筑中独特一例,是研究古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创作,继承历史遗产的实物资料。蔚州古城不同于“礼制”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① 蔚州古城虽在台地上建设,却没有讲究古“礼制”中的“方正端庄”,城墙为不规则形制,南面开阔,北面狭窄,东、西两面多弯曲,不对称,护城河随城其形,好似随意而建,因其形似“兔头”,所以历史上也将蔚州城俗称为“兔城”。

② 古“礼”讲求“辩正方位”,突出体现在:五方四象、突出中心、强化中轴、面南而尊等系列传统“礼”序与习俗的布局程式上。而蔚州古城内只建东、西、南三门,不建北门,北城垣上建玉皇阁。另外,东门与西门不对称,玉皇阁与南门不对称,玉皇阁与城中心建筑文昌阁(鼓楼)也不对称的特殊布局。

③ 中轴线是城市的脊梁骨,是汉族传统城市布局决定“礼”序的准绳。但蔚州城内只有文昌阁与南门对称,所谓中轴南北大街,也整体偏向古城东侧,所以没有形成明显的中轴线和明显的城市中心。

④ 蔚州古城建筑群落没有遵守经纬交织,井井有条的分布秩序。形成街巷分布不规律,寺庙群落集中建于城西北的特殊格局。

⑤ 按照“礼制”,不论州城县府,一般衙署要“择中而立”,然后以衙署为中心,延伸中轴线,用以烘托“礼制”的等级和气氛,而蔚州衙署却座落在古城西南方位。

⑥依据“礼制”古城还要体现“左文右武”的布局程式。即以文庙为代表的文系庙宇座落于东城区(即衙署东侧)。以武庙(关帝庙)为代表的武系庙宇座落于西城区(即衙署西侧)。而蔚州古城却把文庙建筑在州衙正北,武庙建在州衙正南。

(2)建筑代表性

① 古城内历史文物古迹众多而又比较集中,古城格局有别通常行制,整体风貌保存较为完整。鲜明地反映了蔚州社会文化和城市建设悠久的历史。

② 古民居的布局因地制宜,四合院、三合院、九连环等形式众多,衔接巧妙。

③ 屋顶形式变化丰富,有有脊双坡弧线,无脊双坡弧线,有脊直线单坡,无脊直线单坡,两面坡弧线与直线相结合等多种类型。门楼形式各异,前后进退有方,高低错落有致。

④ 街巷多以不规则的小型空地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在不足3米宽的街巷内部,通过门楼、山墙、屋顶的进退错落,创造出丰富的视觉体验。

根据本次现状调研结果以及规划局2004年组织的入户调查资料,对蔚县古城建筑现状进行分析,这是制定规划措施的重要依据。

3.2.3 建筑现状状况

建筑风貌、质量、高度等分析图 (1)建筑风貌

本次规划将现状建筑按照风貌好坏划分为五类:

一类: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省、县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二类:重要历史建筑,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和近代建筑;

三类:协调的传统建筑,即与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一般传统建筑; 四类:协调的现代建筑,即与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现代建筑; 五类:不协调建筑,即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蔚县古城历史遗存众多,历史整体风貌保存基本完好,建筑在群体上保持了古城的传统风貌特色,但局部单个建筑的风貌破坏较为严重。这体现在:城市主要街道两侧建筑风貌破坏较严重,除了完全新建的现代建筑外,一些小商店由于经营需要对原有建筑进行了加建或立面翻新,极大破坏了建筑的传统风貌。此外,还有一些文保单位、历史遗迹因使用功能的不当,建筑历史面貌也受到一定影响。

(2)建筑质量

本次规划将现状建筑按照质量好坏划分为三类: 好:结构完好,设施基本得到配套的建筑。 中:结构基本完好,设施配套不全的建筑。

差:结构较差,维护使用差,市政设施不配套的建筑。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古城内现状建筑的质量情况比较均质,除新建的现代建筑质量好,以及部分传统建筑质量较差外,其余大部分建筑的质量属于中类。其中,质量好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商业较为发达的临街面或主要的商业活动区,以及一些保护较好的传统住宅地块,质量中、差类的建筑主要广泛分布于各传统居住街区。古城内绝大部分建筑市政设施不配套,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居民生活和社区服务的水平。此外,规划区建筑质量的分布情况与建筑风貌、建筑高度的空间

分布情况有比较强的联系,总体来说,风貌好、高度低的建筑往往质量偏差;风貌差,高度较高的建筑往往质量偏好。

(3)建筑高度

本次规划将现状建筑按照高度状况划分为四类:1层、2层、3-4层、5-6层。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古城内建筑以1层为主,少数为2层。3层以上的建筑主要是建国后逐步更新建造的现代建筑,这些建筑对旧城的整体风貌造成了较大破坏,对主要的视觉通廊形成遮挡。由此可见,古城在历史上是以低层建筑为主的传统街区,传统民居和商业建筑多在两层以下。近几十年来,虽然古城以低层为主的传统历史街区风貌得到基本维持,但是一些缺乏历史感,脱离古城整体风貌的多层建筑开始出现,并且这些建筑常常因为位置较好,处于人流量较大的地段,因而对整个古城的传统风貌有较大的破坏作用。

三层以上的建筑通常都是商业或办公类建筑,沿街分布的特性也非常明显,在几条重要的街道:鼓楼南大街、鼓楼北大街、胜利路、牌楼东路、牌楼西路等处有较多的分布。

(4)建筑产权

本次规划将现状建筑按照产权状况分为三类:个人产权、单位产权、公产产权。

产权复杂一向是旧城改造中的突出问题,在蔚县古城中同样也反映出来,各种产权的房屋在规划范围内错综分布。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古城内以居住建筑居多,这些建筑大多为个人产权;其次是公产产权

建筑,沿主要街道两侧分布;剩下有少量的建筑为单位产权。

(5)建筑年代

本次规划将现状建筑按照年代状况分为四类:清代以前;民国时期;建国后到80年代;80年代以来。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古城内大部分历史建筑都是清代以前所建,少量为民国时期建筑。城内最大量存在的是建国后修建的建筑,其中60%以上是80年代以后的建筑。

3.2.4 用地现状

(1)用地性质混杂,商业、办公等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导致古城的人口、交通、空间等压力过大,城市功能混杂,环境质量低下;

(2)道路设施落后,交通拥堵明显;一些街巷仍然为泥土地面,雨天道路泥泞。

(3)市政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卫生条件差。古城内除有部分给水、排水和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外,各种市政基础设施都非常缺乏,人民居住、工作等条件没有得到整体改善。整个古城卫生环境恶劣,脏乱差。古城内公共厕所数量少、分布不均,且卫生条件极差,公厕内部类似天然堆粪的场所,无可插足之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垃圾缺乏有序的收集和清理,常常是随处倾倒,致使以护城河为代表的城内空旷地及部分街巷成为垃圾堆放场,蚊蝇滋生,气味难闻,严重破坏了古城的人居环境,同时也影响了蔚县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形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r2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