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更新时间:2024-03-14 18: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有关党和国家关于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精神。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建设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 二、基本原则

1、思想性原则。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是本课程的灵魂,它决定着本课程的方向,规定着本课程的基本特征。它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性质最突出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思想性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落实国家对青少年的有关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遵纪守法的和具有社会公德与文明习惯的好公民,并且为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等。

2.人本性原则。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和活动的机会,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要以生活逻辑为主,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选择、安排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尊重、关怀、对话”,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切实提升教学的人文性。

3.生活化原则。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青少年的良好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以青少年的逐步成长为主线,以社会现实生活为载体,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方法回归生活实际,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广阔空间,促进其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4.实践性原则。注重创新精神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道德践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性要求。为此,教学中,要给一些生活现象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断;给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交流;给一些有典型性、启发性的案例、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给一些价值冲突情境,让学生自主去比较选择;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实践、锻炼;创造较大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去放飞智慧。

5.自主性原则。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稳固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灵活多样地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愿学、会学、坚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充分发挥教科书引领教学的功能,积极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6.过程性原则。注重学生的成长记录,启发、鼓励学生成长。以学生的自主总结、评价为主,有利于形成科学、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及时做好成长记录,充分发挥总结、评价的激励、促进、反思功能,鼓励学生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7、时代性原则。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日常的教学和考试必须体现时代性特点,关注现实重大问题和热点、焦点问题,即注重教材内容与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有机结合。以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分析、说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保证思品课教学的鲜活的生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8、综合性原则。综合的课程形态是思想品德课程构建方式,这种构建方式是以对社会公共生活本身的综合性的理解为基础的。教学中我们要依据生活的逻辑,即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新的逻辑构建,实现了有关知识在生活主题上的有机整合 三、教学策略

1、研究课程标准,透彻理解并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法定文件,鉴于目前思想品德课程的“一标多本”的状况,我市的教学和学业水平测试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认真研究课标的性质、原则、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指导我们教学和应考的纲领性文件。只有掌握了课标的要求,才能真正理解新课程的含义,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以及有效地进行检测与评价。

2、打造优质高效自主合作课堂。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教育创新的平台,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 (1)明确师生完整的教与学的过程。 教师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

课前:查找资料,认真备课,进行教学设计;设计预习提纲和导学提纲,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程度。

课堂: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总结和归纳,注重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和教学过程的调控、矫正反馈,加强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检测,布置有针对性和思维性的作业。 课后:指导学生完成作业,批改学生的作业,指导学生改正学习中的错误,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关心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健康成长。 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包括:

课前:制定计划、 搜集学习材料、自学预习,初步构建书本知识网络。 课堂:专心上课、合作交流、认真思考、反馈矫正、总结归纳、训练拓展,初步形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后:及时复习、独立作业、系统总结、扬长补短、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形成熟练地应用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精心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新授课模式:“情境导入,自主感悟-学案导学,自主探讨—互助合作,质疑解难—组际展示,交流共享-走进生活,迁移应用”

复习课模式:“自主学习,构建网络-展示交流,互助深化-典例精析,体悟规律—对应训练,形成能力—反馈矫正,拓展提升”

讲评课模式:“评析试卷,锁住重点—还原思维,自查自纠-展示误区,互助解疑-精讲点拨,弥补缺漏—变式训练,巩固提升”

3、重视时政教学,凸显时代特色。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鲜明的时代性是思品教学的永恒主题。学校要创造条件,畅通电视、广播、报纸等时政渠道,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省、市的大事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

教师平日要及时搜集最新时政,整理后印发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要通过教师举办讲座、课堂穿插讲授、学生课前5分钟新闻发布、办手抄报、传阅时政杂志、时政小论文比赛等方式及时传播时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更好地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选择时政要注意:第一,以我为主。以国内、省内、市内热点为主,国际关系问题以与我国有关的热点为主。第二,贴近学生。是学生应该而且可以了解的,不能超越其知识和经验范围。第三,具有长效性。是关系国家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党和政府、人民关注的问题。第四,要有定论。已有结论或已形成社会共识的问题,不应是存在较大争议、较敏感的问题。

4、精研教法学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重知识向重能力,由重教法向重学法,由重研究教材向重研究学生的方向转变。教师

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进课堂。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择传授式、讨论式、自学式、演讲式、辩论式、对话式、咨询式、活动式、体验式、访谈式、调查式等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要运用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并注意把问题情景化,形式活动化,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参与、互助合作、体验探究、交流共享的学习习惯。

5.注重道德践行,促进德性的养成。思想品德情感、意识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实践。思想品德课强调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倡通过教学激发学生思考、探讨问题的欲望,培养科学精神和思维方法,一步步地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人生的意义,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6、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评价思品课教学时,要实现由侧重选拔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要由只重视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并重,要由单一评价主体评价向以包括被评价者在内的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社会性的多元、互动评价主体转变,评价内容不仅关注知识的评价,也关注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评价方法除了以往的纸、笔测验外,多运用观察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方法全面、综合地进行评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7e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