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第2章 清统

更新时间:2023-04-26 22:2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2章清统治的衰落

2.1 考点归纳

一、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战争

(一)拜上帝会的创立

洪秀全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撰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和《太平天日》等宣传教义。传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核心。

(二)太平天国的兴起

1.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正式爆发。

2.永安建制

太平军攻克永安州城后,令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规定西王以下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史称“永安建制”。

3.北伐

1853年太平军定都南京,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政权。此后决定开展北伐,直捣清朝都城北京。以林凤祥、李开芳为将领。10月底,北伐军进攻天津受阻。两年后因弹尽粮绝,为清军攻陷。

4.西征

西征目的是保天京,夺取安庆、九江、武昌三大军事据点,控制长江中游。1853年6

1 / 18

月,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等率太平军沿江西上,克安庆,围南昌,经营鄂东、皖北;取得阶段性成果。

5.天京破围

(1)江北大营

清政府先后于1853年、1856年和1858年琦善、托明阿、德兴阿为钦差大臣率军在扬州对抗太平军。但都被秦日纲、陈玉成等率军击溃。1859年,清政府撤销江北大营。

(2)江南大营

1853年4月,向荣率军建立江南大营,围攻天京。1856年,被太平军击溃。1860年5月,太平军再次击溃江南大营,清政府撤销江南大营。

(三)太平天国后期斗争与失败

1.天京变乱

1856年,江北、江南大营先后被击溃,天京紧急形势暂时解除。杨秀清“逼封万岁”,扩大个人权势。洪秀全佯装允诺,暗招韦昌辉、石达开诛杀杨秀清,引发天京变乱。1857年6月,石达开率精兵离开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后期军事斗争

1857年10月,洪秀全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等青年将领,再建新领导核心。

(1)重破江北、江南大营

清军趁太平天国天京变乱重建了江北、江南大营。1858年8月,陈玉成、李秀成合力彻底打垮江北大营,解除了天京北面的威胁;1860年1月,洪仁玕与李秀成击垮江南大营。

(2)浦口之役与保卫安庆

1858年9月,太平军各路联合攻破浦口,再次击溃江北大营,解除了江北清军对天京

2 / 18

的包围。1860年,陈玉成、李秀成攻打武昌失败。1861年,安庆失守,1862年,陈玉成殉国。

3.天京失守

(1)1861年,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兵分三路夹击太平军。曾国荃率湘军进攻天京,左宗棠部进犯浙江,李鸿章部进犯江苏。英、法、俄等国侵略者组成常胜军、常安军、常捷军配合清军进攻太平军阵地。

(2)1862年,安庆失守。1863年,苏州陷落。1864年太平军固守天京,坐以待毙。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陷落。

二、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

(一)《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于1853年颁布的一个纲领性文献,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内容涉及社会改革的各个方面。

1.基本内容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使用,土地按年产量划分等级,好坏搭配,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还提出了“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办法。鳏寡孤独、疾病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都由国库供养。

2.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充分反映了千百年来广大农民渴求土地,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已发展到最高峰。但它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具有空想性。

(二)中央政权

3 / 18

太平天国的政权军事色彩浓厚。最高领导为天王,天王下设王、侯两等爵位及丞相、指挥、将军、监军、两司马等职官。爵位和职官不分文武,军政兼管,还带兵打仗。除天王外,东王杨秀清执掌军政大权,权力最大。

(三)乡官制度

太平天国的地方政权,分省、郡、县三级。郡设总制,县设监军,都由中央委任,称为“守土官”。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实行乡官制度。乡官制度体现了寓兵于农、军政合一的思想,对巩固政权、支持作战都起了很大作用。

(四)《资政新编》

1859年4月,洪仁玕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他提出了《资政新篇》。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比较系统的纲领性文件,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但它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严重脱离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斗争现实。

三、湘淮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

(一)湘军

1.湘军的建立

曾国藩受命到长沙协助湖南巡抚办理团练,建立了“湘军”。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是维护清王朝统治和镇压太平天国最重要的一支地主阶级武装力量。

2.湘军的特点

(1)军制上,湘军以营为基本单位,作战时,水陆相依,互为支持。

(2)组织上,选择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为营官,下属均由营官自行招募。

4 / 18

(3)思想上,以封建理学为精神支柱,向士兵灌输“忠信”、“忠义”思想,诱导他们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卖命。

(二)淮军

1853年,编修李鸿章在曾国藩的支持下,以淮南团练为基础编练“淮勇”,后称“淮军”。其重要将领有张树声、刘铭传、潘鼎新、丁汝昌等。它是晚清时期重要的军阀武装。

(四)湘淮地方势力的崛起

清朝过度倚重湘军和淮军,面临着新的危机:地方督抚力量的强化与离心倾向的加强,中央权力开始下移,“外重内轻”的局面开始出现。

1.湘淮军兴起,清代兵制发生根本变化

清朝常备军为八旗、绿营。绿营兵权握于兵部。湘军兵为将有,指挥调度权为曾国藩掌握。1861年冬,李鸿章编练淮军,成为又一支军阀武装。随着湘淮军转战南北,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的手中。

2.湘淮势力崛起,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牵动了晚清的政局

湘淮系地方势力的的扩展,汉族士绅在中央政治权力结构中地位的上升,道光至同治年间,满汉势力的此消彼长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3.湘淮军控制地方权力,晚清政治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湘淮军兵为将有,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汉族经世派力量迅速崛起,改变了清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湘淮军将帅担任督、抚后,形成督、抚事权过重的“外重内轻”局面。

四、清廷政局

5 / 18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

1861年1月,清政府应恭亲王奕訢奏请设立总理衙门,主管外交及通商等事务,首任总理衙门大臣有奕訢等人。

(二)辛酉政变

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捕杀载垣、肃顺等顾命大臣,宣布“垂帘听政”,改元“同治”,奕訢被授为“议政王大臣”。

(三)同治中兴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直到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的统治出现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同时,清政府开始办理洋务,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有人称这个时期为“同治中兴”。

1.《中美增续条约》

《中美续增条约》是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于1868年代表清政府与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签订的条约,又称《蒲安臣条约》。

2.海关总税务司

(1)1854年,英、法、美三国利用上海会起义窃取了上海海关管理权。

(2)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统辖总税务司。

(3)1865年英人赫德继任后,改组海关机构,发展业务,掌握中国海关大权四十余年,基本上建立起了近代中国的海关管理制度。

(4)1906年清政府设税务处,节制总税务司及各海关司。

6 / 1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zr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