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10 07: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除了各类内容的学习时注意让学生感受一些数学策略外,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册都安排“解决问题的策教材解读 略”,促进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教学用画图的策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在上一册教材学会用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探究解题方法基础上安排的,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内容和图的形式上说,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例1教学用画平面图的策略探索图形问题的解决;第二层次,通过例2教学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探索一般实际问题的解决。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线段图等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直观图或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 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进一步感受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或列表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选择合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画图或列表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心理需求。 教学重点 [要领指导]教材中所选择的有关面积计算和行程计算的问题,虽略具复杂性,但通过运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后,数量关系就会相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题目可以更好地凸显合适的策略对于解决问题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对教材改编、重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一个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难点 [要领指导]教材中提供的例题内容,在呈现问题后都通过适当的提示或提出合适的问题启发学生去运用策略,即使在“试一试”或“想想做做”中也基本都有“先画图整理,再解答”等类似的提示。这些提示可以启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运用行当的策略。长期以往,学生解决问题时便能逐步形成主动运用策略的积极心向运用策略的水平也能相应地得到提高。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对后继学习的作用 课时设计 1.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是在些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本学期学习了三步混合运算以及乘法分配律所积累的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经验也是本单元的学习基础之一。 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这些都必将为今后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1.解决关于面积计算问题的策略????1课时 2.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1~2课时

教学内容 解决关于面积计算问题的策略(1) 1.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 教学目标 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 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 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 投影与小黑板 教 学 程 序 个 性 修 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1.提问:你能画一幅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的 示意图吗?画画看。 说一说画图时要注意什么?(长画得稍长些,宽画得稍短 些) 你会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指名口答) 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你会用哪些关系式来 表达这三者的关系? 2.谈话:刚才你们画出了长方形的示意图,也解答了简 单的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画图的策略 来解决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二、组织探究、感知策略。 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要 解决的问题。 (2)谈话:这道题数量关系不明显,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 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 怎样画图呢?学生独立思考:先画原来的长方形花圃,长8米, 我就画一条线段表示长8米,没说宽多少,我们就大约地画出 宽,于是板书成图1。 谁读一读题目的另外两个条件(指名读条件),长增加3米,面 积就增加18平方米,这些已知条件,应该怎样画呢? 学生小 组讨论后汇报。 汇报时着重说一说:3米在哪里画?大约画多长?哪一部分是18 平方米? 谁到前边指一指再画出来、写清楚。一名学生画过后,全体学 生评议、补充、修改,成为图2。 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在图上怎样表示?学生指着图 说清楚后补写“ 平方米”。 (3)谈话:要求这个长方形(指着图)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已经知道了什么条件?你认为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 (4)让学生尝试计算,并指名板演。 (5)提问: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指名回答) (6)谈话:我们再来反思一下解题过程。我们运用了什么 策略来弄清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我们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 的? 三、尝试应用、提炼策略。 教学“试一试”。 (1)指名读课本上的题目,同桌互相说一说已知什么条件, 要解决什么问题。 (2)各自在书上画图,指名把图画在投影片上。 (3)展示投影片上的图,共同评议。 (4)各自解答,指名把解答过程写在投影片上。 (5)投影展示答案,并让学生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 共同评议。 (6)提问:这一道题与例题相比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比例题 复杂在哪里? 四、灵活运用、内化策略。 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各自读题,并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说给同桌听。 (2)各自在书上作图。展示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共同评议。 (3)各自在书上解答。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4)提问:这道题与例题相比,复杂在哪里?做这道题时你 是怎样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各自读题,并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说给同桌听。 (2)各自在书上作图,展示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共同评议。 (3)谈话:我们在上学期曾经学过用列表的办法整理已知 条件和问题,你能把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成表吗?试一 试,如有困难可向同组同学或老师请教。 (4)谈话:下面大家开始列式计算,可以看着图想想先算 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看着表格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6)把不同的算法在班内展示,并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五、评价小结、体验价值。 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解决的是哪一类的实际问题?解答这类 实际问题最常用的解题策略是什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教学内容 解决有关行程问题的策略(2) 1.让学生在解决相遇求路程的行程问题以及类似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 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 教学目标 略,会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 2.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 抽象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在解决相遇求路程的行程问题以及类似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 教学重点 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会 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 维,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投影(或课件)、小黑板 教 学 程 序 个 性 修 改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出示例题的文字和图。 提问:题目中说了一件什么事?哪两位同学到前边来演示 一下小明和小芳是怎样从家出发在学校相遇的?从题目中你知 道些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进行整理?(引导 学生说出可以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 二、组织探究、感知策略。 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例题。 (1)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师了解学生整理信息 的方法。 (2)展示学生整理信息的方法。 提问:谁把你整理信息的方法告诉大家,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的方法只要能把题目的数量关系准确地表现出来,教师 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再进一步把画图、列表这两种方 法的重点地方强调,使方法完善。 画线段图的步骤: ①先确定两点表示小明家和小芳家,再连结两点画一条线 段,中间画学校,学校离小芳家稍近些。 ②把小明家到学校的线段以及小芳家到学校的线段分别平均 分成4段,每一段表示1分行走的路程。4段表示行走的时间。 ③用括线和问号表示所求的问题。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 两人行走的速度要列人表中,再想想两人各行走多长时 间,于是列成下表。 ┏━━━━━━━━━━┳━━━━━━━━┳━━━━━━┓ ┃ 小明从家到学校 ┃ 每分走70米 ┃ 走了4分 ┃ ┣━━━━━━━━━━╋━━━━━━━━╋━━━━━━┫ ┃ 小芳从家到学校 ┃ 每分走60米 ┃ 走了4分 ┃ ┗━━━━━━━━━━┻━━━━━━━━┻━━━━━━┛ (3)提问:根据你整理的信息,想想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应该先算什么?想好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分别算出小明和小芳4 分钟各行的路程,然后求总路程;也可以先算两人1分钟共行 的路程, 然后求总路程。 (4)学生独立解答。 提问:谁来把你的计算过程说给大家听。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提问:同学们比一比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如果把两 种解法的综合算式写成等式看一看符合什么规律?(符合乘法 分配律) 。 谈话:乘法分配律就是从现实问题中总结出来的,两种解法得 到相同的结果又一次证明了乘法分配律的正确性,反过来,我 们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由一种计算方法想到另一种计算方法。 三、尝试应用、提炼策略。 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让学生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代 表小华和小丽,演示一下他们行走的方向以及每分钟走到哪 里。 (2)学生先独立画图整理,再解答。 (3)全班交流。 ①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并说出是怎样想的。教师注意引 导学生把画的线段图加以完善。 ②指名板演综合算式,并说出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4)提问:你能由这一道综合算式想到另一道综合算式吗? 写出后再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 四、灵活运用、内化策略。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各自读题,指名说出题意。 教师画一个圆形跑道直观图,让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各用自 己的食指分别表示小张和小李,演示两人从哪里出发,按什么 方向跑步,在哪里相遇。 各自列综合算式解答。 指名板演,说出每步求的是什么,共同评议 指名说出另一种解法,并说出是怎样想到这种解法的。 五、评价小结、体验价值。 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8z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