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考点整理

更新时间:2024-05-09 23: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管理信息系统考点整理

第一章 信息系统和管理

1、信息化是进一步推动工业化的动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2、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但是它不能反映所有的知识。 只有经过解释,数据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数据只有经过加工才成为信息。) 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 3、信息和数据的区别与联系:

(1)信息是有一定含义的数据;

(2)信息是加工(处理)后的数据; (3)信息是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 (4)信息是可以存储与传递的数据; (5)信息是可以获取和识别的数据;

信息是加载在数据之上、构成一定含义的一组数据,即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反映。

数据是信息的基础,信息是知识的基础。 4、信息的分类

按照管理层次可以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作业信息 按照应用领域可以分为:管理信息、社会信息、科技信息 按照加工顺序可以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 按照反映形式可以分为:数字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

5、信息的特性:事实性、时效性、不完全性、等级性、变换性、价值性——选择题 不完全性:关于客观事实的信息是不可能全部得到的。 6、信息量的大小如何衡量

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大,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大,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小,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小。——判断题 7、信息管理主要是对数据的管理,而知识管理则是对思维的管理。 8、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是知识管理。

9、系统按其组成可分为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和复合系统三大类。 10、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 11、信息系统的概念:

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组织中各项活动表现为物流、资金流、事务流和信息流的运动。 “物流”是实物的流动过程。

“资金流”是伴随物流而发生的资金的流动过程。

“信息流”伴随以上各种其他流的流动而流动,它既是其他各种流的表现和描述,又是用于掌握、指挥和控制其他流运行的软资源。

信息系统包括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两个方面。

12、作业信息系统的类型:业务处理系统、过程控制过程、办公自动化系统 13、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可分为单项数据处理阶段和综合数据处理阶段 (2)管理信息系统(MIS),最大特点是高度集中,和利用定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

(3)决策支持系统(DSS)

DSS以MIS管理的信息为基础,是MIS功能上的延伸。

EDPS是面向业务的信息系统,MIS是面向管理的信息系统,DSS则是面向决策的信息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趋势: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14、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网络化。

15、传统企业组织结构采用“金字塔”式的、纵向的、多层次的集中管理,其运作过程按照一种基本不变的标准模式进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这种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正在向扁平式的结构的非集中管理转变。

16、信息系统对控制智能的支持——控制的内容:行为控制、人员素质控制、质量控制、其他控制。

17、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工作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决策的正确。——判断题 18、以决策者为主体的管理决策过程经历情报、设计和选择(还有实施)三个阶段。 19、决策的科学化正在向一些方向发展:

(1)用信息系统支持和辅助决策

(2)定性决策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决策的方向发展 (3)单目标决策向多目标综合决策发展 (4)战略决策向更远的未来决策发展

20、决策问题的类型: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

决策问题的结构化程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判断题

通常认为,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而决策支持系统则以支持半结 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为目标。

21、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又是一个社会系统。 22、信息系统的发展已经历了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三个阶段。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1、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①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②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能向管理者提供帮助的基于计算机的人机系统,而且也是一

个社会技术系统。

③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上组织内和多个组织间的信息流管理,实现业务

的整体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控制和外部交易过程的效率 2、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1)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2)它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 (3)它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

(4)它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 (5)它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5、管理信息系统地金字塔形结构——安东尼金字塔模型(P28)

金字塔的底部表示结构化的管理过程和决策,而顶部则为非结构化的管理过程和决策,中间则是介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之间的半结构化问题,其所处层次越高,结构化程度也越低,反之亦然。

安东尼等人不仅考察了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而且把企业放在整个经营环境中考察,把企业内外部环境结合起来,系统地描述了企业内外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传递和接收过程,反映了整个供应链信息管理的全景。

6、在制造企业中,管理信息系统可有下面所列主要的子系统构成,每一个功能子系统完成有关功能的全部信息处理,包括业务管理、运行管理、管理控制和战略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多项选择题) (1) 销售与市场子系统 (2) 生产子系统

(3) 物资供应子系统 (4) 财务和会计子系统 (5) 人事子系统

(6) 高层管理子系统 (7) 信息处理子系统 7、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的综合

(1)横向综合。横向综合就是把同一管理层次的各种职能综合在一起。 (2)纵向综合。纵向综合就是把不同层次的管理业务按职能综合起来。

(3)纵横综合。纵横综合也可以称为总的综合,它使一个完全一体化的系统得以形成,能够做到信息集中统一管理,程序模块共享,各子系统功能无缝集成。

8、Mis系统的应用与企业的环境与内部条件密切相关,是人机系统,需重视人的作用。 9、管理信息系统与环境

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应用: (1)生产过程的特征:

车间作业式生产采用“推式”生产管理方法,即前序下达生产计划,其产出作为后序的输入,推动后序生产。

流水生产采用“拉式”生产管理方法,后序有生产需要向前序提出要求,以确定前序什么时候生产。

10、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依据信息系统不同的功能、目标、特点和服务对象,它可以分为业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依据管理信息系统不同的功能和服务对象,它可分为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行政机关办公型管理信息系统和专业型管理信息系统等。 11、两种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

(1)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简称MRPⅡ) (2)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简称ERP) 12、MRP的定义:

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简称MRP)。MRP是一种管理思想,即根据产品的需求情况和产品结构,确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需求数量及订货时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库存。

MRP系统建立在两个假设的基础上,一是生产计划是可行的,即假定有足够的设备、人力和资金来保证生产计划的实现;二是假设物料采购计划是可行的,即有足够的供货能力和运输能力来保证完成物料供应。

13、MRPⅡ的定义:MRPⅡ是广泛应用于制造企业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模式。由于MRPⅡ正确反映了企业生产中人、财、物等要素和产、供、销等管理活动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有效地组织企业的所有资源进行生产,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研究者在MRP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力需求计划,使系统具有生产计划与能力的平衡过程,形成了闭环MRP,进而又在闭环MRP的基础上增加了经营计划、销售、成本核算、技术管理等内容,构成了完整的企业管理系统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全方位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

14、MRPⅡ系统的工作原理:

(1)MRPⅡ系统是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组织生产及一系列管理活动的,它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有效的计划安排,实现统一管理。因而,MRPⅡ是将企业的生产、财务、销售、采购、技术管理等子系统综合起来的一体化系统,它使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提供数据。

(2)MRPⅡ的核心在于各级计划系统。计划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订的行动方案;控制是为保证计划的完成而采取的措施。

(3)在MRPⅡ中,计划从粗到细,从一般到具体分为五个层次: ①经营计划

②生产计划 主计划(多项选择题) ③主生产计划

④物料需求计划(MRP) ⑤车间作业计划

企业的经营计划是计划的最高层次,是企业总目标的具体体现。经营计划是以下各层计划的基础。

生产计划大纲的任务是根据经营计划,确定未来1~3年内,每年、每月生产多少产品,需要哪些资源。

主生产计划(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简称MPS)以生产计划大纲为依据,把最终产品的数量和交货期分布在每一个时间段上,并在生产计划与可用能力之间做出平衡。

(4)五个层次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生产管理中共同的问题:、 ①确定生产的目标; ②确定生产所需要的资源

③缩小能力需求与可用能力的差距

15、ERP的定义:ERP是新一代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它是MRPⅡ系统地扩展,而且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全新的经营理念。ERP与供应链系统和战略决策系统结合。 16、ERP系统的结构:

ERP的基本构架和基本逻辑与MRPⅡ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从功能上看,它仍是以制造过程为中心,核心仍是MRP,并体现了制造业的通用模式。(判断题)

ERP在MRPⅡ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向内、外两个方向延伸,向内主张以精益生产方式改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向外则增加战略决策功能和供应链管理功能。 17、ERP的经营理念:

(1)采用精益生产方式

(2)实现全球大市场营销与集成化市场营销 (3)新的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管理模式 (4)ERP的内容在发展

注意:①SCM系统(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

②CRM系统(Custom Relation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如何使客户满意)从经营理念上,从提供怎样的产品和

服务转变为怎样使客户满意。

第三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1、数据处理的目的

①把数据转换成便于观察分析、传送或进一步处理的形式。

②从大量的原始数据中抽取部分数据,推导出对人们又价值的信息以作为行动和决策的依据。

③利用计算机科学地保存和管理经过处理的大量数据,以便人们能方便而充分地利用这些宝 贵的信息资源。

数据结构由若干数据项和若干数据结构组成。

2、数据结构的分类:数据结构分为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逻辑结构包括: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 3、数据文件的的组织形式有:

(1)顺序文件。顺序文件即文件中的记录是按照某些关键字排序的文件。 (2)索引文件。索引文件是针对检索而言的。

4、数据库既包括存放实际数据的物理数据库,也包括存放数据逻辑结构的描述数据库。 5、数据模型

(1)定义: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设计中用于提供信息表示和操作手段的形式构架,是数据库系统实现的基础。

(2)根据数据库模型应用的不同目的,可以将模型分为两个层次: ①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

②数据模型(如网状、层次及关系模型)

目前,主要的数据模型是关系模型(Relational Model). 关系是规范化的关系。

(6)数据库操作(主要有基本表的建立与删除。数据查询及更改)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SQL的核心语句是数据库查询语句。 6、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网络介质,是数据传输的物理通道,有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微波、卫星信道等。 协议,是网络设备间进行通信的一组约定。

节点,是网络中某分支的端点或网络中若干条分支的公共汇交点。 2网络拓扑结构(指网络的链路和节点在地理上所形成的几何构形。) 根据通信信道的类型,计算机网络具有以下几种结构:

①点-点信道网络。点-点信道的通信网络有星形、环形、树形、网形等几种拓扑结构。

②共享信道网络。 7、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根据网络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 局域网(LAN) ② 广域网(WAN) ③ 城域网或市域网

④ Internet(因特网,或称互联网) ⑤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8、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简称OSI)把网络功能分为七个层次,各层功能分别介绍如下:

①物理层

②数据链路层 中继开放系统,最低3层是数据通信的交换结点 ③网路层 ④传输层 ⑤会话层 ⑥表示层 ⑦应用层

9、Intranet/Extranet Intranet(企业内部网)是把Internet技术应用到企业内部建立的基于开放技术的新型网络体系结构,可以说是组织内部的Internet。

Extranet以太网,即扩展的Intranet,它通过Internet网络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Intranet联系起来。

第五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 1、MIS战略规划的作用:

(1)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生产者),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

(2)通过制定规划,明确MIS的任务

(3)指导MIS系统开发,为将来的评估工作提供依据,但是不能提高项目的进度。制定

2、MIS战略规划的内容:(管理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 (2)单位(企业、部门)的现状;

(3)业务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流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 (4)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5) 近期计划

3、制订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步骤

诺兰阶段模型:诺兰(Nolan)于1973年首次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P93) (1)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的六个不同阶段: ①第一阶段:初装 ②第二阶段:蔓延

③第三阶段:控制,是实现从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

④第四阶段:集成,集成就是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

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 ⑤第五阶段:数据管理 ⑥第六阶段:成熟

“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单位中各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基层)的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管理。(判断题)

(2)结论:(易考简答题)

诺兰的阶段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跃的。因此,无论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是在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MIS建设。

4、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简称BSP) (1)BSP的核心:定义业务过程 (2)企业系统规划法是一种能够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订出MIS战略规划的结构

化方法。

BSP法的作用:

①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

顺序。

②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

信息的一致性。

BSP法的优点在于利用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就是能够使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即使将来企业的组织机构或管理体制发生变化,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记+理解)

BSP法的工作步骤

1准备工作2调研3定义业务过程4业务过程重组5定义数据库6定义信息系统总体构7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8完成BSP研究报告 (3)U/C矩阵的应用——过程/数据矩阵(P99)

①U/C矩阵是系统结构划分的常用方法。核心作用:划分子系统。U/C矩阵的求解过程是对系统结构划分的优化过程。

②矩阵中的行表示数据类,列表示过程,并以字母U(Use)和C(Create)来表示

过程对数据类的使用和产生。

5、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简称CSF)

(1)CSF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

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关键成功因素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了解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 ②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 ③确定关键成功因素。

④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指标。

6、企业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 (1)概念:

企业流程是指为完成企业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时空的再逻辑上相关的业

务活动。

企业流程的重组不仅涉及技术,也涉及人文因素,包括观念的重组、流程的重组和组织的重组,以新型企业文化代替老的企业文化,以新的企业流程代替原有的企业流程,以扁平化的企业组织代替金字塔形的企业组织。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流程重组的核心。 (2)三个步骤:

①分析业务流程:充分认识信息作为战略性竞争资源的潜能,创造性地对现有业务

流程进行分析。

②流程诊断:找出现有流程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③设计新流程:分析每一项活动的必要性,并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采用关键成功

法等,去发现正确的业务流程。 (3)流程设计的原则方法:

①以过程管理代替职能管理,取消不增值的管理环节。

②以事前管理代替事后监督,减少不必要的审核、检查和控制活动。

③取消不必要的信息处理环节,消除冗余信息集。

④以计算机协同处理为基础的并行过程取代串行和反馈控制管理过程。 ⑤用信息技术实现过程自动化,尽可能抛弃手工管理过程。 7、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

(1)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有两种策略

①“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初装和蔓延阶段)

②“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集成到成熟阶段) (2)总结: 通常,“自下而上”的策略用于小型系统的设计,适用于对开发工作缺乏经验的情况。在实践中,对于大型系统往往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先自上而下地作好MIS的战略规划,再自下而上地逐步实现各系统的应用开发。这是建设MIS的正确策略。 8、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

(1)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方法很多,通常不严格得将它们分为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和CASE开发方法等几大类。

(2)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论述题)

结构化开发方法是在生命周期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可分为三个阶段: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

①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开发工作的第一个阶段,它以开发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为出发点,包括进行初步的系统调查(包括对开发新系统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和详细的系统调查,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建立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系统分析阶段应写出系统分析报告作为下一个开发阶段的工作基础。

②系统设计。系统设计阶段是为了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设计系统的物理模型,其主要内容包括:代码设计、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数据库设计、处理流程图设计和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系统设计阶段的成果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③系统实施。系统实施阶段的内容包括程序设计及调试、系统转换及系统运行与评估等环节。这一阶段的成果,除了最终实现的管理信息系统外,还包括有关的技术文档(如程序说明书、使用说明书等)。 原型法,从下到上

(3)面向对象开发方法(Object-oriented Method)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以对象为中心,具有以下特点:

① 封装性 ② 抽象性 ③ 继承性 ④ 动态链接性

(4)CASE(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方法 ①CASE方法具有以下特点:(CASE只是一种开发环境而不是一种开发方法。)

A、 解决了从客观对象到软件系统的映射问题,支持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B、 提高了软件质量和软件重用性。 C、 加快了软件开发速度。

D、 简化了软件开发的管理与维护。

E、 自动生成开发过程中的各种软件文档。

②CASE方法的作用:

A、 辅助编程。

B、 支持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

C、 为系统提供支持每一过程的专门工具。

(5)结构化开发方法的认知体系=系统分析+功能分析+流程分析 原型开发方法的认知体系=系统分析+模拟渐进法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认知体系=信息模拟法+抽象对象法

(6)MIS的开发方法大致分为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ASE开发方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等几类。

第六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1、系统分析的主要步骤:

1问题的识别2可行性分析3详细调查4系统化分析5逻辑模型设计(系统分析报告) 2、可行性分析的内容包括:

(1)管理上的可行性。主管领导不支持的项目肯定不行。 (2)技术上的可行性。 (3)经济上的可行性。 3、可行性分析的组成

可行性分析的结果要用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形式编写出来,内容包括: (1)系统简述; (2)项目的目标;

(3)所需资源、预算和期望效益; (4)对项目可行性的结论。

4、可行性分析结论应明确指出以下内容之一: (1)可以立即开发; (2)改进原系统;

(3)目前不行,或者需推迟到某些条件具备以后再进行。

5、详细调查主要是针对管理业务调查和数据流程调查这两个部分进行的。

6、开发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管理水平,严格地说,设计一个新的信息系统,应首先进行组织的重新设计,应当把建立新系统看成是对组织的一种有目的的改变过程。

7、管理业务流程调查

(1)调查管理业务流程应顺着原系统信息流动的过程逐步地进行,内容包括:

①业务处理 ②信息来源 ③处理方法 ④信息流经去向

(2)描述管理业务流程的图形有: ①管理业务流程图 ②表格分配图 8、数据流程调查

(1)数据流程图是对原系统的分析和抽象,也是一种能全面地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可以用少数几种符号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数据流程图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2)数据流程图由以下四种符号表示: ①外部实体 ②数据流

③处理(功能) ④数据存储

9、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判断树、判断表(决策表)、结构英语表示法。(没有决策树/图) ①判断树:比较直观,容易理解,但当条件多时,不容易清楚地表达出整个判别过程。

②判断表:可以清晰地表达条件、决策规则和应采取的行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容易为管理人员和系统分析人员所接受。

③结构英语表示法:模仿计算机语言,不能提供带来的效益。 10、系统化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分析系统目标 (2)分析业务流程 (3)分析数据流程

(4)功能分析和划分子系统 (5)数据属性分析 (6)数据存储分析 (7)数据查询要求分析 (8)数据的输入、输出分析 (9)绘制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 (10)确定新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 11、分析业务流程

(1)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管理思想和方法落后,业务流程不尽合理,也可能是因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优化原业务流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时,就需要在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产生新的更为合理的业务流程。

(2)业务流程的分析过程包括以下内容: ①对原有流程进行分析。 ②优化业务流程。 ③确定新的业务流程。 ④确定新系统的人机界面。 12、数据属性分析

(1)数据属性分析包括静态特性分析和动态特性分析。 (2)数据的静态特性分析指的是:

①分析数据的类型(字符型、数据型、日期型等) ②数据的长度(位数、小数位数) ③取值范围(最大值、最小值) ④发生的业务量(如每天发生几笔) (3)数据的动态特性分析可以分为三类: ①固定值属性

②固定个性变动属性 ③随机变动属性

区分数据属性的动态特性的目的是正确地确定数据和文件的关系,也就是确

定把哪些数据安排在哪种数据文件中。

13、确定新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

(1)数据处理的方式可分为两类:成批处理方式和联机实时处理方式。 (2)成批处理方式

1)成批处理方式按一定时间间隔(小时、日、月)把数据积累成批后;一次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

2)成批处理方式的特点是费用低而又可有效地使用计算机,通常适用于以下四种情况:

①固定周期的数据处理;

②需要大量的来自不同方面的数据的综合处理;

③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累积数据后才能进行的数据处理; ④没有通信设备而无法采用联机实时处理的情况。 (3)联机实时处理方式 1)联机实时处理方式的特点是面向处理,数据直接从数据源输入中央处理机进行处理,由计算机即时做出回答,将处理结果直接传给用户。

2)联机实时处理方式的特点是及时,但费用较高。通常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 ①需要反应迅速的数据处理; ②负荷易产生波动的数据处理; ③数据收集费用较高的数据处理。 14、常用的管理模型:

(1)综合计划模型 ①综合发展模型

②资源限制模型(数学规划模型;资源分配限制模型) (2)生产计划管理模型 ①生产计划大纲 ②生产作业计划 (3)库存管理模型 (4)财务成本管理模型 ①成本核算模型 ②成本预测模型 ③成本分析模型

(5)统计分析与预测模型

1)统计分析与预测模型的内容包括: ①市场占有率分析 ②消费变化趋势分析 ③利润变化分析

④质量状况与指标分布分析 ⑤综合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2)常用的预测模型有: ①多元回归预测模型 ②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③普通类比外推模型 15、逻辑方案的内容包括:

(1)新系统的业务流程。 (2)新系统的数据流程。 (3)新系统的逻辑结构。

(4)新系统中数据资源的分布。

(5)新系统中的管理模型。

第七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1、系统设计的任务是:

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物理模型主要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2、系统设计的主要工作(系统设计报告的内容)——老师的版本 (1)总体设计。

(2)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的制定。 (3)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

(4)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包括数据存储设计)

系统设计的主要工作(系统设计报告的内容)——书上的版本 (1)总体设计。

(2)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的制定。 (3)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4)数据存储设计

(5)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 3、系统设计的特点: (1)由抽象到具体; (2)由简单到复杂。

从系统分析的逻辑模型设计到系统设计的物理模型的设计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有时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甚至可能有反复。 4、在系统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简答题答要点,论述题要点后解释)

(1)系统性。系统是作为统一整体而存在的,因此,在系统设计中,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系统的代码要统一,设计规范要标准,传递语言要尽可能一致,对系统的数据采集要做到数出一处、全局共享,使一次输入得到多次利用。

(2)灵活性。为保持系统的长久生命力,要求系统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为此,系统应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和结构的可变性。在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采用模块化结构,提高各模块的独立性,尽可能使各子系统间的数据依赖减至最低限度。这样,既便于模块的修改,又便于增加新的内容,提高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3)可靠性。可靠性是指系统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及受外界干扰时的恢复能力。一个成功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如安全保密性、检错及纠错能力、抗病毒能力等。

(4)经济性。经济性指在满足系统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系统的开销。一方面,在硬件投资上不能盲目追求技术上的先进,而应以满足应用需要为前提;另一方面,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复杂化,各模块应尽量简洁,以便缩短处理流程,减少处理费用。 5、代码设计的基本原则(多选题)

合理的编码结构式信息处理系统是否具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代码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设计的代码在逻辑上必须满足用户的需要,在结构上应当与处理的方法相一致。 (2)代码要系统化,一个代码应惟一标志它所代表的事物或属性。

(3)在代码设计时,要预留足够的位置,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要。一般而言,代码愈短,分类、准备、存储和传送的开销愈低;代码愈长,对数据检索、统计分析和满足多样化

的处理要求就愈好。但是,编码太长,留空太多,多年用不上,也是一种浪费。

(4)要注意避免误解,不要使用易于混淆的字符。要使用24小时制表示时间。 (5)要注意尽量采用不易出错的编码结构。

(6)当代码长于4个字母或5个数字字符时,应分成小段,这样人们读写时不易发生错误。

(7)若已知码的位数为P,每一位上可用字符数位Si,则可以组成码的总数为:

C=∏Si

6、代码的种类:

(1)顺序码(系列码)

——是一种用连续数字代表编码对象的码,例如:用1代表厂长,2代表科长,3

代表科员,4代表生产工人等。

(2)区间码

——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定

意义。典型的例子是邮政编码。

——区间码的类型:①多面码;②上下关联区间码;③十进位码。 (3)助忆码

——用文字、数字来描述,也可用文字与数字的结合来描述,其特点是可以通过联

想帮助记忆。例如,用TV-B-12代表12英寸黑白电视机,用TV-C-20代表20英寸彩色电视机。

7、代码结构中的校验位 确定校验位值的方法有: (1)算术级数法 (2)几何级数法 (3)质数法 8、功能结构图设计 (1)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可以看做是系统下层的功能。从概念上讲,上层功能包括(或控制)下层功能,愈上层的功能愈笼统,愈下层的功能愈具体。功能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所谓功能结构图就是按功能从属关系画成的图表,图中每一个框称为一个功能模块。

(2)模块化:把一个信息系统设计成若干模块的方法称做模块化。

模块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是能完成某项特定功能的一组程序语句(或描述)。 (3)注意事项:一方面,各个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分别加以设计实现;另一方面,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信息交换、调用关系)则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说明。 9、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

(1)功能结构图

功能结构图主要从功能的角度描述了系统的结构,但并未表达各功能之间的数据传递关系。(判断题)

(2)信息系统流程图

信息系统流程图反映了数据之间的关系,即输入数据、中间数据和输出信息之间的关系。 数据关系的一般形式:见书P137。

(3)数据流程图与信息系统流程图之间的差异

数据流程图与与信息系统流程图之间的差异并非仅在于符号的改换,信息系统流程图表示的是计算机的处理流程,而并不像数据流程图那样还反映了人工操作的那一部分。

10、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1)系统的吞吐量

每秒钟执行的作业数称为系统的吞吐量。系统的吞吐量越大,则系统的处理能力就越强。 (2)系统的响应时间

从用户向系统发出一个作业请求开始,经系统处理后,给出应答结果的时间称为系统的响应时间。

(3)系统的处理方式

①如果一个系统的处理方式是集中式的,则信息系统既可以是主机系统,也可以是网络系统。

②若系统的处理方式是分布式的,则采用微机网络将更能有效地发挥系统的性能。 (4)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拓扑结构一般有总线型、星型、环形、混合型等。 (5)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上,主要考虑: ①数据库的性能

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系统平台 ③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保密性能 ④数据的类型 11、输出设计

(1)输出是系统产生的结果或提供的信息。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输出是系统开发的目的和评价系统开发成功与否的标准。因此,系统设计过程与实施过程正好相反,不是从输入设计到输出设计,而是从输出设计到输入设计。(判断题)

(2)输出报告

设计输出报告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方便使用者,如果确需修改,应征得用户同意。

②输出表格要考虑系统开发的需要。例如:是否有必要在输出表中流出备用项目,以满足将来新增项目的需要。 12、输入设计

(1)输入设计的原则

输入设计包括数据规范和数据准备的的过程。在输入设计中,提高效率和减少错误时两个最根本的原则。

(2)减少输入延迟

输入数据的速度往往成为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效率的瓶颈,为减少延迟,可采用周转文件、批量输入等方式。

(3)输入错误的类型:

①数据本身的错误。 ②数据的多余或不足。

③数据的延误。数据延误也是数据收集过程中所产生的差错,不过它的内容和数据量都是正确的,只是由于时间上的延误而产生差错。 (4)数据储存的校验方法:

①重复校验 ②视觉校验 ③校验位校验 ④控制总数校验

⑤数据类型校验 ⑥格式校验 ⑦逻辑校验 ⑧界限校验 ⑨顺序校验

⑩记录计数校验 ⑾平衡校验 ⑿对照校验

(5)设计原始单据的原则: ①便于填写 ②便于归档

③单据的格式应能保证输入精度 注意:没有便于输出! (6)输入屏幕设计

通常,人机对话采用菜单式、填表法和应答式三种方式。

13、数据储存设计

(1)文件的分类

①按文件的组织形式可把文件分为顺序文件、索引文件和直接存储文件。 ②按文件用途分类可把文件分为以下几种:

A、 主文件(存放具有固定值属性的数据)

B、 处理文件(事务文件,是用来存放事务数据的临时文件) C、 工作文件(是处理过程中暂时存放数据的文件) D、 周转文件(用来存放固定个体

E、 其他文件(例如:后备文件、档案文件)

(2)数据库设计

①数据库设计是在选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基础上建立数据库的过程。数据库设计除用户要求分析外,还包括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等三个阶段。

②数据库设计与系统开发阶段的对照:见书P153。 ③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时将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完成的概念模型转换成能被选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不是物理结构设计)

④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

物理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A、 库文件的组织形式; B、 存储介质的分配; C、 存储路径的选择。 14、制定设计规范

设计规范是整个系统的“公用标准”,它具体地规定了文件名和程序名的统一格式、编码结构、代码结构、统一的度量名等。

设计规范的属性:编码结构,代码结构,统一的度量名。 15、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和系统设计包括

程序设计说明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程序名、所属系统及子系统名、程序的功能、程序的输入输出数据关系图、输入文件和输出文件的格式、程序处理说明(包括计算公式,决策表以及控制方法等)。

第八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实施 1、物理系统的实施

在计算机系统实施中,应当考虑以下问题: ①计算机系统是否具有合理的性能价格比; ②系统是否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

③能否得到来自供应商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等。 注意:不一定使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 2、程序设计

(1)程序设计的目标: ①可维护性

——必须对系统功能进行完善和调整,为此,就要对程序进行补充或修改。

②可靠性

——在意外情况下应便于处理,不致产生意外的操作,从而造成严重的损失。

③可理解性(编程)

——应当层次清楚,便于阅读。

④效率

——此外,程序的效率与可维护性及可理解性通常是矛盾的,在实际编程过程

中,人们往往宁可牺牲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也要尽量提高系统的可理解性和可维护性,片面追求程序的运行效率反而不利于程序设计质量的全面提高。(判断题)

(2)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①自顶向下的模块化设计方法(TOP-dOWN Programming)

自顶向下的方法在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都要使用。每个系统都是由功能模块构成的层次结构。

②在模块化程序设计中应注意:(简答题)

A、 模块的独立性。

B、 模块的大小划分要适当。 C、 模块的功能要简单。 D、 共享的功能模块应集中。

(3)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的特点是采用以下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来编写程序:(选择题) ①顺序结构 ②循环结构 ③选择结构 3、程序和系统调试

(1)程序调试

只有经过实验法调试,才能认为程序基本正确,而要证明程序完全正确,则要经过一段时间试用才能确定。、

①代码测试

常用的测试数据有以下几种: A、 用正常数据调试。 B、 用异常数据调试。

C、 用错误数据调试。

②程序功能测试

(2)分调(功能调试) (3)总调(能行性联调)

程序的总调:将主控制和调度程序与各功能模块联结起来进行总体调试。 4、系统切换、运行与维护

(1)系统切换

信息系统的切换一般有三种方法: ①直接切换法(风险比较大) ②并行切换法(风险小) ③试点过度法(合理) (2)系统运行管理及维护

①MIS运行的日常管理决不仅仅是对机房环境和设施的管理,更主要的是对系统每天的运行状况、数据输入输出情况以及系统的安全性与完备性进行及时、如实的记录和处置。

②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包括:

A、 数据收集 B、 数据整理 C、 数据录入

D、 处理结果的整理与分发 E、 简单的硬件管理 F、 设施管理

③系统维护的内容(系统维护的对象):(简答题)

A、 程序的维护

B、 数据文件的维护 C、 代码的维护

④系统维护的类型:(简答题)

A、 纠错性维护 B、 适应性维护 C、 完善性维护 D、 预防性维护

⑤系统维护的特点:(简答题)

A、 采用结构化开发方法与否 B、 对系统维护工作影响极大 C、 代价很高

D、 对维护人员要求高

E、 维护的对象是整个系统的配置,大部分问题源于系统分析的设计。

5、项目管理与系统评价

系统评价的内容包括: ①对信息系统的功能评价; ②对现有硬件和软件的评价; ③对信息系统的应用评价; ④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果评价。

第十章 信息系统的管理

1、业务外包(应用于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

所谓业务外包就是将组织的一些主业业务或工作承包给外部的专业公司,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信息系统开发的外包要注意外包策略、方式,承包方选择等问题。 2、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工作计划的编制

编制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工作计划的常用方法有甘特图与网络计划法。 3、系统的运行管理

(1)运行管理的任务

对一个组织来说,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是始终存在的;对一个具体的系统来说,运行管理从投运开始,一直要延续到被更好的新系统替代为止。 一般可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的任务分成以下三个方面: ①日常运行的管理; ②系统文档规范管理; ③系统的安全与保密。

(2)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包括: ①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 ②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 ③系统的适应性维护。 (3)系统文档的管理

信息系统文档内容及产生阶段(注意对应关系)

文档类别 技术文档 管理文档 记录文档 系统总体规划报告 系统分析报告 系统设计说明书、程序设计说明书、数据设计说明书、系统测试计划 系统使用说明书、系统测试报告、系统维护手册① 系统需求报告 系统开发计划、系统开发合同书②、系统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系统分析审批意见 系统实施计划、系统设计审核报告 系统试运行报告、系统维护计划 系统运行报告、系统开发总结报告、系统评价报告、系统维护报告 会议记录、调查记录 系统运行情况记录、系统日常维护记录、系统适应性维护记录 文档内容 产生阶段 系统规划 系统分析 系统设计 系统实施 系统开发前 系统规划 系统分析 系统设计 系统实施 运行与维护 各阶段 运行与维护 注:①运行中继续完善;②委托或合作开发时。

4、信息系统的评价(本章核心)

(1)信息系统评价的目的是检查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技术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系统的各种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是否理想,指出系统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与扩展提出意见。

(2)信息系统的长处与不足体现为定性的与定量的两个方面,因此评价工作难度较大。 (3)信息系统的评价内容:

①信息系统的评价内容主要有:

A、 总体水平 B、 系统性能 C、 经济效益

②系统的总体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A、 信息系统的规模与先进性; B、 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

C、 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与深度; D、 系统的质量;

E、 系统的安全与保密性; F、 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4)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大题) ①系统性能指标

A、 人际交互的灵活性与方便性;

B、 系统响应时间与信息处理速度满足管理业务需求的程度; C、 输出信息的正确性与精确度;

D、 单位时间内的故障次数与故障时间在工作时间中的比例;

E、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整、改进与扩展、与其他系统交互或集成的难易程度; F、 系统故障诊断、排除、恢复的难易程度。

②直接经济效益指标

A、 系统投资额; B、 系统运行费用;

C、 系统运行新增加的效益; D、 投资回收期。

③间接经济效益指标(理解)

A、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等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

B、能显著地提高企业知名度,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

C、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

D、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E、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其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

5、 信息主管:首席信息官(CIO),是信息管理部门的总负责人,主要负责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性的和方向性的工作,如信息化规划、信息资源的配置、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参与组织高层的决策,尤其是组织变革方面的重大决策。

信息主管最早是政府机构为强化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而设立的一个职位,全面负责政府部

门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该成功做法很快被引入企业界。企业的信息管理职位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开始的计算机中心主任到MIS主任,再到今天的CIO,实质上反映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从纯计算机的应用到重点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过程。 第十一章 决策支持系统

1、计算机诞生的时间:1946年

2、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s,简称DSS 3、DSS的特征:

(1)对准上层管理人员经常面临的结构化程度不高、说明不够充分的问题。 (2)把模型或分析技术与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及检索技术结合起来。 (3)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交互对话的方式使用。 (4)强调对环境及用户决策方法改变的灵活性及适应性。 (5)支持但不是代替高层决策者制定决策。

(6)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快速传递和处理信息。 4、DSS的定义:

DSS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

DSS就是要组织与管理好所有能供决策使用的数据或信息、计算模型、分析方法与判断规则,在决策者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问题通过各种数据、模型与方法的综合作用来引导决策者完成一系列的判断而获得问题的解。 5、DSS的种类:

在DSS基本模式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实用DSS都是针对某一类决策问题的,因此实际中的DSS种类很多,但大体上可用分为以分析为主,以求解为主和兼有分析和求解等三大类。 6、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结构(P227的图11.2、11.3、11.4)

(1)DSS的两种基本结构形式是两库结构和基于知识的结构。 ①两库结构由数据库子系统、模型库子系统和对话子系统形成三角形分布的结构。 ②基于知识的DSS结构式一种以自然语言、问题处理、知识库等子系统为基本部件构成的系统结构。

(2)两种基本结构演变出的DSS都表现为多库结构,如在两库结构基础上加入方法库就构成了三库结构的决策支持系统,再与基于知识的DSS结构相结合就构成了四库结构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7、决策支持系统的三个技术层次:

(1)专用DSS (2)DSS生成器 (3)DSS工具

8、人工智能应用的两大分支是:

①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s,简称ES)

②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称ANN) 9、专家系统

(1)定义:

专家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利用专家知识及知识推理等技术来理解与求解问题的知识系统。将ES和传统DSS结合将形成IDSS。

(2)专家系统的弱点是:知识获取困难。 10、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的类型

(1)决策室

(2)局域决策网 (3)虚拟会议 (4)远程决策网

第十四章 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对未来的影响

1、ERP系统在MRPⅡ的基础上向企业外部和企业边角延伸,CRM系统对客户关系进行精细的管理,就是这两个信息系统发展趋势的典型例子。

2、Extranet是Intranet(企业内部网)向外的延伸,但限于相关企业范围之内,开放程度介于Intranet和Internet之间。 3、数据仓库与商务智能

(1)数据仓库是以面向主题的多维数据结构对组织的数据进行集成管理的技术。 (2)数据仓库由存储的数据、数据收集、数据管理、数据查取和在线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简称OLAP)等部分构成。

(3)商务智能是使数据仓库中数据产生价值的转导方法,其主要作用有规律的探索、机会的发现和问题的识别等三个方面。 4、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简称CRM)是以企业由“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过程中产生的管理新思想,意在使企业的经营理念从“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引导到“怎样使客户满意”上。

5、学习型企业是一种将知识作为企业战略资源由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开发、共享、利用和再创新的组织模式。 6、信息资源管理及其发展

(1)信息资源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的集合,广义的信息资源除信息外,还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生产者与管理者等,一般我们都采用广义的信息资源概念,而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简称IRM)则是指对广义的信息资源的管理。 7、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与内容

(1)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信息资源管理旨在研究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践,造福于人类,促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 ①信息资源的规划

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组织

③信息系统的建设与信息资源的利用 ④对信息人员的管理与管理机构 8、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

乌家培教授认为:“从信息资源管理的方面来考察,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存在数据管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三个阶段。”

PS:这是根据老师的复习整理的考点,据说考试题目在此范围内,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诚赠此份独一无二的资料给我的朋友们,作为新年礼物喔! 祝愿大家考试顺利,过个好年!

萧淑华 2010年1月

判断题。

1. 数据流程图是一种能全面地描述信息系统物理模型的主要工具。(×) 2. 顺序码是一种用连续数字代表编码对象的码。(√)

3. 功能结构图就是按功能从属关系画成的图表。愈上层功能愈具体,愈下层功能愈笼统。(×)

4. 逻辑模型的设计主要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5. 程序设计从整体上,应采用自底向上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在具体编程中,则应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6. 企业数据流程(过程)是为完成企业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逻辑相关、跨越时空的业务活动。(×)

7. 建立新系统应该看成是对组织的一种有目的改变过程。(√) 8.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应在系统分析阶段进行。(√)

9.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是将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完成的概念模型转换成能被选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

10. 从数据流程图到信息系统流程图只是单纯的符号改换。(×)

11. BSP法能保证信息系统紧密联系企业的组织机构,即使将来企业的组织机构或管理机制发生变化,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12. U/C矩阵的分组结果应该是唯一的。(×)

13. 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的内容包括:选用库文件的组织形式,存储介质的分配和存取路径的选择等。(×)

二、单项选择题。

14. 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工作计划的常用方法是(A)

A. 甘特图 B. 业务流程图 C. 数据流程图 D. 系统流程图

15. (B)使企业的经营理念从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变为怎样使客户满意

A. SCM B. CRM C. PDM D. CIMS

16. 学习型企业以(C)系统为基础。

A. 数据 B. 管理 C. 知识 D. 技术

17. ERP在MRPII基础上,向内主张以(A)生产方式改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

A. 精益 B. 大量 C. 自动 D. 先进

18. MRPII资源的概念始终局限于企业内部,在决策支持上主要集中在(结构化决策问题)。 (Ps: 此题没有拍到选项……于是大家记答案好了……) 19. 管理信息是(A)。

A. 加工后反映和控制管理活动的数据 B. 客观世界的实际记录 C. 数据处理的基础 D. 管理者的指令 20.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的一种标准语言是(A)。

A. SQL B. XML C. HTML D. VRML

21. (C)是一种知识系统,利用专家知识及知识推理来理解与求解问题。

A. MIS B. ERP C. ES D. DSS

22. 企业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的组织结构由原来的宝塔型结构向(C)结构发展。 A. 立式 B. 层次化 C. 扁平化 D. 集权

23. MRPII中,MPS的制定是以(B)为依据的。

A. 生产计划 B. 生产计划大纲 C. 主生产计划 D. 能力需求计划 24. 数据(B)。

A. 就是信息 B. 通过解释成为信息

C. 必须经过加工才成为信息 D. 不经过加工也可称作信息 25. 信息流是物质流的(C)。

A. 定义 B. 运动结果 C. 表现和描述 D. 假设

三、多项选择题。

26. 原始单据设计原则包括(ACD)。

A. 便于填写 B. 便于输出

C. 便于归档 D. 单据的格式应能保证输入精度 27. 数据流程图中的处理逻辑可以用(ABD)来表示。

A. 判断树 B. 判断表 C. 决策图 D. 结构英语表示法 28. 计算机系统的实施应当做到(BCD)。

A. 尽量使用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 B. 计算机系统具有合理的性能价格比

C. 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 D. 能得到来自供应商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等

29.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能实现(ABD)。

A. 辅助编程 B. 支持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 C. 支持系统调查 D. 为系统提供了全过程的开发环境

30. MIS战略规划的组织包括(ABD)等要点。

A. 成立领导小组 B. 人员培训 C. 系统分析 D. 规定规划的进度

31. 流程重组的指导性方法包括(ABC)。

A. 以过程管理代替职能管理,取消不增值的管理环节

B. 以事前管理代替事后监督,减少不必要的审核、检查和控制活动 C. 取消不必要的信息处理环节,消除冗余信息集

D. 协同处理为基础的串行过程取代并行和反馈控制管理过程 32. 系统运行的日常管理的内容包括(ABD)。

A.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录入 B. 系统输出结果的整理与分发 C. 系统设计情况的记录 D. 硬件和设施 33. 系统评价的内容包括(ABCD)。

A. 对信息系统的功能评价 B. 对现在硬件和软件的评价 C. 对信息系统的应用评价 D. 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果评价 34. MIS的战略规划应是组织的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其作用包括(ABC)。 A. 合理利用信息资源,节省MIS投资 B. 明确MIS的任务 C. 为将来的评估工作提供依据 D. 提高进度

35. 数据的静态特性分析指分析(ABCD)。

A. 数据的类型 B. 数据的长度 C. 取值范围 D. 发生的业务量

36. 数据的动态特性分析将数据的属性分为(ABC)。

A. 固定值属性 B. 固定个体变动属性 C. 随机变动属性 D. 动态属性

37. 批处理的适用场合包括(BCD)。 A. 非固定周期的数据处理

B. 需要大量的来自不同方面的数据的综合处理 C. 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累积数据后才能进行的数据处理 D. 没有通讯设备而无法采用联机实时处理的情况 38. 联机实时处理方式适用场合有(ACD)。

A. 需要反应迅速的数据处理 B. 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 C. 负荷易产生波动的数据处理 D. 数据收集费用较高的数据处理 39. 逻辑方案是(ABD)。

A. 新系统开发中要采用的管理模型 B. 新系统开发中要采用的信息处理方法

C. 详细设计方案 D. 今后进行系统设计和实施的依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a8g.html

Top